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0715发布日期:2020-06-23 21:59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颅骨领域,具体涉及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



背景技术:

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病人,伤后大多发生四肢瘫、尿潴留和肋间肌麻痹、呼吸无力,尤其是高位颈髓损伤,呼吸更加困难,而且由于颈椎不稳定,还可加重颈髓损伤,致使伤情更趋严重。为了迅速稳定病情,需及早进行颅骨牵引,同时行膀胱留置导尿和气管切开等应急措施。颅骨牵引能减轻或消除脊髓的受压,并可防止骨折椎骨移动而加重脊髓损伤。此法仍是目前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使用时,在两侧外耳孔之间,沿脊柱的纵轴,经头顶连一直线,在距矢状中线两侧各3~4cm处,以尖刀将头皮戳一小口,以特制的有保护缘的钻头在两侧各做一颅骨钻孔,深达颅骨板障内。钻孔的位置亦可根据牵引轴线过伸或过屈的需要,将钻孔的位置向前或向后移动。将克氏颅骨牵引钳的两个齿钉各置于一个钻孔内,然后拧紧螺旋固定齿钉。将牵引架挂于床头,牵引绳绕过牵引架上的滑车,悬挂好重量锤,垫高床头两个脚做好反牵引。

但是,现有的牵引架在使用时,不能快速便捷的调节滑轮的位置,对于不同情况的患者在使用时,由于牵引绳的位置不能调节的合适的位置,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同时使用效率较低,不便于操作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牵引架在使用中不能便捷快速的根据实际的患者情况进行调节,不仅影响患者的恢复效率,同时操作麻烦,不便于调节使用,目的在于提供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解决牵引架的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包括为l型的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的一端连接在病床上,另一端相对并分别连接有均为矩形板的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一侧面相互接触且平行的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连接有内部为中空的连接块,连接块上设置有贯穿两个相对的侧面的通孔,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穿过通孔,并且连接块通过通孔在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滑动;

连接块上还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连接有内部为中空的圆柱支架,圆柱支架内设置有滑轮,圆柱支架可绕其与支撑杆的连接点为圆心旋转360度。

进一步的,本装置在使用时,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的一端连接在患者的床体上,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由于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均为矩形,因此在相接触时,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的侧面相互接触并且平行,同时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在连接块上的通孔处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这样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连接块在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的位置,进而可调节支撑杆在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最终带动圆柱支架中滑轮相对患者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调节好水平方向的位置后,进一步的调节圆柱支架在支撑杆上的位置,使其旋转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在使用时,能更好的使牵引绳穿过滑轮,并通过具有重量的重量锤进行牵引,牵引的位置更加准确,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使用效率更高。

同时,本装置的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在使用时,通过合并重合进行使用,不使用时,分成两部分,在使用时,能快速连接使用,在不使用时,拆开后也能有效的进行回收,并且,还可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调节连接的位置,改变本牵引架的大小,更便于长期使用,也更有利于调节更换。

更进一步的,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连接块内设置有圆柱形固定块,固定块的两端均与连接杆的一端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在连接块的内部,支撑杆竖直穿过固定块,并且支撑杆可在固定块上上下滑动,连接块的侧面连接有第一螺杆,第一螺杆的一端穿过连接块的侧面和固定块的侧面,与支撑杆相接触,并通过第一螺杆与支撑杆侧面压紧,固定支撑杆在固定块上的位置。

本装置设置固定块的结构,在使用时,可直接通过在固定块上上下移动支撑杆,进而调节滑轮的上下位置,本装置滑轮的位置可通过在支撑杆上旋转圆柱支架进行调节,同时在通过上下移动支撑杆进行进一步的调节,更便于操作使用。

同时当支撑杆的位置调节好后,通过第一螺杆穿过连接块的侧面和固定块的侧面与支撑杆的侧面相接触,通过压紧连接,固定支撑杆在固定块上的长度和位置,不仅更便于操作,并且更适用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

具体的,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连接块的侧面连接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的一端穿过连接块的侧面,和第一调节杆的侧面相接触,并通过第二螺杆压紧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固定连接块在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的位置。

连接块上的通孔的大小可设置为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一侧面相接触时,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的厚度和宽度,这样在使用时,能更好的对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进行固定,并且固定后,通过第二螺杆进行进一步的压紧固定,进而可将连接块在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上的位置进行固定,更便于操作使用,同时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通过插入通孔中进行初步的固定,固定的效率更高,操作也更加方便,还可以根据实际的只有情况缩短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之间的距离,更便于使用和调节。

优选的,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支撑杆的侧面设置有螺纹,支撑杆的下端连接有旋转杆,旋转杆套装在支撑杆的下端,并通过螺纹旋转调节旋转杆在支撑杆下端的位置,旋转杆的下端连接有三角支架。支撑杆的下端通过旋转杆进行支撑,并且通过三角支架放置在地面上进行支撑,进而通过旋转杆和支撑杆对牵引架进行支撑,使用效率更高,能使本装置的放置更加稳固。

优选的,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连接在病床上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小通孔,第一牵引杆和第二牵引杆的一端通过螺栓穿过小通孔固定在病床上。病床上本身就设置有通孔,因此通过第三螺杆穿过第一牵引架和第二牵引架进行固定,操作更加简便,也不需要增加额外的部件,使用效率更高。

优选的,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圆柱支架上设置有三个滑轮,并且相邻的两个滑轮之间的距离相同。设置有三个滑轮,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进行调节,放置在更适合的滑轮上。

优选的,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圆柱支架与支撑杆之间通过第三螺杆紧固连接。通过第三螺杆穿过支撑杆和圆柱支架进行紧固连接,在使用时,固定效率更高,也更便于调节圆柱支架旋转的位置,使用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本装置在使用时,能快速便捷的调节滑轮的位置,更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调节,更有利于对患者的牵引,使用效率更高;

2、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本装置不仅能进行高度调节,还能进行左右位置的调节,操作简单,没有复杂的结构,便于操作使用;

3、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本装置通过固定在病床的两边进行固定,同时还可对本装置进行支撑,能有效的使本装置固定更加稳固,进而更有利于牵引绳的有效固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第一牵引杆,2-第二牵引杆,3-第一调节杆,4-第二调节杆,5-连接块,6-通孔,7-固定块,8-连接杆,9-第一螺杆,10-支撑杆,11-圆柱支架,12-滑轮,13-第三螺杆,14-第二螺杆,15-旋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包括为l型的第一牵引杆1和第二牵引杆2,第一牵引杆1和第二牵引杆2的一端连接在病床上,另一端相对并分别连接有均为矩形板的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一侧面相互接触且平行的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上连接有内部为中空的连接块5,连接块5上设置有贯穿两个相对的侧面的通孔6,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穿过通孔6,并且连接块5通过通孔6在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上滑动;

连接块5上还连接有支撑杆10,支撑杆10上连接有内部为中空的圆柱支架11圆柱支架11内设置有滑轮12,圆柱支架11可绕其与支撑杆10的连接点为圆心旋转360度。

实施例2

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连接块5内设置有圆柱形固定块7,固定块7的两端均与连接杆8的一端连接,连接杆8的另一端固定在连接块5的内部,支撑杆10竖直穿过固定块7,并且支撑杆10可在固定块7上上下滑动,连接块5的侧面连接有第一螺杆9,第一螺杆9的一端穿过连接块5的侧面和固定块7的侧面,与支撑杆10相接触,并通过第一螺杆9与支撑杆10侧面压紧,固定支撑杆10在固定块7上的位置。连接块5的侧面连接有第二螺杆14,第二螺杆14的一端穿过连接块5的侧面,和第一调节杆3的侧面相接触,并通过第二螺杆14压紧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固定连接块5在第一调节杆3和第二调节杆4上的位置。

实施例3

便于调节使用的颅骨牵引架,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支撑杆10的侧面设置有螺纹,支撑杆10的下端连接有旋转杆15,旋转杆15套装在支撑杆10的下端,并通过螺纹旋转调节旋转杆15在支撑杆10下端的位置,旋转杆15的下端连接有三角支架。第一牵引杆1和第二牵引杆2连接在病床上的一端设置有若干小通孔,第一牵引杆1和第二牵引杆2的一端通过螺栓穿过小通孔固定在病床上。圆柱支架11上设置有三个滑轮12,并且相邻的两个滑轮12之间的距离相同。圆柱支架11与支撑杆10之间通过第三螺杆13紧固连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