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骨折动力外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8156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颌面骨折动力外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用于颌面骨折的体外固定,也可用于颌面骨手术后固定的一种医疗器械。
颌面部骨折的治疗十分复杂困难,目前治疗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手术切开复位固定(内固定)病人需承受极大的手术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病人的颜面还会留下畸形。一种是用不锈钢丝对牙齿进行结扎,使骨折复位固定(外固定),它严重限制病人的张口、进食、营养、语言、口腔卫生等重要的生理功能,且只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骨折,对一些特殊复杂的病人(儿童、无牙患者、昏迷呕吐患者和未具备牙齿结扎固定条件的患者等)均无能为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病人尽量避免“内固定”治疗,免除手术痛苦,克服当前“外固定”中操作复杂、治疗痛苦等种种缺点,提高现有的医疗水平。
本发明是这样来实现的主要靠两根骨针(1)固定于骨折线两旁,将上板(2)下板(3)升降杆(7)按要求安装好。调节有关的动力螺旋(6)和升降杆(7)推动骨针(1)带动骨块向骨折线靠拢,实现有效的复位固定。
本发明能免除大多数病人“内固定”手术的痛苦,克服当前“外固定”中限制张口、进食、语言、口腔卫生等种种缺点,使那些复杂特殊的病例得到有效的治疗。与现有治疗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具有动力加压的特殊功能,使骨折对位准确、紧密、牢固。骨折愈合快,愈合好。操作简便,损伤极小,不留畸形。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廉。倍受患者和医生的欢迎,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
绘出。
图一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颌面骨折动力外固定器的剖面结构图。
下面结合图一祥细说明依据本发明结构细节及工作情况。
本发明主要结构为骨针(1)两根。由生物相容性好金属制成,两端均有螺纹。上板(2)下板(3)各一块,两端均有动力螺旋孔(4)分别与内侧的骨针槽(5)相通,内安置有动力螺旋(6)。骨针(1)可随动力螺旋(6)的调节在骨针槽(5)内移动固定,升降杆(7)上端通过升降螺旋孔(8)下端与下板(3)的中央孔(9)相连。固定螺帽(10)将上板(2)固定于骨针(1)的上端。当调节升降杆(7)可推动下板(3)下滑,使骨针(1)带动骨块向骨折线移动,使骨折进一步得到加压固定。
在进行骨折治疗时,先确定骨针(1)在骨折线两旁的恰当位置,常规消毒后,将骨针(1)装在骨钻上钻至适当的深度,再将上板(2)下板(3)升降杆(7)按图中要求连接安装好,再调节有关的动力螺旋(6)和升降杆(7)向下推动下板(3)下滑,使骨针(1)带着骨块向骨折线紧密靠拢,达到有效的复位固定。治疗结束后,再调节动力螺旋(6)和升降杆(7)即可取出颌面骨折动力外固定器。
权利要求
1.一种颌面骨折动力外固定器,其特征在于上板(2)下板(3)通过骨针槽(5)分别与骨针(1)上下两端连接。动力螺旋(6)分别置于上板(2)下板(3)两端的动力螺旋孔(4)内。升降杆(7)上端通过上板(2)的升降螺旋孔(8)下端与下板(3)的中央孔(9)相连而成。固定螺帽(10)将上板(2)固定在骨针(1)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器,其特征在于骨针(1)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制成,两端有螺纹,与上板(2)下板(3)的骨针槽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固定器,其特征在于上板(2)下板(3)两端有动力螺旋孔(4)与骨针槽(5)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固定器,其特征在于上板(2)下板(3)的动力螺旋孔(4)安置有动力螺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升降杆(7)上端通过上板(2)的升降螺旋孔(8),下端与下板(3)中央孔(9)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固定螺帽(10)将上板固定于骨针(1)的上端。
全文摘要
一种颌面骨折动力外固定器,主要用于颌面部骨折或手术治疗后的复位固定的一种医疗器械,由骨针(1)上板(2)下板(3)动力螺旋(6)升降杆(7)固定螺帽(10)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动力加压复位固定的特殊功能,克服了当前治疗技术的复杂性和困难治性,使尚待解决的一些特殊复杂的病例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极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
文档编号A61B17/60GK1057184SQ9110381
公开日1991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199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1991年5月31日
发明者吴家驹, 吴海涛 申请人:吴家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