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盘颈胸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00592发布日期:2021-02-20 16:32阅读: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盘颈胸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矫正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盘颈胸矫正器。


背景技术:

[0002]
颈胸矫正器是一种用来颈椎骨折和术后固定的支护用具,它可有效减轻头部重量加给颈椎的负担,防止颈椎二次损伤。
[0003]
公开号为cn20156465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头颈胸外固定支具,由前固定片和后固定片构成,所述后固定片的形状与使用人员的后胸背、头、颈的相吻合,所述前固定片与前胸、颈、头额、下颌相吻合,所述后固定片上端设有后脑部固定托片,所述前固定片上端设有头额下颌固定圈,所述固定圈下侧设有与下颌相吻合的护片,所述前固定片与后固定片之间设有子母扣,将前固定片各后固定片扣紧成一体,以将胸、颈、头部束缚固定,防止头部摆动,由于设有上述结构,该支具可限制头、颈运动,束缚住头、颈、胸部,增强治疗效果,加快康复。
[0004]
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支具存在以下缺陷:后脑部固定托片与后固定片一体成型,后脑部固定托片的角度一旦确定,难以再发生改变,当患者需要从某一姿态长期改变成另一姿态时(如患者从平躺姿态转变为坐立观影的姿态),患者自身或医护人员难以根据患者使用需求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难以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盘颈胸矫正器,其具有便于医护人员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的效果,以便使得该压盘颈胸矫正器满足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
一种压盘颈胸矫正器,包括用于支撑患者下颌的下颌支架和用于支撑患者后脑勺的后脑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脑支架包括与患者后脑勺相匹配的后脑部固定托片以及位于后脑部固定托片下方的主架体,所述后脑部固定托片底部设有固定片,所述固定片与主架体上共同安装有用于调节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的调节组件。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患者需要从某一姿态长期改变成另一姿态时,医护人员只需通过调节组件即可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直至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时,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调节即可,以此使得该压盘颈胸矫正器能够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避免了因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不便调节而引起患者不适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复。
[000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固定片靠近主架体的一端固定的第一转动块、安装于第一转动块上并与之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块、开设于第一转动块靠近第二转动块一侧的表面上的第一卡齿、开设于第二转动块靠近第一转动块一侧的表面并与第一卡齿啮合的第二卡齿、与第二转动块的弧形表面固定的连接块、
与连接块远离第二转动块一侧的表面固定的第三转动块、安装于第三转动块上并与之转动连接的第四转动块、开设于第三转动块靠近第四转动块一侧的表面上的第三卡齿、开设于第四转动块靠近第三转动块一侧的表面上并与第三卡齿啮合的第四卡齿以及与第四转动块远离连接块一侧的表面固定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第四转动块的一端与主架体连接。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调节组件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时,医护人员只需保持主架体与患者背部贴合,同时调节后脑部固定托片的位置,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上的固定片带动第一转动块绕第二转动块的轴线转动,由于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啮合,且第二转动块通过连接块与第三转动块固定,以此使得第二转动块及第三转动块均发生转动,又由于第三卡齿与第四卡齿啮合,从而使得第三转动块及第四转动块发生转动,以便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相对于主架体的位置得以调节,直至后脑部固定托片相对主架体的倾斜角度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时,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位置的调节工作即可,有利于该压盘颈胸矫正器能够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
[001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转动块与第二转动块上共同安装有用于将两者固定的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三转动块与第四转动块上共同安装有用于将两者固定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贯穿设置于第二转动块上的第一螺栓以及嵌设于第一转动块远离第二转动块一侧的侧壁上的第一螺帽,所述第一螺帽的轴线与第一螺栓的轴线重合,且所述第一螺帽与第一螺栓螺纹连接。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调松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以此使得第二转动块可绕第一转动块的轴线转动,同时第三转动块可绕第四转动块的轴线转动,以便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当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调节完毕后,为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的位置得以固定,医护人员只需将第一螺栓拧入第一螺帽中,使得第二转动块上的第二卡齿与第一转动块上的第一卡齿抵紧,同时调节第二固定组件并使得第三转动块上的第三卡齿与第四转动块上的第四卡齿抵紧,即可对第一转动块、第二转动块、第三转动块及第四转动块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与主架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有利于提升该压盘颈胸矫正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13]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螺栓为内六角平圆头螺栓,所述第一转动块远离第一螺帽一侧的表面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螺栓头部的容纳槽。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医护人员拧紧第一螺栓后,第一螺栓头部进入容纳槽内,避免了第一螺栓头部外露的情况,增强了该调节组件的美观性。
[0015]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后脑部固定托片远离下颌支架一侧的表面上固定有加强片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布设于后脑部固定托片的边缘。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后脑部固定托片上固定加强片和加强筋,以此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强度得以增强,从而增强了该后脑部固定托片的承压强度,提升了患者在使用该矫正器过程中的安全性。
[0017]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片上设有螺丝钉,所述螺丝钉贯穿固定片并与之间隙配合,且所述螺丝钉贯穿固定片并与加强片螺纹连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转动块上的第一卡齿长期使用且磨损严重时,医
护人员只需拧下螺丝钉,即可将固定片拆卸,从而将固定片及第一转动块进行更换,以保证调节组件的正常使用。
[0019]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后脑部固定托片上设有与后脑部固定托片靠近下颌支架一侧的表面贴合并固定的软垫。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垫采用橡胶垫或布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柔软性,通过设置软垫,以此增强了患者在使用该矫正器过程中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
[0021]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后脑部固定托片中部及软垫中部均开设有通孔。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体后脑勺较为坚硬,后脑部固定托片中部及软垫中部均开设通孔,以此避免了因病人长期卧床,而使得后脑勺与后脑部固定托片发生摩擦的部位产生枕秃的现象。
[0023]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
本实用新型中,当患者需要从某一姿态长期改变成另一姿态时,医护人员只需通过调节组件即可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直至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时,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调节即可,以此使得该压盘颈胸矫正器能够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避免了因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不便调节而引起患者不适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复;
[0025]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调节组件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时,医护人员只需保持主架体与患者背部贴合,同时调节后脑部固定托片的位置,使得第一转动块绕第二转动块的轴线转动,同时,第三转动块及第四转动块发生转动,以此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相对于主架体的位置得以调节,直至后脑部固定托片相对主架体的倾斜角度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时,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的位置的调节工作即可,有利于该压盘颈胸矫正器能够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
[0026]
本实用新型中,当后脑部固定托片的倾斜角度调节完毕后,为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的位置得以固定,医护人员只需将第一螺栓拧入第一螺帽中,使得第二转动块上的第二卡齿与第一转动块上的第一卡齿抵紧,同时调节第二固定组件并使得第三转动块上的第三卡齿与第四转动块上的第四卡齿抵紧,即可对第一转动块、第二转动块、第三转动块及第四转动块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与主架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有利于提升该压盘颈胸矫正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1、下颌支架;2、后脑支架;21、主架体;211、连接带;22、后脑部固定托片;23、加强片;24、加强筋;25、软垫;26、通孔;27、固定片;271、螺丝钉;3、调节组件;30、第一转动块;31、第二转动块;32、第一卡齿;33、第二卡齿;34、连接块;35、第三转动块;36、第四转动块;37、第三卡齿;38、第四卡齿;39、连接板;4、第一固定组件;41、第一螺栓;42、第一螺帽;5、第二固定组件;51、第二螺栓;52、第二螺帽;6、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压盘颈胸矫正器,包括下颌支架1和后脑支架2。下颌支架1的上部与患者下颌相匹配,下颌支架1的下部与患者胸部相匹配。后脑支架2包括主架体21以及后脑部固定托片22,主架体21与患者背部相匹配,主架体21与下颌支架1的下部通过连接带211相连。后脑部固定托片22与患者后脑勺相匹配,其位于主架体21上方,用于支撑患者后脑。
[0032]
参照图1,后脑部固定托片22上设有加强片23和加强筋24,加强片23呈弧形延伸,加强片23靠近患者后脑一侧的表面与后脑部固定托片22远离下颌支架1一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固定,通过设置加强片23,以此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结构强度得以提升,有利于增强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抗压能力。加强筋24布设于后脑部固定托片22靠近后脑部固定托片22边缘的位置上,且加强筋24布与后脑部固定托片22远离下颌支架1一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固定,以此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结构强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增强患者在使用该矫正器过程中的安全性。
[0033]
参照图1,后脑部固定托片22上还设有软垫25,软垫25与后脑部固定托片22靠近下颌支架1一侧的弧形表面贴合并固定,软垫25采用橡胶垫或布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柔软性,通过设置软垫25,以此增强了患者在使用该矫正器过程中的舒适度,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复。后脑部固定托片22中部及软垫25中部均开设有通孔26,当患者长期卧床时,患者的后脑勺靠近通孔26的位置裸露在外,以此避免了因患者后脑勺长期与后脑部固定托片22及软垫25摩擦而产生枕秃的现象。
[0034]
参照图1,后脑部固定托片22底部设有固定片27,固定片27为横截面呈矩形的片状结构,且固定片27上设有螺丝钉271。螺丝钉271的轴线与固定片27远离下颌支架1一侧的表面垂直,其贯穿固定片27并与之间隙配合,且螺丝钉271的端部贯穿固定片27并与加强片23螺纹连接,以此便于医护人员安装和拆卸固定片27。
[0035]
参照图1,固定片27与主架体21上共同安装有调节组件3,用于调节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结合图2所示,调节组件3包括第一转动块30、第二转动块31、第一卡齿32、第二卡齿33、连接块34、第三转动块35、第四转动块36、第三卡齿37、第四卡齿38以及连接板39。第一转动块30为圆块状结构,其轴线水平,第一转动块30顶部的弧形表面与固定片27靠近主架体21的一端固定。第二转动块31为圆块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转动块30的轴线重合,第二转动块31与第一转动块30之间转动连接。第一卡齿32开设于第一转动块30靠近第二转动块31一侧的表面上,其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卡齿32均匀分布于第一转动块30轴线的周侧。第二卡齿33开设于第二转动块31靠近第一转动块30一侧的表面上,其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卡齿33均匀分布于第二转动块31轴线的周侧,且第二卡齿33与第一卡齿32啮合。连接块34的横截面为矩形,其靠近固定片27一侧的表面与第二转动块31底部的弧形表面固定。第三转动块35为圆块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一转动块30的轴线平行,第三转动块35顶部的弧形表面与连接块34远离固定片27一侧的表面。第四转动块36亦为圆块状结构,其轴线与第三转动块35的轴线重合,第四转动块36与第三转动块35之间转动连接。第三卡齿37开设于第三转动块35靠近第四转动块36一侧的表面上,其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三卡齿37均匀分布于第三转动块35轴线的周侧。第四卡齿38开设于第四转动块36靠近第三转动块35一侧的表
面上,其数量为多个,多个第四卡齿38均匀分布于第四转动块36轴线的周侧,且第四卡齿38与第三卡齿37啮合。连接板39为矩形板状结构,其靠近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一端与第四转动块36底部的弧形表面固定,且连接板39远离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一端与主架体21相连。
[0036]
参照图2,第一转动块30与第二转动块31上共同安装有第一固定组件4,用于将第一转动块30与第二转动块31固定,第一固定组件4包括第一螺栓41和第一螺帽42。第一螺栓41的轴线与第一转动块30的轴线重合,其贯穿第二转动块31上并与之间隙配合。第一螺帽42的轴线与第一螺栓41的轴线重合,第一螺帽42嵌设于第一转动块30远离第二转动块31一侧的侧壁上,且第一螺栓41端部依次贯穿第二转动块31和第一转动块30,并与第一螺帽42螺纹连接。第三转动块35与第四转动块36上共同安装有第二固定组件5,用于将第三转动块35与第四转动块36固定,第二固定组件5包括第二螺栓51和第二螺帽52。第二螺栓51的轴线与第四转动块36的轴线重合,其贯穿第四转动块36上并与之间隙配合。第二螺帽52的轴线与第二螺栓51的轴线重合,第二螺帽52嵌设于第三转动块35远离第四转动块36一侧的侧壁上,且第二螺栓51端部依次贯穿第四转动块36和第三转动块35,并与第二螺帽52螺纹连接。结合图1所示,当患者需要从某一姿态长期改变成另一姿态时,医护人员只需调节主架体21并使得主架体21与患者背部贴合,随后同时拧松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使得第一转动块30和第二转动块31可绕第一螺栓41的轴线转动,第三转动块35和第四转动块36可绕第二螺栓51的轴线转动,此时,医护人员需转动后脑部固定托片22,在此过程中,第一转动块30和第二转动块31绕第一螺栓41的轴线转动,第三转动块35和第四转动块36绕第二螺栓51的轴线转动,直至软垫25靠近下颌支架1一侧的弧形表面与患者后脑勺贴合时,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位置调节,最后拧紧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从而使得第一转动块30、第二转动块31、第三转动块35和第四转动块36的位置得以固定,实现了对后脑部固定托片22位置的固定,通过设置调节组件3,以便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对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复。
[0037]
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均为内六角平圆头螺栓,第一转动块30远离第一螺帽42一侧的表面以及第三转动块35远离第二螺帽52一侧的表面上均开设有容纳槽6。容纳槽6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转动块30上的容纳槽6的轴线与第一螺栓41的轴线重合,第三转动块35上的容纳槽6的轴线与第二螺栓51的轴线重合,通过设置容纳槽6,以此便于第一螺栓41头部及第二螺栓51头部进入容纳槽6内,从而避免了第一螺栓41或第二螺栓51裸露于外侧的情况,增强了调节组件3的美观性。
[0038]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患者需要从某一姿态长期改变成另一姿态时,医护人员只需通过调节组件3即可对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直至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时,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调节即可,以此使得该压盘颈胸矫正器能够患者在不同形态下的使用需求,避免了因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不便调节而引起患者不适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复。
[0039]
本方案在调节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拧松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以此使得第二转动块31可绕第一转动块30的轴线转动,同时第三转动块35可绕第四转动块36的轴线转动,此时,医护人员需转动后脑部固定托片22,在此过程中,第一转动块30和第二转动块31绕第一螺栓41的轴线转动,第三转动块35和第四转动块36绕第二螺栓51的轴线转动,直至软垫25靠近下颌支架1一侧的弧形表面与患者后脑勺贴合时,
停止对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位置调节,最后拧紧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即可。当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倾斜角度调节完毕后,为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22的位置得以固定,医护人员只需将第一螺栓41拧入第一螺帽42中,使得第二转动块31上的第二卡齿33与第一转动块30上的第一卡齿32抵紧,同时调节第二固定组件5并使得第三转动块35上的第三卡齿37与第四转动块36上的第四卡齿38抵紧,即可对第一转动块30、第二转动块31、第三转动块35及第四转动块36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后脑部固定托片22与主架体21之间的相对位置得以固定,有利于提升该压盘颈胸矫正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0040]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