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顶出式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4663发布日期:2020-07-14 17:1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螺旋顶出式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脊柱融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螺旋顶出式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退行性疾病是常见的脊柱外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一旦药物及物理保守治疗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已由单纯椎间盘摘除术发展至目前最常见的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术是一种可以有效恢复脊柱稳定性、保护神经功能的治疗方式。椎体间融合是在椎体间隙切除椎间盘结构,刮除上下软骨终板,在两椎体间植入各种融合材料,不但可减少内固定螺钉松动、折断、拔出等并发症,同时能加速和提高椎体间融合率和融合质量。

理想的椎间融合器应既能保持节段稳定,提供理想的生物力学环境,又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椎间真正的融合。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大多由钛合金或peek材料(聚醚醚酮)制成,只有物理支撑作用,而无骨长入作用。最合适的椎间融合器材料既需要提供理想的生物力学环境,又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椎间真正的融合,且植入体内后无毒副作用。目前医用多空钽在骨科临床修复中广泛使用,具有成骨性能,是一种优异的骨组织修复材料。

同时,现阶段传统的椎间融合器大多为制式产品,高度不可调节,无法做到和不同椎间隙的高度严密结合,本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的椎间融合器具有可调节高度的功能,植入椎间隙后,可通过螺丝调节高度,实现与椎间隙的完美配合和适度加压,增加稳定性与融合质量。

现阶段的椎间融合器,大多由钛合金或peek材料(聚醚醚酮)制成,只有物理支撑作用,而无骨长入作用。同时高度不可以调节。大多必须具备支撑设备,处于支撑设备中部的骨材料填装设备和防止支撑设备脱落的自锁设备,其中自锁设备多为自锁爪。在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中,所涉及的改进多集中于整体设备的外轮廓,使之与上下椎间盘的贴合更为紧密,或者更便于骨材料填装设备的填装。举例说明:1.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520870979.8,名为一种香蕉型椎间融合器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体为俯视呈香蕉形的peek环,主体顶、底表面布设有密集的尖齿,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个以上穿孔,且椎间融合器基于穿孔设有至少一条填充碎骨的长槽的椎间融合器,其外形与椎间盘横截面相接近,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与骨质最接近的弹性模量,融合器的形状大小规格易于辨识,然而不足之处在于其厚度难以调节,术中和术后多有不便;2.已公开的专利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720134223.6,名为升降椎间融合器的专利技术,其内的导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导向槽内,高度调节方便,能够适应不同患者的椎间高度,治疗效果好,然而不足之处在于,调节过程中,具有多自由度的设备多,调节不便,尤其是申请人在长期的临床试验中发现,该结构由于自身灵活度过高,存在至少两处斜面,往往在后期康复中容易有变形的情况发生,具体为病患站立条件下该零部件受力效果极差,斜面位移隐患大,影响病患手术后的康复。

综上所述,每个人的椎间隙高度都不同,同时,传统材料不具有骨长入特性,现有技术存在尺寸难以调节术中损伤大,或调节的灵活度过高,或术后康复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查阅文献以后,多空钽为材料的椎间融合器鲜有报道。因此,本实用新型以医用多空钽为材料,设计出具有成骨性能的新型多孔椎间融合器使该融合器具有与人体骨近似的三维连通孔隙结构,并具备理想的生物力学强度及较高的成骨性能。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椎间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的尺寸难以调节术中损伤大,或调节的灵活度过高,或术后康复难度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

设计一种由金属钽3d打印成型的方形或椭圆形底座,所述底座内设空腔,在底座的短边或尖弧出设有一对限位槽,升降螺杆穿经所述限位槽两端安装调节螺母,所述升降螺杆两侧对称设置旋向相反的螺纹,以配合套装升降螺块,两升降螺块上各铰支连接升降杆组,所述升降杆组的底端与所述空腔的内部底壁铰支连接,顶端铰支连接连接顶板的下表面。自所述顶板的上表面起向下方贯穿设有通孔,在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和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还设有锁定卡爪,所述底上设骨材料注入孔。

具体实施中,所述升降杆组包括上部升降杆和下部升降杆,所述上部升降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升降螺块和顶板,所述下部升降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升降螺块和底座,两侧的升降杆组以相对的7字形安装。在所述螺杆的长度小于所述底座两最远边缘的距离,所述调节螺母为内六角螺母,所述内六角螺母的边缘与所述限位槽的两侧相切。所述锁定卡爪包括至少5列安装位置下向人体内侧伸出的卡槽。

具体实施中,还包括扣装在所述限位槽内的卡块,所述卡块两端设置卡柱,所述卡块的边缘与所述底座的外部边缘相卡装。所述限位槽的槽长小于6mm。

具体实施中,在所述底座外部还设有定位销孔以包裹安装防溢贴。所述防溢贴的长度与所述底座的周长相一致,宽度大于所述限位槽的槽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增加厚度调节的同时,有效限制各个零部件的自由度,更有利于针对病患个体实现特定厚度的调节,同时其结构设置便于内部骨料的填充与后期的康复生长;

调节螺母内嵌式的设计,使设备的表面结构更为光滑,为后期的康复降低难度;

自锁式卡槽的设计使设备在术后的定型定位效果更好,耐受力更强,进一步可以保障康复质量;

3d打印的金属钽材料的使用,增加了设备的强度,同时其多孔结构便于骨质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左视图;

图5是图4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左视图;

图中各部件名称:1.底座;2.限位槽;3.升降螺杆;4.升降螺块;5.升降杆组;6.顶板;7.锁定卡爪;8.调节螺母;9.卡块;10.防溢贴;11.通孔;12.骨材料注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螺旋顶出式椎间融合器,参见图1至图5,设计包括由金属钽3d打印成型的方形或椭圆形底座1,底座1内设空腔,在底座1的短边或尖弧出设有一对限位槽2,升降螺杆3穿经限位槽2两端安装调节螺母8,升降螺杆3两侧对称设置旋向相反的螺纹,以配合套装升降螺块4,两升降螺块4上各铰支连接升降杆组5,升降杆组5的底端与空腔的内部底壁铰支连接,顶端铰支连接连接顶板6的下表面。自顶板6的上表面起向下方贯穿设有通孔11,在顶板6的上表面和底座1的下表面还设有锁定卡爪7,底座1上设骨材料注入孔12。该设计把高度调整的精度精确到了微米级,进一步防止部件间的缝隙。

升降杆组5包括上部升降杆和下部升降杆,上部升降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升降螺块4和顶板6,下部升降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升降螺块4和底座1,两侧的升降杆组5以相对的7字形安装。该设计中,至少两组杆件,保证了设备的水平和稳定。

本实施例中调节螺母为外方调节螺母,在螺杆的长度小于底座1两最远边缘的距离,在具体工作中可以替换为内六角螺母,内六角螺母的边缘与限位槽2的两侧相切。便于调节同时,设备表面相对平滑,减少对人体组织的接触面积。

锁定卡爪7包括至少5列安装位置下向人体内侧伸出的卡槽。增强设备与上下接触面的摩擦力,起到防滑防脱落的作用。

还包括扣装在限位槽2内的卡块9,卡块9两端设置卡柱,卡块9的边缘与底座1的外部边缘相卡装。限位卡快最后安装,设计目的在于使表面尽可能的光滑。

限位槽2的槽长小于6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1,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在底座1外部还设有定位销孔以包裹安装防溢贴10,防溢贴10的长度与底座1的周长相一致,宽度大于限位槽2的槽长。防溢贴除了最靠内部的一面为提前预置,其他侧面可以在定型锁定之后进行定位安装,防止骨材料外溢。在实际工况中,缝隙其实很少,在骨材料生长过程中,溢出的可能性低,而防溢贴的设计在于以防万一。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