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创伤急救缝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44996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创伤急救缝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一种应用于创伤现场急救的创口缝合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带齿突缝合线的刃口缝合针及可塑形固定板系统。
【背景技术】
[0002]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加速发展,各种交通意外、工业损伤及野外活动造成的人体创伤日益增多,往往伴有肌体软组织裂伤、出血,容易造成伤员失血休克及创口感染。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医疗急救体系、覆盖范围过小,特别是地质灾害导致的大量皮肤、肌腱、韧带等软组织裂伤,在野外条件下多采用传统的填塞、压迫止血方法进行包扎,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止血效果不明确,特别是针对损伤较深的创口时效果较差。现场施救手段单一、后送救治时间过长,伤员由于失血过多、创面污染较重,容易引发休克。因此,在创伤现场应尽可能及时清理、缝合创口,制止活动性出血、防止二次损伤,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减少伤员出现休克、感染等并发症。
[0003]针对创伤伤口或手术切口的快速缝合,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装置用于封闭伤口、缝合组织。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缝合线类型,可称之为“带倒齿或倒刺的缝合线”,其多包含细长的主体和施加于其上的倒齿或倒刺,用于增加对缝合组织的牵引力和把持力,并且不需依靠打结固定缝合线。
[0004]例如美国专利号5,931,855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单一方向倒刺的手术缝合线,但该缝合线仍需在缝合结束后,将缝合线尾端打结以固定缝合线防止滑脱,打结程序较为繁琐、并且所打结直径和大小难以控制,因而固定效果难以保证。
[0005]针对缝合线打结固定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在缝合线尾端设置阻挡装置或提前置环后期打结的设计。
[0006]例如意大利埃萨特欧公司在中国申请公布的CN103025251A实用新型专利“缝合线”,提供了一种尾端带有圆柱体阻挡部件的单向带倒刺缝合线,在缝合线随缝合针穿透组织后,尾端的圆柱体阻挡在伤口一侧皮肤表面,固定缝合线尾端于肌体组织上,防止缝合线尾端滑脱。但该阻挡部件直径及厚度均较大,对于外科手术操作可能产生较大限制,且阻挡部件与缝合线尾端呈垂直连接,此直角结构在牵拉缝合线使阻挡件逼近皮肤以收紧伤口时非常脆弱,容易导致断裂。
[0007]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647403U公布的“含有可变环的带倒刺手术缝合线”,提供了一种尾端设有可变环的单向倒刺缝合线。缝合操作时,缝合针穿过伤口两侧组织后,将缝合针返回缝合线尾端、穿过提前编织的可变环,并收紧拉环将缝合线固定连接在肌体组织上。但该缝合线尾端的可变环,是采用手工编织的方法将缝合线尾端结环,可变环直径及打结牢固程度均具有不确定性,且缝合针回针穿过该环拉紧收结时力度不易把握、容易造成伤口缝合过紧,引发组织缺损及组织坏死等并发症。
[0008]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161363U公布的“减张手术缝合线”,提供了一种带有双针双向倒刺的手术缝合线,该双向倒刺缝合线虽能在某种程度上克服单向倒刺缝合线易于滑脱的缺点。但在实际缝合伤口时,该缝合线必须从伤口中间向伤口两侧相反方向进行缝合,缝合操作较为困难且技术要求较高,不利于该技术普及推广。
[0009]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226855U公布的“双组份可变化倒齿自锁紧式缝合线”,提供了一种包括主体细线和附加单向倒齿结构的手术缝合线,缝合线在穿过伤口组织后,依靠附加倒齿固定于伤口两侧皮肤表面,不需进行打结固定。但该缝合线仅依靠倒齿卡压皮肤固定缝合线,在伤口张力突然增大时存在缝合线向后滑行的可能,固定效果并不明确。
[0010]现有的倒刺缝合线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伤口缝合的理念和方法,但其仍存在改进空间。具体在于,当缝合针穿透伤口两侧组织后,于两侧皮肤分别形成一针孔,倒刺缝合线利用主体上的倒刺卡压、固定于针孔周围皮肤表面,从而拉紧组织、封闭伤口。但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属于软组织、其与倒刺接触面的机械强度较小,在患者后送搬运过程、肢体意外活动造成伤口张力突然增大时,缝合线非常容易从皮肤针孔处向后滑脱,造成伤口再次开裂、缝合失效。因而,进一步提升缝合线对组织把持力,加强缝合线锚定于皮肤表面的牢固程度,防止缝合线受力滑脱等问题,都成为了亟待改进的技术要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11]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创伤急救现场采用,快速关闭软组织创口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3]—种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包括刃口缝合针、与刃口缝合针相连的带有齿突的缝合线及用于贴附伤口两侧且能够塑形的固定板,固定板通过缝合线固定在伤口两侧。
[0014]所述刃口缝合针呈弧形,长度为3?6cm。
[0015]所述刃口缝合针的头部呈三棱锥状结构。
[0016]所述刃口缝合针的中部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数个尖锐的锯齿,锯齿的外缘过度成为刃口。
[0017]所述刃口缝合针尾部呈圆柱状结构。
[0018]所述缝合线上的齿突倾斜设置。
[0019]所述固定板包括若干连接在一起的固定片,每个固定片上预留有针孔,且相邻的固定片之间预留有凹槽。
[0020]所述针孔的直径与刃口缝合针、缝合线的粗细相匹配。
[0021]所述固定板呈长方体状,下表面与皮肤接触且下表面呈拱形,上表面呈水平状。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传统具有倒刺的缝合线在缝合伤口时,主要利用缝合线上的倒刺卡压、固定于伤口两侧的皮肤表面,仅仅依靠倒刺与针孔周边皮肤的接触进行伤口固定。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属于软组织、其与倒刺接触面的机械强度较小,各种原因导致的伤口张力突然增大时,缝合线非常容易从皮肤针孔处向后滑脱,造成伤口再次开裂、缝合失效。而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采用能够塑形的固定板与带有齿突的缝合线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拉紧组织、锚定皮肤、防止缝合线滑动,并且不需打结、操作简捷,可快速关闭伤口、缝合组织,使传统缝合线倒刺与皮肤软组织的松散卡压固定方式,转变为突齿与固定板针孔的紧密咬合关系,大大提升了组织缝合的牵拉力和伤口收紧的把持力,有效避免缝合伤口再次开裂。
[002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用于贴附伤口两侧且能够塑性的固定板,能够适应创伤组织的特定形状及皮肤表面曲度、保持与皮肤表面的良好接触,有效分散伤口两侧皮肤所承受的张力,并能通过调节固定板与缝合线齿突咬合以调整缝合松紧度,适用于肿胀组织的减张缝合;
[0024]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不需要传统的打结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并且避免了打结滑动、松开造成伤口再次裂开的风险。由于仅仅需要拿捏缝合针穿过伤口两侧的皮肤,即使没有进过专门外科缝合训练、不会打外科结的人员,也能利用该缝针和缝合线现场施救,极大的提高了创伤抢救的成功率。
[0025]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能够适用人体于不同部位的创伤及手术切口缝合,同时适于肿胀伤口的减张缝合。
[0026]进一步的,刃口缝合针长度较长、尾部呈圆柱状,直接拿捏缝合伤口,且其锋利刃口能在缝合结束后快速切断缝合线,所有缝合操作均不需使用额外手术器械,具有良好的携带性与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刃口缝合针整体视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刃口缝合针锯齿状刃口结构。
[00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带齿突缝合线视图。
[00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塑形固定板俯视图。
[00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可塑形固定板侧视图。
[00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缝合系统缝合前臂伤口过程视图。
[0033]图7为本实用新型缝合系统缝合头皮伤口过程视图。
[0034]其中,I为刃口缝合针,11为头部,12为刃口,13为尾部;2为缝合线,21为丝线主体,22为齿突;3为固定板,31为固定片,32为凹槽,33为针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36]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刃口缝合针1、与刃口缝合针相连的带有齿突的缝合线2及用于贴附伤口两侧且能够塑形的固定板3,固定板3通过缝合线2固定在伤口两侧。
[0037]所述刃口缝合针I由不锈钢制成、主体呈弯曲的弧形,整体长度较长为3?6cm。其头部11为三棱锥结构,刃口缝合针I中部两侧呈锯齿状,具体的,刃口缝合针I中部左右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数个尖锐的锯齿,锯齿的外缘过度成为锋利的刃口 12。刃口缝合针I在刺入伤口两侧皮肤时,借助于针体两侧锋利的刃口 12,能够减少穿入阻力、锐利的切入组织,顺畅穿透组织。同时刃口缝合针I能够在缝合伤口后,利用一侧锋利刃口 12迅速切断剩余缝合线,快速完成缝合程序。刃口缝合针I主体尾部13呈圆柱状结构,圆柱状结构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利于在不借助持针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