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设备

文档序号:27219635发布日期:2021-11-03 16:1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服装(40),用以穿戴于人身;信号采集装置,设置于所述服装(40)内表面,包括若干电极组件(20);所述电极组件(20)设有用以采集人体电信号的导电织物布(21),所述导电织物布(21)外表面设有用以粘接人体皮肤的水凝胶层(24);信号处理装置(10),设置于所述服装(40)外表面,用以处理所述信号采集装置采集的人体生物电信号;柔性导线(30),用以电性连接所述采集装置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10);所述信号采集装置采集的人体电信号通过所述柔性导线(30)传输至所述信号处理装置(10);所述信号处理装置(10)处理所述人体电信号以形成监测数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20)数目为至少五个,用以采集三导心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温度传感器(50),靠近人体腋下设置,用以采集人体温度电信号;和/或呼吸传感器(60),靠近人体前胸下方设置,用以采集人体呼吸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20)还包括导电海绵(23)、柔性导线(30);所述导电海绵(23)设置于所述导电织物布(21)朝向所述服装(40)的一侧,以形成缓冲结构;所述柔性导线(30),一端周侧粘接于所述导电海绵(23)且其末端固接于所述导电织物布(21)内表面;另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织物布(21)固定于所述服装(40)内表面并与该表面共同形成空腔(22);所述导电海绵(23)设置于所述空腔(22)内,支撑所述导电织物布(21)以形成其表面的缓冲结构;所述柔性导线(30)一端伸入所述空腔(22)后依次固定于所述导电海绵(23)、所述导电织物布(2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10)包括:信号处理器(11),用以接收人体生物电信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所述信号处理器(11)设有若干信号触点(111);底座(12),设有若干第一金属触点(1211);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211)与服装内的信号采集装置通过导线(30)电性连接;所述信号处理器(11)与所述底座(12)相卡接,并使得若干所述信号触点(111)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211)接触导通,以接收并处理所述信号采集装置发出的人体生物电信号。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包括安装座(121)、基座(122);所述安装座(121)、所述基座(122)自服装的外层面料(41)两侧相固定并夹持所述外层面料(41);若干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211)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21);所述信号处理器(11)卡装于所述安装座(12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装置(10)还包括fpc板(13),设置于所述基座(122)与所述外层面料(41)之间;所述fpc板(13)设有若干第二
金属触点(131);若干第二金属触点(131)分别与若干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211)接触导通;其中,所述fpc板(13)与服装内若干导线电性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金属触点(1211)与所述导线电性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

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线(30)包括柔性导电纤维(31)、编织线(32);其中,所述编织线(32)包括至少两纱线;至少两纱线相互编织形成具有若干编织眼孔的所述编织线(32);所述柔性导电纤维(31)呈弯曲状穿插于若干所述编织线(32)的编织眼孔,以与若干所述编织线(32)编织呈一体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导电纤维(31)包括导电线,所述导电线外表面设有信号屏蔽层(313);所述导电线形成电信号传输通道;所述信号屏蔽层(313)用以屏蔽外界磁场干扰所述柔性导电芯的电信号传输工作。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服装;信号采集装置,包括若干电极组件;导电织物布外表面设有用以粘接人体皮肤的水凝胶层;信号处理装置;柔性导线;信号采集装置采集的人体电信号通过柔性导线传输至信号处理装置;信号处理装置处理人体电信号以形成监测数据。采用服装作为载体,便于紧身穿戴,保证各传感器较好的贴身采集信号。电极组件采用具有良好电学性的导电织物布采集电信号以及采用水凝胶层粘接,柔软性好、阻抗小、耐水洗、信号采集稳定,粘度适宜,与皮肤有良好的粘连性。采用柔性导线进行电性连接,柔软性良好,便于弯曲或拉伸。穿戴设备本体整体柔软度好、可穿戴性强,电极组件结构优化以保证信号采集稳定。件结构优化以保证信号采集稳定。件结构优化以保证信号采集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钟君 刘永峰 成贤锴 蔡黎明 朱文亮 周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1.08.06
技术公布日:2021/11/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