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肠粘连贴敷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1895阅读:1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阑尾炎、肠粘连贴敷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阑尾炎、肠粘连的贴敷膏。
阑尾炎(中医称肠痈)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年来,西医对此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切除。石黄鑫、熊汝成、李鸿儒、吴肇光主编的《实用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对非手术疗法只适用于早期单纯性急性阑尾炎,因伴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而禁忌手术者,感染已局限而形成炎性包块,且病情有进一步好转者,该治疗方法可消退炎症,但消退后的3/4病人将复发(《黄家驷外科学》吴阶平、裘法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因此,对于急、慢性阑尾炎治疗的有效方法为手术治疗,切除阑尾(《临床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但手术后留下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腹中包块、大便不规则、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难治的“肠粘连”后遗症。中医疗法,将以清热通腑,活血散瘀为主,辅以行气、利湿等法,据《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修订版,(周仲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记载,治疗阑尾炎(肠痈)的中方为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其主要组成部分有大黄、丹皮、红藤、厚朴、败酱草等,该方主要利用大黄、丹皮、红藤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作用和厚朴的消除腹胀、败酱草的消炎作用,煎成汤剂对阑尾炎(肠痈)病人进行治疗。对于热毒壅盛的阑尾炎病人治疗效果不佳因而对慢性复发性及手术后的后遗症患者疗效不佳。王文安著的《民间医术精华》(外科学)(王绵文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对于阑尾炎(肠痈)的治疗,在汤剂的基础上增加了敷药疗法,其处方为大黄、三棱、莪术、紫花地丁、金银花,已化脓者加乳香、没药、蒲公英、鱼腥草、黄连;用法为药研细末,酒调和贴敷在右腹阑尾部位,纱布固定,用热水袋热熨,药干后加酒湿润,症状缓解后去药。该方利用三棱,莪术的活血化瘀、行气消积的作用,加之大黄、紫花地丁、金银花的清热解毒作用,是与内服药雷同,其中紫花地丁和蒲公英、金银花、黄连的渗透性不强,药理作用得不到发挥,且需不断用酒进行湿润,纱布易滑落,不但疗效欠佳,给病人带了不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可靠,而且使用方便的中成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大黄、黄连、紫花地丁的基础上选用鲜蒲公英,并加以石膏、虎杖、冰片、桐油、白花蛇舌草等中草药。利用石膏的解毒清热,治热毒壅盛及其粘性,虎杖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冰片的抑菌、消炎、渗透,白花蛇舌草的清热解毒,桐油的治肿毒作用和调和剂作用。并利用这些草药渗透易吸收的特点,局部集中用药,有针对性地对阑尾炎(肠痈)、肠粘连进行治疗,达到对症下药之目的。对急慢性阑尾炎、腹腔脓肿手术后肠粘连有良效,采用贴敷膏使药物有效成份直接迅速渗透到病灶,很快达到治疗目的。
本发明将石膏、虎杖、冰片、紫花地丁、大黄、黄连、鲜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研成细末同桐油调和外敷在右下腹阑尾和疼痛处。也可以根据膏药的制作方法制成膏药。
本发明适用于各型急慢性阑尾炎包括阑尾术后肠粘连、腹腔手术后和妇科手术后的肠粘连;对孕妇、年老体弱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肝肾功能衰退等不适应手术或恐惧手术患者尤为适宜,且用药治愈后不易复发。
权利要求
一种由大黄、黄连、紫花地丁等组成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加入鲜蒲公英、石膏、虎杖、冰片、桐油、白花蛇舌草等中成药,并将其制成贴敷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特别涉及一种治疗阑尾炎、肠粘连的贴敷膏;本发明在大黄、黄连、紫花地丁的基础上,选用鲜蒲公黄,并加上石膏、虎杖、冰片、桐油、白花蛇舌草等中草药,利用其药理特性和粘性、调和作用,达到对症下药之目的;并将这些中草药制成贴敷膏有利于病人使用,该贴敷膏是理想的阑尾炎(肠痈)肠粘连非手术疗法中成药。
文档编号A61K9/06GK1241410SQ98111408
公开日2000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1998年7月14日
发明者龚君平 申请人:龚君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