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4232发布日期:2020-09-08 14:35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数量逐渐增多,该疾病使人失去下肢活动能力,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多主张采用股骨髓内钉系统固定。

本发明人之前已授予的中国专利cn101912299b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整合髓内钉系统,由于整合头螺钉(2)中的矩形头螺钉(21)断面为矩形结构,在圆形的股骨头中,有切出股骨头的风险。同时,整合头螺钉(2)增加了下方支撑——第一支撑螺钉(3),第一支撑螺钉(3)较短,造成头钉受力的力臂没有改变,容易造成矩形头钉向外侧滑动,下方拉力螺钉向内滑动,有切出股骨头,进入髋关节的风险。再者,第二支撑螺钉(4)角度和头钉近端(11)轴向垂直,其顶点在股骨内侧,股骨近端骨折后,内侧骨块不完全或者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此处容易造成支撑螺钉顶破内侧皮质,不能起到支撑作用。此外,头钉近端(11)有三个孔道,强度受影响较大,增加了头钉近端(11)断钉的风险。该专利与其他现有技术的髓内钉仅仅机械模拟三角结构,没有加压,在头钉结合部会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导致主钉在头钉结合部断裂。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其结构合理,采用近端三角稳定及加压的原理,减少术后负重造成骨折部位塌陷所引起的股骨颈短缩、头颈内翻甚至切割等症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包括主钉、头钉及支撑钉,所述主钉由近端部分、过渡部分及远端部分组成,所述头钉穿过位于近端部分的头钉孔道,支撑钉穿过位于过渡部分的支撑钉孔道,支撑钉的末端与所述头钉的下侧抵接;所述主钉、头钉及支撑钉在股骨的近端形成三角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近端部分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的末端与所述头钉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钉为圆柱体结构,其端部设置有不含刀刃的螺旋刀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钉的末端外周侧设置有限位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钉的末端与所述头钉的中点处抵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钉孔道与主钉之间的夹角为115°-14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钉孔道的轴线与头钉孔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髓内钉系统还包括锁钉,其设置在主钉的远端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钉孔道靠近内侧壁部分的直径较靠近外侧壁的部分的直径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钉孔道靠近外侧壁的部分设置有螺纹。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其结构合理,采用近端三角稳定及加压的原理,在头钉结合部不会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而导致主钉在头钉结合部断裂,减少术后负重造成骨折部位塌陷所引起的股骨颈短缩、头颈内翻甚至切割等症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头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髓内钉系统在股骨中的示意图。

图中:

10.主钉;11.近端部分;12.过渡部分;13.远端部分;14.固定孔;20.头钉;21.螺旋刀头;22.限位槽;30.支撑钉;40.锁紧螺栓;50.锁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所述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及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髓内钉系统包括主钉10、头钉20及支撑钉30。所述主钉10由近端部分11、过渡部分12及远端部分13组成,近端部分的轴线与远端部分的轴线夹角为5°,过渡部分12在近端部分11与远端部分13之间进行自然衔接过渡。

所述头钉20穿过位于近端部分11的头钉孔道,支撑钉30穿过位于过渡部分12的支撑钉孔道,支撑钉30的末端与所述头钉20的下侧抵接;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髓内钉系统在股骨中的示意图,所述主钉10、头钉20及支撑钉30在股骨的近端形成三角形结构,保证了同时恢复近端三角稳定结构的三个边,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近端部分11仅设置一个头钉孔道,减少的孔道的数量,减少了近端部分11的应力集中,降低了头钉20断裂的风险。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近端部分11及过渡部分12的直径为16mm,相比于现有的15mm,有效增强了近端部分11及过渡部分12的强度,降低了头钉20近端部分断裂的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近端部分11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固定孔14,所述固定孔14内设置有锁紧螺栓40,所述锁紧螺栓40的末端与所述头钉20抵接。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头钉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头钉20为圆柱体结构,其端部设置有不含上方刀刃的螺旋刀头21,不含上方刀刃的螺旋刀头21,最大限度的减少头钉20向近端切出股骨头表面的风险;头钉20的螺旋刀片的设计可以将股骨颈和头中的松质骨压缩到螺钉周围,增加螺钉向股骨头轴向切入的阻力,减少头钉轴向切出的风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头钉20的末端外周侧设置有限位槽22。穿过主钉10上的锁紧螺栓40的末端抵接于头钉20的限位槽22内,这样,头钉20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滑动,实现股骨近端的加压,具体地,锁紧螺栓40可增加压力但不至于固定死,头钉20的外周侧设置有限位槽22,穿过主钉10上的锁紧螺栓40的末端抵接于头钉20的限位槽22内,这样,头钉20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滑动,实现股骨近端的加压;当锁紧螺栓40完全锁紧时,头钉20在主钉10内不能滑动,可以实现股骨近端的有效支撑;当锁紧螺栓40完全锁紧时,与限位槽22的接触面最大,头钉20在主钉10内不能滑动,可以实现股骨近端的有效支撑。可以理解的是,当股骨近端骨块粉碎严重时,头钉20的限位槽22的设置可以使股骨近端骨块有限滑动,断端加压,促进愈合,减少过度滑动造成髋内翻,降低固定失败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槽2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均匀分布在头钉20的末端外周侧,以保证头钉20在不同的旋进位置,均可以让锁紧螺栓40与合适的限位槽22抵接,例如限位槽22为4个,均匀分布在头钉20的末端外周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钉30的末端与所述头钉20的中点处抵接。支撑钉30对头钉20形成支撑结构,减少了头钉20负重的力矩,分担了头钉20的负重,减少了股骨近端向远端滑移,髋内翻的风险。支撑钉30在头钉20下形成三角稳定结构,对内侧的骨块构成支撑,防止近端骨块向远端滑移,减少了二次稳定后髋内翻或者过度内翻、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头钉孔道与主钉10之间的夹角为115°-145°,头钉孔道与主钉10之间的夹角接近国人的颈干角,以保证髓内钉固定的可靠性,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所述支撑钉孔道靠近内侧壁部分的直径较靠近外侧壁的部分的直径小,且所述支撑钉孔道靠近外侧壁的部分设置有螺纹,有效保证了支撑钉的可靠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钉孔道的轴线与头钉孔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20°,以保证主钉10、头钉20及支撑钉30形成三角形结构,实现股骨近端的可靠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髓内钉系统还包括锁钉50,其设置在主钉10的远端部分13。通过皮质骨螺钉对远端进行锁定,主钉远端部分根据我们前期临床研究,增加了前弓,更符合国人的解剖特点,减少了术后患者大腿疼痛及内固定周围骨折的风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系统,其结构合理,采用近端三角稳定及加压的原理,减少术后负重造成骨折部位塌陷所引起的股骨颈短缩、头颈内翻甚至切割等症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