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216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术后积水引流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引流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引流管不易活动、久置易堵、长度不易调节、侧孔暴露易被污染的问题。包括具有弹性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移动式的套装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外管靠近入口端处设为固定区,用于引流和创口固定。有益效果在于:可以任意调节留置在体内引流管的长度。压环的设计可以控制内管活动。该长度可随病情变化、病变范围改变而随时调整。本引流管因有凸圈的设计,不必缝合即可固定;不必牵疼皮肤,即可活动、伸缩自如;始终在密闭无菌的环境中,没有被暴露和污染的机会。
【专利说明】
引流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术后积水引流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0002]在医疗过程中,常需要把体内某些部位淤积或即将淤积的液体或/和气体引流出体外,才能达到痊愈的目的。
[0003]为此,常常需要应用引流管,但是临床发现如果引流管留置过久,或者长久不动,容易出现引流管堵塞,影响患者顺利康复。传统引流管由于在皮肤上缝合固定,并且有侧孔的存在,导致其难以活动,从而难以解决久置易堵的问题。
[0004]针对该问题,有相关技术人员提出提高引流效率的方法,具体方法参见申请号为95245538.2,名为一种主动封闭式双腔烟卷引流管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封闭的结合烟卷引流与单管引流的、可减少污染机会、又可同时引流两处积液的设备。该方法虽能提高烟卷引流初期的效率,并可减少开放烟卷引流的逆行感染,但未解决引流管久置易堵的问题。
[0005]持续引流出淤积或即将淤积在体内组织间或腔隙内的积液或积气,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给身体痊愈的机会,如果该时间较长时,无论是上述方法,还是现有技术,都无法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和引流物的高效排出。
[0006]研究人员发现,术后稍长时间以后,积液不易排出的原因在于,积液内的沉淀物或凝固物,堵塞引流管口、侧孔甚至管腔。频繁的挤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引流管堵塞;当堵塞发生后,挤压引流管,可使个别侧孔复通,效果欠佳,影响引流效果,这是个难题困扰着医生们。
[0007]如果牵动引流管,使其全部松动,之后还纳,可使全部侧孔复通,则效果较好。然而,由于引流管在皮肤上有缝线缝合固定,松动引流管会同时牵动缝线、拉疼皮肤,给患者造成痛苦。
[0008]此外,当引流区域的范围较大时,需要置入引流管较长,随着愈合,引流区域的范围会日渐缩小,引流管需要逐渐退出。但是,由于有侧孔的存在,限制了其不能一再退出。因为侧孔一旦退出体外,将会导致漏气、漏液和被污染。这又是个难题,困扰着医生们。
[0009]如果把引流管拔出来、剪短一些再重新插入,这样可以达到缩短体内引流管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病人不但忍受皮肤被固定线牵拉的痛苦,而且承受侧孔暴露、被污染、感染的危险。

【发明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引流管松动疼痛、难以松动、久置易堵、引流管侧孔暴露易被污染、不能分次退出的问题。
[0011]研究人员发现,术后稍长时间以后,积液排出慢的原因在于,积液内开始包含少量血块,而血块容易堵塞导流管的入口端,现有技术中,当入口端被堵塞以后,只能抽出导流管,再重新插入,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在该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001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密闭伸缩式引流管,包括相套装的外管和内管:外管一端与身体引流口连接,另一端连接引流袋或负压器等引流物收集装置,自身体引流口与外管连接处,至引流物收集装置连接管与外管连接处均为密封连接;内管在外管内与外管身体引流口连接一端呈轴套类间隙或密封的活动连接,即内管可由外管内向体内方向滑动伸长,也可由体内向外管方向滑动而缩短,以此方式可以任意调节留置在体内引流管的长度。内管的侧孔、侧缝等使管壁通透化的结构一旦从体内退出,便随即进入与之相密封连接的外管内,直至到引流物收集装置,都处于封闭状态,始终没有与外界接触和被污染的机会。本引流管因有凸圈的设计,不必缝合即可固定;不必牵疼皮肤,即可活动自如;不必担心侧孔露出,可任意退出或插入;可随病情变化、病变范围改变而自由调节置于体内的长或短,伸缩自如。
[001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是:
[0014]设计一种引流管,包括具有弹性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移动式的套装在外管内,所述内管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外管靠近入口端处设为固定区,用于引流和创口固定。
[0015]优选的,自所述内管的入口端起向出口端方向上设有引流通道,所述外管在近出口端与所述内管密封连接,所述引流通道分布在所述入口端至所述密封连接之间。
[0016]进一步的,所述引流通道为设置在内管上的引流孔、侧缝、设置在内管表面的引流槽、设置在外管内表面的引流槽或在内管和外管间所形成的缝隙。
[0017]优选的,在所述外管远离固定区的一端或所述内管的出口端为引流出口,该引流出口与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相连通。
[0018]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由可伸缩管制成。
[0019]进一步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的出口端固定为一体。
[0020]或者,所述外管为筒状管,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间为密封的活动连接。
[0021]或者,所述内管的出口端设有软管,该软管的两端与所述外管和内管密封连接。
[0022]优选的,在所述固定区的边缘还设有凸圈或凹圈。
[0023]优选的,所述固定区还设有压环。
[00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5](I)实现了引流管在密闭状态下、不牵疼皮肤、伸缩活动自如、根据病情变化、病变范围的改变而随意调节置于体内的长短;
[0026](2)内管与外管相配合,可以轻易活动内管。如果定期活动内管,可以防止引流管堵塞,万一堵塞,活动内管可以使其复通,从而保证体内积液和血块的顺利流出;
[0027](3)内管与外管间有多种组合方式,当体内积液越来越少时,尤其是体内引流腔隙越来越小时,内管在体内的长度也可变短,直至最后抽出,本实用新型的各种设计,在内管拉出变短的过程中,不与空气发生接触,能够保证稳定的无菌的环境;
[0028](4)压环的设计,用以控制内管的活动;
[0029](5)凸圈的设计,位于外管与体表引流口处紧密端处,为环形凸凹槽,即凸凹相间的环,以便与身体密封固定。使用时把顶端的一个凸圈捏扁塞入引流口内,当内管从外管向体内伸出时,便对凸凹凸环有支撑作用,使凸圈撑在引流口内,引流口卡在环形凹槽内,致使外管不用缝合便可固定在引流口处不易滑动或脱落。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轴测方向示意图;
[0031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外管拉伸状态的主视方向示意图;
[0032]图3是图1中所示外管压缩状态的全剖示意图;
[0033]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轴测方向示意图;
[0034]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主视方向不意图;
[0035]图6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的轴测方向示意图;
[0036]图7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方式主视方向示意图;
[0037]图8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简化示意图;
[0038]图9是图3中实施例的简化示意图;
[0039]图10是图5中实施例的简化示意图;
[0040]图11是内管的另一种形式的不意图;
[0041]图中各部件名称:1.内管;2.外管;3.凸圈;4.引流通道;5.密封元件;6.密封扎带;7.软管;11.入口端;12.出口端。
[0042]上图中,均拆去产生负压源的相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3]实施例1:一种引流管,如图8,包括能够相对移动的相套装的弹性内管I和弹性外管2;所述内管I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11和出口端12,内管I在外管2内可自由移动,外管为有伸缩性的弹性管,外管在近入口端11处设有使外管2固定在引流创口上的固定区,该固定区有凹圈,使外管2与引流创口间固定,也有压环固定内管I的位置,在外管2远离固定区的一端连接有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该结构结构简单,易于加工。
[0044]本实施例在工作状态,通过弹性外管的变形达到挪移内管,实现引流管伸缩活动和调节引流管在体内长度的效果。
[0045]操作时,先捏扁外管端口处的凸圈,置入引流口处;然后一手握住外管2密切接触体表处的一端,保持其位置不变,另一手捏住硬环处的内管I和外管2,同时推动或拉动二者,使外管2的伸缩变形,实现内管I的滑动,进出体内活动和调节在体内的长短;之后压环卡紧使内管固定,防止其自行滑动;当内管I进入体内时,凸圈便有了支撑,不易变形,紧紧卡在体表引流口内,不易滑脱,这样不用缝合便使外管2得到了固定和密封;外管2的另一端密封连接引流袋或负压器等引流物收集装置;创腔随着愈合日渐缩小,引流管可随之缩短,打开压环,按上述方法将内管分次退出,直至完全从身体退出进入到外管内,这时,外管的凸圈因失去了内管的支撑而变形,便随之退出。
[0046]引流通道4为设置在内管上的引流孔、侧缝、设置在内管表面的引流槽、设置在外管内表面的引流槽或在内管和外管间所形成的缝隙。
[0047]实施例2: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1,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到图3,和图9外管在近出口端12与内管I密封连接,弓I流通道4分布在入口端11至密封连接之间。内管的近出口端12连接有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
[0048]进而,外管2由可伸缩管制成。外管2与内管I的出口端为一体化出口。工作时,外管2套装在内管I外,与内管I形成活动的套装连接;内管I的出口端12连接有负压源,入口端11上设有一定数量的引流通道4;在外管2远离固定区的一端与内管I间设有密封元件5,该密封元件5处于内管I连接负压源的一端。
[0049]工作过程中,当引流侧孔4被血块堵塞导致流量变缓时,按住外管2与体表相固定的一端,牵动远端内外管结合处,使外管2变形伸缩,内管I滑动,血块在移动的内管I侧孔处受到牵拉位置便会发生变动,从而不再堵塞侧孔和通道,然后再任一位置卡紧固定或送回原处。
[0050]当病人病情有所好转,体内积液腔变小时,方法同上,将内管I自体内退出至需要位置。
[0051 ]整个过程中外管2与内管I间有密封元件5,不会发生空气泄露。
[0052]实施例3: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2,参见图4至图5和图10,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夕卜管2为筒状管,外管远离固定区的一端与内管间为设有活动密封元件。
[0053]内管I可活动在套装的外管2中,自入口端到活动密封处之间设有引流通道
[0054]操作时,一只手固定外管保持不动,另一只手直接牵拉或拔插内管体出口端,造成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相互滑动,从而达到活动、延长或缩短体内引流管目的。全过程中不与空气发生接触,不会发生细菌感染。
[0055]本实施例中,外管2与内管I接口处还可以设有密封扎带6。该密封扎带6可以在内管I不需移动时,进一步密封内管I和外管2。
[0056]实施例4: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2,参见图6至图7,具体不同之处在于,其中,内管I的出口端设有具有伸缩性的膜状软管,该软管的两端分别与外管和内管密封连接于一体。该有软管7具有伸缩性的,相当于实施例2中的伸缩管,外管相当于固定区。
[0057]外管2的远离固定区的一端密封连接软管7,软管7与内管I近出口端密封连接。软管7可变形,当需要拉伸出内管I时可以一手固定外管2,另一手直接拉出内管I,由于软管7的安装位置和特性,内管I被拉出的部分被包裹在软管7内,不会发生空气泄露或被污染。
[0058]实施例5:本实施例原理同实施例1,内管可为带侧孔的管状或半管(或槽型,其截面呈“C”或称“U”形),该结构本身的槽形成引流通道;可为一根或多根;多根之间可相套装或排列成束;束状可分散、或集合成股或集成一体化设计,半管集成后其截面呈与“Y” “S”“H” “X”形等类似的图形;多个带侧孔的管集成后其截面与“品” “田” “回”“8”形等类似的图形。本实施例中,侧孔的管状或半管作为引流通道的另一种形式。
[0059]最后需说明的是,以上者仅系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特征,稍加变化修饰而成者,亦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弹性的内管(I)和外管(2),所述内管(I)移动式的套装在外管(2)内,所述内管(I)的两端分别为入口端(11)和出口端(12),所述外管⑵靠近入口端(11)处设为固定区,用于引流和创口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内管(I)的入口端(11)起向出口端方向上设有引流通道(4),所述外管(2)在近出口端与所述内管(I)密封连接,所述引流通道(4)分布在所述入口端(11)至所述密封连接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4)为设置在内管(I)上的引流孔、侧缝、设置在内管表面的引流槽、设置在外管内表面的引流槽或在内管(I)和外管(2)间所形成的缝隙。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管(2)远离固定区的一端或所述内管(I)的出口端(12)为引流出口,该引流出口与引流袋或负压引流装置相连通。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由可伸缩管制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与所述内管(I)的出口端固定为一体。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2)为筒状管,所述外管(2)与所述内管(I)间为密封的活动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I)的出口端设有软管(7),该软管(7)的两端与所述外管(2)和内管(I)密封连接。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区的边缘还设有凸圈(3)或凹圈。10.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区还设有压环。
【文档编号】A61M25/00GK205515915SQ201620110667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2月4日
【发明人】雷涛
【申请人】雷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