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及操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07213发布日期:2022-02-09 02:48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及操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及操作方法,属于心脏大血管外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体外循环是在1953年首次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为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世界每天开展数万例体外循环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脏大血管外科、胸部肿瘤手术、肾脏肿瘤手术、复苏术、创伤、介入治疗、肝移植以及中毒抢救等方面。
3.体外循环是指将静脉血从腔静脉或右心房引出,经体外循环泵转流、过滤、氧合、变温后再注入动脉,从而为外科或其他的治疗方法提供无血手术视野,方便手术操作,另外体外循环中还可以进行有效的温度调控,心肌保护液的灌注,手术术野的血液回收、超滤等。
4.体外循环进行工作时,静脉血是通过重力引流的原理,通过腔静脉插管管路引流入转流泵中,再进行一系列的过程,所以,常规建立体外循环时需要在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合适的部位进行插管操作,并且插管成功后进行有效的阻断,防止血液回流入右心房,先常用的阻断方式是围绕腔静脉套一阻断带,再拉紧阻断带以达到阻断效果,但是因为腔静脉属于静脉血管,血管壁较薄,而且心脏病变严重者心脏各腔室内径发生改变,内径增大导致操作视野受限,并且搬动心脏产生更大的风险,综上所述,套阻断带的方式不是最佳方法,既往有研究人员发现,带气囊的导管可以实现引流静脉血液、阻断血液回流入右心房。鉴于此,亟待发明一种带有气囊的腔静脉插管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及操作方法,其能够实现腔静脉通畅引流的同时克服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腔静脉引流方式中操作困难以及阻断时所造成的静脉壁损伤等难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所述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主要由硬质弯头、防折弯螺纹管路、伞状气囊、气囊导管构成;所述硬质弯头包括硬质管路主体、侧孔以及伞状气囊,多个侧孔均匀分布在硬质管路主体的一端,所述硬质管路主体的外周密封固定有所述伞状气囊;所述硬质管路主体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防折弯螺纹管路,所述防折弯螺纹管路包括管路外层以及管路内层,所述管路外层以及管路内层之间设置有防折弯弹簧;所述气囊导管的一端与伞状气囊连接,所述气囊导管的另一端穿过防折弯螺纹管路的管路内层,并伸出所述防折弯螺纹管路的端部,其外伸的端部还连接设置有气囊进气孔。
8.进一步地,所述伞状气囊充气后的凹侧开口朝向所述硬质弯头的具有侧孔的一端。
9.进一步地,所述防折弯螺纹管路长度为30-40cm;所述硬质弯头的长度为6-7cm;具有多个侧孔的硬质管路主体端部的形状为圆锥形;所述防折弯弹簧为连续螺旋状防折弯弹簧。
10.进一步地,所述防折弯螺纹管路的外径大于所述硬质管路主体的外径,二者之间渐缩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分为上腔静脉插管以及下腔静脉插管。
12.进一步地,对于所述上腔静脉插管来说,其硬质弯头的硬质管路主体与防折弯螺纹管路之间呈一定圆弧角度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硬质管路主体与防折弯螺纹管路之间的圆弧角度为60-120度。
14.进一步地,对于所述下腔静脉插管来说,其硬质弯头的硬质管路主体与防折弯螺纹管路之间是同一轴线连接,即所述硬质管路主体与防折弯螺纹管路之间的连接角度为0度。
15.进一步地,所述下腔静脉插管的防折弯螺纹管路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可滑动卡扣。
16.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7.步骤一:在心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适当位置预置荷包线圈;
18.步骤二:所述硬质弯头和带有的硬质管路主体端部分别在预置的荷包线圈内进入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内;
19.步骤三:收紧荷包线圈,通过气囊进气孔注入气体,使伞状气囊充气后呈现伞状膨胀,凹侧开口朝向远心端,即朝向所述硬质弯头的具有侧孔的一端,从而实现阻挡血流回流入心腔,同时在静脉血冲击伞状气囊的压力下,使伞状气囊更加贴合荷包线圈,从而实现防止漏血的目的;同时,下腔静脉插管上设置的可滑动卡扣可按实际情况调节下腔静脉插管的深度,通过内附防折弯弹簧的防折弯螺纹管路将静脉血引流入人工心肺机。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21.1.本发明减少了建立体外循环时腔静脉插管的手术操作步骤,使操作更加快捷安全;
22.2.避免管路头端出现贴壁现象导致引流不充分;
23.3.阻断腔静脉时静脉壁损伤的发生;
24.4.本发明可实现血管内充气式阻断腔静脉,免除阻断带阻断腔静脉产生的副损伤,以及因心脏本身结构改变带来的操作困难,并且根据患者体重,有不同内径的插管可供选择。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的介绍本发明的方案,下面对本方案的所需要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
26.图1是本发明上腔静脉插管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28.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
29.图4是图1的c-c剖面图;
30.图5是本发明下腔静脉插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本发明的附图1-5,对本发明实施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表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实施例的限制。
33.本发明的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分为上腔静脉插管以及下腔静脉插管,二者联合使用。
34.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的上腔静脉插管。其主要由硬质弯头1、防折弯螺纹管路2、伞状气囊4、气囊导管5构成。硬质弯头1包括硬质管路主体11、侧孔6以及伞状气囊4,多个侧孔6均匀分布在硬质管路主体11的一端,硬质管路主体11的外周密封固定有伞状气囊4。硬质管路主体11的另一端连接有防折弯螺纹管路2,如图4所示,防折弯螺纹管路2包括管路外层21以及管路内层22,管路外层21以及管路内层22之间设置有防折弯弹簧23。气囊导管5的一端与伞状气囊4连接,气囊导管5的另一端穿过防折弯螺纹管路2的管路内层22,并伸出防折弯螺纹管路2的端部,其外伸的端部还连接设置有气囊进气孔3。同时,伞状气囊4充气后的凹侧开口朝向硬质弯头1的具有侧孔6的一端。
35.本实施例中,防折弯螺纹管路2长度为35cm。硬质弯头1的长度为7cm。具有6个侧孔6的硬质管路主体11端部的形状为圆锥形。防折弯弹簧23为连续螺旋状防折弯弹簧。防折弯螺纹管路2的外径大于硬质管路主体11的外径,二者之间渐缩连接。对于上腔静脉插管来说,其硬质弯头1的硬质管路主体11与防折弯螺纹管路2之间呈一定圆弧角度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硬质管路主体11与防折弯螺纹管路2之间的圆弧角度为90度。
36.如图5所示,是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的下腔静脉插管。其硬质弯头1的硬质管路主体11与防折弯螺纹管路2之间是同一轴线连接,即硬质管路主体11与防折弯螺纹管路2之间的连接角度为0度。此外,下腔静脉插管的防折弯螺纹管路2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可滑动卡扣7。其它结构组成同上腔静脉插管结构。
37.该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腔静脉插管装置的操作方法如下:
38.步骤一:在心脏上腔静脉、下腔静脉适当位置预置荷包线圈。
39.步骤二:硬质弯头1和带有6的硬质管路主体11端部分别在预置的荷包线圈内进入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内。
40.步骤三:收紧荷包线圈,通过气囊进气孔3注入气体,使伞状气囊4充气后呈现伞状膨胀,凹侧开口朝向远心端,即朝向硬质弯头1的具有侧孔6的一端,从而实现阻挡血流回流入心腔,同时在静脉血冲击伞状气囊4的压力下,使伞状气囊4更加贴合荷包线圈,从而实现防止漏血的目的。同时,下腔静脉插管上设置的可滑动卡扣7可按实际情况调节下腔静脉插管的深度,通过内附防折弯弹簧23的防折弯螺纹管路2将静脉血引流入人工心肺机。
41.综上,借助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硬质弯头1、防折弯螺纹管路2、气囊进气孔3、伞状气囊4、气囊导管5、侧孔6、可滑动卡扣7进而使得本发明具有减少建立体外循环
时腔静脉插管的手术操作步骤,使操作更加快捷安全,同时避免出现贴壁现象导致引流不充分现象以及阻断腔静脉时发生静脉壁损伤的现象。
42.综上,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