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牙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1929发布日期:2020-11-25 14:5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隐形牙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隐形牙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隐形牙套。



背景技术:

传统的牙齿牙冠矫治主要是在齿列表面设置托槽和弓丝,起到矫治作用,通过扭转和推移的方式进行矫治。为了美观,牙套由唇侧转移到了舌侧,外观上看不出来,但是这种方法对医生的要求较高,患者口腔损伤较大,不仅异物感增强,并且造价较高。随着技术的进步,隐形矫治越来越被患者接纳和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是一种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透明弹性材料活动矫正装置,它是一序列连续的矫治装置,通过不断地小范围牙齿牙冠移动,达到牙齿牙冠的矫治目的。该牙套不仅可以控制矫治力的大小,而且可以控制矫治力作用的时间,不同阶段仅某些牙齿牙冠可以移动,而另外的牙齿牙冠作为支抗,从而完成牙齿牙冠的矫正。在隐形矫治领域,使用牙套进行矫治越来越被患者选择和接受;但是在进行牙齿牙冠矫正时,由于牙齿牙冠清洁不到位,会使牙齿牙冠变黄,但是,对牙齿牙冠做美白,要去牙科医院或者给牙齿牙冠做美白的场所,由于工作时间或者其他事情的安排,这就对没有时间的人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不能直接去亲自去给牙齿牙冠做美白,因此可以研制一种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的对牙齿牙冠做美白的工具。所以在进行矫正过程中,使用药剂对牙齿牙冠进行美白越来越受欢迎。

目前,一般在隐形牙套上设置空腔,从而达到盛放美白液,同时对牙齿牙冠进行美白的作用,但是设置空腔的隐形牙套,在所述空腔内放置美白液,再将装有美白液的隐形牙套带到牙齿牙冠上,此时在带到牙齿牙冠的过程中,美白液容易从空腔内洒出,从而造成牙齿牙冠美白效果不理想,且造成美白液的浪费。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隐形牙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形牙套通过设置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开孔,避免将佩戴的隐形牙套从牙冠上取下,使药剂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孔放入壳体内,使牙冠美白操作更加便利,且节省了药剂。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形牙套,所述隐形牙套为u形,所述隐形牙套包括第一牙冠套和第二牙冠套;

所述第一牙冠套包括第一表面和一端开口的壳体,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壳体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用于盛放药剂的腔体;

所述壳体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靠近所述第一牙冠套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第二牙冠套包括靠近嘴唇部位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牙冠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药剂的网格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网格状结构包括多个单元格,相邻的所述单元格之间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表面的面积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底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表面表面积的5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开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壳体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牙冠套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表面厚度的500%。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中线与所述第一表面的中心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牙冠套与所述牙冠之间的间隙为0.1-1mm。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开孔,避免将佩戴的隐形牙套从牙冠上取下,使药剂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孔放入壳体内,使牙冠美白操作更加便利,且节省了药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隐形牙套结构示意图。

1-第一牙冠套;2-壳体;3-第二牙冠套;11-第一表面;21-第二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目前,一般在隐形牙套上设置空腔,从而达到盛放美白液,同时对牙冠进行美白的作用,但是设置空腔的隐形牙套,在所述空腔内放置美白液,再将装有美白液的隐形牙套带到牙冠上,此时在带到牙冠的过程中,美白液容易从空腔内洒出,从而造成牙冠美白效果不理想,且造成美白液的浪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隐形牙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二开孔,避免将佩戴的隐形牙套从牙冠上取下,使药剂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孔放入壳体内,使牙冠美白操作更加便利,且节省了药剂。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形牙套,所述隐形牙套为u形,所述隐形牙套包括第一牙冠套1和第二牙冠套3;

所述第一牙冠套1包括第一表面11和一端开口的壳体2,所述壳体2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11上,所述第一表面11具有第一开孔,所述壳体2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开孔连通,所述壳体2与所述第一表面11之间形成用于盛放药剂的腔体;

所述壳体2的底面上设置有第二开孔21,所述第二开孔21靠近所述第一牙冠套1的开口端,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腔体相连通;

所述第二牙冠套3包括靠近嘴唇部位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牙冠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药剂的网格状结构,通过设置所述壳体2和所述第二开孔21,避免将佩戴的隐形牙套从牙冠上取下,使药剂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孔21放入壳体2内,使牙冠美白操作更加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壳体2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表面1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上开有与所述壳体2的开口端相对应的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的直径与所述壳体开口端的直径相等,这可以确保在所述腔体内放置的药剂能够充分的与所述牙冠接触。

优选地,所述网格状结构包括多个单元格,相邻的所述单元格之间相连通,所述药剂放置在所述单元格内,使药剂与牙冠充分接触,且避免所述药剂从牙套内流出,造成所述药剂的浪费。

具体地,所述网格状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牙冠套3的厚度。

具体地,所述第一牙冠套1的个数可以设置为多个。

一般地,所述壳体2为圆柱形,将所述壳体2设置成圆柱形的主要目的是,避免所述壳体2存在棱角,对口腔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的形状可以为没有棱角的任意形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在所述第一表面11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表面11的面积相等。

优选地,所述壳体2底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表面11表面积的50%。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孔21的直径小于所述壳体2的高度。

具体地,所述第二开孔21的直径只要略大于注射器针头,保证注射器针头能够将药剂放入所述腔体内,从所述第二开孔21内放入药剂,节省了药剂,且避免将隐形牙套取下,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重新佩戴牙套的时间。

优选地,所述壳体2与所述第一牙冠套1一体成型。

具体地,所述壳体2与所述第一牙冠套1通过预设的切割路线一体加工。

优选地,所述壳体2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表面11厚度的500%。

具体地,所述壳体2的高度不能过高,如果过高,会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感,也会影响矫正者佩戴的美观。

优选地,所述壳体2的中线与所述第一表面11的中心重合,确保所述药剂能够均匀扩散至牙冠。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的位置可以在所述第一表面11的任意位置,只要保证所述所述壳体2的底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表面11表面积的50%均可。

优选地,所述第一牙冠套1与所述牙冠之间的间隙为0.1-1mm。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孔21内设置有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表面11厚度的200%。

具体地,所述密封件能够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开孔21与牙冠抵接。

具体地,所述密封件为圆柱形,所述密封件的直径略大于所述第二开孔21的直径,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开孔21为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密封件为橡胶。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的材质可以为无毒的材料。

所述隐形牙套使用过程包括:当使用隐形牙套进行美白时,隐形牙套佩戴者使用注射器将药剂放入所述壳体2内,再将密封件放入所述第二开孔21内从而进行密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壳体2和所述第二开孔21,避免将佩戴的隐形牙套从牙冠上取下,使药剂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孔21放入壳体2内,使牙冠美白操作更加便利,且节省了药剂。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隐形牙套能够在晚上放入药剂,白天将药剂冲洗干净,作为正畸牙套使用,此时本实用新型的隐形牙套也不会影响佩戴者的美观。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