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62261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能够简单地将透镜支承部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适当位置,并且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插入作业。透镜保持器(404)具备台部(441)、投放侧引导部(442)、穿过部(443)。投放侧引导部(442)上形成有凹部(450),所述凹部(450)收容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利用该凹部(450),在比穿过部(443)靠上方的位置,保持第一透镜支承部(92)。而且,利用投放侧引导部(442),以沿着光学部(91)的圆周的方式引导第一透镜支承部(92)。
【专利说明】
眼内透镜用注射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柱塞将被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眼内透镜(intraocular 1 ens)推出而进行投放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背景技术】
[0002]—直以来,在将眼内的已白浊的晶状体替换为人造的眼内透镜的白内障手术中, 为了减小切口,将眼内透镜以折叠的状态插入至眼内的方法是已知的。在将该眼内透镜折叠后插入至眼内的作业中,使用了眼内透镜用注射器。作为公开此种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文献,有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针对用于将眼内透镜插入至眼内的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公开了以下结构。即,眼内透镜插入器具具备:外筒,其具备插入设于眼球的切口的插入部;推出机构,其以能在外筒内进退移动的方式被收纳于外筒内,用于将眼内透镜通过插入部而推出至眼内;摩擦力产生构件,其以与推出机构接触的方式设置,并且产生相对于推出机构的摩擦力;和调节机构,其设置于外筒内,并且针对摩擦力产生构件从推出机构的轴向进行按压,利用相对于推出机构的轴向形成的旋转角度的变化来调节进行按压的力。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73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如专利文献1中也已公开的那样,插入到眼内的眼内透镜具备光学部和在眼内支承该光学部的透镜支承部。对于此种眼内透镜,以使透镜支承部的前端向光学部侧弯曲的状态进行推压而将其插入到眼内。为了将透镜支承部以这样的状态推出,在向透镜保持器中设置眼内透镜时,需要进行设置作业以使得透镜支承部达到透镜保持器的规定位置。这是因为,在透镜支承部没有位于透镜保持器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插入作业的情况下, 可能无法顺利地向眼内进行插入,也有透镜支承部受损的可能性。但是,由于透镜支承部非常小,所以使用镊子等器具将透镜支承部正确地设置于上述规定位置的作业非常费时费力,还有因设置的方式不同而导致透镜支承部不在规定位置的可能性。就此点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从简化向透镜保持器中设置眼内透镜的作业和提高安全性的观点考虑,也仍有改善的余地。
[000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将透镜支承部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适当位置、并且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插入作业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发明涉及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利用柱塞将眼内透镜推出而进行投放,所述眼内透镜具有被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伸出的透镜支承部,所述透镜保持器具备:台部,所述台部具有载置所述光学部的载置部;投放侧引导部,所述投放侧引导部配置在所述台部的载置所述光学部的载置面侧,且位于投放所述眼内透镜的一侧,并且以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圆周的方式引导所述透镜支承部;和穿过部,所述穿过部在所述载置面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的底面之间以所述光学部能穿过的方式形成。
[0011]优选地,在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收容所述透镜支承部的前端。
[0012]优选地,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利用所述凹部,在比所述穿过部更靠上方的位置保持所述透镜支承部。
[0013]优选地,所述透镜保持器具备:贯通孔,其在所述台部上的所述载置部的周围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外周而形成;和旋转部,其具有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以能相对于所述贯通孔插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台部的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面,并且能以使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贯通孔移动的方式旋转,
[0014]所述贯通孔以下述方式形成:至少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载置部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之间,并且已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所述突出部能够从设置开始位置移动到设置结束位置,在所述柱塞的推出方向上观察时,所述设置开始位置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重叠,所述设置结束位置不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重叠,
[0015]在处于被所述光学部和所述透镜支承部夹着的状态的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设置开始位置移动到所述设置结束位置时,所述投放侧引导部以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圆周的方式引导所述设置结束位置的所述透镜支承部。
[0016]优选地,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于所述柱塞的推出方向上比配置有所述穿过部的位置更靠所述载置部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设置开始位置,所述保持部在与所述载置面隔开间隔的位置保持所述透镜支承部。
[0017]优选地,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配置于所述台部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穿过部重叠的位置,并且随着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接近所述穿过部,而向所述载置部侧倾斜。
[0018]优选地,所述投放侧引导部被配置为,在所述柱塞的推出方向上观察时,不与所述柱塞的前端部分重叠。[〇〇19 ]优选地,所述眼内透镜具有第二透镜支承部,所述第二透镜支承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透镜支承部成为以所述光学部的中心作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所述透镜保持器还具备柱塞侧引导部,所述柱塞侧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台部的载置所述光学部的载置面侧,位于与投放所述眼内透镜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以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圆周的方式引导所述第二透镜支承部。
[0020]发明的效果
[0021]通过本发明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能够简单地将透镜支承部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适当位置,并且能够更安全地进行插入作业。【附图说明】
[0022]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外观的立体图。[〇〇23]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的分解立体图。[〇〇24]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的底面侧的立体图。
[0025]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的内部的俯视图。[0〇26]图5是图4的A-A线剖面示意图。
[0027]图6是表示设置开始位置的眼内透镜和透镜保持器的情形的俯视图。
[0028]图7是表示设置结束位置的眼内透镜和透镜保持器的情形的俯视图。
[0029]图8是表示推出眼内透镜时的透镜保持器的情形的俯视图。
[0030]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的内部的俯视图。
[0031]图10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中设置了眼内透镜的情形的俯视图。
[0032]图11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中设置了眼内透镜的情形的俯视图。
[0033]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推出眼内透镜时的透镜保持器的情形的俯视图。
[0034]图13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中设置了眼内透镜的情形的立体图。
[0035]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的内部的俯视图。
[0036]图15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中设置了眼内透镜的情形的俯视图。
[0037]图16是表示推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时的透镜保持器的情形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优选的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的整体结构。[〇〇39] 如图1所示,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具备主体2、柱塞3、透镜保持器4、前端接头(tip) 5。该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是眼内透镜90的插入器具,其利用柱塞3将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的眼内透镜90(参照图6)推出,并从前端接头5向眼内投放眼内透镜90。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推出方向ro是指与柱塞3的轴向相同的方向,投放侧是指在推出方向ro上投放眼内透镜90的一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中的空心箭头的指向表示推出方向 ro的投放侧。
[0040]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中,使用以下结构的眼内透镜90。眼内透镜90具备光学部91、第一透镜支承部92、第二透镜支承部93(参照图6)。光学部91是在插入至眼内后作为晶状体发挥功能的透镜部分。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以从光学部91的侧面呈曲线状延伸出来的方式形成,发挥在插入至眼内后在眼内保持光学部 91的功能。如图6所示,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被配置成为以光学部91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的位置关系。该光学部91、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 利用具有柔软性的材质以能变形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以光学部91、 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被一体地成型的单件(single piece)型为例进行说明。
[0041]接着,对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的各部分结构进行说明。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的主体2 形成为中空的筒状。在该中空部分中,柱塞3以能沿推出方向ro移动的方式插入贯穿。
[0042]柱塞3具备轴部31和按压部32。轴部31形成为轴状,其前端侧插入到主体2的中空部分。按压部32形成为凸缘状,配置于轴部31的未插入主体2的一侧的端部。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的使用者将按压部32向主体2侧压入时,以轴部31的前端将透镜保持器4的眼内透镜 90向投放侧推出的方式动作。[〇〇43]透镜保持器4在推出方向PD上被配置于主体2和前端接头5之间,构成为能在内部设置眼内透镜90。透镜保持器4的内部与前端接头5的内部连通,使得眼内透镜90能够从透镜保持器4向前端接头5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描述该透镜保持器4的详细结构。
[0044]前端接头5具备喷嘴部51和投放部52。喷嘴部51具有与透镜保持器4连通的内部通路,该内部通路被构成为,越靠近投放侧则越窄。投放部52是将眼内透镜90投放到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外部的投放口,位于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的前端。穿过喷嘴部51的眼内透镜90被按压于内部通路的内壁,在推出方向ro上观察时,光学部91被逐渐折叠而成为谷形折叠状。 眼内透镜90如上所述地以光学部91折叠的状态从投放部52被投放到眼内。需要说明的是,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或前端接头5被构成为:能够注入透明质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合适的粘弹性物质或创伤治疗药物等。
[0045]接下来,对透镜保持器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透镜保持器4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透镜保持器4的底面侧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透镜保持器4的内部的俯视图。 [〇〇46]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具备台部41、投放侧引导部42、穿过部43、 柱塞侧引导部45、旋转部44、和罩(c〇ver)46。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针对透镜保持器4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与台部41的厚度方向(或载置于载置部61的光学部91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此外,左右方向是指从推出方向PD观察透镜保持器4时与所述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对于该左右方向上的一侧和另一侧,以朝向推出方向P D上的投放侧的情况下的左右进行说明。此外,将台部41的与投放侧相反的一侧作为台部41的主体2侧进行说明。[〇〇47]台部41形成为大致板状,具备载置部61、作为贯通孔的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以及柱塞穿过部58、外壁48、49。[〇〇48]载置部61配置于台部41的中央,是用于载置被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的眼内透镜90 的光学部91的部分。[〇〇49]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配置于载置部61的周围,沿着该载置部61的外周形成为圆弧状。在将光学部91载置于载置部61时,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沿着该光学部91的外周而构成(参照图6和图7)。
[0050]第一贯通孔62配置于台部41的投放侧。如图4所示,第一贯通孔62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其左侧端部位于载置部61与投放侧引导部42之间,其右侧端部位于比投放侧引导部42更靠右侧的位置。此外,在第一贯通孔62的右侧端部,配置有作为比第一贯通孔62的宽度更大的孔的取出部75。该取出部75用于从第一贯通孔62中取出后述的旋转部44的第一突出部72。[〇〇51]第二贯通孔63与第一贯通孔62为相同形状,并且以隔着载置部61而彼此相对的方式被配置于台部41的主体2侧。在第二贯通孔63的左侧端部,配置有作为比第二贯通孔的宽度大的孔的取出部76。该取出部76用于从第二贯通孔63取出后述的第二突出部73。[〇〇52] 柱塞穿过部58配置于台部41的主体2侧。柱塞穿过部58构成供柱塞3的前端部分穿过的穿过路径,为了限制柱塞3的左右方向的偏移,以减小柱塞穿过部58与柱塞3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形成柱塞穿过部58。[〇〇53] 外壁48配置于台部41的左侧(一侧),外壁49配置于台部41的右侧(另一侧)。外壁 48、49被形成为,在台部41的载置光学部91的载置面侧,将透镜保持器4的内部与外部隔开。 [〇〇54]如图2所示,投放侧引导部42配置于台部41的上表面(与配置载置部61的面相同的面),且位于台部41的投放侧。投放侧引导部42具备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倾斜部82以及保持部83。
[0055]如图4所示,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具有:俯视观察时从左侧的外壁48的侧面中央附近向右侧且向投放侧弯曲的曲面811。该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被配置为,隔着第一贯通孔62面向载置部61,并且沿着该第一贯通孔62。此外,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 811与柱塞3的穿过路径不重叠,以其前端位于柱塞3的穿过路径的近前的方式构成。[0〇56]图5是图4的A-A线剖面示意图。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从右侧观察投放侧引导部42 的右侧端部附近截面的情形时的状态。如图5所示,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被构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在上下方向(台部41的厚度方向)上大致平行。[〇〇57]如图5所示,倾斜部82配置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的下部。倾斜部82被形成为以随着靠向下方而远离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方式倾斜,成为随着接近台部41的上表面而向载置部61侧突出的形态。[〇〇58] 如图4所示,保持部83配置于左侧的外壁48的中央附近。保持部83以从台部41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该保持部83的上表面高于载置面。此外,保持部83的上表面的位置被设定为比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和倾斜部82的高度低。而且,保持部83以成为朝向投放侧平缓地上升的坡的方式构成,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连接。[〇〇59]穿过部43在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和倾斜部82的下方,配置于供眼内透镜90的光学部91穿过的路径。本实施方式的穿过部43被构成为,在眼内透镜90从透镜保持器4向前端接头5移动时,光学部91的左侧穿过该穿过部43(参照图8)。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穿过部 43形成于投放侧引导部42的底面与台部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
[0060]柱塞侧引导部45被配置于台部41的上表面,位于台部41的主体2侧。柱塞侧引导部 45具备基端侧引导部65和前端侧引导部66。基端侧引导部65和前端侧引导部66用于在台部 41的主体2侧引导眼内透镜90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被配置于柱塞穿过部58附近。基端侧引导部65配置于柱塞穿过部58的左侧,前端侧引导部66配置于柱塞穿过部58的右侧。[〇〇611基端侧引导部65具有在从柱塞穿过部58向左侧的外壁48延伸的同时向投放侧弯曲的曲面651。在俯视观察时,基端侧引导部65的曲面651隔着第二贯通孔63面向载置部61 侦L沿着第二贯通孔63的左侧的局部而形成。第二贯通孔63的左侧端部位于载置部61与基端侧引导部65之间。此外,基端侧引导部65具有沿推出方向PD延伸的侧面652,利用该侧面 652,能够保持后述的设置结束位置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基端侧(参照图7)。[〇〇62]前端侧引导部66具有在从柱塞穿过部58向右侧的外壁49延伸的同时向投放侧弯曲的曲面661。在俯视观察时,前端侧引导部66的曲面661也隔着第二贯通孔63面向载置部 61侧,沿着第二贯通孔63的右侧的局部而形成。第二贯通孔63的右侧端部位于载置部61与前端侧引导部66之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端侧引导部65的曲面651和前端侧引导部66的曲面661均在台部41的厚度方向上大致平行地形成。[〇〇63]接下来,说明旋转部44。如图2所示,旋转部44具备基部71、第一突出部72、第二突出部73以及操作部74。基部71形成为圆盘状,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从基部71的一侧的面以棒状突出。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隔着基部71的中心相向地配置。在第一突出部72的前端附近配置有凸缘部77,在第二突出部73的前端附近配置有凸缘部78。如图3 所示,操作部74配置在与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突出的面相反的面上。操作部74以从反面突出的方式形成。[〇〇64]第一突出部72的直径被设定为比前述的第一贯通孔62的宽度小,凸缘部77的直径被设定为比第一贯通孔62的宽度大、比取出部75的尺寸小。同样地,第二突出部73的直径被设定为比第二贯通孔63的宽度小,凸缘部78的直径被设定为比第二贯通孔63的宽度大、比取出部76的尺寸小。由此,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能够穿过取出部75、76而分别插入到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〇〇65] 在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分别插入到取出部75、76的状态下使旋转部44旋转时,第一突出部72沿着第一贯通孔62移动,并且,第二突出部73沿着第二贯通孔63移动。 如上所述,旋转部44以下述方式安装:在第一突出部72插入第一贯通孔62、并且第二突出部 73插入第二贯通孔63的状态下,能够在与载置载置部61的载置面相反的面(台部41的底面) 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在取出部75、76以外的部位,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分别被凸缘部77、78阻止从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脱落。[〇〇66]罩46以能开合的方式安装于台部41,罩46被形成为,在关闭该罩46的状态下覆盖台部41的上表面。罩46具有用于限制眼内透镜9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图示省略)。 在将眼内透镜90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的状态下关闭罩46时,由该限制部抑制眼内透镜90向上下方向移动。
[0067]接下来,对向透镜保持器4中设置眼内透镜90的设置作业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设置开始位置的眼内透镜90和透镜保持器4的情形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设置结束位置的眼内透镜90和透镜保持器4的情形的俯视图。[〇〇68]如图6所示,首先,设置旋转部44,使得第一突出部72位于第一贯通孔62的左侧端部、第二突出部73位于第二贯通孔63的右侧端部。该状态是旋转部44的设置开始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旋转部44处于设置开始位置时,第一突出部72位于在推出方向上与投放侧引导部42重叠的位置,第二突出部73位于不与投放侧引导部42重叠的位置。[〇〇69]在旋转部44位于设置开始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向透镜保持器4中设置眼内透镜90 的设置作业。更具体而言,使得形成利用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光学部91的侧面夹着第一突出部72的状态,并且,形成利用第二透镜支承部93和光学部91的侧面夹着第二突出部73的状态。此时,由于能以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为记号来设置眼内透镜90,因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进行将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置于透镜保持器4的设置开始位置的作业。在该作业之后,进行关闭罩46并使旋转部44移动到设置结束位置的操作。
[0070]如图6所示,设置开始位置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成为被保持部83从下方支承其前端侧局部的状态。如前所述,保持部83从台部41的上表面突出,因而,设置开始位置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局部被保持于比台部41的上表面更靠上方的位置。[〇〇71]接下来,对旋转部44从图6所示的设置开始位置旋转到图7所示的设置结束位置时的旋转部44和眼内透镜90的动作进行说明。一旦旋转部44开始从设置开始位置向设置结束位置旋转,则第一突出部72与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基端侧接触,同时第二突出部73与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基端侧接触。随着旋转部44的旋转,第一突出部72对第一透镜支承部92作用使之顺时针旋转的力,同时第二突出部73对第二透镜支承部93作用使之顺时针旋转的力。通过该作用,眼内透镜90开始在载置部61上旋转。一旦第一突出部72移动到第一贯通孔 62的右侧端部(取出部75),第二突出部73移动到第二贯通孔63的左侧端部(取出部76),则其进一步的移动受到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的端面的限制,该位置成为设置结束位置。如图7所示,在设置结束位置,从推出方向ro观察可知,第一突出部72移动到不与投放侧引导部42重叠的位置,第二突出部73移动到与投放侧引导部42重叠的位置。[〇〇72]第一透镜支承部92在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和倾斜部82接触的同时追随旋转部44的旋转而移动。倾斜部82利用自身的倾斜而向上方引导第一透镜支承部92。如上所述,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的局部被保持部83保持于比台部41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第一透镜支承部92以从比载置面高的位置起沿着保持部83的坡上行的方式移动,因而也能顺畅地升至倾斜部82。此时,即使在进行了欲使得第一透镜支承部92进入穿过部43的动作的情况下,也可利用倾斜部82限制该动作。旋转部44旋转到设置结束位置时,虽然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基端侧与投放侧引导部42隔开间隔,但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原样不变地维持着与投放侧引导部42接触的状态。
[0073]此外,对于位于设置结束位置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而言,其前端侧被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和倾斜部82保持于比穿过部43更靠上方的位置。对于第一透镜支承部92而言,在利用投放侧引导部42而从设置开始位置向设置结束位置移动时,也可以使其位置转移到上方。此外,如图7所示,对于该状态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而言,与未和投放侧引导部42接触的状态相比,其前端成为接近光学部91的位置,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的外周的形态弯曲。 [〇〇74]就第二透镜支承部93而言,当旋转开始时,从其基端侧开始与前端侧引导部66的曲面661接触。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基端侧的局部移动到柱塞穿过部58时,与前端侧引导部 66隔开间隔,然后,一边被基端侧引导部65的曲面651引导,一边移动到设置结束位置。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前端侧晚于基端侧与前端侧引导部66接触,在设置结束位置,成为前端侧的局部被前端侧引导部66保持的状态。此外,如图7所示,就该状态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而言,与未和基端侧引导部65及前端侧引导部66接触的状态相比,其前端成为接近于光学部 91的位置,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的外周的形态弯曲。[〇〇75]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能够通过旋转部44的旋转而使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机械地移动到可被适当保持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将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分别从取出部75(第一贯通孔62)和取出部76(第二贯通孔 63)脱出,将旋转部44从台部41拆下,从而完成设置作业。
[0076]接下来,对柱塞3的推出作业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推出眼内透镜90时的透镜保持器4的情形的图。[〇〇77]设置作业完成后,在将柱塞3向主体2侧推入时,柱塞3的前端与第二透镜支承部93 和光学部91接触。此时,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前端侧以向光学部91侧弯曲的状态被保持,因此,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前端位于柱塞穿过部58,由此,能够防止与柱塞3间的适当的接触受到妨碍的状况。[〇〇78]如图8所示,受到了柱塞3的按压力的眼内透镜90向推出侧移动,光学部91的左侧的局部开始穿过穿过部43。此时,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成为保持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和倾斜部82接触的状态。若光学部91从图8的状态进一步向投放侧行进,则第一透镜支承部92虽然变形,但其与投放侧引导部42接触的部分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移动,随后与投放侧引导部42隔开间隔。在该时间点,眼内透镜90向前端接头5侧充分移动,因此,在与投放侧引导部42隔开间隔之后,第一透镜支承部92也在被前端接头5的内壁适当地限制其移动的同时进一步向投放侧行进。如上所述,在前端接头5的内部,利用其内壁,使得光学部91以谷形折叠状被折叠。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被前端接头5的内壁引导为位于光学部91的上方。如上所述,第一透镜支承部92被投放侧引导部42支承在比载置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向该光学部91上方的移动也变得顺畅。在被如上所述地适当折叠的状态下,眼内透镜90从前端接头5的投放部52被投放至眼内。[〇〇79]采用以上说明过的本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可发挥如下所述的效果。 [〇〇8〇] 透镜保持器4具备台部41、投放侧引导部42、穿过部43。利用投放侧引导部42,以沿着光学部91的圆周的方式引导第一透镜支承部92。由此,第一透镜支承部92成为被保持于穿过部43的上方的形态,因此,光学部91开始穿过穿过部43时,也成为第一透镜支承部92被投放侧引导部42保持的状态。直到马上要将眼内透镜90从透镜保持器4向前端接头5侧推出之前,均能够适当地保持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形状,能够更加安全地进行眼内透镜90的插入。[〇〇81] 透镜保持器4还具备第一贯通孔62和旋转部44。在处于被光学部91和第一透镜支承部92夹着的状态的第一突出部72从设置开始位置移动到设置结束位置时,投放侧引导部 42以沿着光学部91的圆周的方式引导设置结束位置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由此,能够利用由旋转部44的旋转引起的机械动作,重现性良好地进行形成适当地保持了第一透镜支承部 92形状的状态的设置作业。利用柱塞3推出眼内透镜90时,只要在设置结束位置,使第一突出部72和第二突出部73分别从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脱出,然后利用柱塞3推出即可,因此,能够简单且切实地针对眼内透镜90进行从设置到投放的一系列作业。[〇〇82]投放侧引导部42具有保持部83,所述保持部83被配置于柱塞3的推出方向PD上比配置有穿过部43的位置靠载置部61侧的位置,并且,在设置开始位置,所述保持部83在与载置面隔开间隔的位置保持第一透镜支承部92。由此,设置开始位置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位置预先变得比载置面更高,因此,能够使第一透镜支承部92顺畅地向比载置面高的位置移动。此外,还能有效地防止第一透镜支承部92进入穿过部43。[〇〇83]投放侧引导部42具有倾斜部82,所述倾斜部82被配置于台部41的厚度方向上与穿过部43重叠的位置,并且随着在厚度方向上接近穿过部43,而向载置部61侧倾斜。由此,利用倾斜部82,阻止第一透镜支承部92进入穿过部43,可更适当地确保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投放侧引导部42间的接触,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光学部91开始穿过穿过部43之前、第一透镜支承部92离开投放侧引导部42的状况。
[0084]在柱塞3的推出方向ro上观察时,投放侧引导部42配置为不与柱塞3的前端部分重叠。由此,在进行推出动作时,柱塞3变得不会干预投放侧引导部42,因此,能够顺畅地从透镜保持器4向投放侧推出眼内透镜90。[〇〇85] 透镜保持器4具备柱塞侧引导部45,所述柱塞侧引导部45被配置在台部41的载置光学部91的载置面侧,位于与投放眼内透镜9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以沿着光学部91的圆周的方式引导设置结束位置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由此,即使对于在设置结束位置与柱塞3面对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也可利用柱塞侧引导部45在适当的位置进行保持,因此,能够顺畅且正确地进行基于柱塞3的眼内透镜的推出。
[0086]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 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所具有的旋转部44、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的结构。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204内部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204中设置了眼内透镜90的情形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〇〇87]对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204中设置眼内透镜90的作业,以使用者用手将眼内透镜90设置于透镜保持器204的例子为例进行说明。[〇〇88]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眼内透镜90以下述方式设置于透镜保持器204: 眼内透镜90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被投放侧引导部42保持,并且第二透镜支承部93被柱塞侧引导部45保持。更具体而言,以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挂住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和倾斜部82的方式,将眼内透镜90置于透镜保持器204。由此,第一透镜支承部92在被倾斜部82从下方支承的同时,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接触,通过此时的摩擦力, 第一透镜支承部92在穿过部43的上方被保持。其结果是,如图10所示,第一透镜支承部92被投放侧引导部42保持,由此,与未和投放侧引导部42接触的状态相比,第一透镜支承部92前端成为接近光学部91的位置,第一透镜支承部92成为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的外周的形态弯曲的状态。[〇〇89]此外,针对第二透镜支承部93,在与基端侧引导部65的曲面651和前端侧引导部66 的曲面661接触的状态下,置于透镜保持器204。由此,就第二透镜支承部93而言,如图10所示,与未和基端侧引导部65及前端侧引导部66接触的状态相比,其前端成为接近光学部91 的位置,其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的外周的形态弯曲。
[0090]如上文中说明的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将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以适当的状态保持于透镜保持器204。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者用手将眼内透镜90设置于透镜保持器204的结构,但是,只要眼内透镜90的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在透镜保持器204内以适当的状态被保持即可,也可以使用机械构造装置等其它手段将眼内透镜90设置于图10所示的位置。
[0091]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进行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第三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所具有的旋转部44、第一贯通孔62和第二贯通孔63的结构。图11 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304中设置了眼内透镜90的情形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〇〇92]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304中,在最初将眼内透镜90置于透镜保持器304时的设置方法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204不同。如图11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304具备柱塞侧引导部345,该柱塞侧引导部345用于确定最初将眼内透镜90置于透镜保持器304时的光学部91的位置。柱塞侧引导部345配置于柱塞穿过部58的两侧,具备配置于该柱塞穿过部58左侧的左侧引导部365、和配置于该柱塞穿过部58右侧的右侧引导部 366 〇[〇〇93]接下来,对由使用者进行的将眼内透镜90设置于透镜保持器304的作业进行说明。 为了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使用者以使光学部91的侧面的局部与左侧引导部365和右侧引导部366接触的方式,将眼内透镜90置于透镜保持器304。与此同时,以将第一透镜支承部92 的前端挂住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和倾斜部82的方式进行支承。在该时间点,第一透镜支承部92虽然被投放侧引导部42保持于比穿过部43更靠上方的位置,但并非向光学部 91侧弯曲的状态。另一方面,将第二透镜支承部93以上升至柱塞侧引导部345的上表面的形态进行设置。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最初将眼内透镜90置于透镜保持器304时的光学部91、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位置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204 不同。通过以上的作业,完成柱塞3的插入作业前的眼内透镜90向透镜保持器304的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最初将眼内透镜90置于透镜保持器304时,也可以为下述结构:使第一透镜支承部92为向光学部91侧以一定程度弯曲的状态。[〇〇94]接下来,对柱塞3的推出作业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90 推出时的透镜保持器304的情形的俯视图。如图12所示,受到了柱塞3的按压力的眼内透镜 90成为第二透镜支承部93在柱塞3的作用下向光学部91侧大幅弯曲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向投放侧移动。随着眼内透镜90向投放侧移动,成为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也在投放侧引导部42的作用下向光学部91侧弯曲的状态(图12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柱塞3的插入作业的过程中,在投放侧引导部42的作用下,与未和投放侧引导部42接触的状态相比,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成为接近光学部91的位置,第一透镜支承部92成为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 的外周的形态弯曲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柱塞3的作用,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前端成为接近光学部91的位置,第二透镜支承部93成为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的外周的形态弯曲的状 〇
[0095]当从图12的状态进一步向投放侧行进时,光学部91开始穿过穿过部43。如上所述, 第一透镜支承部92被投放侧引导部42保持在比穿过部43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支承部92也不穿过穿过部43、而成为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 和倾斜部82接触的状态。当眼内透镜90进一步向投放侧移动时,第一透镜支承部92进一步变形,同时与投放侧引导部42接触的部分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移动,随后与投放侧引导部42隔开间隔。之后的眼内透镜90的移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〇〇96]如上文中说明的那样,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利用透镜保持器304使第一透镜支承部92和第二透镜支承部93以适当的状态被保持的同时,进行柱塞3的插入作业。
[0097]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第四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401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结构不同的透镜保持器404。图13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04中设置了眼内透镜90的情形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04的内部的俯视图。[〇〇98]如图13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04具备台部441、投放侧引导部442、穿过部443、柱塞侧引导部445、和罩46(图13和图14中省略图示)。[〇〇99]台部441被形成为大致板状,具备载置部461和壁部448、449。如图14所示,载置部 461是载置被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04的眼内透镜90的光学部91的部分,被配置于台部441的中央。此外,台部441在其主体2侧形成有用于使柱塞3穿过的柱塞穿过部58(省略图示)。壁部448配置于台部441的左侧(一侧),壁部449配置于台部441的右侧(另一侧)。
[0100]投放侧引导部442是台部441的上表面,配置于台部441的投放侧。第四实施方式的投放侧引导部442从壁部448的内侧上部向左右方向突出,被形成为长方体状。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投放侧引导部442也被配置为,在柱塞3的推出方向上观察时,不与柱塞3的前端部分重叠。
[0101]在投放侧引导部442上形成有用于对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进行收容的凹部 450。凹部450在投放侧引导部442的面向左右方向的侧面到上表面的范围形成。
[0102]穿过部443是投放侧引导部442的下方,被配置于供眼内透镜90的光学部91穿过的路径。第四实施方式的穿过部443被构成为,当眼内透镜90从透镜保持器4向前端接头5移动时,光学部91的左侧穿过该穿过部43(参照图16)。如图13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穿过部443 形成于投放侧引导部442的底面与台部4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如上所述,投放侧引导部 442形成于穿过部443的上方,因此,在投放侧引导部442形成的凹部450的底面成为比穿过部443高的位置。[〇1〇3] 在台部441的主体2侧配置有两个柱塞侧引导部445。两个柱塞侧引导部445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均被形成为从台部44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壁状。两个柱塞侧引导部445利用其上表面从下方支承眼内透镜90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参照图15)。
[0104]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04的主要结构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由使用者进行的将眼内透镜90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04的作业。图15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透镜保持器404中设置了眼内透镜90的情形的俯视图。[〇1〇5]为了成为图15所示的状态,使用者将眼内透镜90的光学部91置于载置部461,并且将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置于投放侧引导部442的凹部450。设定凹部450的位置,以使得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位置变得适当。因而,使用者通过以凹部450记号来设置第一透镜支承部92,能够将眼内透镜90适当且容易地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04。对于第二透镜支承部93,也通过适当地设置第一透镜支承部92,从而自然地确定其位置,成为被支承于柱塞侧引导部 445的上表面的形态。[〇1〇6] 如上所述,支承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凹部450位于比穿过部443更靠上方的位置, 因此,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被保持得比穿过部443更靠上方。通过以上的作业,完成由柱塞3进行的插入作业前的眼内透镜90向透镜保持器404的设置。
[0107]接下来,说明柱塞3的推出作业。图16是表示将第四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90推出时的透镜保持器404的情形的俯视图。[〇1〇8]受到了柱塞3的按压力的眼内透镜90的第二透镜支承部93,在柱塞3的作用下向光学部91侧大幅弯曲。由此,成为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局部位于光学部91上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向投放侧移动。如图16所示,随着眼内透镜90向投放侧移动,成为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侧也在投放侧引导部442的凹部450的内壁的作用下向光学部91侧弯曲的状态。如上所述,在由柱塞3进行的插入作业的过程中,在投放侧引导部442的作用下,与未和投放侧引导部442接触的状态相比,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成为接近光学部91的位置,第一透镜支承部92成为以沿着圆形的光学部91的外周的形态弯曲的状态。[〇1〇9]如图16所示,当眼内透镜90向投放侧行进时,光学部91开始穿过穿过部443。如上所述,第一透镜支承部92被投放侧引导部442保持在比穿过部443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90的移动过程中,其也不穿过穿过部43、而成为被投放侧引导部 442的凹部450在穿过部43的上方保持的状态。当眼内透镜90从图1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投放侧移动时,第一透镜支承部92与凹部450相接触的部位缓缓向远离凹部450的方向移动, 随后第一透镜支承部92与凹部450隔开间隔。在该时间点,眼内透镜90充分地向投放侧行进,因此,眼内透镜90以适当地保持了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位置的状态,在前端接头5的内部移动。之后的眼内透镜90的移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10]采用以上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401,可发挥如下所述的效果。
[0111]在投放侧引导部442形成有用于收容第一透镜支承部92前端的凹部450。由此,通过将第一透镜支承部92的前端收容于凹部450,可将眼内透镜90适当且容易地设置于透镜保持器404。此外,也能有效地防止第一透镜支承部92进入穿过部443。
[0112]投放侧引导部442利用凹部450,在比穿过部443更靠上方的位置保持第一透镜支承部92。由此,在由柱塞3进行的插入作业中,第一透镜支承部92在光学部91的上方适当地弯曲,因此,可以使将眼内透镜90送入前端接头5侧的作业变得更为稳定。
[0113]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可适宜地变更。
[0114]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投放侧引导部42的结构如下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以使投放侧引导部42的倾斜部82的形状弯曲的方式形成,或者变更为从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 的曲面811以台阶状突出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使投放侧引导件主体81的曲面811随着靠向上方而向载置部61侧倾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83的上表面构成为朝向投放侧上升的坡,但也可以使其上表面与载置面大致平行,或者设定为与穿过部43大致相同的高度。此外,也可以采用从投放侧引导部42的结构中省略倾斜部82和保持部83的结构。此夕卜,对于投放侧引导部42的前端侧位于柱塞3的穿过路径的近前的结构,也可以对应于柱塞 3的形状而适宜地变更。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在俯视观察时,投放侧引导部42的前端侧与柱塞3的穿过路径重叠,但在推出方向上观察时,柱塞3的穿过路径与投放侧引导部42 的前端侧不重叠,柱塞3穿过投放侧引导部42的前端部分的下方。
[0115]上述实施方式的柱塞侧引导部45与柱塞穿过部58相邻接地配置,但也可以与柱塞穿过部58相分离地配置。
[0116]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眼内透镜用注射器1的使用者在透镜保持器4中设置眼内透镜90的结构,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所谓预装载(pre-load)型(将眼内透镜预先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结构)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更具体而言,在预装载型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中, 以上述实施方式所说明的设置开始位置的状态,将眼内透镜预先收容于透镜保持器。使用者使用眼内透镜用注射器时,使旋转部从设置开始位置向设置结束位置移动。眼内透镜移动到设置结束位置,成为第一透镜支承部和第二透镜支承部被保持在适当的位置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利用柱塞推出眼内透镜而投放到眼内。如上所述,在应用了本发明的预装载型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中,第一透镜支承部和第二透镜支承部在马上要进行插入作业之前被引导至设置结束位置。因而,与将第一透镜支承部和第二透镜支承部在长时间变形的状态下收容于透镜保持器的结构相比,能有效地降低施加于第一透镜支承部和第二透镜支承部的负担。
[0117]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透镜保持器4相对于主体2固定的结构,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下述结构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所述结构为:作为与主体独立的部件,以盒 (cartridge)式结构构成透镜保持器,当使用眼内透镜用注射器时,将该透镜保持器安装于主体。说明盒式的透镜保持器的一例。盒式的透镜保持器具有能安装于眼内透镜用注射器主体的卡合部,通过利用该卡合部安装于主体,从而构成为前端接头和透镜保持器各自的内部连通。该透镜保持器是预装载型,可以以上述实施方式的设置开始位置的状态预先设置眼内透镜。使用者使用眼内透镜用注射器时,从规定的容器取出透镜保持器,安装于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主体。在将透镜保持器安装于眼内透镜用注射器的主体上的状态下,使旋转部从设置开始位置向设置结束位置移动。由此,眼内透镜移动到设置结束位置,成为第一透镜支承部和第二透镜支承部被保持在适当位置的状态。该结构中,也能有效地降低对第一透镜支承部和第二透镜支承部造成的负担。需要说明的是,前端接头也可以与透镜保持器同样地构成为与主体独立的部件,形成在使用时与透镜保持器一同安装于主体的结构。 此外,作为上述的盒式的透镜保持器,有如下类型:将眼内透镜连同透镜保持器保存于已装满规定溶液的容器中,在使用眼内透镜用注射器时,使用者从容器中取出透镜保持器加以使用的类型等。
[0118]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眼内透镜90的一例,说明了单件型,但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三件型等具备支承部的其它结构的眼内透镜。
[0119]可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投放侧引导部442的结构进行适宜变更。例如,可以变更凹部 450的形状,或者采用使凹部450的底面倾斜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将第四实施方式的柱塞侧引导部445,变更为以沿着光学部91的圆周的方式引导第二透镜支承部9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柱塞侧引导部45相同的结构)。
[0120]附图标记说明
[0121]1、眼内透镜用注射器;3、柱塞;4、透镜保持器;41、台部;42、投放侧引导部;43、穿过部;44、旋转部;45、柱塞侧引导部;61、载置部;62、第一贯通孔;63、第二贯通孔;72、第一突出部;73、第二突出部;82、倾斜部;83、保持部;90、眼内透镜;91、光学部;92、第一透镜支承部;93、第二透镜支承部;204、透镜保持器;304、透镜保持器;401、眼内透镜用注射器; 404、透镜保持器;441、台部;442、投放侧引导部;443、穿过部;450、凹部;461、载置部。
【主权项】
1.一种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利用柱塞将眼内透镜推出而进行投放,所述眼内透镜具 有被设置于透镜保持器的光学部和从所述光学部伸出的透镜支承部,所述透镜保持器具备:台部,所述台部具有载置所述光学部的载置部;投放侧引导部,所述投放侧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台部的载置所述光学部的载置面侧,且 位于投放所述眼内透镜的一侧,并且以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圆周的方式引导所述透镜支承 部;和穿过部,所述穿过部在所述载置面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的底面之间以所述光学部能穿 过的方式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在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形成有凹部,所述凹部收容所述透镜支承部的前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利用所述凹部,在比所述穿过部更靠上方的位置保持所述透镜支承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所述透镜保持器还具备: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台部上的所述载置部的周围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外周而形 成;和旋转部,所述旋转部具有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以能相对于所 述贯通孔插拔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台部的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面,并且能以使所述突出部沿 着所述贯通孔移动的方式旋转,所述贯通孔以下述方式形成:至少所述贯通孔的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载置部与所述投放 侧引导部之间,并且已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的所述突出部能够从设置开始位置移动到设置 结束位置,在所述柱塞的推出方向上观察时,所述设置开始位置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重叠, 所述设置结束位置不与所述投放侧引导部重叠,在处于被所述光学部和所述透镜支承部夹着的状态的所述突出部从所述设置开始位 置移动到所述设置结束位置时,所述投放侧引导部以沿着所述光学部的圆周的方式引导所 述设置结束位置的所述透镜支承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被配置于所述柱塞的推出方向上比配置有 所述穿过部的位置更靠所述载置部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设置开始位置,所述保持部在与 所述载置面隔开间隔的位置保持所述透镜支承部。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所述投放侧引导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配置于所述台部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穿过 部重叠的位置,并且随着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接近所述穿过部,而向所述载置部侧倾斜。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所述投放侧引导部被配置为,在所述柱塞的推出方向上观察时,不与所述柱塞的前端部分重叠。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眼内透镜用注射器,其中,所述眼内透镜具有第二透镜支承部,所述第二透镜支承部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透镜 支承部成为以所述光学部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点对称,所述透镜保持器还具备柱塞侧引导部,所述柱塞侧引导部配置于所述台部的载置所述 光学部的载置面侧,位于与投放所述眼内透镜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并且以沿着所述光学部 的圆周的方式引导所述第二透镜支承部。
【文档编号】A61F2/16GK106029007SQ201580009355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2月20日
【发明人】山田祥孝, 上野胜之, 田中誉士
【申请人】参天制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