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103020发布日期:2021-12-22 12:11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生物中药贴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传统上,中医治疗调理脏腑经络及其症状时,多使用汤剂、口服液、胶囊、丸剂、针灸和推拿等理疗手段。汤剂、口服液、胶囊和丸剂,均通过胃肠道进行吸收,在调剂过程中,剂量上不容易控制,常常与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常规剂量相同,一方面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会加重服药者的抵触情绪。针灸和推拿等方式过程复杂,且单次成本较高,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此也不是最佳选择。相较于上述给药方式,贴膏的给药方式较为柔和,且贴膏一般见效快,能够根据疗效随时调整贴膏剂量。因此,在日常调理中,贴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给药方式。
3.贴膏最早应用于骨伤科,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在也逐渐开发出不同的功能贴,如退热贴、眼贴和止咳化痰贴等。上述功能贴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属于理疗贴:在基质上加入红外线陶瓷粉或电气石;一类属西医贴:在基质上加入西药成分;一类属于中药贴:在基质上加入生物中药提取物。上述提供的贴膏大多治标不治本,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未完全应用好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使得贴膏药效并不能完全治本治根。由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在生理上的关联性较大,相同的症状可能是不同的病因引起的,如果仅仅根据单一症状来判断治疗方法,常常会出现症状暂时性缓解,常常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
4.基于上述理由,本发明希望提供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包括五个贴膏,分别为贴膏一、贴膏二、贴高三、贴膏四和贴膏五,所述贴膏一对应方剂一,所述贴膏二对应方剂二,所述贴膏三对应方剂三,所述贴膏四对应方剂四,所述贴膏五对应方剂五;所述方剂一的组分配比为黄芪44

46g、麻黄9

11g、桂枝9

11g、炒白芍9

11g、桑白皮14

16g、冬花9

11g、浙贝9

11g、半夏5

7g、百合9

11g、蝉蜕2

4g、牛蒡子9

11g、莲子14

16g、远志9

11g和甘草4

6g;所述方剂二的组分配比为党参19

21g、芡实14

16g、砂仁9

11g、干姜5

7g、半夏5

7g、陈皮5

7g、藿香5

7g、肉桂5

7g、佛手5

7g、远志9

11g、当归9

11g、甘草5

7g、茱萸2

4g、香附5

7g和白芍4

6g;所述方剂三的组分配比为沉香5

7g、巴戟天9

11g、锁阳9

11g、补骨子9

11g、桑寄生9

11g、黄柏5

7g、知母5

7g、益智仁5

7g、附子5

7g、羌活9

11g、桂枝5

7g、防风4

6g、蝉蜕2

4g、山药14

16g、米仁14

16g和甘草5

7g;所述方剂四的组分配比为柴胡9

10g、当归9

11g、炒白芍9

11g、青皮5

7g、天麻9

11g、金钱草12

15g、川棟子5

7g、薄荷9

11g、决明子5

7g、荷叶5

7g、
板蓝根9

11g、杜仲14

16g、蒸于肉6

8g和甘草5

7g;所述方剂五的组分配比为黄芪29

31g、远志9

11g、茯神10

12g、五味子5

7g、石菖蒲9

11g、鸡血藤14

16g、五灵脂15

17g、玫瑰花4

6g、丹参5

7g、青皮5

7g、干松4

6g、川芎5

7g、沉香4

6g和甘草9

11g。
8.作为优选,所述方剂一的组分配比为黄芪45g,桑白皮和莲子各15g,麻黄、桂枝、炒白芍、冬花、牛蒡子、浙贝、百合和远志各10g,半夏6g,甘草5g,蝉蜕3g。
9.作为优选,所述方剂二的组分配比为党参20g,芡实15g,砂仁、远志和当归各10g,干姜、半夏、陈皮、藿香、肉桂、佛手、甘草和香附各6g,白芍5g,茱萸3g。
10.作为优选,所述方剂三的组分配比为车前草、山药米仁各15g,巴戟天10g,锁阳10g,补骨子10g,桑寄生和羌活各10g,沉香、黄柏、知母、益智仁、附子、桂枝和甘草各6g,防风5g,蝉衣3g。
11.作为优选,所述方剂四的组分配比为杜仲15g,金钱草12g,柴胡、当归、炒白芍、天麻、薄荷和板蓝根各10g,青皮、川棟子、决明子、荷叶、蒸于肉和甘草各6g。
12.作为优选,所述方剂五的组分配比为黄芪30g,鸡血藤15g,远志、石菖蒲和甘草各10g,五味子、五灵脂、丹参、青皮和川芎各6g,柑松、玫瑰花和沉香各5g。
13.一种脏腑功能的贴膏组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1)贴膏基质的制备:取固体型医用热熔压敏胶与传统工艺制得的固体型膏药基质,按一定质量比例进行均匀混合,得到混合膏;按相应质量比,每100g混合膏加入乳香、没药、血竭各3g,依次加入乳香、没药和血竭,加入乳香后搅拌15min,加入没药后搅拌15min,加入血竭后搅拌15min;进一步,按相应质量,每100g混合膏加入艾绒、透骨草、冰片各3g,依次加入艾绒、透骨草和冰片,加入艾绒后搅拌10min,加入透骨草后搅拌10min,加入冰片后搅拌10min;进一步冷却成型,得到贴膏基质;
15.(2)中药粉的制备:将方剂一、方剂二、方剂三、方剂四和方剂五分别达成1000

1500目的细粉;取桃仁1kg打成桃末备用,取苏子0.5kg、葶苈子0.5kg和杏仁0.5kg混合打成三子末备用,取生地黄1kg打成地末备用,取莱菔子0.5kg、焦山栀0.5kg和白芨0.2kg混合打成莱末备用;
16.(3)贴膏一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三子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一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一,将预制膏剂一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一;
17.(4)贴膏二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莱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二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二,将预制膏剂二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二;
18.(5)贴膏三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地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三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三,将预制膏剂三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三;
19.(6)贴膏四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地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四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四,将预制膏剂四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四;
20.(7)贴膏五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地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五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五,将预制膏剂五置入空贴,
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五。
21.作为优选,所述传统工艺制得的固体型膏药基质为植物油

红丹基质或植物油

宫粉基质。
22.一种脏腑功能贴膏组方的使用方法如下:贴膏一贴敷于肺、大肠及其经络所过之穴,如天突、肺俞,主要用于调理肺与大肠有关证状;贴膏二贴敷于脾、胃及其经络所过之处,如中脘、脾俞,主要用于调理脾胃有关证状;贴膏三贴敷于肾、膀胱及其经络所过之穴,如神阙、命门,主要用于调理肾与膀胱有关证状;贴膏四,贴肝、胆囊及其经络所过之穴,如期门、肝俞,主要用于调理肝与胆囊有关证状;贴膏五,贴敷于心、小肠及其经络所过之穴,如檀中、心俞,主要用于调理心与小肠有关证状。
23.上述使用方法主要通过表里经取穴,其次根据五脏六腑功能取穴。如,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治病求本,经络的调理也可取贴膏二、贴膏三和贴膏四贴于相应本经及问题所在的部位;又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肾主纳气,可取贴膏一、贴膏二和贴膏三贴于相应的脾肺肾及其经络所在穴位;再如,五官的调理,根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除取相应贴膏贴于近部俞穴外,如鼻部的问题及其调理可取贴膏一贴于肺与大肠相应的经络穴位,如仰香穴、肺俞穴等;口腔的问题及其保养可取贴膏二贴于脾与胃相应的经络穴位,如地机穴、中脘穴等;耳部的问题及其调理可取贴膏三贴于肾与膀胱相应的经络穴位,如听宫穴、肾俞穴等;眼部的问题及其调理可取贴膏四贴于肝与胆囊相应的经络穴位,如太阳穴,肝俞穴等;舌部的问题及其调理可取贴剂五贴于心与小肠相应的经络穴位,如檀中穴等。根据五行生克乘理论,水生木,肾生肝,如肝血不足,可取贴膏四贴肝部及其所在经络,也可取贴膏三贴于肾部及其所在经络。五种贴膏相当于五大类调理五脏六腑的中药,通过配伍可以调理内儿妇五官骨科等科。
24.本发明中所涉及的中草药,其传统药理如下:
25.血蝎: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心腹瘀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26.乳香:归心、肝、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症瘕腹痛,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27.艾绒:通经活络、温经止血等。
28.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解毒化疹。
29.鹅不食草:具有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鼻塞不通,寒痰咳喘,疮痈肿毒。
30.冰片: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31.桃仁: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
32.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33.葶苈子: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亦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
34.杏仁:杏仁有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治疗疥疮和消肿等营养保健功能。在中药中杏仁是一种缓泻,亦是治疗皮肤病的擦伤油膏的重要原料。
35.生地黄: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36.莱菔子: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37.焦山栀:山栀的叶、花、果实及根均能入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
38.黄芪: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39.麻黄:可以疏解肌表,促使患者发汗,还能化痰止咳,敛肺、运水祛湿。在临床上,麻黄经常被用于伤风感冒、咳嗽气喘、风湿痹痛及阴疽、咳痰等病症。
40.桑白皮:其性味甘寒,归肺脾经,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面目肌肤肿胀等症。桑白皮具有降压、抗炎、抗癌等多种现代药理活性。
41.冬花: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特别是肺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
42.浙贝: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43.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44.百合:镇咳祛痰,镇静,滋阴润肺,强壮作用,抗癌作用。
45.莲子:具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46.远志: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的功能,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
47.党参: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
48.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主治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49.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
50.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51.陈皮: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52.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53.肉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利关节,补中益气。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通神,轻身不老。面生,光华,眉好常如童子。
54.佛手:归肝、脾、胃、肺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
55.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56.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
57.香附:归肝、脾、三焦经。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
58.沉香:归脾、胃、肾经。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
59.锁阳:能补肾、益精、润燥,主治阳痿遗精、腰膝酸软、肠燥便秘,对瘫痪和改善性机能衰弱有一定的作用。
60.补骨子:主治肾阳不足,腰膝冷痛,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尿频遗尿;脾肾阳虚,大便久泻;肾不纳气,虚寒喘嗽;白癜风,斑秃,白驳风。
61.桑寄生:入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治久咳,舌纵,眩晕。
62.黄柏:肾、膀胱经。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带下阴痒,热淋涩痛,脚气痿蹙,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湿疮。盐黄柏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63.知母: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64.益智仁:归脾、肾经。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肾虚遗尿,尿频,遗精,白浊。
65.附子:治经水不调,治小便白浊,治小便虚闭,治十指疼痛。
66.羌活:入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67.防风:用于治疗感冒风寒、头痛、周身疼痛、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皮肤痒疹、荨麻疹等症。
68.山药:薯蓣块茎为常用中药“怀山药”,根可入药,甘,温、平,无毒。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别录。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甄权。强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时珍。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震亨。
69.柴胡:归肝、胆、肺经。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70.青皮:归肝、胆、胃经。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
71.天麻:天麻水、醇提取物及不同制剂,均能使小鼠自发性活动明显减少,且能延长巴比妥钠、环己烯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可抑制或缩短实验性癫痫的发作时间,天麻还有降低外周血管、脑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并有降压、减慢心率及镇痛抗炎作用,天麻多糖有免疫活性。
72.川棟子:苦,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舒肝行气止痛,除湿热,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73.薄荷:薄荷是中国常用中药,幼嫩茎尖可作菜食,全草又可入药,治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肌肉疼痛,皮肤风疹搔痒,麻疹不透等症,此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
74.决明子:归肝、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75.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76.当归: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主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结聚;崩漏;虚寒腹痛;痿痹;肌肤麻木;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疡;跌扑损伤。
77.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咳,口干作渴,自汗,盗汗,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
78.鸡血藤:主治腰膝酸痛、麻木瘫痪、月经不调等症。
79.五灵脂:生用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
80.玫瑰花:玫瑰花,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疏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驯良,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81.丹参:归心、肝经。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82.川芎:行气开郁,祛除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83.本发明中所涉及的中医原理为:
84.方剂一:黄芪45g,补气固表;桑白皮15g,麻黄、桂枝和炒白芍各10g,蝉蜕3g,疏风解表发汗,健肺止咳平喘;冬花10g,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浙贝10g,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半夏6g,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牛蒡子10g,清肺利咽;诸药共凑益气宣肺,解表和卫,淸肺化痰,为君药;百合15g,镇咳祛痰,镇静,滋阴润肺,强壮作用,抗癌,为臣药;莲子15g,远志10g,养心安神,补脾祛痰,为左药;甘草5g,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解表,养肺化痰,因能益气养肺,护正固表,而有预防作用。
85.方剂二:党参20g,芡实15g,砂仁10g,干姜、半夏、陈皮、藿香、肉桂和佛手各6g,温中祛寒、健脾化湿,为君药;五行学说母能生子,心火生脾土,远志和当归各10g,甘草6g,补血养健脾补土,臣药;香附6g、白芍5g和茱萸3g,调理肝郁脾虚,为左使药。诸药一起,共凑温补脾土、疏肝和胃,化湿祛寒、达到调治脾胃之功。
86.方剂三:巴戟天、锁阳、补骨子、桑寄生各10g,沉香、黄柏、知母、益智仁、附子各6g,补肾纳气,滋阴潜阳,为君药;金水相生,羌活10g,桂枝6g,防风5g,蝉衣3g,为臣药;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车前、草山药、米仁各15g;甘草6g,健脾化湿,助肾气化,为左使药;诸药要合用,共凑补肾纳气通调水道之功。
87.方剂四:金钱草12g,柴当归、炒白芍、天麻、薄荷各10g,青皮、川棟子、决明子各6g,疏肝利胆,养血柔肝养筋,为君药;板蓝根10g,荷叶6g,为清火平肝臣药;杜仲15g,蒸于肉
6g,补肾滋水养肝为左药;甘草6g,调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疏肝利胆、养血柔肝养筋之功。
88.方剂五:黄芪30g,鸡血藤15g,远志、茯神、石菖蒲各10g,五味子6g,益气养血止痛补心安神,为君药;五灵脂、丹参、青皮和川芎各6g,玫瑰花和干松各5g,理气活血通络,为臣药;水火既济,沉香5g,为左药;甘草10g,为使药;诸药共凑养心安神止痛之功。
8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90.(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脏腑功能的贴膏组方,治疗护养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经络皮部窍穴等功能,以组方的形式,扩大调理范围,包括了五脏六腑及其所属经络气血津液,通过敷贴在相应的穴位,吸收其中的药力,疏通经络,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包涵了中药与针灸的功效,既方便又实用;
91.(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脏腑功能贴的贴膏组方,通过不同方剂的组合,能够覆盖各类脏器的调理工作,主要调理范围包括内、儿、妇、五官、骨等科疾病及症状,同时皮肤病及皮肤过敏者慎用,出血倾向者慎用;
92.(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脏腑功能贴的贴膏组方,在皮肤不留残留物的基础上,载药量达100:60以上,持久性、粘性、渗透性和过敏反应均优于其他同类贴膏。
具体实施方式
93.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94.实施例1
95.僕某,女,51岁,2019年4月诊。发病前干农活时汗出当风,夜间开始发热恶风,汗出不畅,后头胀痛,咽喉干痛,鼻塞,流黄浊涕,自服感冒药后,汗出热退,数小时后体温又升,持续在38.3~39.0℃之间,两天来,患者自觉胸闷纳呆,时有恶心,咳嗽不爽,吐痰黄稠,大便不行。诊脉浮数,舌苔薄白稍黄。血常规示白细胞偏高。辩证为外感风热,肺胃兼症。用本发明的贴膏一+贴膏二贴于大椎、空最,神阙、天枢等肺、大肠、脾、胃经相关的穴位后,汗出腑通,身凉脉静,余症皆除,检血常规恢复正常。两周后复查,上述病症未再出现。
96.实施例2
97.患者宋某,女,2018年11月2日初诊。尿急尿频半日来诊。患者有尿路感染史,遇劳易复发,复发时尿常规示白细胞+或++,其他指标无异常,服氧氟沙星胶囊三天,白细胞转阴。一天前,患者感冒发热,自服对乙酰氨基酚片(1片,1日3次)、氧氟沙星胶囊(1粒,1日2次),发热症状好转,今午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检体:血压、心率正常,体温38.2℃,血常规示白细胞偏高,尿常规示白细胞++,血细胞+++。辩证为营卫不和,膀胱气化不利,外邪下注。用本发明的贴膏一+贴膏三贴于大椎、尺泽、膀胱俞、中极等肺、大肠、肾、膀胱经相关的穴位后一小时左右,诸证皆解。两周后复查,上述病症未再出现。
98.实施例3
99.杨某,34岁,大学,18年09月05日初诊。反复胁痛一年余,再发3天。多家医院检查,结果均提示各系统无明显异常。诊见:苔厚腻偏黄,质胖有齿痕,平素喜食多进,胃口很好也
不见胖,大便次多、偏烂常不成形,自觉工作压力增大。证属肝郁脾虚,湿热内阻。用本发明的贴膏二+贴膏四+贴膏五贴于中院、天枢、期门、肝俞、檀中、足三里等肝、胆、脾、胃、心、小肠经相关的穴位,两天换一次,8次后胁痛解。后未见复发。
100.实施例4
101.本发明另对225例穴位贴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情况如下。
102.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门诊225例穴位贴患者,均为6周岁以上,且无过敏史。其中,咳嗽69例,鼻炎44例,淋证36例,胃痛45例,痛经31例。
103.使用方法:取本发明中药贴膏单独或联合贴于相关经络穴位(胃痛常用贴法,取贴膏二贴脾俞、胃俞、中院、神阙、足三里,取贴膏四贴期门、肝俞;淋证常用贴法,取贴膏三贴命门、长强、肾俞、膀胱俞、中极,取贴膏一贴大椎穴,取贴膏二贴神阙;鼻炎常用贴法,取贴膏一贴鼻体、印堂。迎香,尺泽,取贴膏二贴神阙、中院,取贴膏四贴胆俞,阳陵泉;咳嗽常用贴法,取贴膏一贴大椎、肺俞、天突、檀中、丰隆、尺泽,取贴膏二贴中院、足三里,取贴膏三贴命门;痛经常用贴法,取贴膏三贴命门、长强、腰眼、关元,取贴膏四贴期门、肝俞、中极,取贴膏二贴血海、三阴交。
104.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
105.表1中药贴膏针对咳嗽、鼻炎、淋证、胃痛、痛经的疗效观察(例(%))
[0106][0107]
实施例5
[0108]
(1)贴膏基质的制备:取固体型医用热熔压敏胶与黑药膏基质,按一定质量比例进行均匀混合,得到混合膏;按相应质量比,每100g混合膏加入乳香、没药、血竭各3g,依次加入乳香、没药和血竭,加入乳香后搅拌15min,加入没药后搅拌15min,加入血竭后搅拌15min;进一步,按相应质量,每100g混合膏加入艾绒、透骨草、冰片各3g,依次加入艾绒、透骨草和冰片,加入艾绒后搅拌10min,加入透骨草后搅拌10min,加入冰片后搅拌10min;进一步冷却成型,得到贴膏基质;
[0109]
(2)中药粉的制备:将方剂一、方剂二、方剂三、方剂四和方剂五分别达成1000

1500目的细粉;取桃仁1kg打成桃末备用,取苏子0.5kg、葶苈子0.5kg和杏仁0.5kg混合打成三子末备用,取生地黄1kg打成地末备用,取莱菔子0.5kg、焦山栀0.5kg和白芨0.2kg混合打成莱末备用;
[0110]
(3)贴膏一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三子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一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一,将预制膏剂一置入空
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一;
[0111]
(4)贴膏二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莱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二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二,将预制膏剂二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二;
[0112]
(5)贴膏三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地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三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三,将预制膏剂三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三;
[0113]
(6)贴膏四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地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四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四,将预制膏剂四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四;
[0114]
(7)贴膏五的制备:取贴膏基质100g熔化,加入地末5g,搅拌20min,进一步加入方剂五打成的细粉60g,搅拌10min后加入冰片2g,得到预制膏剂五,将预制膏剂五置入空贴,冷却定型,得到贴膏五。
[0115]
对贴膏一、贴膏二、贴膏三、贴膏四和贴膏五的载药量进行检测,贴膏一的载药量为60%,贴膏二的载药量为63%,贴膏三的载药量为64%,贴膏四的载药量为62%,贴膏五的载药量为65%。
[0116]
将贴膏一、贴膏二、贴膏三、贴膏四和贴膏五分别敷贴在各自对应的不同穴位,敷贴6小时不会掉落。
[011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