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54316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尤其设及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 合物。
【背景技术】
[0003] 产后血崩是W产妇分娩后或新产后尚未满月而阴道大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产科常见病证。相当于西医的产后出血,是产后危重证之一,若失血过多极易引起昏厥或虚 脱。本病有虚和实之分,虚者多因劳伤冲任所致,实者可因怒伤于肝,或疲血内阻所致。本 病可因产妇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或产程过长,用力太过,加之产时失血耗气,或产后调养不 当,房事不慎W致冲任不固,不能摄血所致。也有分娩失血,产后气血已虚,复因暴怒伤肝, 使肝不能藏血,W致暴崩。或产后恶露不下,复受寒邪或饮食生冷,或胞衣残留不下,W致疲 血不去,新血不能归经而致。产后血崩临床常见证型有:气不摄血、气血疲滞、血热内扰。气 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产后下血如崩,色红或淡红,质稀,面色苍白,腰膝酸 软,头晕目眩,精神疲乏,屯、惇气短,甚或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舌淡,苔 薄,脉微或虚大。西医治疗产后血崩多选用口服抗纤溶止血药治疗,疗效不一且副作用大, 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气 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运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野草 替、牛奶浆根、构橘、元宝草、芒黃骨、白豆違、山植、狼黃草、慕枝草、栋桐皮按照一定的配伍 要求,经过加工制成。
[0006] 制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由下述原料药制成:野草替30-50份、牛奶浆根20-40份、 构橘20-40份、元宝草20-40份、芒黃骨15-25份、白豆違15-25份、山植15-25份、狼黃草 9-15份、慕枝草9-15份、栋桐皮9-15份。
[0007]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野草替40份、牛奶浆根30份、构橘30 份、元宝草30份、芒黃骨20份、白豆違20份、山植20份、狼黃草12份、慕枝草12份、栋桐 皮12份。
[0008] 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 野草替:甘、酸,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治感冒,咳嗽,咽痛,巧腮,频疾,口疮,血 朋,血尿。
[0009] 牛奶浆根:甘、辛,溫。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桂风除湿。主治劳倦乏力,食少,乳少, 脾虚白带,脱肛,月经不调,头风疼痛,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痛。
[0010] 构橘:辛、苦,溫。归肝、胃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消积化滞。主治胸胁胀满,腕 腹胀痛,乳房结块,痛气疼痛,睾丸肿痛,跌打损伤,食积,便秘,子宫脱垂。
[0011] 元宝草:苦、辛,寒。归肝、脾经。凉血解毒,活血调经,桂风通络。主治各种出血, 肠炎频疾,乳痴,痴肿疗毒,烫伤,蛇咬伤,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跌打损伤,风湿搏痛,头癖, 口疮,目髮。
[0012] 芒黃骨:微苦、涩,凉。化疲止血,利尿消肿。主治妇女血崩,跌打伤肿,外伤出血, 热淋涩痛,白带,小儿腹泻,持擾,目赤肿痛,烫火伤,毒虫咬伤。
[0013] 白豆違:辛,溫。归肺、脾、胃经。化湿行气,溫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治湿阻气滞, 脾胃不和,腕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溫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0014] 山植:酸、甘,微溫。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胃,行气散疲。主治饮食积滞,腕腹胀 痛,泄泻频疾,血疲痛经,经闭,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痛气或睾丸肿痛,高脂血症。
[001引狼黃草:苦、甘,平。止血接骨,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血崩,鼻赃,咳血,外伤出 血,跌打骨折,热淋涩痛,白带,风疹痊痒,疮肿,烫伤,持擾,蛇虫咬伤,咳嗽。
[001引慕枝草:苦、辛,凉。清热解毒,凉血散疲,利水消肿。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 热咳嗽,咳血,吐血,尿血,崩漏,持疮出血,肾炎水肿,白浊,频疾,痴肿疮毒,湿疹痊痒,跌打 损伤,蛇虫咬伤。
[0017] 栋桐皮:苦、涩,平。归肝、脾、大肠经。收敛止血。主治吐血,赃血,便血,尿血,血 崩,外伤出血。
[0018] 中医认为,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劳欲体虚,体劳伤脾, 或久病体虚,致脾气虚,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而致产后血崩。本发明中野草替清热解 毒、收敛止血,为君药;牛奶浆根健脾益气、活血通络、桂风除湿,构橘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消积化滞,元宝草凉血解毒、活血调经、桂风通络,为臣药;芒黃骨化疲止血、利尿消肿,白豆 違化湿行气、溫中止呕、开胃消食,山植消食健胃、行气散疲,狼黃草止血接骨、清热利湿、解 毒消肿,慕枝草清热解毒、凉血散疲、利水消肿,栋桐皮收敛止血。调和诸药,经过临床实践 发现,对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具有独特的疗效,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健脾益气、疏 肝和胃、凉血解毒、化疲止血、化湿行气、消食健胃、清热利湿、凉血散疲之功效,达到治疗气 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目的。
[0019]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于2008年至2012年临床观察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128例患 者,临床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28例患者中,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 5岁,患者就诊时均进行B超、妇科检查W及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血液病所导致的出 血。
[0020] 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王.阴道出血量多急迫,大多发生在产后24小时内; 壊严重者血压骤降,甚至肢冷、汗出、神昏等症; ;是;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滞留,排除软产道损伤; ::1.:应与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所致的出血相鉴别。
[0021] 并有如下症状:产后下血如崩,色红或淡红,质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精神疲乏,屯、惇气短,甚或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昏迷等症,舌淡,苔薄,脉微或虚 大。
[0022] 3、治疗方法: 3. 1处方:野草替40g、牛奶浆根30g、构橘30g、元宝草30g、芒黃骨20g、白豆違20g、山 植20g、狼黃草12g、慕枝草12g、栋桐皮12邑。
[0023] 3. 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1剂,每日2次,5天为 1疗程。
[0024] 4、治疗结果: 4. 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定: 治愈:出血停止,症状基本消失; 好转:出血明显减少,症状改善; 未愈:出血仍不止,病情恶化者。
[002引 4. 2结果:128例患者中,治愈115例(89. 8%),好转10例(7. 8%),未愈3例(2. 4%), 总有效率为97. 6%。
[0026] 5、典型病例 5. 1李某,女,24岁。患者产后下血如崩,色淡红,质稀,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头晕目眩, 精神疲乏,屯、惇气短,舌淡,苔薄,脉微。诊断为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服用本发明药物,治 疗1个疗程,出血明显减少,其他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用2个疗程,出血停止,其他症状消 失,痊愈。
[0027] 5. 2晨某,女,29岁。患者产后出血不止,量多,质稀色淡,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屯、 惇气短,夜间常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舌淡,苔薄,脉虚大。诊断为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 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1剂,1个疗程后,出血明显减少,其他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用2个疗 程,出血停止,其他症状消失,痊愈。
[0028] 5. 3孙某,女,33岁。患者产后下血如崩,色淡红质稀,屯、惇气短,精神疲乏,腰膝酸 软,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微。诊断为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服用本发明药物, 每日1剂,1个疗程后,出血明显减少,其他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用2个疗程,出血停止,其 他症状消失,痊愈。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 本发明没有限制。
[0030] 实施例1,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是由野草替30g、牛奶浆 根20g、构橘20g、元宝草20g、芒黃骨15g、白豆違15g、山植15g、狼黃草9g、慕枝草9g、栋桐 皮9g制成。
[0031] 实施例2,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是由野草替40g、牛奶浆 根30g、构橘30g、元宝草30g、芒黃骨20g、白豆違20g、山植20g、狼黃草12g、慕枝草12g、栋 桐皮12g制成。
[0032]实施例3,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是由野草替50g、牛奶浆 根40g、构橘40g、元宝草40g、芒黃骨25g、白豆違25g、山植25g、狼黃草15g、慕枝草15g、栋 桐皮15g制成。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野草莓30-50份、牛奶浆根20-40份、枸橘20-40份、元宝草20-40份、芒萁骨15-25份、白 豆蔻15-25份、山楂15-25份、狼萁草9-15份、荔枝草9-15份、棕榈皮9-15份。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野草莓40 份、牛奶浆根30份、枸橘30份、元宝草30份、芒萁骨20份、白豆蔻20份、山楂20份、狼萁 草12份、荔枝草12份、棕榈皮12份。
【专利摘要】<b>一种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是由野草莓、牛奶浆根、枸橘、元宝草、芒萁骨、白豆蔻、山楂、狼萁草、荔枝草、棕榈皮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气不摄血型产后血崩。</b>
【IPC分类】A61P7/04, A61K36/9064, A61P15/00
【公开号】CN105412805
【申请号】CN201610047164
【发明人】柏跃龙
【申请人】柏跃龙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