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回血输液接头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12197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输送段;24_缩口段;25_缓冲段;26_环形凸台;30_弹性阻隔片;31_封闭部;32_通液口 ;33_固定件;40_排气口 ;41_阻水性空气过滤膜;42_活动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提供的防回血输液接头进行详细说明。
[0037]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如图1所示,包括外接头10、内接座20和弹性阻隔片30,其中,所述外接头10与所述内接座20的密封连接,所述弹性阻隔片30设置在所述外接头10的进液口 11与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之间,且其周缘与所述进液口 11的内壁面相连接;所述弹性阻隔片30具有封闭部31和通液口 32,所述封闭部31覆盖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以限制所述出液口 21处液体的流动。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阻隔片30可以由硅胶制成,以使其能具备很好的弹性。
[0038]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在使用过程中,当输液器的软管内充有药液后会形成液压,迫使弹性阻隔片30发生形变而远离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从而形成输液通路以实现药液向人体的流动,随着输液的进行,当液压等于或小于人体静脉压时,少量的血液回流使得弹性阻隔片30恢复形变而封堵住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以有效防止血液回流至输液器的软管内,从而能够避免非预期的回血现象的发生,使得输液者在输液过程中即便随意走动或抬高手臂也不会出现回血现象,非常便于临床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在所述弹性阻隔片3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封闭部31内,以使所述封闭部31不小于所述出液口 21,这样设置更能确保弹性阻隔片30的密闭部31与内接座20的出液口21的紧密贴合,使得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具有更好的防回血效果。
[0039]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在所述内接座20内设置有第一药液通道22,所述第一药液通道22包括液体输送段23和缩口段24,所述缩口段24沿药液流动方向口径逐渐缩小以形成所述出液口 21 ;这样可使药液到达弹性阻隔片时由于第一药液通道22的口径变窄而使其流速增大,从而可以更有力地迫使弹性阻隔片30沿着药液的流动方向发生形变并远离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如此药液便可从弹性阻隔片30上开设的通液口 32流向人体,以实现药液的流通。
[0040]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缩口段24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两条平行的线段及连接两条所述线段同侧端点的两段圆弧形成的闭合曲线,所述线段与所述圆弧首尾连接形成所述闭合曲线。相应地,请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阻隔片30的形状与所述缩口段24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吻合,并且所述封闭部31设置于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中部,所述通液口 32围绕所述封闭部31设置,所述通液口 32的形状可以为孔状,也可以是线状。
[0041]进一步地,为了使药液能更顺畅地由内接座流向外接头,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中的所述第一药液通道22还设置有等口径的缓冲段25,所述缓冲段25的进口与所述缩口段24的出口相连接,且所述缓冲段25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缩口段24出口的横截面形状一致。
[0042]作为可变型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围绕其缩口段24的外围还形成有环形凸台26,在所述环形凸台26的内壁与所述缩口段24的外壁面之间形成回液空间,所述回液空间对应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通液口 32 ;如此使得弹性阻隔片30只与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的壁面接触,有利于保持弹性阻隔片的表面平整度,从而确保当有少量血液回流时弹性阻隔片30的封闭部31能紧密地与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的壁面贴合,以更好地达到防回血效果。
[0043]作为更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接头10内设置有第二药液通道12,所述第二药液通道12分为液体进口段13和运送段14,所述液体进口段13沿药液流动方向口径逐渐缩小,所述液体进口段13的进口为所述外接头10的进液口 11。
[0044]进一步优选地,为了使弹性阻隔片30能够与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更紧密地贴合,本实施例还在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周缘设置固定件33,以将所述弹性阻隔片30更牢固地固定在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 21与所述外接头10的进液口 11之间,从而有利于增强弹性阻隔片的防回血作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固定件33可以选择为一圆台,所述圆台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26上方,其外周壁面与所述外接头10的液体进口段13的内壁面相贴合,贯穿所述圆台的上、下表面设置有第三药液通道,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周缘固定在所述第三药液通道的内壁面的任意位置处。
[0045]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还包括排气口 40,所述排气口 40设置在活动塞42的外壁面上,所述活动塞42嵌置于所述第一药液通道22的侧壁上,在所述活动塞42内设置有阻水性空气过滤膜41,这样可使本实施例的输液接头还兼具排气的功能,一旦输液管路中混有空气,那么气泡随着药液流经本发明的输液接头时,气泡将自动从排气口逸出,从而有效避免空气进入人体的情况发生,同时也极大地简化了输液过程中的排气操作。
[0046]此外,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外接头10和内接座20可以是标准6: 100圆锥接头,也可以是6: 100螺旋接头,使得内接座20可以与药液过滤器连接,也可以与带锥头两通相连接,外接头10可以直接代替输液针座使用,并与输液针的细软管粘接,也可以连接在输液针的细软管上或者装配在静脉留置针的三通座上,因此,本实施例所述的输液接头具有普适性,能够直接装配在诸如精密过滤输液器、袋式输液器、滴定管式输液器、自停输液器、自动排气输液器等各种功能性输液器及中心静脉导管中。
[0047]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防回血输液接头,包括外接头(10)和内接座(20),所述外接头(10)与所述内接座(20)密封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有封闭部(31)和通液口(32)的弹性阻隔片(30); 所述封闭部(31)覆盖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21)以限制所述出液口(21)处液体的流动; 所述弹性阻隔片(30)设置在所述外接头(10)的进液口(11)与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21)之间,其周缘与所述进液口(11)的内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21)在所述弹性阻隔片(3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封闭部(31)内,以使所述封闭部(31)不小于所述出液口(2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部(31)设置于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中部,所述通液口(32)围绕所述封闭部(31)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接座(20)内设置有第一药液通道(22),所述第一药液通道(22)包括液体输送段(23)和缩口段(24),所述缩口段(24)沿药液流动方向口径逐渐缩小以形成所述出液口(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口段(24)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 为两条平行的线段及连接两条所述线段同侧端点的两段圆弧形成的闭合曲线,所述线段与所述圆弧首尾连接形成所述闭合曲线。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口(40),所述排气口(40)设置在活动塞(42)的外壁面上,所述活动塞(42)嵌置于所述第一药液通道(22)的侧壁上,在所述活动塞(42)内设置有阻水性空气过滤膜(41)。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缩口段(24)的外围还形成有环形凸台(26),在所述环形凸台(26)的内壁与所述缩口段(24)的外壁面之间形成回液空间,所述回液空间对应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通液口(32)。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头(10)内设置有第二药液通道(12),所述第二药液通道(12)分为液体进口段(13)和运送段(14),所述液体进口段(13)沿药液流动方向口径逐渐缩小,所述液体进口段(13)的进口为所述外接头(10)的进液口(11)。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周缘设置有固定件(33),适于将所述弹性阻隔片(30)固定在所述内接座(20)的出液口(21)与所述外接头(10)的进液口(11)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防回血输液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33)为一圆台,所述圆台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26)上方,其外周壁面与所述外接头(10)的液体进口段(13)的内壁面相贴合,贯穿所述圆台的上、下表面设置有第三药液通道,所述弹性阻隔片(30)的周缘固定在所述第三药液通道的内壁面上。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回血输液接头,包括外接头、内接座和弹性阻隔片,其中所述外接头与所述内接座密封连接,所述弹性阻隔片设置在外接头的进液口与所述内接座的出液口之间,且其周缘与所述进液口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阻隔片具有封闭部和通液口,所述封闭部覆盖所述内接座的出液口。本发明的防回血输液接头首次将弹性阻隔片固定设置,仅依靠弹性阻隔片的自身形变来实现药液的单向流通,使得本发明即使在液压与人体静脉压相等或二者的压差较小时也能阻止血液回流,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防回血输液接头无法真正起到防回血作用的问题,从而使得输液者在输液过程中即便随意走动或抬高手臂也不会出现回血现象,更便于临床应用。
【IPC分类】A61M5/175, A61M39/10, A61M39/24
【公开号】CN104888310
【申请号】CN201510344281
【发明人】邹纯平
【申请人】河南曙光健士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邹纯平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6月1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