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

文档序号:25193332发布日期:2021-05-28 10:5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



背景技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领域最为成功的手术之一,其具有缓解疼痛、恢复关节稳定、改善肢体功能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并发症,其中术后脱位是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需要做全髋关节置换术者大多为老年人,手术的创伤加上老年人自身器官的退化和基础疾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并且术后早期患肢不能随意活动,导致病人非常不适,一旦患肢放置在不恰当的体位,很容易导致术后髋关节脱位,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影响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还会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患者依从性差和护理不当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术后病人长时间保持一种体位会非常不适,为了缓解不适需要经常变换体位,如从平躺位变换至侧卧位,由侧卧位变换至平躺位,其中在侧卧位时,需要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即患肢在上,正常肢在下,且患肢高度与髋关节高度保持基本一致,而一旦患肢没有保持合适体位和高度,就容易引发脱位风险。

在临床工作中,为了防止侧卧位时关节脱位,一般采用枕头、棉被等,使患者的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但使用枕头、棉被取侧卧位后,需要护士不断调整枕头、棉被,以保证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脱位,其护理过程比较繁琐,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枕头、棉被对于患肢的固定性差,患肢容易从枕头或棉被上滑下来,有些老年人的感知能力较差,患肢滑下来后不能及时调整,容易出现关节脱位风险。另外,现在也开始使用一些海绵垫子,垫子靠近患肢一侧设有限位槽,患者的患肢放置在限位槽内部,防止滑脱,而当患者取侧卧位时曲膝时,海绵垫子无法弯折,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没有专用于支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侧躺垫,以致患者术后舒适性差、关节脱位风险高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专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肢侧躺垫,提高患者舒适性,降低关节脱位风险。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包括:

第一垫体,具有第一肢体放置槽;

第二垫体,具有第二肢体放置槽,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与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正对连通;

所述第二垫体与所述第一垫体可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垫体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垫体转动设定角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通过布料或拉链柔性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两侧设有若干第一系带,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两侧设有若干第二系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的深度为4-8cm;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的深度为4-8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垫体适于放置患肢大腿,所述第一垫体具有与所述第二垫体接触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的厚度较厚,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中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厚度较薄,且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中间部分和所述第二端的厚度平滑过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的厚度为10-12cm,所述第二端的厚度为11-13cm,所述第一中间部分的厚度为8.5-10.5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垫体适于放置患肢小腿,所述第二垫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垫体接触的第三端和与所述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所述第三端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端的厚度相同,所述第四端的厚度较薄,位于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中间的第二中间部分厚度较厚;且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中间部分和所述第四端的厚度平滑过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端的厚度为10-12cm,所述第四端的厚度为1-3cm,所述第二中间部分的厚度为11-13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侧躺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的底部,用于通过支撑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从而支撑患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躺支撑结构包括:

安装槽,具有若干个,开设在所述第一垫体或所述第二垫体底部;

限位壳,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部,所述限位壳底部具有限位盲孔;

支腿,具有若干个,能够安装在所述盲孔内部,支撑所述第一垫体或所述第二垫体。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腿的高度具有若干规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包括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两者可转动连接,且分别设有第一肢体放置槽和第二肢体放置槽;本实用新型的侧躺垫,适于放置在侧躺的患者的两腿之间,在第二垫体没有相对第一垫体转动时,支撑直腿放置的患肢;在第二垫体相对第一垫体转动一定角度时,支撑弯腿放置的患肢;另外,第一肢体放置槽和第二肢体放置槽的设置,可以对患肢进行限位,防止滑脱。也即,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既能对患肢进行限位,防止患肢从垫子上滑落,又能在患者变换伸曲体位后,始终支撑患肢,从而使患者在术后能够变换曲膝体位,提高舒适度。

2.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通过布料或拉链柔性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有效;第一肢体放置槽的两侧设有第一系带,第二肢体放置槽的两侧设有第二系带,当患肢放置到第一肢体放置槽和第二肢体放置槽内部后,使用第一系带和第二系带束缚患肢,可以进一步防止患肢从垫子上滑落。

3.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第一肢体放置槽的深度为4-8cm,第二肢体放置槽的深度为4-8cm,患肢放置后,不仅能够实现限位功能,而且较为舒适。

4.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第一垫体具有与第二垫体接触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厚度较厚,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中间部分厚度较薄,本实用新型的侧躺垫在使用时,第二端抵在患者的会阴位置,较厚的第二端抵在会阴位置,能够有效缓解疲劳,较薄的第一中间部分支撑患肢大腿的中间部分,便于放松,较厚的第一端支撑在膝盖上端,同样有助于缓解疲劳。

5.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第二垫体适于放置患肢小腿,且第二垫体具有与第一垫体接触的第三端和与第三端相对的第四端,第三端的厚度与第一端的厚度相同,实现平滑过渡,第四端的位置较薄,适于放置脚踝位置,位于第三端和第四端中部的第二中间部分厚度较厚,适于支撑小腿的中部,缓解侧躺时的疲劳感。

6.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还包括侧躺支撑结构,设置在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的底部,用于通过支撑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从而支撑患肢,也即本实用新型的侧躺垫,可以使用侧躺支撑结构支撑在床上,从而避免一直压迫位于患肢下方的健康肢体。

7.本实用新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侧躺支撑结构包括开设在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底部的安装槽,安装在安装槽内部的限位壳,限位壳内部具有限位盲孔,还包括能够安装在限位盲孔内部的支腿;当需要使用支腿辅助支撑患肢时,将支腿的一端插入限位盲孔内部,另一端支在床上;当不需要使用支腿辅助支撑患肢时,将支腿从盲孔内部拆除即可;

另外,当安装支腿后,支腿可以从肢体两侧支撑侧躺垫,可以起到防止侧躺垫从肢体上滑脱的作用;

作为优选方案,支腿的长度可以与限位壳的长度一致,当无需使用支腿支撑患肢时或不使用侧躺垫时,支腿可安装在限位壳内部,便于收纳;另外,也可以设置多种规格长度的支腿,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立体视图。

图3是图1中第二垫体相对第一垫体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立体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垫体;10、第一肢体放置槽;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一中间部分;14、第一系带;2、第二垫体;20、第二肢体放置槽;21、第三端;22、第四端;23、第二中间部分;24、第二系带;3、安装槽;4、限位壳;5、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如图1-4所示,包括:第一垫体1,具有第一肢体放置槽10;第二垫体2,具有第二肢体放置槽20,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20与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10正对连通;所述第二垫体2与所述第一垫体1可转动连接,使所述第二垫体2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垫体1转动设定角度。

本实施例的侧躺垫,适于放置在侧躺的患者的两腿之间,在第二垫体2没有相对第一垫体1转动时,支撑直腿放置的患肢;在第二垫体2相对第一垫体1转动一定角度时,支撑弯腿放置的患肢;另外,第一肢体放置槽10和第二肢体放置槽20的设置,可以对患肢进行限位,防止滑脱。也即,本实施例的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既能对患肢进行限位,防止患肢从垫子上滑落,又能在患者变换伸曲体位后,始终支撑患肢,从而使患者在术后能够变换曲膝体位,提高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均为海绵材质,外面包裹一层布料形成。第一垫体1和第二垫体2可以通过布料或拉链柔性连接,连接方式简单有效。

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10两侧设有若干第一系带14,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20两侧设有若干第二系带24。当患肢放置到第一肢体放置槽10和第二肢体放置槽20内部后,使用第一系带14和第二系带24束缚患肢,可以进一步防止患肢从垫子上滑落。

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10的深度为5cm;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20的深度为5cm,患肢放置后,不仅能够实现限位功能,而且较为舒适。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所述第一肢体放置槽10的深度可以在4-8cm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所述第二肢体放置槽20的深度可以在4-8cm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所述第一垫体1适于放置患肢大腿,所述第一垫体1具有与所述第二垫体2接触的第一端11和与所述第一端11相对的第二端12;所述第一端11和所述第二端12的厚度较厚,位于所述第一端11和所述第二端12中间的第一中间部分13厚度较薄,且所述第一端11、所述第一中间部分13和所述第二端12的厚度平滑过渡。

本实施例的侧躺垫在使用时,第二端12抵在患者的会阴位置,较厚的第二端12抵在会阴位置,能够有效缓解疲劳,较薄的第一中间部分13支撑患肢大腿的中间部分,便于放松,较厚的第一端11支撑在膝盖上端,同样有助于缓解疲劳。

所述第一端11的厚度为11cm,所述第二端12的厚度为12cm,所述第一中间部分3的厚度为9.5cm。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所述第一端11的厚度可以在10-12cm的范围内根据需要选择,所述第二端12的厚度可以在11-13cm的范围内根据需要选择,所述第一中间部分3的厚度可以在8.5-10.5cm的范围内根据需要选择。

所述第二垫体2适于放置患肢小腿,所述第二垫体2具有与所述第一垫体1接触的第三端21和与所述第三端21相对的第四端22;所述第三端21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端11的厚度相同,实现平滑过渡,所述第四端22的厚度较薄,适于放置脚踝位置,位于所述第三端21和所述第四端22中间的第二中间部分23厚度较厚,适于支撑小腿的中部,缓解侧躺时的疲劳感;所述第三端21、所述第二中间部分23和所述第四端22的厚度平滑过渡。

所述第三端21的厚度为11cm,所述第四端22的厚度为2cm,所述第二中间部分23的厚度为12cm。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所述第三端21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在10-12cm范围内选择,所述第四端22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在1-3cm范围内选择,所述第二中间部分23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在11-13cm范围内选择。

还包括侧躺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1和所述第二垫体2的底部,用于通过支撑所述第一垫体1和所述第二垫体2从而支撑患肢。也即本实施例的侧躺垫,可以使用侧躺支撑结构支撑在床上,从而避免一直压迫位于患肢下方的健康肢体。

所述侧躺支撑结构包括:安装槽3,具有若干个,开设在所述第一垫体1或所述第二垫体2底部;限位壳4,安装在所述安装槽3内部,所述限位壳4底部具有限位盲孔;支腿5,具有若干个,能够安装在所述盲孔内部,支撑所述第一垫体1或所述第二垫体2。

当需要使用支腿辅助支撑患肢时,将支腿5的一端插入限位盲孔内部,另一端支在床上;当不需要使用支腿5辅助支撑患肢时,将支腿5从盲孔内部拆除即可;另外,当安装支腿5后,支腿5可以从肢体两侧支撑侧躺垫,可以起到防止侧躺垫从肢体上滑脱的作用。

作为优选方案,支腿5的长度可以与限位壳4的长度一致,当无需使用支腿5支撑患肢时或不使用侧躺垫时,支腿5可安装在限位壳4内部,便于收纳;另外,也可以设置多种规格长度的支腿5,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本实施例中,限位壳4可以是塑料壳,也可以是金属壳,通过粘接的方式内嵌在安装槽3内部。支腿5可以是塑料立柱、也可以是木质立柱或不锈钢立柱。

本实施例中髋关节防脱位侧躺垫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侧躺垫侧立插入平躺的患者的两腿之间,使设有第一肢体放置槽10的一段与大腿相对,使设有第二肢体放置槽20的一段与小腿相对,然后帮助病人由平躺位置翻身至侧躺位置,并辅助病人将患肢的大腿放入第一肢体放置槽10,将患肢的小腿放入第二肢体放置槽20;如果病人需要使用辅助支撑,可将支腿5安装在限位壳的盲孔位置,实现辅助支撑,且能够有效防止垫子从腿间滑脱;如果病人侧躺时需要曲腿,则辅助病人逐渐改变体位,并同时推动第二垫体2相对第一垫体1转动调整,直至目标位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