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压施治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97132阅读:来源:国知局
端与内罐腔连通的内排气管9,内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栗接头10,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外罐腔连通的外排气管11,外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栗接头,内排气管中、外排气管中均设有排气单向阀,所述的外侧壁筒上设有均压外孔,内环筒上设有均压内孔,均压外孔与均压内孔同轴,均压外孔上设有堵住均压外孔的外孔塞32,均压内孔上设有堵住均压内孔的内孔塞33,外孔塞、内孔塞均被一根拔杆34穿过,外孔塞、内孔塞均与拔杆固定连接,拔杆与均压内孔同轴,拔杆外端处在主罐体外,所述的外侧壁筒上设有公松紧带35、母松紧带36,公松紧带一端连接外侧壁筒,公松紧带另一端设有公扣,母松紧带一端连接外侧壁筒,母松紧带另一端设有可与公扣配合扣紧的母扣。
[0023]外密封圈、内密封圈用于与皮肤接触,从而在内罐腔、外罐腔内抽负压(抽真空)时,起到隔绝内罐腔内外空气、外罐腔内外空气的作用,使得主罐体能够吸附在拔罐处的体表(皮肤)上。内罐腔、外罐腔是分开的,当需拔罐处皮肤有溃破、受损等情形时,可以将内环筒对着皮肤受损处,使得皮肤受损处被罩在内环筒范围内,然后仅将外罐腔进行抽真空,如此一来,仅需要一个罐体,就能针对一个患处进行顺利拔罐,拔罐时不仅避开了皮肤受损处,而且在皮肤受损处周围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拔罐范围。而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罐体,则需要多个罐体环绕皮肤受损处,不仅操作复杂、效率低,而且患处附近皮肤的“占有率”也相对较低(罐体与罐体之间有多与空间,不像本方案中直接构成一个环形拔罐空间)。其中,抽真空时,利用抽气栗直接接在抽气栗接头上进行抽真空即可,想要抽哪个腔内的空气,抽气栗就接至对应那个腔的排气管上的抽气栗接头。此处的抽气栗接头,可以是任意常规的螺纹接头、套结接头等,只要能实现对接功能即可。
[0024]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电机12,所述的电机通过固定支架与主罐体之间固定,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一减速机13的动力输入端,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为一输出轴14,输出轴与内环筒同轴,输出轴上设有若干与输出轴垂直的起震杆15,起震杆内端与输出轴连接,起震杆外端设有引震杆16,所述的引震杆轴线与输出轴轴线平行。主罐体吸附在体表(皮肤)之后,可以开启电机,电机带动起震杆转动,开始提供震动动力,引震杆扩大了震动波及??围和相对幅度,主罐体整体震动效果好,从而可以起到局部震动按摩的效果,类似于拔罐中的“走罐”疗法,即施加一定外力,提高对拔罐处附近皮肤的刺激,提升拔罐疗效。
[0025]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若干药筒17,各药筒以内环筒轴线为中心均匀环状分布,药筒穿过外顶壁板,药筒内端伸入外罐腔中,药筒外端处在主罐体外,药筒内端、外端均具有开口,药筒外端设有封住药筒外端开口的外端盖18,外端盖上设有投药口、盖住投药口的投药盖,投药盖与外端盖卡接,药筒上设有下压杆19,下压杆穿过外端盖,下压杆内端设有处在外罐腔中的内端盖20,内端盖盖住药筒内端开口,所述的外顶壁板与输出轴垂直,下压杆外端设有顶簧块21、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22,顶簧块处在开盖压球与药筒之间且顶簧块与下压杆连接,顶簧块与药筒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外顶弹簧23,外顶弹簧一端连接顶簧块,外顶弹簧另一端连接药筒的外端盖,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小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而限定了 “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则等同于还限定了: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加上开盖压球的半径所得的总长度,大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拔罐时,可以辅助使用药物(多为外敷药粉等),来提升治疗效果。外端盖上的投药盖可以打开,然后将药粉投入药筒,再盖上投药盖。电机工作过程中,转动的各起震杆当经过开盖压球时,会将开盖压球向内压一小段距离,使得开盖压球带动下压杆、内端盖移动,内端盖暂时离开药筒内端开口,药粉洒落至外罐腔,可以落到拔罐处的皮肤上。而下压杆被压动时,外顶弹簧是受压的,当起震杆离开开盖压球时,外顶弹簧带动下压杆、内端盖复位。需要指出的时,“药罐”疗法时,主罐体最好轴线竖直或不要偏离竖直方向太多角度,并保证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这样才能保障药粉能尽可能多地落在、停留在皮肤上。本方案中,起震杆每转动经过一次开盖压球,就会少量地洒下一点药粉,从而可以实现一个循序供药的效果。由于拔罐时,拔罐处皮肤并不会马上“毛孔大张”、“血液循环迅速加快”,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拔罐时间一般10至30分钟),毛孔逐渐扩张,血液循环逐渐得到改善,所以,一开始就提供太多的药粉是没有必要的,一则并不能较好地吸收和利用,二则反而可能会出现由于药粉一下子提供过多而导致的毛孔堵塞、皮肤临时通透性变差等问题。并且,也比较浪费药量,因为药粉一旦提供到了体表,就不适宜再回收了,但是存留在容器中(本方案中指药筒)的药粉,则以后还是能继续使用的,不会造成浪费。
[0026]所述的内端盖包括盖内表面、盖外表面、盖侧缘,所述的盖内表面与外端盖的间距由靠近下压杆至远离下压杆的方向的逐渐增大。如前所述,“药罐”疗法时,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所以内端盖的盖内表面与外端盖的间距由靠近下压杆至远离下压杆的方向的逐渐增大,意味着药物可以顺利地沿着内端盖的盖内表面滑落,相对更为均匀地下落到外罐腔中。
[0027]所述的外侧壁筒上设有若干变压孔,所述的变压孔内设有变压活塞24,变压活塞与变压孔之间滑动密封配合,变压活塞外端设有用于被引震杆压动的球面受压头25,球面受压头的受压面伸出外侧壁筒外,所述的变压活塞上设有若干变压弹簧26,变压弹簧一端与变压活塞内端连接,变压弹簧另一端与内环筒连接,所述的变压孔内设有若干用于限制变压活塞脱离变压孔的限位块27,所述的限位块与外侧壁筒连接。滑动密封配合是机械上的常用配合,例如油缸与其活塞之间,就是既能相对滑动,活塞侧壁与油缸壁之间又保持密封。电机转动会带着引震杆一起转动,当引震杆转动到球面受压头位置时,会将球面受压头内压,球面受压头带着变压活塞一起向内移动,各变压活塞的内移导致了外罐腔内空间短时间内大幅缩小,而引震杆离开后,变压弹簧又带动变压活塞快速复位,导致外罐腔内空间短时间内大幅增大,循环往复,就造成了外罐腔内的气压间歇性变化,从而可实现“气压按摩”体表的效果,加大对拔罐处皮肤的综合刺激,提升疗效。其中,限位块设置在变压孔内,可以限定变压活塞向外移动的极限位置,使其无法被变压弹簧外顶离开变压孔。
[0028]所述的药筒数目为6至12个,所述的引震杆数目为4至12个。
[0029]所述的内环筒上设有内通孔,所述的内通孔与内罐腔、外罐腔均连通,所述的内环筒上设有用于封堵内通孔的插拔阀塞28。插拔阀塞塞住内通孔时,内罐腔、外罐腔之间不连通,此时内罐腔、外罐腔之间的气压无关联,可以是独立的。若需要进行患处皮肤外周的拔罐时,就可以让插拔阀塞塞住内通孔,仅将外罐腔抽负压即可。而若要进行身体某处整体拔罐(没有需要避开的患处皮肤)时,则可以取下插拔阀塞,这样抽气栗在抽气时,内罐腔、夕卜罐腔内一起形成负压,负压值一致,且只需要进行一次抽真空操作。
[0030]所述的外罐腔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环形调节片29,环形调节片的内缘与内环筒之间密封连接,环形调节片的外缘与外侧壁筒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调节片上设有多个通透孔30,所述的通透孔呈圆锥状,通透孔远离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大于通透孔靠近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通透孔的轴线与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