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76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
背景技术
普通的纱窗灰尘清理方式是将纱窗卸下来用水或者其他设备清洗,操作起来极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包括手柄⑷、柄头(7)、两个转动电机⑴、两个震动电机、转轴(2)、集尘箱(8)、电极板(9)、电池槽(10);手柄⑷为壳体结构,内部分为两个空间,一空间作为电池槽(10),另一空间作为集尘箱(8),集尘箱(8)内部两侧固定静电吸附装置的两个电极板(9),两个电极板(9)之间的空间连接一收尘袋;集尘箱⑶连接柄头(7),柄头(7)内部安置两个并排的转轴(2),转轴(2)上有粘有静电布,两个转轴
(2)分别由两个电机⑴驱动,使两个转轴⑵相向转动,柄头(7)端部的两个空腔(11)内设置两个震动电机。所述的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还包括一吊环(3),连接在手柄(4)的一端。本发明无需将纱窗卸下就可进行纱窗灰尘清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图I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的纵剖图。I转动电机;2转轴;3吊环;4手柄;5开关;6指示灯;7柄头;8集尘箱;9电极板;10电池槽;11空腔。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参考图I和图2,本发明的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包括吊环3、开关5、手柄4、柄头7、两个转动电机I、两个震动电机(图中未示出)、转轴2、集尘箱8、电极板9、指示灯6、电池槽10。手柄4为壳体结构,内部空间分为两个空腔,一空腔作为电池槽10,另一空腔作为集尘箱8,集尘箱8内部两侧固定静电吸附装置的两个电极板9,两个电极板9之间的空间连接一收尘袋;集尘箱8连接柄头7,柄头7内部安置两个并排的转轴2,转轴2上有粘有静电布,两个转轴2分别由两个电机I驱动,使两个转轴2相向转动,柄头7端部的两个空腔11内设置两个震动电机。
打开电源开关5,电路接通,位于柄头7里的两个电机I和震动电机开始工作。当柄头7接近纱窗时,位于柄头7内的上下两个震动电机会将纱窗上的灰尘震下。两个转动电机I带动转轴2相向转动,两转轴2上粘有静电布,通过转轴2之间的旋转,静电布上的刷毛之间摩擦产生静电,将震动电机震下的灰尘带上静电并转动带入除尘器的集尘箱8内。进入集尘箱8内的灰尘会分别带上正负两种电荷,并被带有正负电荷的电极板9吸引,灰尘最终被收集到收尘袋中。本发明的用法非常简单,只要打开手柄上端的电源开关,将除尘器柄头的前端部分对准纱窗即可,其使用的力度适中,不可过大 或者过小,力度过大有可能会损坏除尘器柄头前端的静电布刷毛并且影响转动电机的正常运转,力度过小会影响除尘效果。最后,使用多次收集到的灰尘会落入收尘袋中,只要定期倾倒收尘袋中的灰尘即可。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4)、柄头(7)、两个转动电机(I)、两个震动电机、转轴⑵、集尘箱(8)、电极板(9)、电池槽(10);手柄(4)为壳体结构,手柄(4)内部分为两个空间,一空间作为电池槽(10),另一空间作为集尘箱(8),集尘箱⑶内部两侧固定静电吸附装置的两个电极板(9),两个电极板(9)之间的空间连接一收尘袋;集尘箱⑶连接柄头(7),柄头(7)内部安置两个并排的转轴(2),转轴⑵上有粘有静电布,两个转轴⑵分别由两个电机⑴驱动,使两个转轴⑵相向转动,柄头⑵端部的两个空腔(11)内设置两个震动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吊环(3),连接在手柄(4)的一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静电吸附式纱窗除尘器,包括手柄(4)、柄头(7)、两个转动电机(1)、两个震动电机、转轴(2)、集尘箱(8)、电极板(9)、电池槽(10);手柄(4)为壳体结构,手柄(4)内部分为两个空间,一空间作为电池槽(10),另一空间作为集尘箱(8),集尘箱(8)内部两侧固定静电吸附装置的两个电极板(9),两个电极板(9)之间的空间连接一收尘袋;集尘箱(8)连接柄头(7),柄头(7)内部安置两个并排的转轴(2),转轴(2)上有粘有静电布,两个转轴(2)分别由两个电机(1)驱动,使两个转轴(2)相向转动,柄头(7)端部的两个空腔(11)内设置两个震动电机。本发明无需将纱窗卸下就可进行纱窗灰尘清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A47L1/05GK102715865SQ20121020101
公开日2012年10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8日
发明者刘永姜, 孙厚朝, 李文举, 邵延君, 陈东建, 陈伶 申请人:中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