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脉通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32735阅读:13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脑脉通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品,特别是一种治疗人体瘀血性头痛及中风先兆的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目前,国内用于临床治疗瘀血性头痛的中药首推元胡止痛片,该药由中药元胡和白芷两味药组成,利用元胡较好的止痛功能和白芷引药上行于头的功能,起到治疗头痛的作用。该药临床上虽有止痛作用,但活血化瘀效力一般,因此,对瘀血性头痛和由瘀血引起的中风先兆性头痛只是以治标为主,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更不具备预防中风的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有止痛功效又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对瘀血性头痛及中风先兆标本兼治且具有预防中风作用的中药口服液。
本发明提供的脑脉通口服液,其特点是由中药川芎和天麻组成。
本发明配方中的川芎能较强地抑制人体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改善脑部供血,故加入本药后脑部血瘀性头痛可得到治疗,而天麻又名定风草,具有明显的调节神经作用,止痛效果较好,二者相互配合,即可达到既治本虚,又调治外风之标。不仅可用于止痛,而且对治疗中风先兆和预防缺血性脑中风都具有良好作用。经临床治疗30例瘀血性头痛和中风先兆患者,治疗后检查,脑血流量明显增加,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血小板解聚,脑部供血得以改善,头痛症状大部分消失,临床总有效率达96%。
本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是按川芎2200-2700克,天麻800-1200克比例配料,加8倍重量的清水加热至100℃,2小时,滤出药液,再加6倍重量的清水二次加热至100℃,1.5小时,滤出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浓缩至比重为1.2-1.3(60℃测得),加3倍重量浓度90%的乙醇,搅拌均匀,静置48小时,取其上清液,经回收乙醇后加4克苯甲酸钠防腐剂,补加适量蒸馏水装瓶制成口服液。
实施例按川芎2500克,天麻1000克配料,切成薄片,置提取罐内加8倍重量的水加热至100℃煎煮2小时,用纱布过滤出药液,再加入6倍重量的水二次煎煮1.5小时滤出药液,两次药液合并,蒸发浓缩至60℃时比重为1.23,加入3倍量90%乙醇,搅拌均匀,静置48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加4克苯甲酸钠,补加蒸馏水到2000毫升,分装200支,每支10毫升。临床治疗瘀血性头痛口服一次一支,日服两次,连服半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一位61岁女性血栓性头痛患者,该患者治疗前两年内患四次脑血栓,治疗前头痛脑胀,面部有虫爬感。超声波脑血流图检查,右侧供血平均6ml/s,左侧平均4ml/s;流速右侧16cm/s,左侧13cm/s,颈总动脉管径右为6.4mm,左为5.3mm,血管壁波动幅度右为0.4mm,左为0.2mm,全血粘度0.5s-1-24.0,2.5s-1-9.48,20s-1-5.5,100s-1-7.95MPGS,脉细涩,舌两畔有瘀血斑,舌下静脉瘀血。经服本口服液一疗程后头面部虫爬感消失,只感轻度头痛脑胀,继连服一疗程后症状全面消失,复查右侧脑供血7.6ml/s,左侧7.4ml/s,血流速右侧为17.1cm/s,左侧为16.2cm/s,管径右为7.8mm,左为6.9mm,管型波动幅度右为0.4mm,左为0.4mm,全血粘度0.5s-1-14.2,2.5s-1-6.7,20s-1-5.10MPGS,脉缓,舌部瘀血斑及舌下静脉瘀血消失,恢复正常,随访一年半未复发。
权利要求
1.一种脑脉通口服液,其特征在于,该口服液含有中药川芎和天麻。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脑脉通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按川芎2200-2700克,天麻800-1200克比例配料,加8倍重量的清水加热至100℃,2小时,滤出药液,再加6倍重量的清水二次加热100℃,1.5小时,滤出药液,合并两次药液,浓缩至比重为1.2-1.3,加3倍重量浓度90%乙醇,搅拌均匀,静置48小时,取其上清液,回收其中乙醇后加4克苯甲酸钠防腐剂,补加适量蒸馏水装瓶制得。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治疗瘀血性头痛及中风先兆的中药口服液,其特点是由川芎和天麻组成,其制备方法是按比例配料,加水100℃煎煮,浓缩药液加乙醇,搅拌均匀,静置后取其上清液,回收乙醇后加少量苯甲酸钠防腐剂,补加适量蒸馏水装瓶制得。对瘀血性头痛和中风先兆能标本兼治,并可预防缺血性脑中风,临床总有效率达96%。
文档编号A61K9/08GK1101557SQ9311584
公开日1995年4月19日 申请日期1993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1993年10月9日
发明者周耀群 申请人:周耀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