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眼部护理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8732发布日期:2020-09-15 19:28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眼部护理按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眼科护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眼部护理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眼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人们每天都要用到眼睛,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都会多少有一些眼部的不适。例如近视,例如散光,例如青光眼等等。有些是因为不正确的用眼习惯,有些是因为年纪渐长后而患上的眼病,还有些则是由于遗传而造成的。

为了有效缓解眼部疾病带来的不适,一般需要进行眼部穴位按摩,目前常见的都是人工按摩,患者自行按摩很难长时间坚持,按摩效果差,且护理人员按摩占用大量的时间,按摩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眼部护理按摩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眼部按摩方式效果差及效率低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开口朝后且u形的框体,框体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口朝前的空槽,框体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空槽正后方且前后贯通的上椭圆形槽,上椭圆形槽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形状一致且前后方向的上滑道,上滑道上部后侧面位于其下部后侧面的后方,框体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其对应侧的上椭圆形槽正下方的下椭圆形槽,下椭圆形槽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形状一致且前后方向的下滑道,下滑道下部后侧面位于其上部后侧面的后方,上滑道和下滑道上均滑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支撑柱,每两个左右相对的支撑柱均可相对或相背移动,每个支撑柱上均同轴拆卸连接有按摩棒,当上侧的支撑柱沿着上滑道的上部滑动且下侧的支撑柱沿着下滑道的下部滑动时,上侧的按摩棒后端沿上眼眶及下侧的按摩棒后端沿下眼眶均由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移动;当上侧的支撑柱沿着上滑道的下部滑动且下侧的支撑柱沿着下滑道的上部滑动时,上侧的按摩棒与下侧的按摩棒后端均与眼部皮肤不接触且由外眼角向内眼角方向移动;

所述的框体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按摩柱,两个按摩柱可随着支撑柱的移动而产生相对或相背移动,框架后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

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在上椭圆形槽侧壁上设有上滑道,在下椭圆形槽侧壁上设有下滑道,上滑道上部后侧面与其下部后侧面不共面,下滑道的上部后侧面与其下部后侧面不共面,且设置可左右移动的按摩棒,上侧的按摩棒在上滑道的上部自内眼角向外眼角处滑动,对上眼眶上的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进行按摩,同时下侧的按摩棒在下滑道下部自内眼角向外眼角处滑动,对下眼眶上的承泣穴、瞳子胶穴进行按摩,可有效缓解眼部的红、痛等不适,按摩棒在从外眼角向内眼角方向移动时不与眼部的皮肤接触,从而实现对上眼眶及下眼眶上的穴位间歇按摩的目的,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有很好的效果,设置可左右移动的按摩柱,能够间歇的对太阳穴进行挤压按摩,能有效缓解眼部的疲劳,促进面部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将本发明佩戴在眼部,只需启动电机即可对上眼眶与下眼眶上的穴位及太阳穴进行刺激按摩,提高按摩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断裂的剖切左视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去掉罩壳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去掉罩壳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图5是本发明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图4中c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图2中d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8给出,包括开口朝后且u形的框体1,框体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开口朝前的空槽2,框体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空槽2正后方且前后贯通的上椭圆形槽3,上椭圆形槽3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形状一致且前后方向的上滑道4,上滑道4上部后侧面位于其下部后侧面的后方,框体1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位于其对应侧的上椭圆形槽3正下方的下椭圆形槽5,下椭圆形槽5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形状一致且前后方向的下滑道6,下滑道6下部后侧面位于其上部后侧面的后方,上滑道4和下滑道6上均滑动连接有前后轴向的支撑柱7,每两个左右相对的支撑柱7均可相对或相背移动,每个支撑柱7上均同轴拆卸连接有按摩棒8,当上侧的支撑柱7沿着上滑道4的上部滑动且下侧的支撑柱7沿着下滑道6的下部滑动时,上侧的按摩棒8后端沿上眼眶及下侧的按摩棒8后端沿下眼眶均由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移动;当上侧的支撑柱7沿着上滑道4的下部滑动且下侧的支撑柱7沿着下滑道6的上部滑动时,上侧的按摩棒8与下侧的按摩棒8后端均与眼部皮肤不接触且由外眼角向内眼角方向移动;

所述的框体1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按摩柱9,两个按摩柱9可随着支撑柱7的移动而产生相对或相背移动,框架后端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10。

为了使支撑柱7与上滑道4或下滑道6不脱离,且在上滑道4或下滑道6内滑动顺畅,所述的上滑道4与下滑道6上分别开设有与其形状一致的t型槽,支撑柱7经t型块与t型槽滑动连接,上滑道4上部与下部的连接处及下滑道6上部与下部的连接处均为光滑弧面。

为了防止支撑柱7在上滑道4或下滑道6内反转,所述的上椭圆形槽3与下椭圆形槽5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让位槽11,让位槽11内铰接有止回板12,止回板12的自由端经弹簧与让位槽11侧壁连接。

为了使每两个左右相对的支撑柱7产生相对或相背移动,所述的框体1上端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的往复丝杠13,往复丝杠13左右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往复丝杠13右端同轴设有电机14,往复丝杠13左右两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竖直方向的滑板15,滑板15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上下方向且前后贯通的腰型槽16,支撑柱7前端插入与其对应的腰型槽16内。

为了便于将按摩棒8安装在支撑柱7上,所述的支撑柱7后端同轴设有前大后小且t型的套筒17,支撑柱7前端伸出滑板15且同轴设有环形板18,环形板18一侧开设有与其内部连通且t型的导向槽19,导向槽19内滑动连接有挡板20,挡板20前侧面为内低外高的倾斜面,导向槽19阶梯面与挡板20外侧面之间设有弹簧,挡板20外侧面上设有拉绳21,拉绳21自由端伸出导向槽19。

为了使两个按摩柱9可随着支撑柱7的移动而产生相对或相背移动,所述的框体1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与滑槽连通且左右轴向的圆槽,圆槽内转动连接有端面凸轮22,两个按摩柱9的相背端分别与其对应的端面凸轮22上的弧形面接触,往复丝杠13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带轮23,带轮23经传动带24与其对应侧的端面凸轮22连接。

为了使按摩柱9对太阳穴起到更好的按摩效果,按摩柱9能自动复位,所述的按摩柱9为t型且其自由端为球面形状,按摩柱9上套装有位于阶梯面与框体1之间的弹簧。

为了便于将两个固定带10连接在一起,增加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所述的左侧的固定带10自由端的前侧面设有第一魔术贴,右侧的固定带10自由端的后侧面设有可与第一魔术贴粘合的第二魔术贴。

为了增加本装置的美观度及防止往复丝杠13划伤患者,所述的框体1上设有罩壳25,往复丝杠13、电机14、传动带24均位于罩壳25内。

为了增加本装置的美观度,所述的两个空槽2的相对侧分别铰接有盖板26,盖板26与空槽2为过盈配合,盖板26上开设有扣槽。

本发明在使用时,设置按摩棒8安装在支撑柱7内的初始状态;患者将框体1戴在头上,使按摩柱9的端部与太阳穴处的皮肤接触,并使按摩棒8的端部与上眼眶或下眼眶内侧的皮肤接触,将两个固定带10绕过患者头部并将第一魔术贴与第二魔术贴粘合,便将本装置固定在患者眼部;

启动电机14,电机14带动往复丝杠13转动,两个滑板15沿着往复丝杠13产生相背移动,滑板15推动上侧的两个按摩棒8沿着上滑道4的上部自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滑动,即上侧的按摩棒8实现对上眼眶上的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的按摩,同时,下侧的两个按摩棒8沿着下滑道6的下部自内眼角向外眼角方向滑动,即下侧的按摩棒8对下眼眶上的承泣穴、瞳子胶穴进行按摩,当按摩棒8滑动至上眼眶或下眼眶上的外眼角处时,按摩棒8挤压对应的止回板12,止回板12摆动至让位槽11内并挤压弹簧,当按摩棒8继续向外眼角外侧滑动时,即按摩棒8移动至上椭圆形槽3或下椭圆形槽5的外端时,止回板12在弹簧的作用下摆出让位槽11,防止按摩棒8反向滑动;

当滑板15移动至往复丝杠13的外端时,随着电机14的转动,两个滑板15沿着往复丝杠13产生相对移动,滑板15带动按摩棒8有向内侧移动的趋势,此时由于止回板12的存在,滑板15带动上侧的按摩棒8沿着上滑道4的下部自外向内滑动,且在滑动的同时按摩棒8不与眼部皮肤接触,同时,滑板15带动下侧的按摩棒8沿下滑道6的上部自外向内滑动,当按摩棒8移动至上椭圆形槽3或下椭圆形槽5的内端时,内端的止回板12在弹簧的作用下摆出让位槽11,防止按摩棒8反向滑动,使按摩棒8在滑板15的带动下能够沿着上椭圆形槽3或下椭圆形槽5滑动一圈,即在两个滑板15相对移动时,上侧的按摩棒8对上眼眶自内眼角向外眼角处按摩,下侧的按摩棒8对下眼眶自内眼角向外眼角处按摩,随着电机14的持续运转,按摩棒8实现对上眼眶及下眼眶的穴位进行间歇性的按摩与刺激,改善眼部红、痛等不适,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有很好的效果;

在电机14转动的过程中,带轮23经传动带24带动端面凸轮22转动,端面凸轮22端部的曲面推动按摩柱9向内移动并挤压按摩太阳穴,按摩柱9并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随着电机14的持续运转,按摩柱9对太阳穴起到间歇的挤压按摩作用,能有效缓解眼部的疲劳,促进面部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

本发明中的按摩棒8为现有技术,按摩棒8与眼部接触部位设有滚珠,按摩棒8内设有润滑液,减少对眼部皮肤的摩擦,增加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感。

当需要将按摩棒8从支撑柱7上拆卸时,向外侧拉动拉绳21,拉绳21拉动挡板20在导向槽19内滑动并将环形板18的开口完全打开,使框体1倾斜,按摩棒8从支撑柱7内滑出;在对按摩棒8安装时,按摩棒8上的滚珠与挡板20上的倾斜面接触,并向后推动按摩棒8,挡板20上的倾斜面受到挤压后挡板20滑至导向槽19内并挤压弹簧,当按摩棒8完全插入支撑柱7内后,按摩柱9后端的阶梯面与套筒17内侧的阶梯面接触,此时,挡板20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并对按摩棒8进行阻挡固定,操作简单,便于按摩柱9的更换。

本发明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在上椭圆形槽侧壁上设有上滑道,在下椭圆形槽侧壁上设有下滑道,上滑道上部后侧面与其下部后侧面不共面,下滑道的上部后侧面与其下部后侧面不共面,且设置可左右移动的按摩棒,上侧的按摩棒在上滑道的上部自内眼角向外眼角处滑动,对上眼眶上的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穴进行按摩,同时下侧的按摩棒在下滑道下部自内眼角向外眼角处滑动,对下眼眶上的承泣穴、瞳子胶穴进行按摩,可有效缓解眼部的红、痛等不适,按摩棒在从外眼角向内眼角方向移动时不与眼部的皮肤接触,从而实现对上眼眶及下眼眶上的穴位间歇按摩的目的,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与保健有很好的效果,设置可左右移动的按摩柱,能够间歇的对太阳穴进行挤压按摩,能有效缓解眼部的疲劳,促进面部的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将本发明佩戴在眼部,只需启动电机即可对上眼眶与下眼眶上的穴位及太阳穴进行刺激按摩,提高按摩效率。

可见,利用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眼部护理按摩装置,可以有效解决现有眼部按摩方式效果差及效率低的问题,此结构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提高眼部按摩效果及提升按摩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