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9363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佐餐工具,具体说,是涉及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
技术背景[0002]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是淡水螯虾的一种,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在江、河、 湖泊等水体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备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由于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广,“中国龙虾节”已成颇具地方特色的中国现代节庆,每当龙虾上市,“龙虾风暴”便席卷各地。然而,由于食用龙虾目前尚无合适的佐餐工具,食客品味龙虾时,必须开展“双手运动”,先用手从盆中抓取龙奸,再用双手剥去头部、外壳和肠子,好不容易吃到美食,双手也沾满了油腥,在满足了口福之后,却为一手的油腻而烦恼,更讨厌的是,这一手的油腻一时还不易洗净,严重影响了此后的社交活动。为阻挡油腥,有人会戴上一次性手套, 但事实证明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龙虾固然味美,但食用时十指联动、满嘴满手的油污, 其景象却极为不美。如此吃相,既不符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礼仪,也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典雅规范,着实令人尴尬。为此,中国专利ZL200520077577. 9设计了一种龙虾食用挑片,提供了一种龙虾食用工具,但实际使用中,我们却还得用手直接抓取龙虾,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上述缺憾。专利 ZL200520075400. 5、ZL200520075401. X 及 ZL200520075399. 6 分别提供了一种龙虾食用镊刀、食用齿耙和食用餐盘,然而,这些工具单独使用时并不能方便食用龙虾, 故不能改变上述食用龙虾时的尴尬,只有联合使用才能获得较好效果,但仍有明显不足,例如,龙虾食用齿耙的耙体过于复杂,使用不便,无法方便地将虾肉送入口中,也不便于清洗; 龙虾食用镊刀末端的刀刃和钩子在将虾肉送入口中时存在划伤或钩破口唇等危险,使用不够安全,清洗时也存在着相似的安全隐患;龙虾食用餐盘只能在食用龙虾时使用,专属性太强,一般家庭或非专业龙虾餐饮店不宜专门配置,更不容易普及,此外,清洗同样也不方便。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使得食用龙虾时不必用手直接接触龙虾,免除目前食用龙虾时的种种尴尬及油渍玷污的烦恼,将食用龙虾变成优雅的美食享受。[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0005]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包括龙虾取拾固定叉,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和用于存放龙虾取拾固定叉及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的盛装盒。[0006]所述龙虾取拾固定叉包括叉柄和叉体,所述叉柄和叉体之间形成的夹角推荐为 100 140°,优选为 120°。[0007]所述叉体上设有叉齿,所述叉齿上设有齿槽。[0008]所述叉齿的形状优选锥形或三角形。[0009]所述齿槽优选为镂空或不镂空的凹槽。3[0010]所述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包括耙柄和耙体,所述耙柄和耙体之间形成的夹角优选为 90°。所述耙体上设有耙齿,耙齿间设有齿孔,所述齿孔的形状优选为水滴型。所述耙齿至少3个,耙齿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所述盛装盒由盒体及盒盖组成,所述盒体与盒盖间活动连接为一体。所述盒盖上设有锁钮,盒体上设有与锁钮匹配的锁孔。所述盒体内设有2个并排的固定卡,以固定存放其中的龙虾取拾固定叉和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食客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组合餐具,在食用龙虾时不必再用双手直接接触龙虾即能方便地取食,既卫生又方便,食用时不失优雅,更无双手沾满油腥的烦恼,能使街边不拘形式的小吃步入文明规范的大雅之堂。2)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一叉一耙就可解决龙虾的食用问题,没有其他繁琐的辅助用具,且一手拿叉一手拿耙,类似西餐的进食方法,对于习惯使用筷子的人们,只需稍加指点就可熟练掌握。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叉齿和耙齿上不设快口,使用和清洗都比较安全,同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叉和耙不仅可以解决龙虾的食用问题,还能应用在其他虾类等食物的食用上,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作为家庭和餐馆的常备餐具。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叉齿上设有槽孔,可以导出龙虾壳内的汤汁,使得食用龙虾时更加安全,不至于在拾取龙虾时,汤汁溅出弄脏衣物。同样,所提供的齿耙,其耙齿间设有齿孔,可以导引汤汁,避免汤汁溅出弄脏衣物。5)本实用新型包括了一个叉和耙的盛装盒,这样可以集中保存叉子和齿耙,不至于不用时随手乱放造成丢失,同时,盛装盒上能用各种装饰加以点缀,盒内也可以放置一些餐巾纸方便食客使用,既能保持餐具的清洁,又使得盛装盒美观大方,一盒多用。6)本实用新型制作方便,只需在现有餐具生产设备上稍加改动就可生产,投资成本低廉,可规模化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龙虾取拾固定叉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包括龙虾取拾固定叉 1、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2及用于存放龙虾取拾固定叉1及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2的盛装盒;所述盛装盒由盒体3及盒盖4组成,所述盒体3与盒盖4间活动连接为一体;所述盒盖 4上设有锁钮5,盒体3上设有与锁钮5匹配的锁孔6 ;所述盒体3内设有2个并排的固定卡7,以固定存放其中的龙虾取拾固定叉1和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2。[0029]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龙虾取拾固定叉1包括叉柄8和叉体9,叉柄 8和叉体9之间形成的夹角可为100 140°,优选为120° ;叉体9上设有叉齿10,所述叉齿10上设有齿槽11。[0030]所述叉齿10可为2个以上,优选2 3个;其形状可为锥形或三角形,优选三角形;所述齿槽11可为镂空或不镂空的凹槽,优选为镂空的凹槽。[0031]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2包括耙柄12和耙体 13,耙柄12和耙体13之间形成的夹角优选为90° ;所述耙体13上设有耙齿14,耙齿14间设有齿孔15 ;所述耙齿14至少有3个,优选3 5个;所述耙齿14的形状优选为三角形, 所述齿孔15的形状优选为水滴型。[0032]使用本实用新型食用龙虾的操作如下[0033]龙虾食客端坐在餐桌旁,面前放置一个盘子,食客打开龙虾组合餐具盛装盒,取出所装龙虾取拾固定叉1和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2,分别搁置在盘子的左右二侧。当龙虾端上餐桌后,食客先用一只手拿起龙虾取拾固定叉1,将叉齿10叉入一个龙虾体内,拾取龙虾将其放置并固定在自己面前的盘子内,而后,食客用另一只手拿起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2将龙虾头及虾壳扒去,用耙齿14将龙虾的内脏除去,然后,用龙虾取拾固定叉1将龙虾体肉送入口中,完成一次龙虾的食用过程。如此反复,即可完成整个食用过程。[0034]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任何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进行若干改进或者润饰,例如改变叉体9或耙体13上的叉齿、耙齿形状以及改变盛装盒的形状、外观、叉和耙的放置方法等等,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当视为覆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龙虾取拾固定叉,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和用于存放龙虾取拾固定叉及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的盛装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龙虾取拾固定叉包括叉柄和叉体,所述叉柄和叉体形成的夹角为100 1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叉柄和叉体形成的夹角为1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叉体上设有叉齿,所述叉齿上设有齿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叉齿的形状为锥形或三角形;所述齿槽为镂空或不镂空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包括耙柄和耙体,所述耙柄和耙体形成的夹角为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耙体上设有耙齿,耙齿间设有齿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耙齿至少3个,耙齿的形状为三角形;所述齿孔的形状为水滴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盛装盒由盒体及盒盖组成,所述盒体与盒盖间活动连接为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上设有锁钮, 盒体上设有与锁钮匹配的锁孔;所述盒体内设有2个并排的固定卡,以固定存放其中的龙虾取拾固定叉和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用龙虾的组合餐具,包括龙虾取拾固定叉,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和用于存放龙虾取拾固定叉及龙虾外壳内脏去除耙的盛装盒。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一叉一耙就可解决龙虾的食用问题,不必再用双手直接接触龙虾即能方便地取食,既卫生又方便,更无双手沾满油腥的烦恼,而且结构简单,叉齿和耙齿上不设快口,使用和清洗都比较安全,同时还可防止汤汁溅出弄脏衣物。另外,本实用新型包括的盛装盒,不仅可以集中保存叉子和齿耙,还可以放置一些餐巾纸方便食客使用,既能保持餐具的清洁,又能一盒多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规模化推广应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47G21/06GK202234521SQ20112037354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8日
发明者任昉, 任逸翔, 陈兆梅 申请人:任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