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7010阅读:14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外用中成药,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中耳炎的外用药。
中耳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各种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费氏杆菌等病菌所致,表现为鼓室粘膜充血水肿、鼓室内有渗出物或鼓膜坏死,形成穿孔,造成耳痛,听力障碍、耳鸣、耳聋等,分为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认为本病外因风、湿、邪的侵袭,内因肝、胆二经有热,系外邪内热并袭、邪毒集结、壅塞耳窍所致。治以平胆、清热、解毒为主。现有治疗中耳炎病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西医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口服磺胺类或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治疗,注射1%链霉素、0.5%氯霉素溶液。这种方法治疗效果缓慢,西药且有一定副作用。局部治疗,鼓膜未穿孔时,滴用2%石炭酸甘油,有止痛消炎作用,或用复方新霉素滴耳剂,这种方法由于药物单一,效果也不佳,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另一类方法为中医疗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平肝、清热、解毒为主,这类方法的治疗作用周期长,效果慢,更不适宜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中草药配制而成的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直接作用于患部。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基于祖国医学对中耳炎病机理的认识及治疗原则,参考现代药理研究,选用燥湿祛风、止痛、消肿、解毒、止痒、抑菌收敛类中药配制而成,采用中医外因外治的原则,能祛风湿、邪、毒,加快新细胞形成,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治疗中耳炎的目的。
本发明为外用药,主要由纯中药配制而成,因此对人体无任何毒副作用。
本发明是这样的实现的,配方及重量配比如下猪油脂1500-1800、黄连50-60、黄柏50-60、木鳖子150-160、松脂500-550、花椒种30-50、鲜槐枝150-300、苦参50-60、孩儿茶30-40、冰片20-30、大蒜300-500,薄荷脑1-2、苯甲酸30-40、硫酸镁10-15。
本发明采用以上方案后,治疗中耳炎有显著疗效,有效率100%,治愈率达90%,抹于患处,用药方便,无毒副作用。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药物机理分析如下松脂味苦、甘、温、燥湿祛风、生肌止痛杀虫。治疽疖肿、疗毒疥癣、湿疮瘙痒、外伤出血。抗菌、抗毒。(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507页)黄连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吐血、衄血、痈疖疮毒。(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所,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757页)黄柏味苦、寒、泻火燥湿,解毒、肿痛、湿疹、抗菌、抗毒。(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758页)苦参味苦、寒、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治湿热疮毒、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烫伤、肿瘤。(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498页)木鳖子味苦、甘、温、有毒。消肿止痛、散结解毒,治痈肿、脚气肿痛、牛皮癣、秃疮。抗毒抗菌。(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117页)孩儿茶味苦、辛、凉。治疮疡久不收口、皮肤湿疹、口疮、牙疳,有止血、抑菌收敛等作用。(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677页)薄荷脑辛凉、疏风散热,解毒透疹,治咽喉肿痛、牙痛、麻诊。(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917页)鲜槐枝味苦、平、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中风强直、肌肤不仁、口疮、牙痛、烧伤、痔疮。(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905页)大蒜味辛、温、健胃杀虫,预防流感脑炎,治肺结核、百日咳、肠炎、痢疾。抗菌、杀菌。(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29页)冰片味苦、辛、凉,开窍、散邪、清热止痛。治疮疡、喉肿痛、口疮、牙龈肿痛、中耳炎。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370页)
花椒种味苦、辛、温、温中止痛,燥湿杀虫、有麻醉作用。能抑制链球菌、绿脓杆菌。(摘自《简明中医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9年版,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研究院主编,417页)硫酸镁消肿。
苯甲酸灭菌。
诸药合成,活血化瘀、生肌、止痛、消肿解毒、消炎、止痒祛腐,达到治疗中耳炎的目的。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的治疗效果,取70例年龄、性别病历病情不同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涂抹本药物一次,一天一次,三天为一疗程。症状消失,恢复听力、耳痛缓解、不流耳脓者为痊愈,症状减轻、仍需治疗者为有效,情况由下表说明。
表1、试验组情况
表2、试验组疗效表
实施例1取医用酒精100ml,将苯甲酸30g、硫酸镁10g、冰片20g、薄荷脑1g加入到酒精中,混合均匀备用。治疗时先用该混合液抹患处消毒。
将猪油脂1500g精练去渣,备用。黄连50g、黄柏50g、去皮切碎后的木鳖子150g、松脂500g、花椒种30g、鲜槐枝150g、苦参50g、孩儿茶30g用开水湿润后,放入到加热至沸腾的热猪油脂中炸透,再去掉药渣,待凉后再加入切碎的大蒜片300g,放在溶器中用塑料布封严,15天后再加温,将蒜片捞出,分装后即得本发明药。
使用时,将消毒后的患处抹上该发明药物每天二次,十三天治愈。
实施例2取猪油脂1800g、黄连60g、黄柏60g、木鳖子160g、松脂550g、花椒种50g、鲜槐枝300g、苦参60g、孩儿茶40g、冰片30g、大蒜500g、薄荷脑2g、苯甲酸40g、硫酸镁15g。制法、用法同实施例1,具有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1.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要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物猪油脂1500-1800,黄连50-60、黄柏50-60、木鳖子150-160、松脂500-550、花椒种30-50、鲜槐枝150-300、苦参50-60、孩儿茶30-40、冰片20-30、大蒜300-500、薄荷脑1-2、苯甲酸30-40、硫酸镁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猪油脂1500、黄连50、黄柏50、木鳖子150、松脂500、花椒种30、鲜槐枝150、苦参50、孩儿茶30、冰片20、大蒜300、薄荷脑1、苯甲酸30、硫酸镁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猪油脂1800、黄连60、黄柏60、木鳖子160、松脂550、花椒种50、苦参60、鲜槐枝300、孩儿茶40、冰片30、大蒜500、薄荷脑2、苯甲酸40、硫酸镁1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治疗中耳炎的外用中成药,是以猪油脂、黄连、黄柏、木鳖子、松脂、花椒种、鲜槐枝、孩儿茶、冰片、大蒜、苯甲酸、硫酸镁等药物为原料,按一定的重量配比配制而成,治疗中耳炎效果显著,有效率高,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27/16GK1255362SQ9911251
公开日2000年6月7日 申请日期1999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1999年10月29日
发明者刘开祥 申请人:刘开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