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52478发布日期:2021-02-18 16:07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颅脑损伤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脑损伤,其中脑损伤后果严重,应特别警惕,病因常见于意外交通事故、工伤或火器操作;ct检查是颅脑损伤患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可正确判断颅脑损伤的部位,程度,有无血肿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但是在转运的过程中转运床的震动直接传递到患者的头颈部,也没有固定的装置来固定患者的头部,日常最多采用的就是靠枕头的作用来进行缓冲,这容易增加病人的并发症,根据统计数据,通常转运病人会有百分之9.6的死亡率危险,如何降低该种患者的转运风险变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放置在转运床上适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用的头颈减震固定装置。
[0004]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
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包括壳体、底座,所述壳体呈顶部和一侧边开口的箱体结构,所述壳体与底座之间设有若干弹性件,所述壳体内设有头部支撑件和颈部支撑件。
[0006]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中间嵌设有限位杆、限位筒,所述限位杆的底部与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筒的顶部与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筒套设于限位杆上。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头部支撑件为平面结构,所述颈部支撑件设为弧形凸起,所述颈部支撑件与头部支撑件一体连接。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靠近颈部支撑件的一侧端部上柔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的一侧侧边上设有勾面,另一侧边上设有固定带,所述固定带上设有毛面,所述毛面与勾面相互粘合。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设有气囊,所述气囊沿着头部支撑件呈半包围状。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的弹性件与柔软的支撑件形成双减震结构,有效的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转运时产生的震动对头颈的冲击,保护患者的头部和颈部不会发生二次损害。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1、壳体;11、勾面;12、固定带;121、毛面;2、底座;3、弹性件;31、螺旋弹簧;32、限位杆;33、限位筒;4、头部支撑件;5、颈部支撑件;6、支撑板;7、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18]
如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颅脑损伤患者头颈减震固定装置,包括上下设置的壳体1、底座2,壳体1呈顶部和一侧边开口的箱体结构,壳体1与底座2之间设有若干弹性件3,在壳体1内设有头部支撑件4和颈部支撑件5,其中,头部支撑件4为平面结构,颈部支撑件5设为弧形凸起,而且颈部支撑件5与头部支撑件4一体连接;这里头部支撑件4和颈部支撑件5均采用乳胶或者海绵材质;这两种柔软的材质不仅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同时还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这样通过弹性件与柔软的支撑件形成双减震结构,有效的降低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转运时产生的震动对头颈的冲击,保护患者的头部和颈部不会发生二次损害;
[0019]
上述的弹性件3可以采用常用的螺旋弹簧31,可以降低装置的成本,为了限制壳体只发生上下的减震,而且不会发生水平方向上的晃动,在螺旋弹簧31的中间嵌设有限位杆32和限位筒33,其中,限位杆32的底部与底座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限位筒33的顶部与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限位筒33套设于限位杆32上;在使用时,由于限位杆和限位筒的作用,能够避免传统弹簧的水平方向上的晃动对患者产生的晕眩感;
[0020]
此外,由于该装置有上下两层结构,考虑到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在壳体1上靠近颈部支撑件5的一侧端部上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且该支撑板与壳体之间柔性连接,即可以使用橡胶片或者尼龙带之类的柔性材质,一端与壳体的上表面采用铆钉固定,另一端设于支撑板的上表面,也用铆钉固定;这样当患者在躺下后,颈椎下方的部分躯干会压于支撑板上,支撑板对该部位起到一个支撑作用,降低该装置对颈椎部位悬空造成的不适感;
[0021]
虽然上述结构使得颅脑损伤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头颈部位的冲击,但是在转运过程中难免或发生晃动,一旦使得颅脑损伤患者的头颈部发生左右晃动,同样容易造成二次损害;因此,在壳体1的一侧侧边上设有勾面11,另一侧边上设有固定带12,固定带12上设有毛面121,将毛面121与勾面11相互粘合;使用时将固定带放置于患者的下巴处,减头部的左右晃动;在壳体1的内侧壁上还设有大半圈气囊7,所述气囊7沿着头部支撑件4呈半包围状;当患者的头部放置于壳体内后,然后对气囊进行充气,直到气囊与患者头部紧密接触,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头部的摆动;
[0022]
上述装置在使用时将底座放置在转运车上,然后将患者像传统方式那样躺于转运床上,然后让患者的头部放置于壳体内的头部支撑件上,这时患者的颈部是放置于颈部支撑件上的,然后对气囊进行充气,直到于患者的头部紧密接触,最后将固定带置于患者下巴上,并通过固定带上的毛面与壳体上的勾面粘合进行固定即可。
[002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