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1180发布日期:2020-09-04 13:0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救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



背景技术:

在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疫情等突发事件造成大量人员的伤情、病情时,需尽快在第一现场携带医疗器械用于伤情现场检查、救治手段的实施。

现有方式一般是将医院用的医疗器械装在纸质包装盒子里直接运过去;此种方式,可将所需医疗器械迅速投放使用,并提供较为全面的应急诊断、治疗手段。但该运输方式采用纸盒对环境适应较差,很难满足野外快速展开和医疗器械运输的需求。

现有方式还有将医院用的医疗器械装在金属盒子里直接运过去;此种方式,对于运输环境的适应性较好;可将所需医疗器械迅速投放使用,并提供较为全面的应急诊断、治疗手段。但采用金属盒子运输医疗器械质量重、空间小,且不便于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用于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运输医疗设备的箱体不便于运输、功能单一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包括:底部开口的上箱体和顶部开口的下箱体;所述上箱体的底部与所述下箱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形成箱体;所述下箱体内部设有多层支撑架,所述多层支撑架用于分层放置医疗设备,所述上箱体的顶部设有若干个堆码槽或堆码块,所述下箱体的底部相应设有若干个堆码块或堆码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多层支撑架的顶部伸出所述下箱体,所述上箱体堆码放置在所述下箱体的底部形成医疗设备台架。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箱体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所述下箱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滚轮对应的容纳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箱体的底部边缘部位沿周向设有一圈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设有密封材料,所述下箱体的顶部边缘部位设有一圈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的凸块。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箱体的底部和所述下箱体的顶部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搭扣结构;所述上箱体的顶部和所述下箱体的底部之间同样设有相配合的搭扣结构。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上箱体或所述下箱体上设有泄压阀;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凹槽。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上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和/或所述下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分别对应设置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凹槽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把手与箱体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把手贴合所述箱体的侧壁时为自然状态;和/或,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把手通过卡合可拆卸连接的卡扣,且所述把手在贴合所述箱体的侧壁时插入所述卡扣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多层支撑架包括支架和横置于所述支架内部的多个隔板,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的间距相同或不同。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箱体的内部填充设有柔性减震垫,所述多层支撑架和医疗设备分别嵌入设于所述柔性减震垫中。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通过将箱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结构,可使得打开上箱体时,箱体内部的医疗设备会伸出下箱体,从而便于医疗设备的使用;且通过在箱体顶部和底部设置匹配的堆码槽和堆码块,多个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可稳定的堆码放置,便于多个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收拢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箱体堆放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中a部位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箱体展开状态侧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万向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定向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结构的设置部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泄压阀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架的第一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疗设备的第一安装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架的第二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疗设备的第二安装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架的第三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疗设备的第三安装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架的第四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疗设备的第四安装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架的第五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疗设备的第五安装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备架的第六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医疗设备的第六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箱体;2—下箱体;3—堆码槽;

4—搭扣结构;5—凹槽;6—把手;

7—密封结构;8—设备架;9—医疗设备;

10—柔性减震垫;11—容纳槽;12—堆码块;

13—泄压阀;141—万向轮;142—定向轮;

81—立柱;811—支撑台;82—多层支撑架;

91—除颤监护仪;92—心肺复苏机;93—输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参考图1和图2,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包括:底部开口的上箱体1和顶部开口的下箱体2;所述上箱体1的底部与所述下箱体2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形成箱体;所述下箱体2内部设有多层支撑架82,所述多层支撑架92用于分层放置医疗设备9,所述上箱体1的顶部设有若干个堆码槽3或堆码块12,所述下箱体2的底部相应设有若干个堆码块12或堆码槽3。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通过将箱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结构,可使得打开上箱体1时,箱体内部的医疗设备会伸出下箱体2,从而便于医疗设备的使用;且通过在箱体顶部和底部设置匹配的堆码槽3和堆码块12,多个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可稳定的堆码放置,便于多个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运输。

进一步地,参考图3和图4,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顶部和底部的堆码槽3和堆码块12为相匹配的结构,即堆码块12可一一对应插入堆码槽3中。在箱体的顶部设置堆码槽3时,应在箱体的底部对应设置堆码块12;在箱体的顶部设置堆码块12时,应在箱体的底部对应设置堆码槽3。

进一步地,箱体的材质可为聚酯纤维、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既可满足运输的硬度需要,同时质量较轻,便于运输和适用。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整体可呈长方体或正方体,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长宽高可依次为80、60、60cm。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该尺寸较符合一般人体身高,可便于用户操作。

进一步地,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特别适用于野外应急医疗保障,同时也非常适用于战场环境下的野战医疗,对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具体应用环境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所述多层支撑架82的顶部伸出所述下箱体2,所述上箱体1堆码放置在所述下箱体2的底部形成医疗设备台架。

多层支撑架82作为设备架8搭载医疗设备9,在打开上箱体1时,多层支撑架82的顶部和医疗设备9可伸出下箱体2,便于医疗设备9的使用和相关操作。在上箱体1打开时,可将上箱体1堆码放置在下箱体2的底部,即上箱体1在下箱体2的底部对下箱体2进行支撑,且二者之间的堆码槽3和堆码块12对应配合连接。上下箱体2上下堆码放置,上箱体1可对下箱体2实现稳定平稳的支撑,且可抬高下箱体2。使得下箱体2中的多层支撑架82和医疗设备9具有一定高度,上箱体1和下箱体2配合形成台架,便于医疗操作。

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收拢状态呈箱体,便于对医疗设备进行密封运输;展开后形成医疗设备台架,收展方便快捷,可增强装备操作的便携性,实现一箱多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5,所述上箱体1的底部连接有若干个滚轮;所述下箱体2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滚轮对应的容纳槽11。在上箱体1的底部连接滚轮,使得箱体展开形成的医疗设备台架具有移动性,便于在不同区域使用,提高机动性和灵活性。在上箱体1盖在下箱体2上形成箱体时,上箱体1底部的滚轮对应插入下箱体2顶部的容纳槽11中。

参考图2,容纳槽11用于在箱体收拢时容纳滚轮,既可防止滚轮对箱体中其他设备或部件造成损坏,也可在上箱体1和下箱体2连接时起到导向作用,便于顺利快速的实现箱体收拢呈箱型。

进一步地,滚轮通过弹簧片与上箱体1的底部折叠连接。可在箱体展开成医疗设备台架时,打开滚轮,在箱体收拢呈箱型时折叠滚轮,便于滚轮的收纳。可在上箱体1底部的四角设置四个滚轮;参考图6和图7,其中可设置两个滚轮为万向轮141,另两个滚轮为定向轮142;还可在部分滚轮处设置止动片,用于止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8和图9,所述上箱体1的底部边缘部位沿周向设有一圈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中设有密封材料,所述下箱体2的顶部边缘部位设有一圈与所述密封槽相匹配的凸块。

密封槽为凹槽5结构。凸块与密封槽相匹配即凸块可插入密封槽中。通过设置密封槽、密封材料和凸块,在上箱体1和下箱体2收拢呈箱型时,下箱体2顶部的凸块对应插入上箱体1底部的密封槽中,通过挤压密封材料形成防水密封结构7。密封材料可为橡胶垫等。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上箱体1的底部和所述下箱体2的顶部之间设有相配合的搭扣结构4;所述上箱体1的顶部和所述下箱体2的底部之间同样设有相配合的搭扣结构4。

可有效实现上箱体1和下箱体2在两个状态下的连接固定,且操作简单方便。上箱体1和下箱体2可在相对两侧设置相匹配的搭扣结构4实现二者的连接,也可在四个侧边均设置搭扣结构4,具体搭扣结构4的设置部位和个数不做限定,以能实现上箱体1和下箱体2的连接为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5和图10,所述上箱体1或所述下箱体2上设有泄压阀13;因为箱体在运输过程中,可通过密封槽、密封材料和密封垫实现良好的密封,设置泄压阀13可在需要打开箱体时通过泄压阀13连通箱体内部和外界,有利于顺利打开上箱体1。泄压阀13即为透气阀。

所述上箱体1和所述下箱体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凹槽5。既可减轻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重量,便于运输使用;且凹槽5的槽壁在箱体侧壁上还可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可增强箱子强度。

进一步地,泄压阀13可为透气孔和盖体结构。即在上箱体1或下箱体2上设置透气孔,在透气孔处密封可拆卸连接盖体。可通过盖体的打开实现箱体的泄压。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所述上箱体1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和/或所述下箱体2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分别对应设置把手6;在所述箱体的相对两侧壁的外侧对应设置把手6;便于提拉箱子。还可在上箱体1和下箱体2的相对两侧壁分别设置把手6,可便于对上箱体1和下箱体2的分别提拉。且所述把手6设于所述凹槽5中。使得把手6在凹槽5内部不会凸出于箱体表面,把手6不占用两侧空间,有利于多个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的稳定堆放,便于搬运和堆码。

进一步地,搭扣结构4同样可设置在凹槽5中。

所述把手6与箱体的侧壁之间设有弹性件,且所述弹性件在所述把手6贴合所述箱体的侧壁时为自然状态;和/或,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有与把手6通过卡合可拆卸连接的卡扣,且所述把手6在贴合所述箱体的侧壁时插入所述卡扣中。

把手6可呈环状,把手6的一侧可通过扭簧与箱体的侧壁转动连接,扭簧作为弹性件在把手6贴合箱体侧壁时为自然状态。从而在需要提拉箱子时,可人力转动把手6,使得把手6的另一侧远离箱体侧壁,即把手6打开,便于手握施力。把手6打开时,弹性件处于变形状态,在不需要使用把手6时,把手6可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恢复至与箱体侧壁贴合的状态。

卡扣可设置在把手6的上方或下方,卡扣可为开口朝向把手6的槽体,此时,把手6同样可呈环状,把手6的一侧与箱体侧壁转动连接既可。在需要提拉箱子时,可转动把手6打开进行提拉;在不需要使用把手6时,可转动把手6卡入卡扣中,实现把手6的固定。

设置弹性件和/或卡扣,可对把手6进行限位固定,避免把手6在不使用时位置混乱而影响堆码运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多层支撑架82包括支架和横置于所述支架内部的多个隔板,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的间距相同或不同。隔板的边缘垂直连接挡柱,用于在侧边进行限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设备架8还包括立柱81,所述立柱81外侧套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台811,所述支撑台811通过卡箍结构与所述立柱81可拆卸连接。

参考图11、图13、图15、图19和图21,设备架8可设置为立柱81结构,支撑台811套设在立柱81外侧,用于支撑固定医疗设备。支撑台811可绕立柱81转动,且通过卡箍结构和螺栓实现与立柱81的固定连接。参考图12、图14、图16、图20和图22,可在立柱81的外侧套设多个支撑台811,便于对多个医疗设备进行支撑固定。支撑台811绕立柱81转动,使得支撑的医疗设备可进行旋转,可提高使用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医疗设备9可通过螺栓等固定在支撑台811上。

参考图17和图18,设备架8设置为多层支撑架82结构。多层支撑架82可对多个医疗设备进行分层有序的放置。多层支撑架82每层的高度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不做限定。进一步地,立柱81可通过轴承转动设于下箱体2中,便于实现医疗设备的可转动,提高机动性和灵活性。

进一步地,立柱81和多层支撑架82的具体高度,设置支撑台811的个数以及层数,支撑台811的具体形状和大小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考图22,医疗设备9可搭载在设备架8上。部分医疗设备9也可放置在箱体内部,具体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参考图20和图22,所述设备架8搭载有复苏装置,所述复苏装置包括除颤监护仪91、手持超声、心肺复苏机92以及输液泵93中的至少一种。

在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中放置复苏装置,可用于应急救援中的复苏救援,实用性较大。复苏装置可包括复苏主要设备和辅助支持设备。其中复苏主要设备可包括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和生命体征监护等设备器材;辅助支持设备可包括对腹部、内出血和气胸等进行探查的设备器材。复苏装置具体可包括上述一种或几种设备器材,也可包括其他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搭配,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心肺复苏机92等体积较大的医疗设备,可直接放置在下箱体2内部,可通过与设备架8连接进行固定;对于体积较小的医疗设备,可利用支撑台811或多层支撑架82进行支撑固定。

进一步地,箱体中设置的具体医疗设备的不同,会使得箱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对箱体内医疗设备的具体种类不做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所述箱体的内部填充设有柔性减震垫10,所述多层支撑架82和医疗设备分别嵌入设于所述柔性减震垫10中。箱体内部医疗设备采用内嵌式设计,连接处填充柔性减震垫10,实现对内装设备的缓冲保护,且按照内装设备随形切割,有效实现缓冲保护。柔性减震垫10可为海绵泡沫、环保eva材料等,用于在运输过程中起到减振作用,对医疗设备起到保护作用。

具体的,在上箱体1和下箱体2内部分别填充柔性减震垫10。然后柔性减震垫10根据所装配设备架8以及医疗设备的具体部位和大小进行切割剪裁,形成相匹配的安装槽。使得设备架8和医疗设备被柔性减震垫10包裹,有效实现缓冲保护。上箱体1和下箱体2内部的柔性减震垫10可由多块拼接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一种野外多功能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针对当前需要提供一种可以储存收纳医疗器械的平台,提供较多检查、救治手段并能迅速收展的检查箱体来满足现实需求。

该多功能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采用箱型结构;在从出发地到伤情现场运输过程中为医疗器械提供防尘、防水、避震的保护;到伤情现场展开,提供伤员所需医疗器械。

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由上箱体1和下箱体2组成。箱体整体质量轻;小于75kg;成制式化;便于成组。箱上下面有堆码位,(上面有凹槽5,下表面是凸台)易堆码,堆码稳定;箱体两侧各有凹槽5设计,作用:增加箱子强度,安装把手6不占用两侧空间。把手6有限位和弹簧自复位功能,便于搬运和堆码。

箱体安装有密封和透气装置,在收拢后有防水、防尘、防震、平衡压力作用。上箱体1和下箱体2之间设有密封结构7,上箱体1密封槽内部填充有类似于橡胶的柔性材料与下箱体2上的凸台在合紧状态下形成迷宫防水结构,从而起到防水密封效果。上箱体1和下箱体2之间安装有快速锁紧装置,可实现快速展开与闭合。箱体展开收拢状态下具有导向结构(容纳槽11),可实现设备保护和轮子快速收纳定位。上箱体1底部滚轮可实现止动、移动、折叠收缩功能。上箱体1可快速放置在下箱体2下面并快速锁紧,可使操作台调整到合适的操作高度,可快速展开为一个操作平台。箱内置设备架8可搭载多种设备,并能实现水平高度360°视角旋转、锁死。箱体内置设备架8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内部空间尺寸和数量,满足设备需求。箱体内部还可设有用于储物收纳的拓展架,拓展架就有储物收纳功能且拓展架内有减震结构,具有保护内部药材和医用耗材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箱型结构紧凑;运输便捷性好;可满足医学器械运输保存的诸多客观需求;在伤情现场展开的时效性佳,比传统方案铺设效率高;作为紧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可满足的检查、治疗技术手段更丰富。

该野外可移动手术设备箱基于一箱多用的目的,采用上下结构,上箱体和下箱体通过搭扣结构固定,箱体内置集成设备架,展开后可搭建成复苏或其他医疗平台;使箱体的包装防护性能与展开后的操作设施需求具有较好的共用性,提高了组合化水平,实现集成性、多功能化的目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