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09752发布日期:2021-05-19 00:29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


背景技术:

2.椎间孔镜技术是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将工作通道放入椎间盘内或者椎管内,在内镜直视下摘除突出或者脱出的髓核组织,甚至可以通过镜下环钻、镜下动力系统等工具,切除增生的黄韧带、骨质等,解除其对于神经根和或硬膜囊的压迫,来缓解根性症状的一种技术。椎间孔镜技术可以做到精确的靶向治疗,仅仅切除致病的突出髓核、增生组织,而不破坏正常组织,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纤维环的完整性和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在同类手术中对病人创伤最小、效果最好。椎间孔镜技术代表一种全新的脊柱微创手术理念,可以开展从颈椎到腰5骶1所有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椎间孔成型、纤维环修复等脊柱退行性疾病,随诊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对于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病例进行微创治疗。手术的优良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经椎板间孔入路同样称为椎间孔镜技术。
3.关节镜技术是一种观察关节内部结构的直径5mm左右的棒状光学器械,是用于诊治关节疾患的内窥镜。关节镜在一根细管的端部装有一个透镜,将细管插入关节内部,关节内部的结构便会在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关节内部的结构。关节镜不仅用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已经广泛用于关节疾病的治疗。近年来将其应用到脊柱手术中。
4.脊柱孔镜技术不仅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变性疾病广泛开展,而且在胸椎间盘突出、颈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结核以及脊柱手术术后翻修中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除椎间孔入路外,对于特殊情况如髂嵴高位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胸椎黄韧带肥厚、腰椎管狭窄后侧为主的患者,需要采用椎板间孔入路,但多需要使用特殊器械如镜下磨钻/镜下超声骨刀等进行上下椎板的扩大成形。但这些设备价格昂贵,多数医院难以配备,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开展。通常使用的脊柱内镜工作套管及镜头不适合普通器械的使用。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单边双通道关节镜技术治疗腰椎疾病,是使用常用的关节镜器械和脊柱普通器械,不需要昂贵的工具和设备,但因为没有专用的套管,需要反复的从软组织通道进出,无疑会加重软组织的损伤和术后反应。另外,软组织通道和普通套管无法维持内部工作腔的水压,常需要3

5倍于椎间孔镜的冲洗液,并且会增加感染的机率。
5.现有的用于胸腹腔镜的穿刺套筒采用了防止漏气阀,设计复杂,中央开口设计会增加气体漏出的概率;而且其套筒设计对脊柱手术也不适用。


技术实现要素:

6.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通过套筒可使用普通的椎板咬骨钳、普通磨钻、关节镜磨钻、髓核钳、神经剥离子、骨膜剥离子等进行椎板间孔扩大;可避免器械自软组织通道反复进出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可建立软组织内部工作腔并维持内部工作腔水压,减少用水量,减少感染几率。
7.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包括直套筒、斜套筒和连接定位块,连接定位块上设有供直套筒穿过的直孔和供斜套筒穿过的斜孔,连接定位块上安装有位于直孔的一侧的用于定位直套筒的定位螺栓,所述直套筒和斜套筒的顶部均连接有控水阀,控水阀包括阀体和堵在阀体内的胶塞,胶塞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结构,胶塞中心设有贯通的裂缝。
8.优选的,所述直套筒和斜套筒上均设有外螺纹段。
9.优选的,所述直套筒和斜套筒的底部均设有缺口,直套筒的缺口与斜套筒的缺口相对布置。
10.优选的,所述直套筒和斜套筒的顶部均设有方向标识,所述缺口为1/4环开口,并且位于方向标识所在侧。
11.优选的,所述斜孔与直孔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
,斜套筒的顶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

12.优选的,所述连接定位块包括位于所述斜孔下方的延长支撑套,延长支撑套的内孔轴线与斜孔轴线一致,延长支撑套的内孔与斜孔的直径一致。
13.优选的,所述连接定位块包括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通过连接螺栓固定。
14.优选的,所述斜孔内可拆地安装有克氏针套筒。
15.优选的,所述直套筒的外侧套设有可旋转的神经保护鞘,神经保护鞘包括位于顶端的断开环和位于底端的挡钩以及连接在断开环和挡钩之间的连接杆。
16.优选的,所述断开环为3/4环,所述连接杆为1/6环纵杆,所述挡钩为直角钩。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斜套筒插入内镜,通过直套筒可使用普通的椎板咬骨钳、普通磨钻、关节镜磨钻、髓核钳、神经剥离子、骨膜剥离子等进行椎板间孔扩大;使用套筒可避免器械自软组织通道反复进出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控水阀设计可保留水量,维持内部工作腔水压,视野清洗并减少用水量,避免过多水流污染,减少感染几率;不仅能够适用专用的椎间孔镜,也可适用关节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连接定位块的俯视示意图;
20.图3为控水阀的俯视示意图;
21.图中:1

控水阀、10

阀体、11

胶塞、12

裂缝、2

直套筒、20

缺口、21

螺纹段、3

斜套筒、4

连接定位块、41

直孔、42

斜孔、43

延长支撑套、5

神经保护鞘、51

断开环、52

挡钩、6

定位螺栓、7

连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23.如图1至图3所示,适用于脊柱后路椎板间孔成形的组合套筒包括控水阀1、直套筒2、斜套筒3和连接定位块4,连接定位块4上设有供直套筒2穿过的直孔41和供斜套筒3穿过的斜孔42,斜孔42的轴线与直孔4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
,连接定位块4上安装有位于直
孔41一侧的定位螺栓6,用于定位直套筒2。直套筒2和斜套筒3的顶部均连接有控水阀1,控水阀1包括阀体10和堵在阀体10内的胶塞11,胶塞11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结构,胶塞11的中心设有贯通的裂缝。
24.本实施例中,控水阀1的阀腔为漏斗形结构,上方直径15mm,下方直径8mm,中央的胶塞11为黑色漏斗形胶塞,中心的裂缝12长8mm;
25.直套筒2的外径7.5mm,内径6.5mm,长100mm,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为20mm长的光杆,上段与控水阀1相连,且一侧有方向标记;中段为60mm长的螺纹段21,能够增加与软组织的贴合能力;下段为长20mm的光杆,与上端标记侧对应有缺口20,缺口20具体为1/4环开口;
26.斜套筒3的外径7.5mm,内径6.5mm,长120mm,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为40mm长的光杆,上段与控水阀1相连,且一侧有方向标记;中段为60mm长的螺纹段21,能够增加与软组织的贴合能力;下段为长20mm的光杆,与上端标记侧对应有缺口20,缺口20具体为1/4环开口;斜套筒3的顶面为与水平面夹角为30
°
的斜面。
27.连接定位块4是由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通过连接螺栓7固定,可拆卸,总长80mm,宽10mm,厚5mm,一侧设有圆孔41,另一侧设有斜孔42,斜孔42下方设有延长支撑套43,延长支撑套的内孔轴线与斜孔轴线一致,延长支撑套的内孔与斜孔的直径一致。圆孔41和斜孔42的直径8mm,两孔中心间距为50mm,斜孔42内可拆地配置有克氏针套筒,克氏针套筒具有内径2.5mm的通道。在圆孔41处的定位螺栓6位于直套筒2的90mm高处。
28.直套筒的外侧套设有可旋转的神经保护鞘5,神经保护鞘5为不锈钢材质,长85mm,顶端为断开环51,断开环51的中心与直套筒的中心重合,断开环51为3/4环,内径8mm,外径9mm;底端为挡钩52,挡钩52为90
°
的直角钩,长4mm,厚1mm;断开环51与挡钩52之间的连接杆为1/6环纵杆。
29.手术过程如下:患者俯卧位,c臂机透视定位,以责任椎间隙关节突关节内侧缘为目标点,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克氏针穿刺定位明确后逐级套筒扩张软组织,骨膜剥离子剥离扩张深部至椎板表面,此处插入直套筒,旋转使其前端开口朝上。安装连接定位块,平行棘突连线,于直套筒90mm处拧紧定位螺栓固定,于斜孔中心插入克氏针,切皮,逐级扩张软组织,骨膜下剥离后插入斜套筒,旋转使其斜面朝下。通过两个套筒,应用各种器械完成椎板扩大成形等。可旋转神经保护鞘可在使用磨钻等快速、锋利器械成形时应用,向前推入使其钩放在椎板前方,即可保护硬膜和神经根。在该过程中,套筒的前端为前述的底端。
30.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31.(1)控水阀设计,可在深部形成良好水压,视野清晰,并减少冲洗液外流造成的污染;
32.(2)连接定位块设计,使两个套筒可精准的在深部形成对应结构,不易移位;
33.(3)直套筒和斜套筒对应底部的缺口设计,缺口外的部分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视野内;
34.(4)斜套筒顶端采用30
°
斜面设计,插入后与椎板平行。
35.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