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灌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1637发布日期:2020-12-18 17:1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灌注泵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医用灌注泵。



背景技术:

医用灌注泵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可将液体输入人体内。当温度变化时,尤其是冬天,由于液体温度低于人体体温,所以利用灌注泵输入液体时,会使人感到不适。为了使液体在输送过程中一直处于适合人体体温的温度,目前给医用灌注泵上配备了加热装置。可是现有的医用灌注泵与加热装置是两个独立的装置,只能通过管道进行连接,因此在使用加热装置时极为不便,需要较大的空间放置该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灌注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医用灌注泵在使用时加热装置时需要占据较大的空间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医用灌注泵,包括泵体和用于输送液体的管道,所述泵体包括相邻布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连接有泵轮,所述第二侧面上连接有加热装置,所述管道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加热段和调节段,所述加热段位于所述加热装置内,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加热段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调节段与所述泵轮连接,所述泵轮对所述调节段内的液体进行挤压,所述泵体内还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传动轴与所述泵轮相连,所述泵体上还设有对所述加热装置及所述驱动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优选地,所述泵轮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导流组件,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连接有连接块,所述第一端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块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导流组件沿所述连接块周向环绕布置,且所述导流组件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导流组件包括插杆和套设在所述插杆外侧的套筒,所述插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轴承相连。

优选地,所述套筒为柱体,且所述套筒的直径由两端向中间逐渐扩大。

优选地,所述插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所述第一插入端和第二插入端之间还设有多个沿所述插杆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凸起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内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相贯通的第三通孔。

优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加热段的外壳和位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加热机构,所述加热段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输入段、中间段和输出段,所述中间段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输入段和所述输出段均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加热机构包括互相连接的加热组件和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包裹在所述中间段的外侧,所述加热机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加热机构之间设有第一保温板。

优选地,所述导热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上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导热件上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一导热件和第二导热件在相互连接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槽共同形成对所述中间段进行固定的固定空间。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通过安装件安装在所述泵体上的触摸屏。

优选地,所述泵体上还设有对所述管道进行固定的固定座。

本申请提供的的有益效果在于:该灌注泵的加热装置安装在泵体上,不仅便于移动整个灌注泵,还减少了灌注泵使用时所占据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医用灌注泵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泵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泵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泵体;2-管道;21-输入段;22-中间段;23-输出段;3-泵轮;31-第一端板;311-第一通孔;32-第二端板;33-导流组件;331-插杆;3311-第一插入端;3312-第二插入端;3313-凸起部;332-套筒;34-连接块;341-第二通孔;342-安装块;3421-第三通孔;3422-第四通孔;343-第五通孔;344-螺纹孔;35-轴承;36-紧固件;4-加热装置;41-外壳;42-加热组件;43-第一导热件;431-第一弧形槽;44-第二导热件;441-第二弧形槽;45-第一保温板;46-第二保温板;461-隔热板;4611-支撑板;47-第三保温板;48-容纳腔;49-固定件;5-控制装置;6-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灌注泵,包括泵体1和用于输送液体的管道2,泵体1包括相邻布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上连接有泵轮3,第二侧面上连接有加热装置4,管道2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加热段和调节段,加热段位于加热装置4内,加热装置4对加热段内的液体进行加热,调节段与泵轮3连接,泵轮3对调节段内的液体进行挤压,泵体1内还设有驱动件,驱动件的传动轴与泵轮3相连,泵体1上还设有对加热装置4及驱动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5。

上述技术方案中,泵轮3和加热装置4均安装在泵体1上,其中,泵轮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泵体1的第一侧面进行连接,泵轮3还可以通过可拆卸地方式安装在第一侧面上,如在泵轮3和第一侧面上都开设通孔,再利用螺栓等锁紧件将泵轮3安装在泵体1上。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卡扣组件将泵轮3和泵体1连接在一起,这样便于将泵轮3拆下来进行维修和反复利用,对于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过多的限定,只需实现泵轮3和泵体1之间的连接即可。加热装置4和泵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与泵轮3和泵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即也可以通过卡扣组件、螺栓等锁紧件或者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具体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启动医用灌注泵前,首先把为灌注泵提供液体的储液装置与管道2的一端连接,接着启动灌注泵,液体从储液装置中流出,流入管道2内。液体首先来到位于加热装置4内的加热段,此时加热装置4对加热段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当液体从加热段流出后,便来到与泵轮3相连的调节段,这时,泵体1内的驱动件(图中未示出)开始运行,该驱动件可以为电机,以便降低灌注泵的生产加工难度。当驱动件运行时,带动与驱动件上的传动轴相连的泵轮3发生转动,此时与泵轮3相连的调节段被泵轮3所挤压,使得从调节段流出的液体能根据泵轮的转速而实现不同流速的调节,当液体从调节段流出后,便流向与调节段相连的医疗器械内。

容易理解的是,可以在第一侧面上安装一个安装座对调节段进行固定,以免泵轮3运行时,调节段与泵轮3发生分离,如此设置提高了调节段与泵轮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驱动件和加热装置4均可通过安装在泵体1上的控制装置5进行控制,使得液体能够以预设的温度和流速从灌注泵内流出。需要说明的是,该控制装置5的人工操作部可以为旋转转钮、按键或者触摸屏,只要便于用户操作即可。相对于现有技术,该灌注泵的加热装置4安装在泵体1上,不仅便于移动整个灌注泵,还减少了灌注泵使用时需要占据的空间。

如图2至图4所示,一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注泵中的泵轮包括第一端板31、第二端板32和导流组件33,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之间连接有连接块34,第一端板3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1,连接块34上设有与第一通孔311相贯通的第二通孔341,导流组件33沿连接块34周向环绕布置,且导流组件33的两端通过轴承35分别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相连。

具体为,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之间设有与其通过过盈配合、螺栓等固定件进行连接的连接块34,该连接块34可位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的中部,导流组件33位于连接块34的旁侧且绕连接块34周向环绕布置,而且导流组件33的两端通过轴承35分别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相连。当泵轮在传动轴的驱动下发生转动,导流组件33在跟随泵轮发生转动的同时,还可相对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发生转动。

使用该泵轮时,先将电机上的传动轴从第一通孔311插入,使传动轴穿过第一通孔311后,到达与第一通孔311相贯通的第二通孔341,并通过锁紧件进行固定,如螺母、卡扣件等。在将泵轮安装到传动轴上后,将输送液体的管道绕导流组件33的外侧进行缠绕,即绕整个泵轮的侧面进行缠绕,再通过锁紧件将管道固定在附着件上,该附着件可以为用于放置电机的壳体。当泵轮与传动轴完成连接后,启动电机,此时泵轮在传动轴的驱动下发生转动,位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之间的导流组件33便在转动过程中挤压管道内的液体进行流动,在需要调节液体的流量时,可调节泵轮的转速进行调节。

相对于现有技术,该泵轮上的导流组件33通过轴承35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进行连接,减小了导流组件33相对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发生转动时的磨损程度,延长了导流组件33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泵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一端板31和第二端板32上用来固定导流组件33的安装孔逐渐扩大,从而导致导流组件33在使用时发出噪音的概率,而且上述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导流组件33和第一端板31及第二端板32的连接强度。

如图4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导流组件33包括插杆331和套设在插杆331外侧的套筒332,插杆331的两端分别与轴承35相连。由于导流组件33是由插杆331、套筒332和轴承35组装而成,因此,当插杆331、套筒332和轴承35三者中的任意一者受损,需要更换时,将导流组件33从泵轮上拆下,更换受损的零件即可。无需更换整个导流组件33,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源。

请继续参阅图4,套筒332为柱体,且套筒332的直径由两端向中间逐渐扩大。当导流组件33发生转动时,套筒332对与套筒332相接触的管道内的液体进行挤压,从而挤压液体流动。上述设置,加强了套筒332对管道内液体的挤压程度。

如图4所示,一实施例提供的插杆3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插入端3311和第二插入端3312,第一插入端3311和第二插入端3312之间还设有多个沿插杆33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凸起部3313。对插杆331进行装配时,首先把插杆331插入套筒332内,接着使插杆331的第一插入端3311和第二插入端3312分别与轴承35进行连接,这样便完成了导流组件33的组装。由于插杆331的杆身上设有多个凸起部3313,所以插杆331的杆身与套筒332的内壁不完全接触,这样减少了插杆331与套筒332内壁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插杆331和套筒332之间发生转动时相互粘滞的可能性。容易理解的是,插杆331上设置的凸起部3313为绕插杆331杆身周向环绕的环形结构,这样降低了凸起部3313的生产加工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41内设有安装块342,安装块342上开设有与第一通孔311相贯通的第三通孔3421。对电机与泵轮进行装配时,电机的传动轴从第一通孔311进入直接到达第三通孔3421。如此,提供了对连接块34的保护作用。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安装块342为腰形结构,腰形结构的周面上的平面开设有第四通孔3422。将安装块342装入第二通孔341内,该安装块342的侧面与第二通孔341的孔壁相贴合,而且自动与连接块34周向固定,这样扩大了安装块342与连接块34的接触面积。通过上述安装块342不仅起到了对连接块34的保护作用,而且将第四通孔3422开设在平面上,即腰形结构上与弧形面相连的平面,还降低了第四通孔3422的开设难度。

在一较优选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块34上还设有与第四通孔3422相贯通的第五通孔343。把安装块342放在连接块34上的第二通孔341内后,使安装块342上的第四通孔3422与连接块34的第五通孔343处于贯通状态。接着将电机的传动轴从第一通孔311插入,并使其到达第三通孔3421,紧接着使锁紧件依次穿过第五通孔343和第四通孔3422,来到第三通孔3421,此时利用锁紧件对传动轴进行固定。如此设置,提高了泵轮和电机之间的连接强度。其中,上述锁紧件可以为螺栓或者插销,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五通孔343为沉孔,如此设置不仅美观,而且降低了外界环境对安装在第五通孔343内的锁紧件的不良影响,进一步降低了锁紧件发生松动的概率。

在一更优选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端板32和连接块34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端板31和连接块34通过紧固件36可拆卸地连接。如此,提高了第二端板32和连接块34之间的连接强度,简化了整个泵轮的结构,便于对泵轮进行装配和拆卸,降低了泵轮上的零部件丢失的风险。

具体地,紧固件36为螺栓,第一端板31上设有供螺栓穿过的螺栓通孔,连接块34上设有与螺栓螺纹连接的螺纹孔344。如此,不仅便于获得或对紧固件36进行加工生产,而且便于对泵轮进行装配和拆卸。

如图5至图7所示,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灌注泵,该灌注泵的加热装置,包括供液体流动的管道2(此处的管道2对应上述的加热段)、用于安装管道2的外壳41和位于外壳41内部的加热机构,管道2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输入段21、中间段22和输出段23,中间段22位于外壳41的内部,输入段21和输出段23均位于外壳41的外部,加热机构包括互相连接的加热组件42和导热组件,导热组件包裹在中间段22的外侧,加热机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加热机构之间设有第一保温板45。

上述技术方案中,管道2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输入段21、中间段22和输出段23,中间段22安装在外壳41内,输入段21和输出段23均位于外壳41的外部。加热机构包括的导热组件包裹在中间段22的外侧,导热组件与加热组件42相连,导热组件与加热组件4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利用卡扣组件将导热组件和加热组件42连接在一起,还可以是利用螺栓等类似的锁紧件将导热组件和加热组件42进行连接,也可以是在导热组件上开设容纳加热组件42的容纳槽,再将加热组件42插入容纳槽内,从而实现导热组件和加热组件42之间的连接,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其中,相邻两个加热机构之间设有第一保温板45。

该加热装置运行时,液体从管道2的输入段21流入,并顺着输入段21流向位于外壳41内的中间段22,此时加热组件42开始加热,并将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导热组件上,导热组件开始发热,并对导热组件所包裹的管道2进行加热,当液体被加热到预设温度后,液体就从输出段23流出。其中,加热机构的数量为多个,相邻两个加热机构之间设有第一保温板45,相对于现有技术,该加热装置通过在相邻两个加热机构之间设置第一保温板45,能有效避免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加热不均匀的情况,进而提升加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导热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第一导热件43上设有第一弧形槽431,第二导热件44上设有第二弧形槽441,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在相互连接的情况下,第一弧形槽431和第二弧形槽441共同形成对中间段22进行固定的固定空间。装配时,首先将管道2放置在第一弧形槽431或者第二弧形槽441上,接着将第二弧形槽441或者第一弧形槽431与其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对中间段22固定的固定空间,以使中间段22的管壁便被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所包裹。这样使得中间段22内的液体能被快速,均匀的加热,相对于使用一个导热件,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加热效率,而且将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设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在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出现故障时进行更换。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通过卡扣组件或是螺栓等锁紧件,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在一较优选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热件43或第二导热件44上还设有对中间段22进行固定的固定件49。该固定件49的数量为两个,一个靠近输入段21处设置,另一个靠近输出段23处设置。如此,通过对管道2进行多方位固定,加强了对管道2的固定作用,降低了管道2因稳定性不够,而在外壳41内发生移动的概率。其中,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49为弹性挂钩,在其他实施中,该固定件49还可以为卡扣或者锁紧件,在此不做过多的限定,只需实现对管道2的固定即可。

在一更优选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加热组件42包括加热管,第一导热件43上和第二导热件44上均设有容置加热管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具体为,在第一导热件43上靠近第一弧形槽431的旁侧开设上述安装孔,第二导热件44上的安装孔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导热件43相同,即安装孔开设在第二导热件44上靠近第二弧形槽441的旁侧。在一更优选地实施例中,该安装孔与第一弧形槽431处于平行状态,更加便于对安装孔进行生产加工。装配时,将加热管插入安装孔内,再将加热管的连接线与外部的电源线相连,接通电源,加热管便能开始加热。上述设置,将加热管安装在导热组件的内部,提高了加热组件42中和导热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节省了加热组件42和导热组件在外壳41内占据的空间,可以在外壳41的内部根据实际需要安装相应的零部件。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导热件43上和第二导热件44这两个导热件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加热管,每一导热件上的多个加热管中的相邻两个加热管均间隔设置。其中,本实施例是在每个导热件上设置两个加热管,进行加热时,一个加热机构上的四个加热管同时开始加热。利用四个加热管同时对导热件进行加热,能够缩短了对液体加热的用时,提高了加热效率。

更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相背离的一侧均覆盖有第二保温板46,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面对面设置的一侧均覆盖有第三保温板47。利用第二保温板46和第三保温板47将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的四周包围住,减小了加热装置运行时,热量流失的速度,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保温板46上还覆盖有隔热板461。容易理解的是,第一导热件43和第二导热件44上都设有隔热板461。通过该隔热板461能够阻挡热量从导热件向外流动的通道,极大的降低了热量流失的速度。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较优选地实施例中,隔热板461上覆盖有支撑板4611,支撑板4611和外壳41的内壁之间留有容纳腔48。该容纳腔48内可放置与加热管电连接的电路板,通过容纳腔48降低了外界环境对电路板的影响,从而增强了对电路板的保护效果,更便于对电路板进行维修。

在又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间段22在外壳41的内部呈曲线状分布。通过延长液体在加热装置内流动的时间,即对液体进行加热的时间,以使液体从输出段23流出时,能够达到预设的温度。避免了因加热时间不够,而导致液体无法达到预设温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热组件上还设有对中间段22进行温度检测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通过该温度传感器能使工作人员实时了解中间段22被加热时所达到的温度,并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请参阅图1,控制装置5包括通过安装件安装在泵体1上的触摸屏。如此,在使用时灌注泵时,用户可通过触摸屏清楚的看到液体当时的温度及流速,而且通过触摸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用户操作的难度。

其次,泵体1上还设有对管道2进行固定的固定座6。具体为,该固定座6安装在第一侧面上,而且位于泵轮3的旁侧。当泵轮3运行时,在固定座6的作用下,降低了管道2与泵轮3发生脱离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管道2和泵轮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