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578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用品,为一种既可仰卧、又可侧卧的可调高低保健枕。
背景技术
人有高低胖瘦、肩有宽窄、颈有粗细之别。人们睡觉时所用枕头只有采用合理的、适当的结构,才能做到真正的因人、因肩、因颈而宜。现代医学证明,枕头不能因人而宜,高低不当,均对大脑和心肺的正常供血、供氧有一定影响。特别对中老年人来说,由于扭曲了正常生理曲线,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但现有的枕头均不具有因人、因肩、因颈而可调整的功能。
人有仰卧、侧卧睡眠习惯,但市场上现有的保健枕,以及根据信息检索,目前的保健枕,只能叫仰卧式保健枕。因为仅能仰卧,不能侧卧。如果侧卧,不仅没有保健功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甚至副作用比一般的传统枕还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目前枕头所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既可根据使用者习惯进行仰卧或侧卧,又可依使用者人体生理特征进行调整的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具有上枕,并还具有可调高低的下枕,该下枕与上枕相连接;该下枕包括有调控管和调控装置,调控装置与调控管相连。
所述的调控管具有与人体头部生理曲线相适应的颈部调控管和头顶调控管,各调控管相互贯通;并由各调控管围成的中部的后脑勺区。
所述的颈部调控管分为仰卧后颈区、左右侧卧侧颈区和左右侧卧侧腮区;所述的头顶调控管分为左右两侧托区;所述的后脑勺区两侧具有与上述各调控管贯通的侧头区调控管。
本实用新型自然物理性、透气性、实用性以及可实施性较强,既不失传统枕特点,又无任何污染,解决了目前保健枕仅能仰卧不能侧卧的问题,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科学精细的设计,也使产品更加人性化,体现了对人的细微关怀和忠诚度。本实用新型使用寿命至少可达5年。
本实用新型的保健枕具有以下功能1、仰卧时对颈椎和颈椎病均有一定的保健、预防作用和辅助疗效。因为仰卧时,后颈部对颈部调控管的压力要比侧卧时侧颈部要大,所以颈部调控管就会产生较大的膨胀,而这种胀力会使头部自然向上,从而使后颈部在保持正常曲线的同时,会产生自然的牵引功能,使支撑了一天的椎间盘得到充分松弛和吸收养分,从而增强椎间盘白天的支撑能力。
2、侧卧时也能最大限度保证大脑和心肺的正常供血供氧。因为侧卧时,头部有四个部位对枕头高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是侧颈区该区一般要求高度为12厘米左右,虽然该区与后颈区使用的是同一道颈部调控调管,但由于侧卧时有肩部的支撑,其压力要比后颈区的压力要小很多。因此,加之传统枕的厚度,也正好应对了该区12厘米左右的要求;二是侧头区(由侧头区调控管构成)该区一般要求高度为10厘米左右,而该区也由于有肩部的支撑,加之压面较大,虽有一定压力,但压力不大。因此,也正好应对该区10厘米左右的要求;三是侧腮区该区一般要求高度为13厘米左右,虽然该区也同在颈部调控管上,但由于该区对颈部调控管基本上没有压力,因此,有一定压力的侧颈区8与基本没有压力的侧腮区,就产生一个坡面高度,而这个坡面高度也正好应对了该区厘米的要求,也就不会再看到有人把手垫到侧腮下面的现象了;四是侧托区。该区11一般要求高度为9厘米左右,该区基本没有压力,仅为对侧头顶部的一种托扶,之所以有此对应的设计,主要是从感觉上体现一种不可缺少的温馨性关怀。
所以,由于上述这些好处的形成,也就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肩、颈、头这三部分的生理平衡和曲线,使颈部肌肉、颈椎、神经、椎间盘、静动脉血管等,均都得到了充分松驰和休息,从而保证大脑和心肺的正常供血供氧。同时也对心脑血管及其疾病、一般的打呼噜等,起到了保健和预防作用。
图面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意图,图中主要反映了调控管的结构情况;图2是根据人体的生理曲线而提供的一种颈部调控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如下1.上枕2.下枕3.调控管4.调控装置;31.颈部调控管 32.头顶调控管33.侧头区调控管34.后脑勺区;311.后颈区 312.侧颈区 313.侧腮区321.侧托区;41.充放气软管 42.充气球43.充放气阀门44.滚动阀门。
图中所示基本以右侧为例,右侧与左侧示意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具有上枕1,并还具有可调高低的下枕2,该下枕2与上枕1相连接;该下枕2包括有调控体3和调控装置4,调控装置4与调控体3相连。图中所示的下枕2即为具有调控体3的一种枕垫,根据情况也可采用下枕套的结构,其下枕套包裹着调控体,且可采用下枕套与上枕相连接的结构。
所述的调控体3由具有与人体头部生理曲线相适应的颈部调控管31和头顶调控管32构成,各调控管相互贯通;并由各调控管围成的中部内凹或通孔的后脑勺区34。
所述的颈部调控管31分为仰卧后颈区311、左右侧卧侧颈区312和左右侧卧侧腮区313;所述的头顶调控管32分为左右两侧托区321;所述的后脑勺区34两侧具有与上述各调控管贯通的侧头区调控管33。上述所述的调控体3即为由颈部调控管31、头顶调控管32侧头区调控管33构成的一体的 形结构。
下面进一步说明与上述原理相同的另外实施例。其中上枕具有枕套功能,其下枕还包括有具有枕套的下枕芯或下枕套。在上枕与下枕芯或下枕套的中间置放一个由不同直径的颈部调控管、侧头区调控管和头顶调控管一体成形的 形调控体; 形调控体的一侧或两侧连接有调控装置。所述的调控体可上枕与下枕芯或下枕套通过拉链等装配其中。
再参见
图1,上述的调控装置4主要由充放气软管41、由充放气软管连接的充气球42及充气球上附设的充放气阀门43构成。通过调控装置可实现对上述的调控体进行充放气。为了便于更好地充放气,在充放气软管41上套有二道保险的滚动阀门44。
参见图2,图中所示是根据人体的生理曲线而提供的一种颈部调控管的结构示意图,以满足仰卧、侧卧的要求。其调控管分为后颈区311、侧颈区312和侧腮区313。
需要进一步强调说明的是
——根据侧卧时头的各部位不同要求,并保证头部正常的生理平衡和曲线。颈部调控管31的宽度比侧头区调控管33的宽度宽1.5至2.5厘米;侧头区调控管33的宽度要比头顶调控管32的宽度宽粗1至1.5厘米。
——仰卧时,后颈部的生理曲线的保持,主要靠颈部调控管后颈区的支撑来实现,而后脑勺区基本不需要什么高度支撑,仅需后脑勺下边的传统枕辅托一下即可。并根据仰卧时人体的生理曲线要求,并保持仰卧时的正常生理曲线。后脑勺区5的间隔距离在10厘米左右,即上述左右两侧头区调控管33相隔10厘米左右。
本实用新型调高时,关闭充放气阀门43和松开滚动阀门44,通过手握充气球42运动至适当后,关闭滚动阀门44即可。调低时,松开充放气阀门43和滚动阀门44至适当后,关闭两道阀门即可。至于仰侧卧,本实用新型完全顺应睡眠习惯。由于睡觉后,无论取何睡姿,半夜翻身,均为浅意识和无意识的自然滚动习惯,一般不会、也懒得在原位挪动身体,因此无论往那边翻,均会翻到枕头的适当位置。比如睡时取仰姿,后颈部居颈部调控管的后颈区位置,半夜无论左翻或右翻,由于身体不会原地挪动,因此都会自然翻到枕头的侧卧位置。
权利要求1.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具有上枕(1),其特征在于并还具有可调高低的下枕(2),该下枕(2)与上枕(1)相连接;该下枕(2)包括有调控体(3)和调控装置(4),调控装置(4)与调控体(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控体(3)由具有与人体头部生理曲线相适应的颈部调控管(31)和头顶调控管(32)构成,各调控管相互贯通;并由各调控管围成的中部内凹或通孔的后脑勺区(3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健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颈部调控管(31)分为仰卧后颈区(311)、左右侧卧侧颈区(312)和左右侧卧侧腮区(313);所述的头顶调控管(32)分为左右两侧托区(321);所述的后脑勺区(34)两侧具有与上述各调控管贯通的侧头区调控管(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枕,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调控装置(4)主要由充放气软管(41)、由充放气软管连接的充气球(42)及充气球上附设的充放气阀门(43)构成;在充放气软管(41)上套有二道保险的滚动阀门(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枕,其特征在于颈部调控管(31)的宽度比侧头区调控管(33)的宽度宽1.5至2.5厘米;侧头区调控管(33)的宽度要比头顶调控管(32)的宽度宽粗1至1.5厘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健枕,其特征在于后脑勺区(5)的间隔距离在10厘米左右,即上述左右两侧头区调控管(33)相隔10厘米左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可调高低的仰侧卧保健枕,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主要解决仰卧和侧卧时同样感觉舒适等问题。它具有上枕,并还具有可调高低的下枕,该下枕与上枕相连接;该下枕包括有调控管和调控装置,调控装置与调控管相连。本实用新型自然物理性、透气性、实用性以及可实施性较强,既不失传统枕特点,又无任何污染,解决了目前保健枕仅能仰卧不能侧卧的问题,填补了市场空白。本实用新型使用寿命至少可达5年。
文档编号A47G9/10GK2770503SQ200520005390
公开日2006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8日
发明者王光明 申请人:王光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