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88438发布日期:2021-06-22 17:04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脑力工作成为人类最为主要的工作,各类亚健康成为工作人员高度关注的方向,颈椎病越来越成为大多数脑力工作者需要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中,在对颈椎疼痛治疗中,牵引是治疗和预防颈椎病比较有效的方式,牵引能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稳定、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取、解除椎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黏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节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

现有技术中牵引装置,操作辅助,功能单一,且牵引方向单一,不能对使用者颈部进行多方位的按摩,牵引治疗效果不佳,所以急需一种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且能多方位进行牵引的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支架、位于支架顶端的牵引机构、位于支架两侧的操作机构,以及连接牵引机构和操作机构的联动机构;

所述支架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顶端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沿竖直方向伸缩;

所述牵引机构包括外壳,外壳顶端与所述伸缩杆顶端相连,外壳随伸缩杆伸缩,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外壳内均匀安装有至少两组牵引杆,各组牵引杆底端均铰接有夹持件,各个所述夹持件配合用于夹持头部;

所述操作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两侧托板,所述托板转动与所述底座侧壁平行或垂直,一个所述托板上安装有第一转轮,另一个所述托板上均匀安装有若干个手柄,所述手柄在该托板上做旋转运动或滑动运动;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件包括安装在各个牵引杆顶端的从动杆,各个所述从动杆底端与对应的牵引杆顶端铰接,各个所述从动杆顶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各个所述第一螺杆外均螺纹啮合安装有螺管,各个所述螺管上均滑动安装有从动齿轮,位于各个所述从动杆中间安装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各个所述从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中心处安装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顶端安装有联动件,并通过联动件与所述第一转轮相连,第一转轮转动,通过联动件带动第一转轴、主动齿轮和各个从动齿轮,以及各个螺管同步转动,控制各个第一螺杆沿螺管轴线方向移动,带动所述牵引机构同步移动;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在各个从动齿轮上的拉杆,各个所述拉杆另一端均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另一端与各个所述手柄相连,所述手柄运动,用于拉动拉绳,并拉动对应的从动齿轮沿螺管滑动,控制各个所述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或分离。

优选的,所述底座底端两侧对称安装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一端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转动,与所述支撑杆平行或者垂直。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顶端安装有横杆,所述横杆远离所述伸缩杆一端与所述外壳相连,底座远离所述牵引机构一侧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沿伸缩杆伸缩方向贯穿开设有螺孔,所述螺孔内部螺纹连接与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与所述伸缩杆相连,所述固定板一侧安装有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与所述螺杆啮合,第二转轮转动带动所述螺杆转动,沿所述螺孔轴线方向移动,控制所述伸缩杆伸缩。

优选的,所述外壳内对称安装有两组牵引杆,各个所述夹持件均包括弧形板,各个所述牵引杆顶端与从动杆铰接,底端通过球铰与对应的所述弧形板顶端相连,牵引杆绕铰接处摆动,带动对应的弧形板摆动,使两个所述弧形板分离或靠近拼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两侧均安装有固定座,各个所述托板一端与所述固定座铰接,且各个所述托板底端均安装有折叠式支杆,所述折叠式支杆另一端与所述底座侧壁相连,所述托板绕铰接处转动,与所述底座侧壁平行或垂直,并带动折叠式支杆折叠收缩或伸展用于对托板进行支撑。

优选的,一个所述托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凹槽,各个所述手柄位于各个所述凹槽内,且各个所述手柄中部与对应的所述凹槽侧壁转动连接,各个所述手柄底端与对应的所述拉绳相连,手柄绕所述转动连接处转动,拉放所述拉绳。

优选的,所述联动件包括联动管和联动轴,所述联动轴顶端安装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转轴顶端安装有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与第二皮带轮之间套接有第一联动皮带,所述联动轴顶端边部沿其轴线方向均匀安装有若干第一限位条,所述联动管底端内壁与各个第一限位条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限位槽,联动轴顶端插入所述联动管内,各个第一限位条插入对应的第一限位槽内,且所述联动管与所述伸缩杆相连,伸缩杆伸缩,带动所述联动管同步移动,所述联动轴底端安装有第三皮带轮,所述固定座内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一端安装有第四皮带轮,所述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之间套接有第二联动皮带,所述第二转轴另一端安装有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一侧啮合安装有联动齿轮,所述联动齿轮中心处安装有第一操作杆,所述第一操作杆远离所述联动齿轮一端铰接有第二操作杆,所述第二操作杆另一端安装有第二蜗杆,所述第一转轮中心处安装有第三蜗杆,第三蜗杆与第二蜗杆啮合。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靠近一侧安装有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第一撑杆一端与第二撑杆一端铰接,且在铰接处安装有扭力弹簧,第一撑杆另一端与第二撑杆另一端均与所述伸缩杆相连,且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与伸缩杆之间构成三角形结构;

所述外壳内与各个拉绳对应位置处均布设有若干个滚轮,各个所述拉绳依次经过对应的滚轮,以及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随伸缩杆伸缩,带动所述第一撑杆和第二撑杆之间夹角变大或缩小,使得第一撑杆与第二撑杆铰接处靠近或远离伸缩杆,保持各个拉绳处于绷紧状态。

优选的,各个所述螺管外表面沿其轴线方向安装有若干个第二限位条,所述从动齿轮内壁与各个第二限位条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从动齿轮套接在所述螺管上,且各个第二限位条插入对应的第二限位槽内,所述从动齿轮底端于所述螺管底端之间安装有若干个连接弹簧,该连接弹簧带动所述从动齿轮趋于向所述主动齿轮方向运动。

优选的,所述底座位于所述牵引机构一侧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内滑动安装有按摩板,所述按摩板一端安装有拨杆,推动所述拨杆,带动所述按摩板移动,所述按摩板远离所述收纳槽一面设有多个弹性凸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在发明中,通过牵引机构中的各个夹持件配合下,对使用者的头部进行夹持,并在联动机构的作用下,通过操作机构可控制牵引机构上下移动,对使用者颈部进行牵引按摩,用于松弛颈部肌肉,其中,通过操作机构中的第一转轮,可根据自身需求控制颈部的牵引力,满足按摩使用者自身需求,另外,在调节组件作用下,可通过操作机构中的手柄,控制各个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或分离,通过选择一个或多个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再通过第一转轮转动,可对牵引机构施加不同方向的拉力,从而控制使用者头部朝对应方向进行摆动,实现前后左右不同方向摆动,提高按摩效果,且操作简单灵活。

2、在本发明中,在底座底端安装有支撑板,支撑板可进行转动,使其与底座平行或者垂直,可根据使用者需求进行选择,支撑板平行时,使用者可站立在底座一侧进行牵引按摩工作,同时,通过转动托板,使其与底座平行,方便使用者手臂自然下垂时操作第一转轮或者手柄,支撑板垂直状态时,使用者可坐在支撑板上进行牵引按摩工作,同时通过转动托板,使其与底座垂直,使用者手臂可置于托板上进行操作第一转轮或者手柄,使用更加方便可靠,满足使用者不同需求;另外,可通过调节伸缩杆,带动牵引机构上下移动,从而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牵引机构的高度。

3、在本发明中,在底座上开设有凹槽,收纳槽内滑动安装有按摩板,使用者在进行颈部牵引时,其背部可靠在按摩板上进行按摩工作,同时,可根据需求推动拨杆,带动按摩板移动,调节按摩板的位置,对使用者背部不同部位进行按摩,配合颈部牵引按摩使用,提高装置的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辅助治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辅助治疗装置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辅助治疗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辅助治疗装置底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底座内部按摩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牵引机构和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牵引机构和联动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单个牵引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支架;101、底座;102、伸缩杆;103、固定板;104、螺孔;105、第二螺杆;106、第二转轮;2、牵引机构;201、外壳;202、牵引杆;203、弧形板;204、球铰;3、操作机构;301、托板;302、第一转轮;303、手柄;304、固定座;305、支杆;306、凹槽;4、联动机构;401、从动杆;402、第一螺杆;403、螺管;404、从动齿轮;405、主动齿轮;406、第一转轴;407、联动件;407-1、联动管;407-2、联动轴;407-3、第一皮带轮;407-4、第二皮带轮;407-5、第一联动皮带;407-6、第一限位条;407-7、第一限位槽;407-8、第三皮带轮;407-9、第二转轴;407-10、第四皮带轮;407-11、第二联动皮带;407-12、第一蜗杆;407-13、联动齿轮;407-14、第一操作杆;407-15、第二操作杆;407-16、第二蜗杆;408、拉杆;409、拉绳;410、滚轮;411、第二限位条;412、第二限位槽;413、连接弹簧;5、支撑杆;6、支撑板;7、横杆;8、第一撑杆;9、第二撑杆;10、扭力弹簧;11、收纳槽;12、按摩板;13、拨杆;14、弹性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9所示,一种用于颈椎疼痛的辅助治疗装置,包括支架1、位于支架1顶端的牵引机构2、位于支架1两侧的操作机构3,以及连接牵引机构2和操作机构3的联动机构4;

如图1-5所示,支架1包括底座101和安装在底座101顶端的伸缩杆102,伸缩杆102沿竖直方向伸缩;其中,在底座101底端两侧对称安装有支撑杆5,两个支撑杆5之间设有支撑板6,支撑板6一端两侧分别与两个支撑杆5转动连接,支撑板6转动,与支撑杆5平行或者垂直,可根据需求调节支撑板6的状态,其平行时,使用者可站立在底座101一侧,其垂直时,充当座椅供使用者进行使用;

其中,在底座101远离牵引机构2一侧安装有固定板103,固定板103上沿伸缩杆102伸缩方向贯穿开设有螺孔104,螺孔104内部螺纹连接与第二螺杆105,螺杆与伸缩杆102相连,固定板103一侧安装有第二转轮106,第二转轮106与螺杆啮合,第二转轮106转动带动螺杆转动,沿螺孔104轴线方向移动,控制伸缩杆102伸缩。

如图1-5所示,牵引机构2包括外壳201,外壳201顶端与伸缩杆102顶端相连,外壳201随伸缩杆102伸缩,沿竖直方向移动,外壳201内均匀安装有至少两组牵引杆202,各组牵引杆202底端均铰接有夹持件,各个夹持件配合用于夹持头部;

其中,在伸缩杆102顶端安装有横杆7,横杆7远离伸缩杆102一端与外壳201相连,随着伸缩杆102的伸缩,可调节牵引机构2的高度,如图6-8所述,外壳201内对称安装有两组牵引杆202,各个夹持件均包括弧形板203,各个牵引杆202顶端与从动杆401铰接,底端通过球铰204与对应的弧形板203顶端相连,牵引杆202绕铰接处摆动,带动对应的弧形板203摆动,使两个弧形板203分离或靠近拼接,如图所示,各个弧形板203上均开设有通孔,避免弧形板203对使用者脸部挤压,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使用时,转动两个弧形板203,使其分离并展开至一定角度,使用者头部伸入两个弧形板203之间,反向转动两个弧形板203,使其靠近使用者头部,并包裹在使用者头部外侧,对头部进行夹持;

如图1-5所示,操作机构3包括转动安装在底座101两侧托板301,托板301转动与底座101侧壁平行或垂直,一个托板301上安装有第一转轮302,另一个托板301上均匀安装有若干个手柄303,手柄303在该托板301上做旋转运动或滑动运动;

其中,在底座101两侧均安装有固定座304,各个托板301一端与固定座304铰接,且各个托板301底端均安装有折叠式支杆305(参考图2所示),折叠式支杆305另一端与底座101侧壁相连,托板301绕铰接处转动,与底座101侧壁平行或垂直,并带动折叠式支杆305折叠收缩或伸展用于对托板301进行支撑;

使用时,根据支撑板6的状态,同步调节托板301的状态,在支撑板6平行时,通过转动托板301,使其与底座101平行,方便使用者手臂自然下垂时操作第一转轮302或者手柄303,在支撑板6垂直状态时,通过转动托板301,使其与底座101垂直,使用者手臂可置于托板301上进行操作第一转轮302或者手柄303,使用更加方便可靠,满足使用者不同需求;

如图8所示,联动机构4包括驱动组件和调节组件:

驱动组件件包括安装在各个牵引杆202顶端的从动杆401,各个从动杆401底端与对应的牵引杆202顶端铰接,各个从动杆401顶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螺杆402,各个第一螺杆402外均螺纹啮合安装有螺管403,各个螺管403上均滑动安装有从动齿轮404,位于各个从动杆401中间安装有主动齿轮405,主动齿轮405与各个从动齿轮404啮合,主动齿轮405中心处安装有第一转轴406,第一转轴406顶端安装有联动件407,并通过联动件407与第一转轮302相连,第一转轮302转动,通过联动件407带动第一转轴406、主动齿轮405和各个从动齿轮404,以及各个螺管403同步转动,控制各个第一螺杆402沿螺管403轴线方向移动,带动牵引机构2同步移动;

其中,联动件407包括联动管407-1和联动轴407-2,联动轴407-2顶端安装有第一皮带轮407-3,第一转轴406顶端安装有第二皮带轮407-4,第一皮带轮407-3与第二皮带轮407-4之间套接有第一联动皮带407-5,联动轴407-2顶端边部沿其轴线方向均匀安装有若干第一限位条407-6,联动管407-1底端内壁与各个第一限位条407-6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限位槽407-7,联动轴407-2顶端插入联动管407-1内,各个第一限位条407-6插入对应的第一限位槽407-7内,且联动管407-1与伸缩杆102相连,伸缩杆102伸缩,带动联动管407-1同步移动,联动轴407-2底端安装有第三皮带轮407-8,固定座304内安装有第二转轴407-9,第二转轴407-9一端安装有第四皮带轮407-10,第三皮带轮407-8和第四皮带轮407-10之间套接有第二联动皮带407-11,第二转轴407-9另一端安装有第一蜗杆407-12,第一蜗杆407-12一侧啮合安装有联动齿轮407-13,联动齿轮407-13中心处安装有第一操作杆407-14,其中,第一操作杆407-14倾斜设置,且第一操作杆407-14远离联动齿轮407-13一端铰接有第二操作杆407-15,充当万向联轴器,方便器随着托板301摆动,在第二操作杆407-15另一端安装有第二蜗杆407-16,第一转轮302中心处安装有第三蜗杆,第三蜗杆与第二蜗杆407-16啮合;

工作时,转动第一转轮302,可带动第三蜗杆、第二蜗杆407-16、第二操作杆407-15和第一操作杆407-14同步转动,并在联动齿轮407-13的作用下,同步带动第三皮带轮407-8和第四皮带轮407-10以及联动轴407-2同步转动,在第一限位条407-6和第一限位槽407-7作用下,带动联动管407-1转动,联动管407-1带动第一皮带轮407-3与第二皮带轮407-4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406和主动齿轮405转动,主动齿轮405带动各个从动齿轮404转动,从动齿轮404带动螺管403转动,控制第一螺杆402上下移动,从而带动牵引机构2上下移动,对使用者颈部进行牵引按摩,用于松弛颈部肌肉,进行辅助治疗;

调节组件包括安装在各个从动齿轮404上的拉杆408,各个拉杆408另一端均连接有拉绳409,拉绳409另一端与各个手柄303相连,手柄303运动,用于拉动拉绳409,并拉动对应的从动齿轮404沿螺管403滑动,控制各个从动齿轮404与主动齿轮405啮合或分离;

其中,一个托板301上开设有若干个凹槽306,各个手柄303位于各个凹槽306内,且各个手柄303中部与对应的凹槽306侧壁转动连接,各个手柄303底端与对应的拉绳409相连,手柄303绕转动连接处转动,拉放拉绳409,且在伸缩杆102靠近一侧安装有第一撑杆8和第二撑杆9,第一撑杆8一端与第二撑杆9一端铰接,且在铰接处安装有扭力弹簧10,第一撑杆8另一端与第二撑杆9另一端均与伸缩杆102相连,且第一撑杆8和第二撑杆9与伸缩杆102之间构成三角形结构,外壳201内与各个拉绳409对应位置处均布设有若干个滚轮410,各个拉绳409依次经过对应的滚轮410,以及第一撑杆8和第二撑杆9,随伸缩杆102伸缩,带动第一撑杆8和第二撑杆9之间夹角变大或缩小,使得第一撑杆8与第二撑杆9铰接处靠近或远离伸缩杆102,保持各个拉绳409处于绷紧状态,各个螺管403外表面沿其轴线方向安装有若干个第二限位条411,从动齿轮404内壁与各个第二限位条411对应位置处均开设有第二限位槽412,从动齿轮404套接在螺管403上,且各个第二限位条411插入对应的第二限位槽412内,从动齿轮404底端于螺管403底端之间安装有若干个连接弹簧413,该连接弹簧413带动从动齿轮404趋于向主动齿轮405方向运动;

工作状态一,在连接弹簧413的作用下,使得各个从动齿轮404均与主动齿轮405啮合,在主动齿轮405转动下,带动各个从动齿轮404同步转动,从而牵引各个弧形板203同步上下移动,对使用者产生竖直方向的牵引力;

工作状态二,通过转动一个或多个手柄303,拉动对应的拉绳409,其中,如图1所述,手柄303上安装有卡扣,托板301上对应开设有卡槽,卡扣与卡槽卡接,将手柄303位置进行固定,拉绳409带动从动齿轮404沿着螺管403轴线方向移动,并拉伸连接弹簧413,将该处的从动齿轮404与主动齿轮405分离,当主动齿轮405转动时,该从动齿轮404对应处的牵引杆202不受力,其他方向牵引杆202受力,促使弧形板203朝对应方向摆动,从而带动使用者头部同步摆动,进行多方位的牵引按摩作用,提高按摩效果。

如图5所示,底座101位于牵引机构2一侧开设有收纳槽11,收纳槽11内滑动安装有按摩板12,按摩板12一端安装有拨杆13,推动拨杆13,带动按摩板12移动,按摩板12远离收纳槽11一面设有多个弹性凸块14,使用者在进行颈部牵引时,其背部可靠在按摩板12上进行按摩工作,同时,可根据需求推动拨杆13,带动按摩板12移动,调节按摩板12的位置,对使用者背部不同部位进行按摩,配合颈部牵引按摩使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