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四种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24635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四种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高致病性急性流行性传染病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是 涉及一种预防和治疗高致病性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方法,和涉及的四种动植物与菌蕈类中草 药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高致病性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始终伴随着任何一个民族的 发展,在中医药学属于"瘟疫"、"疫疠"范畴。祸害人类之惨烈,翻开历史,任何天灾人 祸无与比铸。东汉末年,王粲之"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曹植之"或阖门而殪,或覆 族而丧";《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家族死亡"十之七";《温疫论》诞生的时代,《崇祯实录》 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疫疠一过,十室九空,村镇为虚",类似记载,比比 皆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间,科学虽已发展,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仅西欧北美,死 亡即达5000多万人,超过了一战死亡人数的总和。1957年的"亚洲流感",死亡达200多 万人;1968年的"香港流感",死亡达100多万人,2000年的"英国流感",仅英国即死亡 2. 2万人。以至记忆犹新,令人刻骨铭心的SARS,相继出现的2007年的H5N1型流感,2009年 令墨西哥、美国、日本局部地区社会瘫痪的甲型H1N1型流感,常见的H3N2、H2N2型流感,毒 性更大的H7N9、H10N8型流感,阿拉伯新冠状病毒MERS、马尔堡病毒、西尼罗河病毒等。最近 引起全球关注的埃博拉病毒,其死亡率、死亡人数皆已远超SARS,有科学家担忧,倘若病毒 基因突变,如SARS般能飞沫传播,其后果不堪设想。此外,西方科学家对世界末日的预测, 无一不含超级病毒、超级细菌对人类的袭击。战争狂人,科学流氓,实验室不慎,超级病毒、 超级细菌皆会成为毁灭人类的利器,我们中华民族要长远繁荣昌盛,必须做好提前应对。
[0003] 从西医角度认识,对致病菌未有杀灭药物之前,则无所措手足,只能对症治疗。而 此类病菌、病毒的频于变异,给疫苗和有效药物的研制,又带来了不可预测的变数,和不可 预料的难度。从多数历史事实来看,等有效疫苗、药物研制出来,患者已死亡大半,致病菌也 已变异离去。
[0004] 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死亡万人以上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感染者无一不从高热开 始,属中医温病范畴。自《黄帝素问》,华佗《中藏经》,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 邈《千金方》,皆有所论述;宋代朱肱《活人书》,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元代张从正《儒门事 亲》,朱震亨《丹溪心法》;明代陶华《全生集》,李梃《医学入门》,赵献可《医贯》,张介宾《景岳 全书》,陈士铎《石室秘录》,吴又可《瘟疫论》;清代余霖《疫瘆一得》,叶天士《温热论》,《临证 指南医案》,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炜》,皆有独到的见解和发明,在临床中也做 出了重大贡献。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热病协作组,主持修订了《外感高热治疗规范》, 以卫气营血为基础,参考六经辨证,体现了中医特色。此外,以山本岩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对 外感高热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宄。
[0005] 前人认为此病的病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历代 医家探索,清代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临证指南医案》),吴鞠 通指出"上焦(心、肺)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温 病条辨》),治则不能等到"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应"知邪之所在,早拔去根"(吴又可 《瘟疫论》),不要等到患者发展到高热神昏,邪毒传变于多个脏腑,再倾力诊治。那时纵然" 热病已愈",也会"时有所遗",留下一些后遗症。我们必须及早"视其虚实,调其逆从", 不能放松治疗和生活不节,方能"可使必已矣"(《素问?热论》),众多的SARS后遗症患 者可为镜鉴。
[0006] 此类病症虽然证型纷繁,但正虚邪实是其基本特征。本发明即是从多角度强力保 护五脏六腑,不使邪毒传变,更以强大医药阵容,对邪毒进行全方位多靶点攻击,或提而出 之,或消而散之,使人类机体在和邪毒作斗争中,壮大,雄起,使人类的每个人体都成为一个 制药厂,筑成真正的卫生长城,这才是人类真正的伟大的"卫生事业"。
[0007] 本发明根据前人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的原理,根据各脏腑特点,由以下 四种不同剂型,功效各异的组合物组成,其制备工艺也有差异。
[0008] (1) 1号组合物,保护五脏之华盖,预防和治疗肺脏疾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0009] (2)2号组合物,为保护君主之官,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的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0010] (3)3号组合物,保护预防中焦、下焦各脏腑和治疗局部病痛的组合物及其制备工 乙;
[0011] (4)4号组合物,为预防和治疗高致病性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内服汤液组合物及其 制备工艺。
[0012] (5)预防和治疗外感高热的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专利号:201410191599. 1)虽属 预防和治疗高致病性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必须药物,但不在本发明之内。
[0013] 本发明就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衡量其得失,突破其范畴,并在几代人实践中不 断增删而成。并根据多年探索、比较、实验、鉴别,本发明的1、2、3号组合物最终选择了黑膏 药剂型。
[0014] 黑膏药系由植物油,红丹(Pb3〇4)为基质熬制而成。自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 载以来,已有近1700年历史。稍后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代 孙思邈《千金方》,宋代三大官方方书,特别是《圣济总录》,对黑膏药的发展皆起到了承前启 后的作用。以后的历代医家如张从正、张元素、刘完素、李杲、朱震亨、王肯堂、张介宾等皆对 黑膏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至清代,黑膏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 从理论上做出了阐释,指出"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 若其病既有定所,在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之者","凡病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之方 为良",并说"此至妙之法也"。他还从制药道德指出:合药虽无人见,但必须做到"其药 必真,其志必诚,火候必到"。1805年,程鹏的《急救广生集》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集大成 中医外治专著,计收病症400余种,载方1500余首。1864年,吴尚先的《理淪骈文》问世, 这是中医外治,特别是黑膏药发展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中医药学外治的 理、法、方、药,已臻成熟和完善。吴尚先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虽治在外, 无殊治在内也"。"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扯,无沾滞不会"用不得当,贻患无 穷","治得头痛眼又瞎";"倘遇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也不会束手无策。他 还指出,"膏可统治百病",且"其应如响","逮亲验数万人,始知膏药无殊汤药",达 到"日治数百人","其治愈不可胜计"。且说"膏药中多奇方",而"学识未到,断不能 悟"。形成了膏贴应用的一时盛况。
[0015] 膏贴外治,是中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 贡献。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汪精卫主政时期,承袭了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宠西药,仇中药 的做法,通过了取缔中医药的法律,中医药,特别是黑膏药遭到了重创。由于汪精卫的做法 披着"科学"的华丽外衣,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不动脑筋的上层科技人士,形成一股认为中 医药,特别是黑膏药"不科学"的不小洪流。主要理由有二:一是黑膏药基质是红丹(铅丹 Pb3〇4),会使患者铅中毒;二是成份不能控制,不符合新药要求。
[0016] 第一个问题是无知。铅的原子量207. 2,属重金属,红丹和麻油在280° -320°C的 高温下鳌合后,其铅原子进入不了人类皮肤。自黑膏药制取有记载的1700年来,未有关于 黑膏药引起铅中毒的记载。
[0017] 我们研宄所的职工,参与膏贴的生产和试验,应属多者。国内曾有两大制药厂的 膏贴生产为我所职工执掌,高峰期一个药厂的年产即达1400万帖。我们曾对从事该工作 20-50年的职工进行职业病检查,体内含铅量皆未见异常。我们为此曾做过极限试验,贴敷 常用量的100倍,24小时后查血,血铅正常。一般病人用之治病,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皆 为间歇贴敷,病人仍是具有生命代谢活动的活体,说膏贴外治会引起铅中毒,是一种既对现 代科学无知,又不通晓中医外治机理,在对中医药偏见的精神变态下,生出的毫无事实根据 的主观臆测。
[0018] 第二个问题,按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会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解决黑膏药药物 含量的控制问题。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此予以承认,项下没有这一规定。但这一点 仍成为很多人攻击黑膏药"不科学"的口实。我们认为,此事有弊有利,弊者无法清楚成份 含量;利者是所有动植物中草药物,皆以大分子状态存在,绝大部份进入不了人类皮肤,人 类皮肤仅能进入分子量1000道尔顿左右的物质,在经过高温熬制后,已不再以原来的成份 状态存在,绝大部份可进入人类皮肤,可以用中医药的理论阐明其机理。特别是毒性药材, 这一点尤其重要。比如本发明3号组合物中毒性药材较多,制取后,所有的毒性成份,如川 乌、草乌所含的乌头碱,马钱子所含的士的宁,洋金花所含的东莨菪碱,斑蟊所含的斑蝥素 等,皆查不出来。有毒物质不以原来的状态存在,故在临床中未发现其毒副作用。有人会认 为,既然查不出该成份,把该药抽出来如何?自然会疗效立减,不能为用。
[0019] 但毒性药材能否使患者中毒,仍是在人们心头縈结不去的问题,可用一个公式,求 出每人每日的单药品吸收量,以解众人之惑。
[0020] 设:一方中某药品的剂量为a,本方的产量为b,每帖药膏的重量为c,A+(b+c)= 每帖某药品含量;
[0021] 从可控的药物检验来看,一般残留量为50%左右。减去残留量,即为每帖药膏中某 药品的实际吸收量;以X表示,公式如下:
[0022] A+(b+c) + (1_% ) +10 =X
[0023] 如本方中川乌400g,该方产量为20kg,每帖重20g,得1000帖,每帖的实际吸收量 为〇. 2g,每帖药膏可用10天,除以10,每帖每天的川乌实际吸收量为0. 02g;
[0024] 每位患者常用量为两帖,则每天的吸收量为0. 04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制川 乌的最大剂量为3g,则本发明中每天吸收药量仅为其七十五分之一,故无毒副作用。
[0025] 人们或又生出另一困惑,实际利用量太少,如何以大力而起沉疴?本品为外用药, 其20g剂型药布为16X12cm,药膏摊涂面积为12X8cm,即每帖药膏与患者表皮接触面积为 96cm2〇
[0026] 我国成人的表皮面积一般为18000-20000cm2,如一患者以18000cm2计算,药膏占 人体表皮面积为18000cm2 + 96cm2= 188,即药膏面积占该患者体表面积的一百八十八分之 〇
[0027] 以川乌为例,每人每天的实际吸收量为0. 02g,以两帖药膏计算,为0. 04g,每天局 部的吸收量为〇. 04X188 = 7. 52g,即局部吸收药量为药典最大剂量的2. 5倍。
[0028] 所以当药物进入皮肤,如锥尖针芒,对寒凝瘀滞的病变部位,会产生强大的首过的 冲击效应。但药物很快会进入血液循环,且以24小时的速度进入,随之在血液中稀释,所以 不会对其他脏腑产生毒副作用。另一点,即使制川乌内服量一次达到7. 52g,也远低于张仲 景以来,历代医药典籍所记载有关方剂中制川乌的最大剂量。
[0029] 如求方剂中某一药物的局部每日吸收量,也可用公式表示:
[0030] 以每人每日每帖的实际吸收量为a,以患者的表皮面积为b,药膏接触皮肤的面积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