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86084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脊柱外科的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
【背景技术】
[0002]在腰椎每一个椎骨的两侧,都有一对向上突出的骨组织,称为上关节突,还有一对向下突出的骨组织,称为下关节突。相邻两个脊椎骨间同侧的一对关节突的位置上下相互对应,构成一个关节突关节,因此,每相邻两个脊椎骨间都有一对关节突关节。关节突关节构成了椎间孔的后壁,颈部和腰部的神经根从关节突关节的前方通过,因此,当椎间盘或关节突关节发生退变增生而出现骨刺时,就容易压迫神经根,使病人疼痛难忍。手术治疗的方式一般是去除骨刺或者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治疗方式,而目前国际脊柱微创外科领域已经公认椎间孔镜在此领域的主导。
[0003]椎间孔镜手术要想得到顺利实施,工作套管(又称“定向套管”或“工作通道”)的准确植入是手术成败的一个关键。由于工作套管需要通过椎间孔这一狭窄通道进入到椎管内,因此,对于患者具有腰椎先天发育异常或退变增生等的情形,关节突处的增生骨质将对手术入路形成阻挡,导致工作套管无法植入到正确的位置而使手术失败,更有因椎间孔狭窄而压迫神经的患者,关节突增生的骨质本身就是致病的病理因素而需要在手术时充分切除。
[0004]为解决关节突骨质对工作套管进入的阻挡,目前临床上是使用环锯或骨钻等器械在入路时对关节突处的骨组织进行薄层磨削(此时椎间孔镜还没有放入,操作是在没有可视视野下进行的,具有较大的操作风险),磨削掉的骨质很薄,厚度在0.5mm以内,以扩大工作套管进入的空间。对于需要更多切除关节突骨质的情况,则需要使用镜下高速磨钻对关节突骨质进行磨除,或使用镜下骨凿进行凿除。但是即便是配备了价格高昂的镜下磨钻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极为困难的。因为镜下磨钻或骨凿均是通过整合在椎间孔镜内部的一个窄而长的通路进入的,而椎间孔镜连同其外面的工作套管都是刚性结构,镜下磨钻或骨凿进入后,其工作头端的活动度甚小,虽然有些设计将镜下磨钻或骨凿头端稍稍弯曲,但是弯曲的程度有限,否则器械便根本无法插入椎间孔镜的通路中。同时由于椎间孔镜的置入路径本身就是背离关节突的方向,所以就经常发生手术医生能够看到关节突的骨质但就是磨不到或凿不到骨质的尴尬局面。如果试图改变器械的操作方向,就只有强力下压工作通道和其中的椎间孔镜,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效果极为有限,而且还存在极大的风险和危险,因为,轻者可能造成器械的损坏,重者会造成患者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
[0005]综上所述,造成椎间孔镜下切除关节突骨质困难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椎间孔镜是将成像、灌洗、操作等不同系统整合在一起,成像系统与操作系统相互制约,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关节突的切骨操作。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以解决关节突去骨操作时使用环锯存在的安全性差和使用镜下器械存在的操作不便的问题。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包括工作套管和套接在所述套管外部的拨凿杆;
所述工作套管为圆管体,内部设有贯通的轴向芯孔;
所述拨凿杆包括凿动部、连接部、驱动部和夹持部;所述凿动部和所述驱动部均是槽面为圆弧面的直槽体,所述凿动部的圆弧面向上凸起,其前端为尖端体;所述驱动部的圆弧面向下凸起,其后端连接所述夹持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管体,所述圆管体的两个端面向同一侧倾斜;所述凿动部的后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上沿平滑对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连接部另一端的下沿平滑对接,所述凿动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驱动部组成Z形体。
[0008]所述凿动部的槽面和所述驱动部的槽面与所述连接部圆管体构成一个同心圆,该同心圆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工作套管的外径。
[0009]在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凿动部相接的一端的下沿制有一个指向驱动部的圆弧形凹口。
[0010]所述凿动部的中心线与所述驱动部的中心线在一个平面上。
[0011]所述连接部的轴心线与所述凿动部的中心线和所述驱动部的中心线均在一个平面上。
[0012]本发明由于拨凿杆的特殊的Z形体结构,使得其可贴附在工作套管的外壁上并随之一同进入椎间孔术区,并且,拨凿杆的前端部还可以在后端夹持部的操纵下,相对工作套管做出一定角度的外拨、内挑和尖端冲刺等动作,这样就可利用拨凿杆对关节突进行凿骨操作。而且,由于拨凿杆是外套在工作套管上的,其所进行的各种凿骨操作,不会对工作套管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因而,既不会损坏工作套管和穿接其中的椎间孔镜,也不会遮挡在椎间孔镜的前端,由此保证了操作影像视野的开阔和清晰,实现了可视化的凿骨操作,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也相应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本发明由于不使用钻头去骨,所以不存在使用骨钻操作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手术的安全性好。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操作便捷、可靠。
[0013]本发明通过将关键器械从椎间孔镜的镜外置入,既可获得镜下视野,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又能使器械获得充足的操作空间和可变角度,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器械不能安全、有效地实施关节突骨质切除操作的技术难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拨凿杆张开时的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拨凿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工作套管,2、拨凿杆,21、连接部,22、凿动部,23、驱动部,24、夹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本发明关节突骨凿包括工作套管I和拨凿杆2两部分。工作套管I为一根圆管体,其内部设有贯通的轴向芯孔,也可安装或穿接椎间孔镜。拨凿杆2套接在工作套管I的外部。
[0019]如图3所示,拨凿杆2包括凿动部22、连接部21、驱动部23和夹持部24。凿动部22和驱动部23均是槽面为圆弧面的直槽体,凿动部24的圆弧面向上凸起,其前端为尖端体;驱动部23的圆弧面向下凸起,其后端连接夹持部24。夹持部24为握柄状,可手持进行拨凿杆2凿骨操作。夹持部24的中心线与驱动部23的槽面中心线垂直相交,以便于掌握操作方向。连接部21为圆管体,圆管体的两个端面向同一侧倾斜。
[0020]凿动部22的后端与连接部21的一端的上沿一体成型且平滑对接,驱动部23与连接部21另一端的下沿一体成型且平滑对接。凿动部22、连接部21和驱动部23组成Z形体,以实现在工作套管I套接位置下的摆动操作。
[0021]凿动部22的槽面和驱动部23的槽面与连接部21的圆管体构成一个同心圆,该同心圆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工作套管的外径,以便于在工作套管I上灵活穿接和紧贴。
[0022]在连接部21的与凿动部相接的一端的下沿,制有一个指向驱动部23的圆弧形凹口,这样就可以提高凿动部的偏摆角度;当然,也可在满足偏摆角度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连接部21两端之间的长度,从而提高连接部的整体强度,从而满足凿骨的强度需要。
[0023]凿动部22的中心线与驱动部23的中心线应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可增加操作的准确性。最好是连接部21的轴心线与凿动部22的中心线和驱动部23的中心线均在一个平面上,操作的准确性可进一步提高。
[0024]手持拨凿杆2的夹持部24,即可控制拨凿杆2在工作套管I上上下运动,实现拨凿杆2的尖端冲刺;也可控制拨凿杆2在工作套管I上适当偏摆(图2),实现拨凿杆2的外拨、内挑等动作。
【主权项】
1.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其特征是,包括工作套管和套接在所述套管外部的拨凿杆; 所述工作套管为圆管体,内部设有贯通的轴向芯孔; 所述拨凿杆包括凿动部、连接部、驱动部和夹持部;所述凿动部和所述驱动部均是槽面为圆弧面的直槽体,所述凿动部的圆弧面向上凸起,其前端为尖端体;所述驱动部的圆弧面向下凸起,其后端连接所述夹持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管体,所述圆管体的两个端面向同一侧倾斜;所述凿动部的后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上沿平滑对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连接部另一端的下沿平滑对接,所述凿动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驱动部组成Z形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其特征是,所述凿动部的槽面和所述驱动部的槽面与所述连接部圆管体构成一个同心圆,该同心圆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工作套管的外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其特征是,在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凿动部相接的一端的下沿制有一个指向驱动部的圆弧形凹口。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其特征是,所述凿动部的中心线与所述驱动部的中心线在一个平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其特征是,所述连接部的轴心线与所述凿动部的中心线和所述驱动部的中心线均在一个平面上。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操作角度可变和不遮挡影像视野的关节突骨凿,其结构包括工作套管和套接在所述套管外部的拨凿杆;所述拨凿杆包括凿动部、连接部、驱动部和夹持部;所述凿动部和所述驱动部均是槽面为圆弧面的直槽体,所述凿动部的圆弧面向上凸起,其前端为尖端体;所述驱动部的圆弧面向下凸起,其后端连接所述夹持部;所述连接部为圆管体,所述圆管体的两个端面向同一侧倾斜;所述凿动部的后端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的上沿平滑对接,所述驱动部与所述连接部另一端的下沿平滑对接,所述凿动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驱动部组成Z形体。本发明既不会损坏工作套管和穿接其中的椎间孔镜,也不会遮挡在椎间孔镜的前端,实现了可视化的凿骨操作。
【IPC分类】A61B17/16
【公开号】CN105342663
【申请号】CN201510853175
【发明人】张为, 王亚朋, 侯志勇, 张英泽, 申勇, 丁文元
【申请人】张为
【公开日】2016年2月24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