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51966发布日期:2022-08-31 12:54阅读:78来源:国知局
齿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齿科牵引装置,尤指一种固定效果更加完整的齿科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2.牙齿矫正器,又称齿列矫正器或俗称的牙套、牙箍,是齿列矫正所使用的一种装置,用来矫正牙齿至适当的咬合位置。矫正器通常被用来改善咬合不良,包括戽斗、龅牙、前后牙错咬、开咬、牙齿不整齐或其他各式各样的齿列方面的缺陷等等,其目的是美容或是结构上的调整。矫正器通常会配合其他齿列矫正的装置,可能用来拉开上颚或下颚,制造牙齿间的空间;或是改变齿颚的弧形,也因牵涉到改变脸型,故视为整形的一种。大部分的齿列矫正患者是儿童或是青少年,不过近年有愈来愈多成人寻求齿列矫正治疗的趋势。
3.一般而言,矫正器大多会经由牙弓线来拉扯牙齿,借此通过渐进式的调整方式来改变各个牙齿的位置,而拉动牙弓线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于牙弓在线设置游离勾。
4.一般的游离勾是经由卡合于牙弓在线的座体与套设橡皮筋的支杆所组成。座体上往往会有凹槽来夹持于牙弓在线,并且会于凹槽内设置与凹槽延伸方向垂直的凸纹,来做为增加摩擦力与固定效果的方式。而此种固定方式往往不够稳固,可能会使游离勾于牙弓在线滑移,导致矫正的效果不够完整。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申请人有鉴于上述缺失,提供一种固定效果更加完整的齿科牵引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经由上圆弧顶压部、下圆弧顶压部配合上斜面部、上凹槽部、下斜面部及下凹槽部来达到更完整的固定效果。
7.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包括:一包含有一上卡掣部、一连接上卡掣部的延伸部、一连接于延伸部背离上卡掣部的一侧处的下卡掣部的座体、一设于座体上的牵引主体、一设于座体上并位于上卡掣部、延伸部及下卡掣部之间的卡槽、一形成于座体上并与卡槽相连通的开口、一设于上卡掣部上的上斜面部、一设于下卡掣部上的下斜面部、一设于上卡掣部上并位于上斜面部的一侧处的上圆弧顶压部、一设于下卡掣部上并位于下斜面部的一侧处的下圆弧顶压部、一设于上卡掣部及延伸部之间的上凹槽部及一设于下卡掣部及延伸部之间的下凹槽部。
8.借由上述结构,用户可将牙弓线经由开口处放入卡槽之中,借此将座体放置于牙弓在线,之后使用者可经由夹持工具来顶压座体,使下卡掣部往上弯折推挤,以配合延伸部及上卡掣部来固定牙弓线。
9.下卡掣部弯折时,则会缩小卡槽的整体空间,使上斜面部及下斜面部会将牙弓线往延伸部的方向推动,以让牙弓线抵触于延伸部上,并且通过上凹槽部及下凹槽部的结构增加与延伸部贴合的区域,借此增加与座体内的接触面积,同时,上圆弧顶压部及下圆弧顶
压部会被推动顶压于牙弓线的上下两侧处。并且,因为上圆弧顶压部、下圆弧顶压部、上斜面部、上凹槽部、下斜面部、及下凹槽部的延伸方向会与卡槽的方向相同,因此还能增加与牙弓线的接触面积,借此来达到更加完整的固定效果。
10.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现有的游离勾所存在的固定效果不够完整的问题点加以突破。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卡合示意图。
15.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套接示意图。
16.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套接示意图。
17.附图标记:
18.座体-1;上卡掣部-11;延伸部-12;下卡掣部-13;卡槽-14;开口-15;导引面-151;牵引主体-2;延伸杆-21;牵引部-22;上斜面部-31;下斜面部-32;上圆弧顶压部-41;下圆弧顶压部-42;上凹槽部-51;下凹槽部-52;牙弓线-6;弹性组件-7。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以进一步了解其特征与功能。
20.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及侧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新型包括:
21.一座体1,座体1包含有一上卡掣部11、一连接上卡掣部11的延伸部12、一连接延伸部12背离上卡掣部11的一侧处的下卡掣部13;
22.一设于座体1上的牵引主体2,而牵引主体2具有一连接该座体1的延伸杆21及一设于该延伸杆21上的牵引部22,而座体1及牵引主体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陶瓷材质、或塑料材质;
23.一设于座体1上的卡槽14,且卡槽14会位于上卡掣部11、延伸部12及下卡掣部13之间;
24.一形成于座体1上并与卡槽14相连通的开口15;
25.一设于上卡掣部11上并位于开口15的一侧处的上斜面部31;
26.一设于下卡掣部13上并位于开口15的一侧处的下斜面部32;
27.复数个设于开口15的外侧处的导引面151;
28.一设于上卡掣部11上的上圆弧顶压部41,并位于上斜面部31的一侧处;
29.一设于下卡掣部13上的下圆弧顶压部42,并位于下斜面部32的一侧处;
30.一设于上卡掣部11及延伸部12之间的上凹槽部51;及
31.一设于下卡掣部13及延伸部12之间的下凹槽部52,而上斜面部31、下斜面部32、上圆弧顶压部41、下圆弧顶压部42、上凹槽部51及下凹槽部52的延伸方向与卡槽14的延伸方
向相同。
32.借由上述的说明,已可了解本技术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更可达到定位固定效果更加完整的优势,而详细的解说将于下述说明。
33.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至套接示意图,借由上述构件组构时,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使用者需要于牙弓线6上增加其他角度的应力时,可将座体1固定于牙弓线6上,以配合牵引主体2来进行矫正动作。
34.固定方式为,将开口15对准于牙弓线6处使牙弓线6放入卡槽14内,在置放的同时能经由导引面151来辅助放置动作,之后再利用工具夹持抵压座体1上的上卡掣部11及下卡掣部13,借此使得上卡掣部11及下卡掣部13相互靠近,此时上斜面部31及下斜面部32会推动牙弓线6往延伸部12的方向移动,并经由上凹槽部51及下凹槽部52的让位效果,使得牙弓线6能顶靠于延伸部12上,不仅是只有上下两侧处碰触到座体1,更能增加整体的摩擦效果。
35.并于顶压时,上圆弧顶压部41及下圆弧顶压部42会分别顶靠于牙弓线6的上下两侧处,如此就能完整的将牙弓线6固定于卡槽14之中。并由于上斜面部31、下斜面部32、上圆弧顶压部41、下圆弧顶压部42、上凹槽部51及下凹槽部52的延伸方向都与卡槽14的延伸方向相同,因此能增加与牙弓线6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摩擦力,以具有更加完整的固定效果。
36.之后用户即可将弹性组件7(本实施例的弹性组件7为弹性橡圈、或弹簧)套设于牵引部22上,以配合延伸杆21给予的杠杆力道,施加牙弓线6另一角度的应力,借此达到更加完整的矫正效果。
37.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套接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大同小异,仅将弹性组件7以弹簧作为举例,以表示弹性组件7的种类并不设限。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