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茵陈利胆颗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17766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茵陈利胆颗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中药治疗淤胆型肝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茵陈利胆颗粒。
【背景技术】
[0002]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而淤胆型肝炎,是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的2%?3.8%左右,本发明基于国内外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现状,以缩短临床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为目的,以发扬祖国医学,发展绿色医疗的理念为指导,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西药治疗为辅的手段,辨证论治淤胆型肝炎。其中首先从具有2千年底蕴之久的祖国医学宝库中搜寻与“淤胆型肝炎”相关的各种理论与临床资料,溯本逐源;其次,结合现代我们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以及由此导致的多湿热、痰湿体质;以古代“经方”为基础,以现代“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为标准,总结研制出茵陈利胆颗粒,并通过大量临床实例的论证,辨证论治淤胆型肝炎,疗效确切。
[0003]目前国内外对于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多从护肝、退黄、抗病毒方面着手,所用药物包括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胺;门冬氨酸钾镁、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肝素;核苷类似物等。西药治疗周期较长,个体化医疗不够突出,且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
[0004]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不断拓展,许多病种的治疗都得以长足发展。病毒性肝炎中淤胆型肝炎的施治,亦是如此。目前,从国内各级医院对淤胆型肝炎的治疗情况来看,不少采用中医西结合的方式。例如:茵栀黄与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治疗淤胆型甲肝(贵州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优思弗联合中药治疗淤胆型肝炎(武汉钢铁公司医院感染科);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苦参碱治疗淤胆型肝炎(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目前国内并不少见。
[0005]但是,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多局限在“经方”上,即多应用前人已有成方适当加减辨证施治。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疾病也是如此。虽然淤胆型肝炎隶属于祖国医学“黄疸”范畴,但是,前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影响到的自身体质都和当代人有所差异。由于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环境污染的恶化,导致现代人多湿热、痰湿体质。所以罹患淤胆型肝炎后的证治亦当有所不同。正所谓“古方今病不相能也”。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经济实惠、无毒副作用的茵陈利胆颗粒。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茵陈利胆颗粒,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份:茵陈5-15重量份、金钱草1-10重量份、赤苟5-15重量份、酒大黄2-6重量份、大青叶5-15重量份、郁金1-10重量份、白术2-6重量份、茯苳2-6重量份、柴胡2-6重量份、丹参
3-11重量份。
[0008]伴腹部胀满,加陈皮6重量份、鸡内金3重量份。
[0009]伴纳差、恶心甚至呕吐,加姜半夏10重量份、竹茹6重量份、砂仁3重量份。
[0010]伴舌淡齿痕等寒湿内阻见证,加制附子6重量份、干姜3重量份。
[0011 ]伴胁肋疼痛不舒等,加佛手1重量份、香橼1重量份。
[0012 ]伴胃脘嘈杂、泛酸,加山药15重量份、煅瓦楞15重量份、砂仁3重量份。
[0013]上述茵陈利胆颗粒的制备方法如下:
1、柴胡、郁金和金钱草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和蒸馏后的药渣、药液分别另器贮存备用。
[0014]2、茵陈、酒大黄、赤芍、大青叶粉碎过一号筛(10目),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I小时,提取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稠膏,药渣另存。
[0015]3、步骤I中蒸馏后的药渣与步骤2中乙醇提取后的药渣与白术、茯苓、丹参合并,用水煮提2次,每次I小时,煮提液备用。
[0016]4、将步骤3的煮提液与步骤I中蒸馏后药液合并,静置,滤过,浓缩至稠膏。
[0017]5、将上述步骤2与步骤4的2种稠膏合并,混匀,加糊精、糖粉,湿法制粒,干燥,喷入用乙醇稀释的步骤I中挥发油,分剂量包装即得。
[0018]有益效果:本茵陈利胆颗粒辨治淤胆型肝炎,在充分做到个体化、人性化治疗的同时,不仅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而且能减少病人经济支出,充分发展绿色医疗,发挥祖国医学自身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0019]病因病机:
“淤胆型肝炎”,在具有2千年底蕴之久的祖国医学中,临证当属“黄疸”范畴。此病证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论疾诊尸》),均描述了本病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首次对“黄疸”进行了专篇论述。《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对其成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证候分类及辨证论治都作了详细论述,指出形成本病的原因主要是湿邪,病位涉及肝、胆、脾、胃。并确定了治疗的基本法则,主要是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使湿有出路。属于湿热者,治宜清热化湿,属于寒湿者,治宜温中化湿。并立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硝石矾石散等方剂辨证论治。至宋代《圣济总录.黄疸门》分为九疸三十六黄;宋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元代罗天益著《卫生宝鉴》对该病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对该病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鳌著《沈氏尊生书.黄疸》中已有认识。可见祖国医学对隶属于“黄疸”范畴的淤胆型肝炎的论治,可谓源远流长。
[0020]方解:
茵陈利胆颗粒基本组成:茵陈、金钱草、赤芍、酒大黄、大青叶、郁金、白术、茯苓、柴胡、丹参。其中茵陈、金钱草能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酒大黄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化浊降脂;丹参、赤芍、大青叶、清热、凉血;且赤芍专泻肝火;柴胡、郁金疏肝、行气、解郁;且郁金能利胆退黄;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既能补养脾胃以资诸药在体内运化,又能“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治肝病传脾(五行生克理论),充分体现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预防淤胆型肝炎的进一步发展。
[0021]若患者伴腹部胀满,可随证加陈皮、鸡内金以理气、健胃;若伴纳差、恶心甚至呕吐,可加姜半夏、竹茹、砂仁以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若伴舌淡齿痕等寒湿内阻见证,可加制附子、干姜以助阳散寒;若伴胁肋疼痛不舒等可加佛手、香橼以疏肝行气、理气止痛;若伴胃脘嘈杂、泛酸可加山药、砂仁、煅瓦楞以温中和胃、制酸止痛。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发明临床资料中按黄疸持续时间分类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参考表;
图2为本发明临床资料中按起始总胆红素数值分类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参考表;
图3为本发明临床资料中按起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数值分类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参考表;
图4为本发明临床资料中按病毒性肝炎类型分类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参考表;
图5为本发明临床资料中按淤胆型肝炎类型分类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参考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发明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0024]实施例1
一种茵陈利胆颗粒,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份:茵陈15重量份、金钱草10重量份、赤苟15重量份、酒大黄6重量份、大青叶15重量份、郁金10重量份、白术6重量份、茯苳6重量份、柴胡6重量份、丹参11重量份;陈皮6重量份、鸡内金3重量份。
[0025]治疗症状:伴腹部胀满的淤胆型肝炎。
[0026]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两剂,早晚各一次。
[0027]实施例2
一种茵陈利胆颗粒,包括以下按重量份计的组份:茵陈10重量份、金钱草5重量份、赤芍1重量份、酒大黄4重量份、大青叶10重量份、郁金5重量份、白术4重量份、茯苳4重量份、柴胡4重量份、丹参7重量份;姜半夏10重量份、竹苑6重量份、砂仁3重量份。
[0028]治疗症状:伴纳差、恶心甚至呕吐的淤胆型肝炎。
[0029]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两剂,早晚各一次。
[0030]我们自行研制开发的茵陈利胆颗粒辅以西药辨治,在充分做到个体化、人性化治疗的同时,不仅能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而且能减少病人经济支出,充分发展绿色医疗,发挥祖国医学自身优势,造福人民。
[0031](— )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
自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我们共收治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已达600例之多。其中,淤胆型肝炎患者超过100例。我们应用自制的茵陈利胆颗粒为基础方,随症加用I?3味中药,配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该病,已取得良好效果。茵陈利胆颗粒为我院自行研发的组方,目前国内外尚无此方面报道。
[0032]选取病例系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0033]2、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16?69岁,平均34.4岁。黄疸持续时间最短25天,最长87天,平均35天;血清总胆红素(TBil) 113?170umol/L者8例,171?300 umol/L者41 例,>300 umol/L者 11 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 <200u/L者11例,201?500 u/L者41例,>500u/L者8例。甲型病毒性肝炎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37例,戊型病毒性肝炎21例。急性淤胆型21例,慢性淤胆型39例。对照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7?70岁,平均36.1岁;黄疸持续最短28天,最长89天,平均36.3天;TBi 1107?170umol/L,者 10例,171?300 umol/L者39例,>300 umol/L者9例;ALT < 200u/L者9例,201-500 u/L者36例,>50011/1者13例。甲型病毒性肝炎3例,乙型病毒性肝炎31例,戊型病毒性肝炎2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