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9058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通常伴有同侧面部肌肉抽搐,但无感觉缺如、运动障碍等神经传导功能异常表现。由于其疼痛如刀割、锥刺、火灼、电击,有些患者因疼痛难忍而失去生活信心。现代医学籽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与局部肿瘤压迫、局部炎症以及血管病变有关,治疗上在清除原发病灶,解除局部血管痉挛后,疼痛即可消失。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迄今尚不清楚,目前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诸多说法,如“病灶学说”、“缺血学说”、“变态反应学说”、“机械压迫学说”、“中枢学说”等等。
[0003]祖国医学中虽无对三叉神经痛这一病名的记载,但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由来已久,如《张氏医通》、《证治准绳》、《辨证录》等古近代医籍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三叉神经痛应属于中医学中的“头风”、“头痛”、“面痛”等范畴。《医学精要》曰头风即头痛也”,又曰:“浅而近者为头痛,解散之既安;深而远者为头风,作止无常,屡触屡发也。”中医认为头风多为风寒、风热、胃火、肝火、痰浊、血瘀为患,壅闭面部经络所致,并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久痛入络,不通则痛”、“内有伏邪,因加而发”。《张氏医通》又云:“面痛皆因于火”。三阳之脉络于头面,三阳之火皆可引发此病。但因面部为阳明之都,如《灵枢.经脉篇》所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颊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但凡三叉神经痛之好发部位如目眶、耳前、面颊、口齿等皆为胃脉所过,故此类之面痛多系胃经之火上逆,阳明经脉受灼,气血失和,痹阻不通所致。正如张景岳所述:“火邪头痛者各经均有火证而直达头维故其痛为甚”。所以此类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应以清泻胃火、通络止痛为主。
[0004]本发明所涉及药材研宄现状如下:
天麻【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的干燥块莖。春季4?5月间采挖为“春麻”;立冬前9?10月间采挖的为“冬麻”,质量较好。挖起后趁鲜洗去泥土,用清水或白矾水略泡,刮去外皮,水煮或蒸透心,切片,摊开晾干。【性味】甘,平。【归经】归肝经。【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止痉。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用法用量】3?12g。【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0005]地龙【来源】本品为巨顿科动物参环毛顿Pheretima aspergillum (E.Perrier)、通俗环毛虫引 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环毛虫引 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f节盲环毛顿 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 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性味】咸,寒。【归经】归肝、脾、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用法用量】4.5?9go【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0006]黄连【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 或云连 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莖。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炮制】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性味】苦,寒。【归经】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瘆,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用法用量】2?5go外用适量。【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0007]蜈蚁【来源】本品为蜈蚁科动物少棘巨蜈蚁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L.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炮制】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性味】辛,温;有毒。【归经】归肝经。【功能主治】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用法用量】I?5g。【注意】孕妇禁用。【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三叉神经痛的目的。
[000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备而成:天麻10份、地龙9份、黄连5份、蜈蚣2份。
[0010]本方中黄连味苦,清脾胃湿热,天麻,入肝经,专治头风头痛,地龙、蜈蚣通络镇痉,诸药合用,共同发挥清热去湿,通络止痛的功效。故组配本方。
[0011]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资料
于2012年5月-2013年3月收集9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30-73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1.5年-8年,平均病程4.5年,病变部位:左侧疼痛52例,右侧疼痛46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与病变部位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0012]2、诊断标准
①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阵发性闪电样、刀割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十秒,屡次发作,性质相同,发作间歇无症状,②阵发性疼痛位于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一支或多支,不越界犯喉、枕部或对侧,③者常因口、舌运动或外来刺激引起阵发性疼痛,面颊部、唇、口腔常存一 “扳机点”。患者为了避免引起疼痛常常不敢洗脸、刷牙、少饮食,④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和咀嚼肌均无异常”。
[0013]3、疗效标准
①痊愈:疼痛完全消失,饮食及睡眠均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者; ②显效:疼痛明显减轻,饮食及睡眠基本正常,随访2年偶有复发者;
③有效:疼痛减轻,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饮食及睡眠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一年内复发不超过2次;
④无效:经上述治疗5个疗程后,疼痛程度及发作次数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0014]4、试验方法
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1制得的煎剂,每日3次,2周为I疗程。
[0015]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按照说明书服用。2周为I个疗程。
[0016]5、结果
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治愈29人,显效11人,有效8人,无效I人,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治愈18人,显效14人,有效8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81.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
治疗组49例患者中2例患者发生头昏,I例恶心,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对照组49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头昏,3例恶心,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本发明制得的药物能够安全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推广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0018]具体实施例1
称取:天麻log、地龙9g、黄连5g、蜈蚣2g ;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I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120克,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煎剂。
[0019]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0020]具体实施例2
称取:天麻10g、地龙9g、黄连5g、蜈蚣2g ;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渣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散剂。
[0021]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口服,每日服用一次。
[0022]具体实施例3
称取:天麻log、地龙9g、黄连5g、蜈蚣2g ;加6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I小时,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胶囊剂。
[0023]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 备而成:天麻10份、地龙9份、黄连5份、蜈蚣2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中药,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药材制备而成:天麻10份、地龙9份、黄连5份、蜈蚣2份。临床实验证明,本发明能够安全有效治疗三叉神经痛。
【IPC分类】A61P25-02, A61K36-8988, A61K35-648, A61K35-62
【公开号】CN104606517
【申请号】CN201510099548
【发明人】王淑英
【申请人】淄博夸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3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