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针刺机构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43880发布日期:2022-01-19 14:5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防针刺机构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输注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针刺机构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背景技术:

2.为了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家属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者疼痛,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3.现有的静脉留置针在使用后退针,针头被患者的血液所污染,医护人员在拔离或清理丢弃留置针时,容易被针头所刺伤而容易感染疾病,同时废弃的针头裸露在环境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现有的静脉留置针一般会给针头设置一个防针刺装置,一般防针刺装置会设置弹片或活动体来阻挡针管,使其不能再次穿出。但是防针刺装置不是封闭结构,使用完毕的针管内会残存有药液和患者的血液,医护人员在拿取留置针时,针内液体会流出,造成二次污染;并且使用完毕的留置针会有较大一部分针管暴露在外,由于针管极细,易被折断,存在安全隐患。
4.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201481960u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针尖屏蔽组件的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针尖屏蔽组件中的弹性钢片弹起挡片挡住针管,使针管不能再次穿出,从而防止针刺伤害医护人员。但是,该弹性钢片容易丧失弹性,一旦挡片不能被弹起,就不能达到阻挡针管再次穿出的效果,丧失了防止针刺伤害的功能,存在安全隐患。
5.因此,一种能保证退针后针头不外露的留置针是目前急需的。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防针刺机构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8.防针刺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轴心为一穿孔,所述底座的两侧相对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的延伸端分别为向内弯折的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初始状态下,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分离,二者之间形成间隔;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勾部与所述第二勾部抵接,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的内角和穿孔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勾部、第二勾部和底座三者围合成封锁区。
9.优选的,所述第一夹片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夹片,且所述第二勾部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夹片的内侧抵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夹片由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一夹臂构成,所述第二夹片由所述第二勾部和第二夹臂构成,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具有向所述底座的中心法线靠近的弹力,以驱动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抵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一夹臂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衔接,所述第二勾部和第
二夹臂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衔接,所述第一弯折部和顶端第二弯折部均向外弯折。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相对所述底座的中心法线对称设置。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臂和所述第二夹臂的宽度一致,所述第一勾部和所述第二勾部的宽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勾部、第二勾部的宽度。
14.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臂上具有一卡勾,所述卡勾由所述第一夹臂的部分弯折形成,所述卡勾的勾部与所述底座平行。
15.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相互连接的导管组件和针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及固定在其远端、用于输液的导管,所述针管组件至少包括针管座和针管,所述针管的近端插设于所述针管座内并相互固定,所述针管座的内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防针刺机构,所述针管的远端穿过所述防针刺机构,初始状态下,所述导管座和所述针管座连接,所述针管的远端穿过所述穿孔并从所述防针刺机构中伸出,且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相分离并分别与所述针管的管壁抵接;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管座和所述针管座分离,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抵接,且所述针管的远端被封闭在所述封锁区内。
16.优选的,所述针管座内活动设置有一固定座,所述防针刺机构通过卡勾固设于所述固定座内。
17.优选的,所述针管上具有一扁平凹部,且所述扁平凹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穿孔,且所述扁平凹部与所述针管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勾部与所述穿孔之间的距离。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9.1、设置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从两面来分别对针管进行双重封锁,使得在第二勾部失效后,第一勾部仍然可以对针管进行封锁,提高了防针刺机构对针管进行封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来保证针管退针后不会外露,达到安全使用留置针的目的;
20.2、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对第一勾部、第二勾部的压力,以确定所述第一勾部和第二勾部始终保持夹紧状态;
21.3、使用第一夹臂的自身材料形成卡勾,节约材料,简化加工步骤。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23.图1:本实用新型中防针刺机构的示意图;
24.图2:本实用新型中防针刺机构初始状态下的示意图;
25.图3:本实用新型中防针刺机构第二状态下的示意图;
26.图4: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示意图;
27.图5: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部分示意图;
28.图6:本实用新型中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0.在方案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并且,在方案的描述中,以操作人员为参照,靠近操作者的方向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方向为远端。
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防针刺机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轴心为一穿孔101,所述底座1的两侧相对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的延伸端分别为向内弯折的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初始状态下,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分离,二者之间形成间隔;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勾部201与所述第二勾部301抵接,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的内角和穿孔101位于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为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使得所述第一夹片2和第二夹片3可以由其自身弹性驱动从初始状态变换为第二状态。
32.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片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夹片3,且所述第二勾部301的末端与所述第一夹片2的内侧抵接。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勾部201对所述第二勾部301形成包裹,使得所述第一勾部201、第二勾部301和底座三者围合成封锁区100。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片2也可以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夹片3,使得所述第一勾部201与所述第二夹片3的内侧抵接。
33.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片2由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一夹臂202构成,所述第二夹片3由所述第二勾部301和第二夹臂302构成,所述第一夹臂202和所述第二夹臂302具有向所述底座1的中心法线靠近的弹力,以驱动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抵接,并使得所述第一勾部201和所述第二勾部301保持夹紧状态。
3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一夹臂202之间通过第一弯折部203衔接,所述第二勾部301和第二夹臂302之间通过第二弯折部303衔接,所述第一弯折部203和顶端第二弯折部303均向外弯折。所述第一弯折部203和第二弯折部303的向外延伸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一夹臂301、第二夹臂302的倾斜角度,从而使其衔接所述第一勾部201、第二勾部301时可以加大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受到的弹力,使得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受到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夹臂202、第二夹臂302施加的弹性,来进一步加强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之间的夹紧,来保证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之间在不存在其他部件的情况下会保持在第二状态下,来保证所述封锁区100的闭合。
35.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203和第二弯折部303相对所述底座1的中心法线对称设置,来保持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受到的弹力一致。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203也可以与第二弯折部303不对称设置。
36.如图1所示,为了节约制造成本,所述第一夹臂202和所述第二夹臂302的宽度一致,所述第一勾部201和所述第二勾部301的宽度一致,且所述第一夹臂202、所述第二夹臂30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勾部201、第二勾部301的宽度。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的宽度与针管座内部的内径相当,以保证其与所述底座1形成的所述封锁区100可以封锁针管6。
37.为了避免所述针管6再次穿出所述封锁区100,所述第一勾部201和所述第二勾部
301的内角优选为90
°
。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勾部201和所述第二勾部301的内角可以是其他合适的角度。
38.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夹臂302上具有一卡勾304,所述卡勾304由所述第二夹臂302的部分弯折形成,所述卡勾304的勾部与所述底座1平行。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节约材料,简化制造工序。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卡勾304也可以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与所述第二夹臂302固接。并且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卡勾304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第一夹臂202上。
39.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了一种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相互连接的导管组件和针管组件,所述导管组件包括导管座4及固定在其远端、用于输液的导管,所述针管组件至少包括针管座5和针管6,所述针管6的近端插设于所述针管座5内并相互固定,所述针管座5的内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防针刺机构,所述针管6的远端穿过所述防针刺机构,初始状态下,所述导管座4和所述针管座5连接,所述针管6的远端穿过所述穿孔101并从所述防针刺机构中伸出,且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相分离并分别与所述针管6的管壁抵接;第二状态下,所述导管座4和所述针管座5分离,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抵接,且所述针管6的远端被封闭在所述封锁区100内。
40.如图5所示,所述针管座5通过卡扣8与所述导管座4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针管座5内活动设置有一固定座501,所述防针刺机构通过所述卡勾304固设于所述固定座501内,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固设于所述固定座501内,所述固定座501的内轮廓与所述第一夹臂203、第二夹臂303的外轮廓相匹配,使得所述防针刺机构嵌于所述固定座501的内部。
41.为了避免所述防针刺机构跟随所述针管座5同步后退,所述固定座501并不与所述针管座5的内壁相贴合,并且为了避免所述固定座501与所述针管座5相贴合,所述固定座501的侧壁上具有通气孔502。
42.进一步的,所述导管座4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塞7,所述密封塞7密封所述导管座4,所述密封塞7的底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勾部201、第二勾部301相匹配的凹槽701,使得所述导管座4和所述针管座5相连接时,所述第一勾部201、第二勾部301嵌于所述凹槽701内,进一步缩短所述导管座4和所述针管座5连接后的长度,精简整个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的结构。
43.如图2、图3和图6所示,所述针管6上具有一扁平凹部601,且所述扁平凹部601的外径大于所述穿孔101,且所述扁平凹部601与所述针管6的远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勾部301与所述穿孔101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结构使得当所述针管6后退过程中,当所述扁平凹部601与所述穿孔101抵接时,所述针管6的远端针尖被封锁在所述封锁区100内,且操作人员继续使所述针管6后退的同时,所述针管6会使得所述防针刺组件与所述导管座4分离,并带动所述防针刺组件一起后退。
44.此外,为了方便医护人员的日常实际操作,所述针管座5的侧部设置有把手503。
4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46.首先,针管座5和导管座4相连接,针管6的远端穿过防针刺机构、密封塞7,伸入导管中,此时,所述第一勾部201和第二勾部301分别与所述针管6抵接;
47.其次,将所述导管和针管6刺入患者血管中;
48.然后,抓住所述把手501向后退出所述针管6,直到所述针管6带动所述防针刺机构一起与所述导管座4分离;
49.最后,所述针管6的远端被封锁在封锁区100内。
50.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51.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