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创伤急救缝合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44996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情况下直接用手指拿捏缝合针缝合伤口。刃口缝合针I末端设置截面呈圆形的圆柱状结构,二是作为连接部,包裹、镶嵌缝合线2。
[0038]所述带有齿突的缝合线2,在缝合线2包括丝线主体21,丝线主体21上具有向缝合线尾端倾斜的齿突22,倾斜的齿突相对于缝合线前进方向呈钝角设置。缝合线2前端耦接刃口缝合针尾部,在随刃口缝合针I穿透皮肤及组织进行缝合期间,该带有齿突的缝合线2可以向刃口缝合针I前进方向顺利滑行,同时与缝合线2前进方向呈钝角的齿突与缝合组织密切咬合、有力把持,以封闭伤口、收紧组织,防止缝合线2向相反方向后退。
[0039]所述缝合线2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非可吸收材料制成,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龙等,以及类似物及共聚物,一次性热压或铸模成型;并且该缝合线2可以同时进行等离子化及涂覆药物等表面改性处理。
[0040]所述用于贴附伤口两侧且能够塑形的固定板3,由数个带预留针孔的固定片31连接组成,固定板31 —次性整体制备成型。固定片31中央预留针孔33,针孔33直径与刃口缝合针31及缝合线2粗细相适应,能够与缝合线I齿突紧密咬合,将齿突牢固卡在针孔边缘、防止缝合线向后滑动。每个固定片31间预留凹槽32,可以从凹槽32处将相连固定片轻松折断,以配合伤口长度使用。固定板31整体呈长方体状,固定板31的上表面呈水平状,下表面与皮肤接触且下表面呈拱形,加大了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有效分散伤口两侧皮肤张力,起到防止组织肿胀、减轻伤口张力的作用。
[0041]所述固定板31由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弹性料构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的弯曲性,能够适应创伤组织的特定形状及皮肤表面曲度,保持与皮肤表面的良好接触,同时能够适当分散伤口两侧皮肤所承受的张力,预防由于组织肿胀导致的伤口压力增加、继发组织压迫与坏死,因而也同样适用于肿胀组织的减张缝合。
[0042]传统具有倒刺的缝合线在缝合伤口时,主要利用缝合线上的倒刺卡压、固定于伤口两侧的皮肤表面,仅仅依靠倒刺与针孔周边皮肤的接触进行伤口固定。由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属于软组织、其与倒刺接触面的机械强度较小,各种原因导致的伤口张力突然增大时,缝合线非常容易从皮肤针孔处向后滑脱,造成伤口再次开裂、缝合失效。而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采用能够塑形的固定板与带有齿突的缝合线相结合的方式,使传统缝合线倒刺与皮肤软组织的松散卡压固定方式,转变为突齿与固定板针孔的紧密咬合关系,大大提升了组织缝合的牵拉力和伤口收紧的把持力,有效避免缝合伤口再次开裂。
[0043]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不需要传统的打结环节,节省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并且避免了打结滑动、松开造成伤口再次裂开的风险。由于仅仅需要拿捏缝合针穿过伤口两侧的皮肤,即使没有进过专门外科缝合训练、不会打外科结的人员,也能利用该缝针和缝合线现场施救,极大的提高了创伤抢救的成功率。
[0044]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能够适用人体于不同部位的创伤及手术切口缝合,同时适于肿胀伤口的减张缝合。
[0045]使用时,将固定板3贴附伤口两侧,通过与刃口缝合针I相连的带有齿突的缝合线2将固定板3固定在伤口两侧。
[004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0047]在一个实例中,野外受伤导致患者头部皮肤软组织开放性外伤,创口较浅、出血较轻,伤后即由随行同伴采用本缝合系统进行现场救治。首先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清理伤口中的异物及失活组织,打开所述缝合系统无菌包装。拿捏刃口缝合针I的粗壮的尾部13,将锋利的刃口头部11首先穿透一块固定板3—端固定片中央的预留针孔33,然后从伤口一端垂直刺入伤口一侧皮肤,随之穿透伤口深部组织,以垂直角度从伤口另一侧皮下穿出,并再次穿过另一块可塑形固定板3中央的预留针孔33。随后通过向前牵拉刃口缝合针1、收紧缝合线2,向下推压穿出侧可塑形固定板3逼近皮肤表面,调节伤口缝合松紧度,此时齿突22卡压在固定板针孔33周边、将可塑形固定板3挤压贴附于皮肤表面。同时伤口穿入侧固定板3也通过针孔33与缝合线齿突22紧密咬合,并随缝合线向前滑动而逐渐逼近伤口外缘,最终由于缝合线2的收紧而贴附于皮肤表面。此时穿入侧固定板3,作为缝合线2尾端的阻挡装置,锚定于伤口穿入侧皮肤表面,稳妥固定缝合线2尾端、防止缝合线向后滑脱导致伤口再次开裂。最后利用刃口缝合针I尖端侧面的锋利刃口 12,从缝合线2与固定板3结合根部切断缝合线,注意切断穿入侧缝合线2时保留较长尾部,以便后期伤口肿胀加重时调整缝合线紧张程度。可以通过用力将穿入侧固定板3向缝合线2末端滑动,后移I个或数个齿突距离,从而使缝合伤口适当放松、缓解过高组织张力,避免组织坏死。利用同样方法,向伤口相对端依次缝合伤口。根据伤口长度,从凹槽32处可以截断固定板3,适当缩短或延长固定板3长度,以与缝合伤口相配合。
[0048]在另一个实例中,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倒塌造成患者前臂开放性外伤并伴有骨折,伤后24时被搜救人员发现,患肢肿胀明显、伤口较深、失血过多伴休克症状,需立即妥善关闭伤口、制止出血,以挽救患者生命。首先尽可能暴露伤口深部组织,用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清理伤口中的异物及失活组织,拿捏刃口缝合针I先穿透伤口的一侧可塑形固定板3,然后垂直皮肤表面进针并尽可能深的穿透伤口深部组织,穿出伤口对侧同时穿过另一块固定板3。随后牵拉刃口缝合针1、收紧缝合线2,分别收紧、固定伤口两侧固定板3于皮肤表面,确保两侧固定板3牢固锚定于组织表面。此时,缝合较深的带齿突缝合线2牵拉、收紧伤口深部组织,尽可能消除伤口内部空腔、确保组织对合紧密,具有良好的伤口止血作用和组织愈合效果。
[004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0050]1.带齿突缝合线与可塑形固定板紧密咬合,能有效拉紧组织、锚定皮肤、防止缝合线滑动,并且不需打结、操作简捷,可快速关闭伤口、缝合组织;
[0051]2.伤口两侧的可塑形固定板,能够适应创伤组织的特定形状及皮肤表面曲度、保持与皮肤表面的良好接触,有效分散伤口两侧皮肤所承受的张力,并能通过调节固定板与缝合线齿突咬合以调整缝合松紧度,适用于肿胀组织的减张缝合;
[0052]3.刃口缝合针长度较长、尾部粗壮,能够直接拿捏缝合伤口,且其锋利刃口能在缝合结束后快速切断缝合线,所有缝合操作均不需使用额外手术器械,具有良好的携带性与可操作性。
[0053]使用实例仅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该领域内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刃口缝合针(I)、与刃口缝合针相连的带有齿突的缝合线(2)及用于贴附伤口两侧且能够塑形的固定板(3),固定板(3)通过缝合线(2)固定在伤口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刃口缝合针(I)呈弧形,长度为3?6c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刃口缝合针(I)的头部呈三棱锥状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刃口缝合针(I)的中部两侧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数个尖锐的锯齿,锯齿的外缘过度成为刃口(1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刃口缝合针(I)尾部呈圆柱状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合线(2)上的齿突(22)倾斜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包括若干连接在一起的固定片(31),每个固定片上预留有针孔(33),且相邻的固定片(31)之间预留有凹槽(32) ο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孔(33)的直径与刃口缝合针(I)、缝合线⑵的粗细相匹配。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3)呈长方体状,下表面与皮肤接触且下表面呈拱形,上表面呈水平状。
【专利摘要】一种创伤急救缝合系统,包括刃口缝合针、与刃口缝合针相连的带有齿突的缝合线及用于贴附伤口两侧且能够塑形的固定板,固定板通过缝合线固定在伤口两侧。本实用新型的缝合系统采用能够塑形的固定板与带有齿突的缝合线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拉紧组织、锚定皮肤、防止缝合线滑动,并且不需打结、操作简捷,可快速关闭伤口、缝合组织,使传统缝合线倒刺与皮肤软组织的松散卡压固定方式,转变为突齿与固定板针孔的紧密咬合关系,大大提升了组织缝合的牵拉力和伤口收紧的把持力,有效避免缝合伤口再次开裂。
【IPC分类】A61B17/06, A61B17/04
【公开号】CN204814015
【申请号】CN201520566176
【发明人】贺利军, 贾帅军
【申请人】贺利军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7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