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696942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中药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治疗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突出的病征,病毒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其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环境而传播。
[0003]腮腺炎俗称痄腮,中医认为: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腮腺炎病发急骤,病因为腮部炎时邪毒壅阻,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病发时腮部的一侧或双侧均可发生肿胀,其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边缘不清,外表不红,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张口不利,咀嚼疼痛,腮腺管口可见红肿。如侵于肝胆,年长儿可并发睾丸肿痛。
[0004]按照西医的治疗方法,一般用抗病毒,消炎的药物来处理,消肿慢,退热缓,效果不令人满意,副作用大。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000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7]—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分数组成:
[0008]泡桐叶10-20份,九味一枝蒿5-15份,皮袋香5_15份,八角莲3_9份,白鲜皮3_9份,昆布6-12份,夏枯草5-15份,海藻6-12份,赤芍3_9份,水牛角10-20份,甘草3_9份。
[000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分数组成:
[0010]泡桐叶15份,九味一枝蒿10份,皮袋香10份,八角莲6份,白鲜皮6份,昆布9份,夏枯草10份,海藻9份,赤芍6份,水牛角15份,甘草6份。
[0011]如上所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的剂型为膏剂。
[0012]—种如上所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3](1)按量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100目;
[0014](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8倍量的水中浸泡2小时;
[0015](3)煮沸30分钟;
[0016](4)浓缩成稠膏。
[0017]本发明的治疗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的中药膏,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热毒蕴结型腮腺炎,辩证施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要治则,中药膏中:泡桐叶: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九味一枝蒿:解毒消肿、敛疮止血;皮袋香:清热解毒;八角莲: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五药共为君药;昆布: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夏枯草:散结消月中、清肝泻火、明目;海藻:软坚散结、利水消肿、消痰;三药共为臣药;赤芍:清肝泻火、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两药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十一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效。各种药物相互配合,达到治疗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的效果。本发明药物以纯中药为原料,外敷使用,毒副作用小,药物经过100目粉碎,更大程度的释放药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0019]实施例1:
[0020]—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膏,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制备而成:
[°021 ]泡桐叶10g,九味一枝蒿5g,皮袋香5g,八角莲3g,白鲜皮3g,昆布6g,夏枯草5g,海藻6g,赤苟3g,水牛角10g,甘草3g。
[0022]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23](1)按量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100目;
[0024](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8倍量的水中浸泡2小时;
[0025](3)煮沸30分钟;
[0026](4)浓缩成稠膏。
[0027]实施例2:
[0028]—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膏,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制备而成:
[0029]泡桐叶15g,九味一枝蒿10g,皮袋香10g,八角莲6g,白鲜皮6g,昆布9g,夏枯草10g,海藻9g,赤苟6g,水牛角15g,甘草6g。
[0030]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31](1)按量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100目;
[0032](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8倍量的水中浸泡2小时;
[0033](3)煮沸30分钟;
[0034](4)浓缩成稠膏。
[0035]实施例3:
[0036]—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膏,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制备而成:
[0037]泡桐叶20g,九味一枝蒿15g,皮袋香15g,八角莲9g,白鲜皮9g,昆布12g,夏枯草15区,海藻128,赤苟98,水牛角2(^,甘草9区。
[0038]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39](1)按量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100目;
[0040](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8倍量的水中浸泡2小时;
[0041 ](3)煮沸30分钟;
[0042](4)浓缩成稠膏。
[0043]本发明中药于2008年至2014年临床观察热毒蕴结型腮腺炎患者32例,临床报告如下:
[0044]!、一般资料
[0045]32例患者中,年龄10 — 20岁,病程多在2-5天,平均年龄13岁。
[0046]2、诊断标准
[0047]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0048]2.1起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可见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
[0049]2.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腮腺肿胀约持续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0050]2.3病前有腮腺炎接触史。
[0051]2.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和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0052]2.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0053]2.6尿和血淀粉酶可增高。
[0054]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症候:腮部漫肿,壮热,头痛,烦躁,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0055]3、治疗方法
[0056]将实施例制备的药物涂抹于患处,每次15g,每日2次,3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0057]4、治疗结果:
[0058]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0059]治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
[0060]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
[0061 ] 未愈: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
[0062]5、治疗结果:
[0063]32例患者经过实施例2制备的药物按照治疗方法的治疗,治疗结果如下:
[0064]治愈:18例;好转:14例;未愈:0例。
[0065]治疗期间未见不良反应。
[0066]典型病例:
[0067]1、李某,男,15岁。患腮腺炎1天,症状:体温39度,左侧腮部肿大,压痛,头疼、烦躁,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诊断为热毒蕴结型腮腺炎。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膏治疗,每次15g,每日2次,3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患者治愈。
[0068]2、孟某,女,12岁,患腮腺炎2天,症状:双侧腮部肿大,压痛,头疼,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诊断为热毒蕴结型腮腺炎。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中药膏治疗,每次15g,每日2次,3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个疗程结束后,腮肿完全消失,患者治愈。
[0069]上述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在本发明的治疗原则下,可按照所限定范围列举出若干个实施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总体构思下的变化和修改,均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分数组成: 泡桐叶10-20份,九味一枝蒿5-15份,皮袋香5-15份,八角莲3_9份,白鲜皮3_9份,昆布6-12份,夏枯草5-15份,海藻6-12份,赤芍3_9份,水牛角10-20份,甘草3_9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分数组成: 泡桐叶15份,九味一枝蒿10份,皮袋香10份,八角莲6份,白鲜皮6份,昆布9份,夏枯草10份,海藻9份,赤芍6份,水牛角15份,甘草6份。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的剂型,其特征在于,剂型为膏剂。4.一种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腮腺炎的中药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 (1)按量称取各组分,将各组分粉碎至100目; (2)将粉碎后的各组分加入到8倍量的水中浸泡2小时; (3)煮沸30分钟; (4)浓缩成稠膏。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腮腺炎的中药,由以下组分按照重量分数组成:泡桐叶10-20份,九味一枝蒿5-15份,皮袋香5-15份,八角莲3-9份,白鲜皮3-9份,昆布6-12份,夏枯草5-15份,海藻6-12份,赤芍3-9份,水牛角10-20份,甘草3-9份。本发明的治疗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的中药膏,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针对热毒蕴结型腮腺炎,辩证施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要治则,各种药物相互配合,达到治疗热毒蕴结型腮腺炎的效果。本发明药物以纯中药为原料,外敷使用,毒副作用小,药物经过100目粉碎,更大程度的释放药效。
【IPC分类】A61K36/80, A61P31/14, A61K35/32
【公开号】CN105456486
【申请号】CN201511030309
【发明人】柳盛, 张秋璐
【申请人】柳盛
【公开日】2016年4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