一种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4271发布日期:2020-09-08 14:3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位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位钳。



背景技术:

医疗行业治疗骨折时常用到复位钳,主要由x型的两个钳臂铰接而成,前端作为钳夹,后端作为把手。

专利cn204072283u公开了一种医用复位钳,包括:第一钳体,其包括第一钳臂、第一钳柄以及第一钳头;第二钳体,其包括第二钳臂、第二钳柄以及第二钳头;以及剪式连接装置,用于剪式连接所述第一钳臂和所述第二钳臂,其中,所述第一钳头包括至少一个弧形爪,所述第二钳头包括至少两个弧形爪,并且所述第一钳头的弧形爪和所述第二钳头的弧形爪彼此相对地弯曲。

专利cn208808634u涉及一种骨复位钳,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第一钳臂通过手拧螺栓枢转连接于第二钳臂,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上至少设有能用于安装手拧螺栓以构成枢转连接的至少三对通孔,且至少三对通孔中的第一对通孔、第二对通孔和第三对通孔按照手拧螺栓分别安装在其内时在骨复位钳的夹持骨头的夹持端构成不同的夹持长度的方式进行设置。

公开号为cn208339591u公开了一种复位钳及手术工具套件,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一种复位钳,包括第一钳体、第二钳体、转动件,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通过转动件相连。第一钳体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一手柄部,第二钳体包括第二夹持部和第二手柄部。转动件位于第一手柄部和第一夹持部之间。第一手柄部与第二手柄部相互配合使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进行夹持。第一夹持部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夹持部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对设置。固定针可以直接沿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方向快速定向给予,避免反复多次固定对患者骨质的损伤。该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手术工具套件,能够辅助医务人员更方便、快捷、精准地实施手术操作。但是,该复位钳没有配置压力传感器,医务人员只能根据经验来调整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的开合程度,亦没有克氏针的辅助引导装置,这样提高了复位治疗人员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治疗成本。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复位钳,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位钳,其结构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复位钳的夹持力,通过测量机构及限位机构实现第一钳夹头与第二钳夹头之间的距离的控制,可以直接测量夹持人体部位的厚度或者宽度,同时避免克氏针穿出过长误伤其他组织结构或者手术操作人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位钳,包括第一钳柄、第二钳柄及将两者交叉连接为一体的转轴,所述第一钳柄的前端设置有第一钳夹头,所述第二钳柄的前端设置有第二钳夹头,所述第一钳夹头与第二钳夹头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钳夹头的中心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显示器连接以显示复位钳夹持的人体部位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夹头为旋转体结构,第一钳夹头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通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夹头上设置有多个导引孔,克氏针穿过所述导引孔作用于复位钳夹持的人体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孔以第一钳夹头的通孔为中心均布在同一圆周上,所述导引孔的内径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夹头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钳夹头连接部,所述第一钳夹头连接部与第一钳柄的前端的第一凸起连接并由锁紧螺栓锁紧,所述第一钳夹头可沿第一钳夹头连接部所在轴线自由旋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钳夹头为旋转体结构,其前端为锥形结构,其后端设置有第二钳夹头连接部,所述第二钳夹头连接部与第二钳柄的前端的第二凸起连接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有蓝牙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通过蓝牙模块与显示器信号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复位钳还包括限位机构及测量机构,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第一钳柄与第二钳柄之间,所述测量机构铰接于钳柄的末端并抵靠于另一钳柄的末端以测量第一钳柄与第二钳柄的张开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机构由螺杆及螺帽组成,所述螺杆的一端设置在第二钳柄的内侧,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钳柄上的孔并由螺帽锁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测量机构为带有刻度的测量板,所述测量板铰接于钳柄的末端。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位钳,其结构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复位钳的夹持力,钳夹的同时可以直接穿针(不同直径的克氏针),不同方向同时穿针,可旋转选择不同直径导引孔,通过测量机构及限位机构实现第一钳夹头与第二钳夹头之间的距离的控制,可以直接测量夹持人体部位的厚度或者宽度,同时避免克氏针穿出过长误伤其他组织结构或者手术操作人员。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复位钳的部件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钳头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压力传感器与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第一钳柄;11.第一凸起;20.第二钳柄;21.第二凸起;30.转轴;40.第一钳夹头;41.通孔;42.第一钳夹头连接部;43.导引孔;50.第二钳夹头;51.第二钳夹头连接部;60.压力传感器;70.锁紧螺栓;80.限位机构;81.螺杆;82.螺帽;90.测量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所述一种复位钳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本申请所述一种复位钳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4所示,其包括第一钳柄10、第二钳柄20及将两者交叉连接为一体的转轴30,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的中部设置有固定孔,转轴30穿过固定孔将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交叉连接为一体,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操作钳柄的一端即而控制钳柄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钳柄10的前端设置有第一钳夹头40,所述第二钳柄20的前端设置有第二钳夹头50,所述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位置相对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在夹持人体组织部位的状态时,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对应的中心线在相互重合,使得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分别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增加了夹持的可靠性。

在下胫腓联合的复位时,复位钳的夹持压力很重要,夹得太紧复完位关节太僵,太松了无法获得复位。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钳夹头40的中心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0,所述压力传感器60与显示器连接以显示复位钳夹持的人体部位的压力。具体地,压力传感器60能够检测复位钳对应钳夹头作用于人体骨组织位置的具体压力,以便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复位钳的夹紧力,保证治疗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传感器60为微型压力传感器,其设置在第一钳头40的中心处,以便监测钳夹头作用于人体组织位置的具体压力并通过显示器显示,以便指导医务人员的治疗。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一钳夹头40为旋转体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钳夹头40的中心处设置有通孔41,所述压力传感器60设置在所述通孔41内,压力传感器60的感测部位朝外设置,即压力传感器60的感测部位与人体组织位置接触设置。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钳夹头40上设置有多个导引孔43,克氏针穿过所述导引孔43作用于复位钳夹持的人体部位,医务人员通过引导孔43可以将克氏针作用于人体组织位置,以便精确的作用于人体组织,保证治疗效果,避免出现并发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孔43以第一钳夹头40的通孔41为中心均布在同一圆周上,所述导引孔43的内径不同。具体地,所述第一钳夹头40上可设置多个引导孔43,各个引导孔43对应的直径不同,比如可以为1mm、1.5mm、2mm等尺寸,也可以为其他尺寸,只需要与克氏针的外径尺寸匹配,增强克氏针的引导性,提高克氏针作用于人体组织位置的准确性,第一钳夹头40上的引导孔43的形状、位置及尺寸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夹头40上设置有三个引导孔43,导引孔43以第一钳夹头40的通孔41为中心均布在同一圆周上,引导孔43为圆形通孔,其对应的直径分别为1mm、1.5mm、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钳夹头4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钳夹头连接部42,所述第一钳夹头连接部42与第一钳柄10的前端的第一凸起11连接并由锁紧螺栓70锁紧,所述第一钳夹头40可沿第一钳夹头连接部42所在轴线自由旋转。可以理解的是,医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旋转第一钳夹头40,使得第一钳夹头40上不同直径的引导孔43与人体组织位置相对,以便根据需要调整引导孔的位置,增加治疗的便捷性。具体地,医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旋转第一钳夹头40,使得尺寸合适的引导孔43与人体组织位置对应,以便使用合适尺寸的克氏针通过引导孔43插入人体组织,开展相应的治疗。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钳夹头50为旋转体结构,其前端为锥形结构,其后端设置有第二钳夹头连接部51,所述第二钳夹头连接部51与第二钳柄20的前端的第二凸起21连接为一体。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第二钳夹头连接部51与第二凸起21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为一体,具体地,所述第二钳夹头连接部51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第二凸起21上设置有外螺纹,两者螺纹连接为一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60设置有蓝牙模块,所述压力传感器60通过蓝牙模块与显示器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力传感器6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显示器信号连接,如信号电缆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复位钳还包括限位机构80及测量机构90,所述限位机构80设置在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之间,所述测量机构90铰接于钳柄的末端并抵靠于另一钳柄的末端以测量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的张开程度。可以理解的是,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测量机构90监测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的开合程度并通过限位机构80将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对应的位置锁紧固定,以便控制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作用于人体组织的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所述限位机构80由螺杆81及螺帽82组成,所述螺杆8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钳柄20的内侧,螺杆81的另一端穿过第一钳柄10上的孔并由螺帽82锁紧。具体地,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时,通过显示器获取此时压力传感器60的压力值,得知此时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开合程度适中,可以通过测量机构90得知具体的开合程度并通过限位机构80将这个位置锁紧固定。在下一次开展类似的治疗时,医务人员可以参考上次的治疗经验,通过测量机构90直接将第一钳柄10与第二钳柄20的开合调整至上次治疗的开合程度并通过限位机构80将此位置锁紧固定,以便提高治疗的效率,保证治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测量机构90为带有刻度的测量板,所述测量板铰接于钳柄的末端,使得测量机构90可沿铰接处旋转,以便测量机构90与钳柄的末端抵靠。优选地,第一钳夹头40端部、转轴30、第一钳柄10端部位于一条直线,第二钳夹头50端部、转轴30、第二钳柄20端部位于一条直线,第一钳夹头40端部到转轴30的距离与第二钳夹头50端部到转轴30的距离相等,第一钳柄10端部到转轴30的距离与第二钳柄20端部到转轴30的距离相等,这样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可以确定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之间的距离与测量板上刻度的关系。

优选的,测量板上的刻度对应第一钳夹头40与第二钳夹头50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50mm,200mm。这样可以用来确定选用合适长度的克氏针,使得克氏针不至于打入人体组织过深而影响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位钳,其结构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复位钳的夹持力,通过测量机构及限位机构实现第一钳夹头与第二钳夹头之间的距离的控制,可以直接测量夹持人体部位的厚度或者宽度,同时避免克氏针穿出过长误伤其他组织结构或者手术操作人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