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6439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冲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形态通常涉及一种冲厕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对便器进行杀菌或者洗净的冲厕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存在使用者在使用便器之前,可以润湿便器盆面的冲厕装置。通过该冲厕装置可以减少附着在盆面上的污物。在此,考虑近年来节约用水的趋势,优选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水。相对于此,具有具备金属离子析出单元、雾化单元的卫生洗净装置(日本国特开2008-163716号公报)。根据日本国特开2008-163716号公报所述的卫生洗净装置,在探测到使用者入室后,雾状的水便被搬运到便器内。由于雾状的水漂浮在便器内,因此能够在使用者进行排泄之前在便器的内面上形成水膜。接着,到了规定时间时,含有杀菌性金属离子的水通过雾化单元向便器内供给。在此,更优选向便器的盆面上所喷雾的水或杀菌水要附着在全部盆面上。而且,在将杀菌水喷雾时,为了实现闻效率地杀菌,更优选杀菌水保留在盆面上。在水或杀菌水的喷雾量较少时,很难减少附着在盆面上的污物。因此,存在无法实现高效率地杀菌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水或杀菌水的喷雾量较多时,存在水或杀菌水会相互凝聚而从盆面上流下的风险。在流下的部分上会形成条状水滴不附着的区域。那样,存在喷雾更长的时间反而会造成难以减少附着在盆面上污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一种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便器,具有盆;喷雾部,将水滴向所述盆表面 进行喷雾;控制部,在使用所述便器前控制所述喷雾部所喷雾的所述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第I个发明是一种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便器,具有盆;喷雾部,将水滴向所述盆表面进行喷雾;控制部,在使用所述便器前控制所述喷雾部所喷雾的所述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O而且,第2个发明是一种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雾部,将水滴向所述盆表面进行喷雾;控制部,在使用所述便器前控制所述喷雾部所喷雾的所述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根据上述冲厕装置,控制部控制喷雾部所喷雾的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因此,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水滴在盆面上大致均等地分散。由此,可以降低在盆表面上没有附着水滴的部分附着污物的风险。因此,可以减少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污物。此外,可以抑制水滴的喷雾量,缩短水滴的喷雾时间。而且,通过控制部将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10 50%,即使在盆表面上没有形成水膜,水滴也会被污物压碎而在盆表面扩散,并且可以与相邻的其他水滴结合而形成适当厚度的水膜。由此,可以抑制喷雾量,同时抑制附着在便器的盆面上的污物。此外,第3个发明是根据第I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20%。而且,第4个发明是根据第2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20%。根据上述冲厕装置,通过控制部将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10 20%,可以使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水滴的密度形成更稳定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抑制多个水滴相互凝聚,增大水滴的大小(量)。因此,不管便器表面的性状如何,均可更稳定地保持水滴的占有率。而且,第5个发明是根据第I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30 50%。而且,第6个发明是根据第2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30 50%。根据上述冲厕装置,通过控制部将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30 50%,可以形成抑制多个水滴在相互凝聚的同时从盆表面滑落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水滴量更多,因此可以确保水膜形成的厚度。由此,抑制污物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效果得到更高效且更稳定地发挥。

此外,第7个发明是根据第I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区域位于从所述便器的侧面观察时比所述盆上形成的积水面的中心线靠后的位置。而且,第8个发明是根据第2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区域位于从所述便器的侧面观察时比所述盆上形成的积水面的中心线靠后的位置。一般,从便器的侧面观察时,使用者排泄的污物容易附着在盆里形成的积水面的中心线的前侧、盆表面的后侧的盆表面上。根据上述冲厕装置,控制部将从便器侧面观察时,比在盆里形成的积水面的中心线靠后的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10 50%左右。由此,可以更高效率地减少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污物。而且,第9个发明是根据第I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盆表面具有亲水性。根据该冲厕装置,盆表面具有亲水性。因此,从喷雾部被喷雾的水滴确实地附着在盆表面上。由此,可以将水滴的占有率良好的控制在高区域内,可以更有效地减少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污物。在此,所谓亲水性即对盆喷雾时,沾在其表面的水滴不流下来的程度。尤其,便器的盆面根据便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其多数具有倾斜面。因此,优选在其最大的倾斜面上水滴也不滑落的便器。此外,第10个发明是根据第I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滴的平均粒径为100 300 μ m。而且,第11个发明是根据第2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滴的平均粒径为100 300 μ m。作为平均粒径,按使用He - Ne激光的弗劳恩霍夫解析法求出粒径分布,作为平均粒径使用索特平均值(总体积/总表面积)。根据上述冲厕装置,可以抑制喷雾部所喷雾的水滴悬浮。由此,可以抑制水滴附着于便座、使用者的臀部或者大腿部等。而且,可以抑制喷雾部所喷雾的水滴沾在盆表面上时或者在其后凝聚。由此,可以更高效率地将水滴留在盆表面上。而且,控制部可以更容易地控制附着在盆表面上水滴的占有率。此外,第12个发明是根据第10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喷雾部喷雾所述水滴的时间来控制所述占有率。而且,第13个发明是根据第11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喷雾部喷雾所述水滴的时间来控制所述占有率。根据上述冲厕装置,控制部通过控制喷雾部所喷雾的水滴的粒径及喷雾时间,可以更容易地控制附着在盆表面上水滴的占有率。例如,考虑到使用者从进入卫生间开始到坐在便座上的时间,控制部将喷雾时间进行适当的控制。由此,可以在使用者使用便器之前润湿便器盆表面,从而抑制水滴附着于使用者的臀部、大腿部等。此外,第14个发明是根据第I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可以生成杀菌水的杀菌水生成部,所述喷雾部,向所述盆表面将所述杀菌水进行喷雾。而且,第15个发明是根据第2个发明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可以生成杀菌水的杀菌水生成部,所述喷雾部,向所述盆表面将所述杀菌水进行喷雾。根据上述冲厕装置,喷雾部能够将由杀菌水生成部产生的杀菌水向盆表面喷雾。由此,可以将存在于便器的盆表面上的菌进行杀菌。而且,控制部控制喷雾部所喷雾的杀菌水的喷雾量,将附着在盆表面上的杀菌水的占有率控制在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ο由此,抑制杀菌水 沾在盆表面上时或者在其后凝聚并流下,可更闻效率地将杀菌水留在盆表面上。因此,可以更高效率地进行盆表面的杀菌。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的模式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图3是例示喷雾喷嘴所喷雾的水滴粒径的测量位置的平面模式图。图4是例示喷雾喷嘴所喷雾的水滴粒径的一例测量结果的图表。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者实施的水滴的占有率的实验条件的模式图。图6 (a)及图6 (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者实施的水滴的占有率的实验条件的模式图。图7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结果表。图8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图表。图9是例示本发明者实施的营养残留率的一例实验结果的结果表。图10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图表。图11是例一例水滴占有率与营养残留率关系的图表。图12是用于说明各试料的试验片的比较表。
图13 (a) 图13 (c)是用于说明除去污物作用的平面模式图。图14 Ca)及图14 (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者进行的水膜形成实验的立体模式图。图15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实验结果表。图16是例示一例水滴占有率与水滴量的关系的图表。图17是例示一例水滴占有率与营养残留率的详细数据的数据表。图18是例不一例水滴占有率与水滴量的关系的图表。图19是例不一例水滴占有率与水滴密度的关系的图表。图20是例示规定的水滴占有率的表面照片及二值化图像的结果表。图21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杀菌水生成部的具体例子的剖视模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对于同样的结构要素附上相同的符号,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的模式图。而且,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的要部结构的框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表示卫生洗净装置的模式图为平面模式图,表示西式座便器的模式图为剖视模 式图。而且,图2合并表示水路系统与电气系统的要部结构。图1表示的冲厕装置10具备西式座便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仅称为“便器”)800和设置在其上的卫生洗净装置100。便器800具有盆801。卫生洗净装置100具有外壳400、便座200及便盖300。便座200和便盖300分别开闭自如地被轴支承在外壳400上。另外,便盖300并非一定要设置。例如在外壳400的下部,设置有将水、杀菌水向便器800的盆801表面喷雾的喷雾喷嘴(喷雾部)480。喷雾喷嘴480既可以设置在外壳400的内部,也可以附属设置在外壳400的外部。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提到“水”时,不仅指冷水,也包括加热后的热水。而且,本申请说明书中的“杀菌水”是指所包含的例如次氯酸等的杀菌成分多于自来水(也仅称为“水”)的液体。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10具有第I流路21,其将自来水管、贮水箱等供水源所供给的水导向喷雾喷嘴480。在第I流路21的上游侧设置有电磁阀431。电磁阀431是可开闭的电磁阀门,其根据设置在外壳400内部的控制部405的指令控制供水。另外,第I流路21是电磁阀431下游侧的二次侧。在电磁阀431的下游,设置有可生成杀菌水的杀菌水生成部450。后面将对杀菌水生成部450进行详细说明。在杀菌水生成部450的下游,设置有流量调节.流路切换阀471,其或者进行水势(流量)的调节,或者进行对喷雾喷嘴480或未图示的洗净喷嘴等供水的开闭或切换。第I流路21在流量调节 流路切换阀471处分支。被第I流路21引导的杀菌水或上水在流过流量调节.流路切换阀471之后被导向喷雾喷嘴480。另一方面,被导向在流量调节.流路切换阀471处分支的第2流路23的杀菌水或上水例如被导向未图示的洗净喷嘴或喷嘴洗净室等。流量调节 流路切换阀471能够根据来自控制部405的指令,对将杀菌水或上水导向第I流路21的状态以及将杀菌水或上水导向第2流路23的状态进行切换。例如在外壳400上设置有检测使用者进入卫生间的入室感应传感器402、检测位于便座200前方的使用者的人体感应传感器403、检测使用者已坐在便座200上的座式感应传感器404。入室感应传感器402能够检测打开卫生间的门刚刚入室后的使用者,还能够检测正要进入卫生间而位于门前的使用者。也就是说,入室感应传感器402不仅能检测到已进入卫生间的使用者,还能检测到进入卫生间之前的使用者即位于卫生间外侧门前的使用者。作为这样的入室感应传感器402,可使用热电传感器、多普勒传感器等的微波传感器等。使用利用微波的多普勒效应的传感器或使用发射微波并根据反射的微波振幅(强度)而检测出被检测体的传感器等时,可以隔着卫生间的门检测到使用者的存在。也就是说,能够检测到进入卫生间之前的使用者。人体感应传感器403能够检测到位于便器800前方的使用者即位于从便座200向前方且离开便座200的位置的使用者。也就是说,人体感应传感器403能够检测到进入卫生间后接近便座200的使用者。作为这样的人体感应传感器403,例如可使用红外线反射式测距传感器等。座式感应传感器404能够检测在使用者马上要坐到便座200上之前位于便座200上方的人体或坐在便座200上的使用者。即,座式感应传感器404不仅能检测坐在便座200上的使用者,还能检测位于便座200上方的使用者。作为这样的座式感应传感器404,例如可使用红外线反射式测距传感器等。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10中,例如入室感应传感器402检测到已进入卫生间的使用者时,控制部405能够实施将水滴从喷雾喷嘴480向便器800的盆801表面喷雾的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405可以实施在使用者使用便器800前将便器800的盆801表面用水滴润湿的控制。由此,可以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

控制部405控制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盆801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左右。在此,本申请说明书中“水滴的占有率”或者“水滴占有率”为根据图5 图8涉及的通过后述的公式导出的值。“盆801表面的规定区域”为,典型的如图1所示,例如从便器800侧面观察时比积水面805的中心线805c靠后侧的盆801表面。在此,本申请说明书中,从便器800侧面观察时相对积水面805的中心线805c为垂直的水平方向,将由坐在便座200上的使用者观察的前方定为“前方”,将由坐在便座200上的使用者观察的后方定为“后方”。一般,使用者排泄的污物,从便器800的侧面观察时,容易附着在与积水面805的中心线805c前侧的盆801表面相比、靠后侧的盆801表面上。因此,通过控制部405将在从便器800侧面观察时附着在积水面805的中心线805c后侧的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10 50%左右,可以更高效率地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低于10%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彼此之间的间隔较宽,则盆801表面上没有附着水滴的部分即没有被润湿的部分附着污物的风险更高。另外,作为润湿盆801表面的方法,常用的是在使用便器800之前,与洗净便器同样将洗净水的一部分吐出。此时,利用将洗净水布满盆面整体后残留在表面上的残水。此时,水滴的占有率虽然在15%左右,但是与将水滴喷雾的情况相比,盆801面上的水滴附着状态不均匀,没有附着水滴的区域广范分布。因此,不能稳定地发挥抑制污物附着的效果,污物残留在盆801表面上的风险增高。而且,由于吐出的大部分洗净水均从盆801面流下,所以,存在盆801面上能够有助于抑制污物附着的残水的比例较少,从节水的观点来看,也是没有效果的。另一方面,即使附着在盆801表面上水滴的占有率闻于50%,也不能像水滴的闻占有率那样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而且,还会浪费水滴的喷雾量,或需要更长的喷雾时间。因此,在使用者使用便器800之前控制部405将水滴喷雾时,会存在即使使用者坐在便座200上后还喷出水滴的危险。因此,存在让使用者不安的危险。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5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盆801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左右。由此,可使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均匀分布,降低在盆801表面上没有附着水滴的部分附着污物的风险。因此,可以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此外,还可以抑制水滴的喷雾量,缩短水滴的喷雾时间。污物落在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上面时,污物会压碎水滴。此时,在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为约2%以上时,被压碎的水滴可在盆801表面上扩散,与相邻的其他水滴结合而形成水膜。由此,可以抑制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后面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便器800的盆801的表面具有亲水性。由此,从喷雾喷嘴480所喷雾水滴确实地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由此,即使在水滴占有率高的区域也可以进行良好的控制,可以更有效地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所谓亲水性,即指附着在盆上的水滴不流下的程度。例如,用瓷釉形成的便器的表面,表现出了良好的亲水性。另外,控制部405能够实施将杀菌水生成部450生成的杀菌水从喷雾喷嘴480向便器800的盆801表面喷雾的控制。通过喷雾喷嘴480将杀菌水向便器800的盆801表面喷雾,可以将存在于便器800的盆801表面上的菌进行杀菌。由此,喷雾喷嘴480可以抑制盆801表面上产生的“污垢 ”,即抑制所谓的“环溃”。而且,杀菌水具有漂白作用时,例如在具有次氯酸水时,可以使盆801的表面变得更白(漂白)。控制部405也可在从喷雾喷嘴480将杀菌水喷雾时控制杀菌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杀菌水的占有率控制在盆801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左右。控制部405可以通过控制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杀菌水的粒径及喷雾时间来更容易地控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杀菌水的占有率。由此,抑制杀菌水沾在盆801表面上时或者在其后凝聚并从盆801表面流向积水面805,可以更高效率地将杀菌水留在盆801表面上。因此,可以更闻效率地进行盆801表面的杀菌。另外,在利用杀菌水时,为了提闻与菌接触的机会,优选闻的占有率。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冲厕装置10中,例如入室感应传感器402检测不到卫生间内的使用者后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时,控制部405可实施将杀菌水从喷雾喷嘴480向便器800的盆801表面上喷雾的控制。也就是说,控制部405在使用者冲洗污物且结束对便器800的使用后能够执行将盆801表面用杀菌水润湿的控制。此时,与在使用者使用便器800之前进行喷雾时相比,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杀菌水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盆801表面上。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盆801表面的杀菌。图3是例示喷雾喷嘴所喷雾的水滴的粒径的测量位置的平面模式图。
此外,图4是例示喷雾喷嘴所喷雾的水滴的粒径的一例测量结果的图表。如图3所示,本发明者在仅离开喷雾喷嘴480的顶端约25毫米(mm)的位置测量了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粒径。此时,使用弗劳恩霍夫解析法测量了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粒径。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粒径的分布的一例如图4所示。如图4所示,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粒径,例如为约10 1000微米(μπι)。而且,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例如为约50 500 μ m左右。从能够有效地调整水滴占有率的方面来看,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优选100 300 μ m。水滴的粒径小于10 μ m时,存在水滴悬浮并附着在便座200等上的危险。因此,控制部405很难控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而且,例如悬浮的水滴附着在使用者的臀部、大腿部等时,存在让使用者感到不舒服的危险。另一方面,水滴的粒径大于500 μπι时,水滴在沾在盆801表面上时或者在其后凝聚,存在从盆801表面向积水面805流下的危险。因此,存在不能形成更有效地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的水膜、水滴的危险。因此,控制部405很难控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水滴的占有率。另外,作为这里所述的平均粒径,根据良好地表示喷雾时的水滴粒径的弗劳恩霍夫解析法的粒径分布,使用了索特平均值(总体积/总表面积)。对此,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例如为约50 500 μ m左右。因此,可以抑制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悬浮。由此,可以抑制水滴附着在便座200、使用者的臀部或者大腿部等。而且,可以抑制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在沾在盆801表面上时或者在其后凝聚。由此,可以更高效率地将水滴留在盆801表面上。而且,控制部405更容易地控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另外,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平均粒径,更优选例如为约200 μ m左右。控制部405可以通过控制喷雾喷嘴480喷雾水滴的时间来控制水滴的喷雾量。控制部405可以通过控制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粒径及喷雾时间来更容易地控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水滴的占有率。关于水滴的粒径,能够通过喷雾喷嘴的开口径和流量进行调整。另外,考虑到使用 者从进入卫生间开始到坐在便座200上的时间,更优选水滴的喷雾时间抑制在例如10秒以下。这样,可以在使用者使用便器800之前润湿便器800的盆801表面,抑制水滴附着于使用者的臀部、大腿部等。另外,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杀菌水的粒径与水滴的粒径相同,例如为约10 1000 μ m左右。而且,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杀菌水的平均粒径与水滴的平均粒径相同,例如为约50 500 μ m左右。其次,参照附图,对本明者实施的水滴的占有率的一例实验结果进行说明。图5、图6 (a)及图6 (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者实施的水滴的占有率的实验条件的模式图。而且,图7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结果表。此外,图8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图表。另外,图5是从本实施方式的便器800的上方观察时的平面模式图。图6 (a)是从试验片的摄影装置的上方观察的平面模式图。图6 (b)是从试验片的摄影装置的侧面观察的平面模式图。本发明者,将溶液从喷雾喷嘴480喷雾到作为卫生陶器的便器800的盆801的瓷釉表面上,测量了图5所示的测量部位A H处的水滴的占有率。在本实验中,将测量部位A H中的测量部位G的水滴的占有率进行举例说明。本发明者,首先在测量部位G置放试验片810。试验片810表面的性状与盆801的瓷釉表面的性状相同。因此,试验片810表面具有与盆801的瓷釉表面相同的亲水性。接着,本发明者分别用I秒钟、2秒钟、3秒钟、4秒钟、5秒钟及6秒钟分别将溶液从喷雾喷嘴480向便器800的盆801的表面进行喷雾。为了实验方便,本发明者将由喷雾喷嘴480喷雾的溶液染上了规定的颜色(本实验中为绿色)。由喷雾喷嘴480喷雾的溶液如以下所示。在本实验使用的喷雾溶液包括水、食用绿(日本小仓食品加工株式会社制)。喷雾溶液的制造方法是向水里添加食用绿,使食用绿为l(wt%)。然后,向其溶液中放入转子(磁铁),用电磁式搅拌器(日本Pasolina制TR — 300)将速度设定为“5”进行5分钟的搅拌。关于喷雾溶液的颜色,使用分光测色计(日本Konika Minolta Sensing株式会社制CM - 600d)进行了确认。即,用微量移液器取喷雾溶液100微升(μ I)在滤纸的大致中心处滴下并干燥。此时使用的滤纸直径是90mm。而且,滤纸的颜色是白色(例如,LX (D65)= 97.25aX (D65) = — 0.35bX (D65) = 2.85)。然后,用分光测色计测量了干燥后的滤纸的大致中心的颜色。此时,将与滴下了喷雾溶液的滤纸相同的滤纸(没有滴下溶液)重叠5枚后铺在所测量的滤纸(滴下了溶液)的下面实施了测量。然后,使基材(试验片810)与喷雾溶液之间的差为ALX (D65) = — 5.8以上。例如,使用的喷雾溶液的颜色是LX (D65)=85.17aX (D65) =— 23.17bX (D65) = 6.50。而且,基材(试验片810)的颜色如以下所示。即,用分光测色计测量了试验片810大致中心的颜色。例如,使用的试验片810的颜色是LX (D65) = 90.97aX (D65)=-0.52bX (D65) = 0.76。

接着,本发明者测量了附着在试验片810上的水滴的占有率。附着在试验片810上的水滴的占有率的测量方法如以下所示。如图6 (a)及图6 (b)所示,本发明者首先将试验片810置放于置放台820上,将来自设置在向试验片810表面(摄影面)的上方倾斜了大致35°的位置上的光源830的光照射在摄影面上。在本实验中,从试验片810的中心线810c来看,将来自呈对称关系的2个光源830的光进行照射。在将来自光源830的光进行照射之前,用照度计(日本HIOKI制3423LUXHiTESTER)测量了测量部位Pl P5的照度。此时测量部位Pl P5的照度是200 250勒克司(lx)。而且,在将来自光源830的光进行照射时(拍照时),测量部位Pl P5的照度是5700 60001x。接着,本发明者使用“日本KEYENCE公司制DIGITAL MICROSCOPE VHX 一 100F”并根据 “KEYENCE 公司制 DIGITAL MICROSCOPE VHX — 100F” 用户手册的 I — 4、7 — 26 对水滴附着的试验片810表面进行了拍照。拍照的照片的一例如图7的“水滴照片”所示。此时,将透镜的倍率设定为“5倍”。而且,在拍照前将调整设置在“KEYENCE公司制DIGITALMICROSCOPE VHX — 100F”上附属的调整卤素灯光量的“灯光调整(LIGHT CONTROL)刻度盘”设置在“最小(MIN)”,将调整亮度的“亮度调整刻度盘”设定在12点的位置上,按下“白平衡按钮”。“白平衡按钮”是为了发挥自动调整图像颜色功能的按钮。拍照面积为1875mm2(50mmX37.5mm)。拍照的照片的像素为200万像素。
接着,在拍照的水滴的图像中,由于使用运用了辉度的面积测量功能来测量水滴的面积,因此首先抽出了设定的辉度的部分(二值化处理)。根据“KEYENCE公司制DIGITALMICROSCOPE VHX 一 100F”用户手册的7 — 27、7 — 28进行了辉度部分的抽出。辉度的抽出条件如以下所示。试验片810的材料为陶器时,辉度范围设定在“O 190”。试验片810的材料为树脂时,辉度范围设定在“O 170”。在试验片810表面实施了疏水加工时,辉度范围设定在“O 150”。辉度抽出图像的一例如图7的“二值化”所示。接着,关于辉度抽出图像,根据“KEYENCE公司制DIGITAL MICROSCOPE VHX —100F”用户手册的7 — 31、7 — 32、7 — 33进行了粒子除去处理及孔洞填充处理。操作时设定的像点数定为“30”。粒子除去处理是在二值化的图像中发挥除去小面积的粒子的功能。孔洞填充处理是在二值化的图像中当测量区域中产生不能测量的孔洞时,将孔洞填充使其能够进行二值化处理的功能。接着,本发明者使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出了附着在试验片810上水滴的占有率。水滴的面积+拍照面积X 100 =水滴的占有率(%)各喷雾时间中水滴的占有率的一例如图7的“水滴占有率(%)”及图8表示的图表所示。而且,各喷雾时间中水滴的重量的一例如图7的“水滴重量(g)”及图8表示的图表所示。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的“水滴重量”是指将水滴从喷雾喷嘴480向便器800的盆801的表面上进行规定时间的喷雾后,残留在试验片810上的水滴的重量。由此,水滴占有率及水滴重量随着喷雾时间的经过而增加。另一方面,水滴占有率以约50%左右为界线转向减少。水滴重量以约0.16左右为界线转向减少。这是因为,在水滴占有率达到约50%后,沾在试验片810表面上的一部分水滴发生凝聚,表现出即使将水滴喷雾,很多水滴也会向积水面805滑落。由此,通过在水滴占有率约50%以下的范围内将水滴进行喷雾,可以抑制水滴的浪费。根据本实验结果,水滴的喷雾时间优选例如约5秒以下。由此,控制部405可以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约50%以下。因此,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均等地分布,可以降低水 滴没有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部分附着污物的风险。因此,可以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而且,控制水滴的喷雾量能够实现节水。即使喷雾喷嘴480将水滴进行约5秒钟以上的喷雾,水滴的占有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存在水滴开始凝聚的危险。水滴凝聚后,在盆801表面上没有附着水滴的区域比水滴开始凝聚之前扩大。这样,在水滴没有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部分附着污物的风险比水滴开始凝聚之前增高。对此,控制部405将水滴的喷雾时间控制在例如约5秒以下,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约50%以下时,可以缩短水滴的喷雾时间控制水滴的喷雾量,同时降低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风险。另外,如述的水滴喷雾时间及占有率为本实验结果所例不的一例,但是不局限于此。如前面关于图1及图2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5通过控制喷雾喷嘴480喷雾水滴的时间来控制水滴的喷雾量,可以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盆801的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左右。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者实施的营养残留率的一例实验结果进行说明。图9是例示本发明者实施的营养残留率的一例实验结果的结果表。此外,图10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图表。
本发明者使疑似污物附着在具有规定的喷雾时间或者水滴占有率的试验片810上,然后冲洗掉疑似污物。疑似污物含有规定量的污物成分即糖质、蛋白质、脂质等,使其与污物的性状近似。如图9及图11所示,水滴的喷雾时间为I秒钟时的水滴占有率为约10%左右。水滴的喷雾时间为3秒钟时的水滴占有率为约30%左右。而且,水滴的喷雾时间为5秒钟时的水滴占有率为约50%左右。这些与图7表示的“水滴占有率(%)”相同。接着,本发明者将冲洗了疑似污物后的试验片810表面进行拍照,而且测量了试验片810表面的营养残留率。本发明者根据在试验片810表面上残留的糖质、蛋白质、脂质的量测量了营养残留率。在各喷雾时间或者各水滴占有率中的试验片810表面照片的一例如图9的“表面照片”所示。而且,在各喷雾时间或者各水滴占有率中试验片810表面的营养残留率的一例如图9的“营养残留率(ppm)”及图10表示的图表所示。而且,用于在除去各喷雾时间或者各水滴占有率下的附着在试验片810上的疑似污物所必须的时间为如图9的“除去时间(秒)”所示。根据本实验结果,即使占有率为约10%左右时,除去时间也仅为8秒,能够在通常的便器洗净时间的范围内充分除去。而且,即使除去了污物时,也优选尽量抑制成为菌的营养源的营养残留率。根据图10所示的图表,可知随着水滴占有率增高营养残留率变低。此夕卜,根据图9所示的结果表,可知随着水滴占有率增高疑似污物的除去时间变短。在本实验中,控制部405将水滴的喷雾时间控制在约5秒左右,通过将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约50%左右,可以使营养残留率充分降低。而且,可知用于除去附着在试验片810上的疑似污物所需的时间在本实验条件下在喷雾时间约5秒左右即水滴占有率约50%左右时最短。由此,控制部405将水滴的喷雾时间例如控制在约5秒左右,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约50%左右时,可以缩短水滴的喷雾时间而抑制水滴的喷雾量,同时抑制盆801表面的营养残留率。

其次,参照附图,对抑制污物附着在盆表面上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图11是例不一例水滴占有率与营养残留率之间的关系的图表。而且,图12是为了说明各试料的试验片的比较表。此外,图13 (a) 图13 (C)是为了说明除去污物作用的平面模式图。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形态等根据盆801表面的性状不同而不同。本发明者分别对表面性状不同的试料(I) (4)的试验片的水滴占有率与营养残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首先,使疑似污物附着在与盆801表面具有相同性状的试验片上,然后冲洗疑似污物。使疑似污物附着在试验片上时的状态如图12的“表面照片”所示。本实验中的疑似污物是再现了实际污物的成分比的污物。而且,本发明者根据残留在将疑似污物冲洗后的试验片表面上的蛋白质、糖及脂质的浓度测量了营养残留率。试料(I)的试验片表面具有亲水性。试料(I)的试验片具有包括算术平均粗糙度Ra例如为约0.07 μ m左右的被称为“超平滑面”等的表面的瓷釉层(非晶质层)。本发明者的研讨结果可知以下倾向:表面的平滑性越高,表面的亲水性越高。在试料(I)的试验片表面的水的接触角Θ例如为约38.4°左右(参照图12)。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的“接触角”是指在规定的固体表面与液体表面之间的界面上,固体表面与液体表面形成的角度及即在液体侧测量的角度。而且,接触角Θ使用接触角计(日本协和界面化学株式会社制、自动接触角计DM - 500)进行了测量。在试料(I)试验片表面的油酸的水中接触角例如为约123.9°左右(参照图12)。水中接触角是在试验片表面上滴下油酸的状态下沉入水槽,在该状态下测量了试验片表面的油酸接触角。也就是说,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的“水中接触角”是指在水中的接触角。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具有亲水性。在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存在锆石(乳浊材料)、未溶融的Si02。因此,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所具有的亲水性不如试料(I)的试验片表面所具有的亲水性那么高。在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上的水的接触角Θ例如为约43.5°左右(参照图12)。在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上油酸的水中接触角Θ例如为约106.0°左右(参照图12)。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具有疏水性。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的“疏水性”是指例如与在表面实施瓷釉等处理的便器的盆面相比,和水的亲和性小的性质或者容易将水弹出的性质。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的瓷釉表面上形成有氟素的覆膜。与试料(I)、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相比,含有油分的污物具有容易附着在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上的倾向。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的水的接触角Θ例如为约100.2°左右(参照图12)。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的油酸的水中接触角例如为约33.6°左右(参照图12)。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由丙烯酸树脂形成。因此,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具有亲油性。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的“亲油性”是指例如与在表面实施瓷釉等处理的便器的盆面相比,与脂肪或者油分的亲和性大的性质。与试料(I)、试料(2)的试验片表面相比,含有油分的污物有容易附着在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上的倾向。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的水的接触角Θ例如为约72.3°左右(参照图12)。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的油酸的水中接触角例如为约2.5°左右(参照图12)。如图11所示,水滴占有率增 加,则营养残留率降低。这是因为,如前面关于图1及图2所述,通过增加水滴占有率,可以在水滴没有附着在试验片表面的部分降低疑似污物附着的风险。也就是说,水滴占有率增加时,可以减少附着在试验片表面上的污物,减轻试验片表面的营养残留率。便器800的盆801面具有亲水性时,即便器800的盆801面具有与试料(I)或者试料(2)相同的表面性状时,营养残留率的抑制效果在水滴占有率为约20 50%左右的范围内时比较高。另一方面,便器800的盆801面具有疏水性或者亲油性时,即便器800的盆801面具有与试料(3)或者试料(4)同样的表面性状时,营养残留率的抑制效果在水滴占有率为约10 40%左右的范围内时比较高。由此,在各种便器的表面,通过控制部405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约10 50%左右,可以抑制营养残留。而且,在具有营养残留率最小的性能的便器表面(在本实验中试料(I)的表面),通过控制部405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约30 50%左右,可以更进一步抑制营养残留。在此,如图13 (a)及图13 (b)所示,即使水膜不在盆801表面上预先形成,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511也可以被污物521压碎并在盆801表面上扩散,与相邻的其他水滴511结合而形成适当厚度的水膜513。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抑制污物521附着在盆801表面上。而且,如图13 (c)的箭头Al所示,可以由便器800的洗净水冲洗并除去污物 521。即使不形成水膜,在水滴被压碎能够形成适当厚度的水膜时,也可以消除使用者的不快感。即,使用便器800的使用者存在以下感到不快感的情况:例如用卫生洗净装置进行“臀部洗净”时,飞散的较小且较轻的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这样的较小且较轻的污物容易落下并附着在便器800后部的具有倾斜的盆801面上。使用便器800前,与便器洗净相同地将洗净水吐出的迄今为止的方法中,该部分的水滴会流下,污物残留的风险高。对此,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如前所述的盆801面上,水滴也能按规定的占有率分散,前面所述的污物落在盆801面上分散的水滴上,水滴被压碎而形成水膜,从而能够抑制较小且较轻的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因此,可以消除使用者的不快感。本发明者的研讨结果,可知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511的占有率为2%以上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511可以被污物521压碎而形成水膜513。但是,由于该水膜的厚度薄,因此不能充分发挥抑制污物附着效果。关于抑制污物附着,可知必须有7%以上的水滴的占有率。对此,参照附图进行更进一步说明。图14 Ca)及图14 (b)是为了说明本发明者进行的水膜形成实验的立体模式图。此外,图15是例示一例本实验结果的实验结果表。首先,本发明者准备了基材501与覆盖材503。基材501与覆盖材503例如由玻璃等形成。垂直地观察覆盖材503的主面时的长及宽的长度分别为约18_左右。覆盖材503的厚度为约0.12 0.17mm左右。覆盖材503的重量为约0.12克(g)左右。如图14 (a)所示,本发明者将规定水滴量的水滴511向基材501表面上滴下并使其附着,像箭头A2那样将覆盖材503覆盖于水滴511上。因此,本发明者如图14(b)所示,判断水滴511是否可被覆盖材503压碎而形成水膜513。其判定结果如图15所示。如图15所示,水滴量为0.50微升/平方厘米(μ I / cm2)以上时,可知水滴511可被覆盖材503压碎而形成水膜513。图15表示的判定结果表示I滴的水滴511附着在基材501上时的判定结果。在此,水滴量为0.20μ I / cm2的水滴511在每个单位面积(cm2)上存在3个时,附着在基材 501上的水滴量为0.60 μ I / cm2。此时可以认为,水滴511可被覆盖材503压碎而形成水膜513。图16是例不一例水滴占有率与水滴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附着在试验片、基材501表面上的水滴511的形态根据试验片、基材501的性状(例如亲水性、疏水性等)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本发明者研讨了在试料(I)的试验片、试料
(3)的试验片、及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的水滴占有率与水滴量之间的关系。与附着在具有亲水性的表面上相比,水滴511难以在具有疏水性的表面扩散。因此,I滴的水滴511与基材501等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积比与具有亲水性的表面的接触面积窄。另一方面,与附着在具有疏水性的表面上相比,水滴511容易在具有亲水性的表面扩散。因此,I滴的水滴511与基材501等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积比与具有疏水性的表面的接触面积大。由此,如图16所示,规定的水滴量附着在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上时的水滴占有率比其规定的水滴量附着在试料(I)的试验片表面上时的水滴占有率低。而且,规定的水滴量附着在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上时的水滴占有率比其规定的水滴量附着在试料(I)的试验片表面上时的水滴占有率低,比附着在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上时的水滴占有率闻。即,在具有疏水性表面的试验片与具有亲水性表面的试验片相比时,可以在水滴占有率更低的状态下形成水膜513,可以抑制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而且,水滴量为0.50μ I / cm2时的水滴占有率即水滴511可被压碎而形成水膜513时的水滴占有率在试料(3)的试验片表面为0.7%,在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为1.2%,在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为2.0%。由此,可知即使在具有被称为“超平滑面”的表面及亲水性的表面的试料(I)的试验片上,只要水滴占有率为2.0%以上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即可被污物压碎而形成水膜。也就是说,可知不管盆801表面的性状如何,只要水滴占有率在2.0%以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即可被污物压碎而形成水膜。图17是例示一例水滴占有率与营养残留率的详细数据的数据表。g卩,图17是图11所示的图表的绘图数据。如前面关于图16所述,只要水滴占有率在2%以上时,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即可被污物压碎而形成水膜。在此,如图11所示,为了更降低营养残留率,更优选进一步提高水滴占有率。换言之,为了进一步发挥抑制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效果,更优选进一步提高水滴占有率。考虑到污物比较容易附着在试料(3)及试料(4)的试验片表面上,如图17所示,可知水滴占有率从0%提高到约10%左右时,营养残留率降低。也就是说,可知即使在污物比较容易附着的试料(3 )及试料(4 )的试验片上,水滴占有率从0%提高到约10%左右时,抑制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效果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5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的下限值控制在约10%左右时,抑制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图18是例不一例水滴占有率与水滴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而且,图19是 例示一例水滴占有率与水滴密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此外,图20是例示规定的水滴占有率下的表面照片及二值化图像的结果表。图18及图19所不的图表是关于试料(I)的试验片的图表。图20是关于试料(I)的试验片的表面照片及二值化图像。对于“二值化”,关于图7如前所述。如图18所示,水滴占有率与水滴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水滴占有率增加时,水滴量增加且抑制营养附着的效果增高。在此,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水滴占有率为10 20%时,水滴量随着水滴占有率增加而增加,另一方面水滴密度在水滴占有率为约10%左右时大致饱和,水滴占有率超过约20%左右时减少。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的“水滴密度”是指在每个单位面积(cm2)上存在的水滴个数。也就是说,水滴占有率到约20%左右为止时,水滴稳定地存在。另一方面,水滴占有率超过20%时,例如水滴会相互结合成长而成为容易滑落的状态。在水滴占有率为10 20%时,附着在试验片表面上的水滴的量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水滴的个数却不像水滴的量那样增加。这是因为,被喷雾的水滴包覆在已经附着在试验片表面上的水滴上面,附着在试验片表面上的水滴的大小(量)为增加的状态(参照图20)。换言之,为水滴布满试验片整体而存在的状态,即为水滴在试验片表面上呈大致均一分散的状态(参照图11)。因此,在该状态下可以高效率地进行适当厚度的水膜的形成,可以更高效率地发挥抑制污物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效果。而且,水滴占有率在13 19%时,即使水滴占有率增加,水滴密度也会更加固定并呈稳定状态。未显著地观察到多个水滴相互凝聚。因此,可以抑制由于水滴凝聚而向积水面805流下。而且,如图18所示,水滴占有率在13 19%时的水滴量为能够形成水膜的水滴量的下限值(0.50μ1 / cm2)的3倍以上的水滴量。因此,可以形成更稳定的水膜。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杀菌水生成部450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21是例示本实施方式的杀菌水生成部的具体例子的剖视模式图。本实施方式的杀菌水生成部450为例如具有电极的电解槽单元。如图21所示,本具体例的杀菌水生成部450在其内部具有阳极板451及阴极板452,通过由控制部405控制通电,能够电解流过内部的自来水。在此,自来水中含有氯化物离子。该氯化物离子例如作为食盐(NaCl)、氯化钙(CaCl2)等包含在水源(例如,地下水、水库水、河流等的水)中。因此,通过电解其氯化物离子生成次氯酸。其结果为,在杀菌水生成部450中被电解的水(电解水)变成含有次氯酸的溶液。次氯酸作为杀菌成分发挥功能,含有其次氯酸的液体即杀菌水可以高效地除去或者分解由氨、油分等形成的脏污,或能够进行杀菌。另外,在杀菌水生成部450中生成的杀菌水(电解水)也可以是含有银离子、铜离子等金属离子的液体。或者,在杀菌水生成部450中生成的杀菌水也可以是含有电解氯、臭氧等的溶液。或者,在杀菌水生成部450中生成的杀菌水也可以是酸性水、碱性水。或者,杀菌水生成部450不局限于电解槽单元。即,杀菌水也可以是在水中溶解杀菌剂及杀菌液而生成杀菌水。这些的溶液中,含有次氯酸的溶液具有更强的杀菌力。如以上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405控制喷雾喷嘴480所喷雾的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盆801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左右。由此,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均等地分布,可以降低在水滴没有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部分附着污物的风险。因此,可以减少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污物。而且,可以控制水滴的喷雾量并缩短水滴的喷雾时间。而且,通过控制部405将附着在盆801表面上的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10 50%左右,即使在盆801表面上没有形成水膜,水滴也可被污物压碎在盆表面上扩散,而与相邻的其他水滴结合形成适当厚度的水膜。由此,可以抑制喷雾量,同时抑制附着在便器的盆表面上的污物。此外,次氯酸具有能够分解脏污的功能。因此,如前所述,在使用便器前控制水滴的占有率并抑制了污物附着后,可进一步在使用便器后,通过将次盐酸进行喷雾来分解营养成分,而进一步降低营养残留率。由此,可以进行所希望的杀菌。作为喷雾的时机,可以是在使用者刚从便器离开后、经过规定的时间后等的任意时机。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记述内容。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加以设计变更后的技术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冲厕装置10等所具备的各要素的形状、尺寸、材质、配置等以及喷雾喷嘴480的设置形态等,均不局限于所例示的内容,可进行适当变更。此外,只要技术上可行,前述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可以进行组合,只要包含本发明的特征,组合了这些内容的技术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便器,具有盆; 喷雾部,将水滴向所述盆表面进行喷雾; 及控制部,在使用所述便器前控制所述喷雾部所喷雾的所述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
2.一种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雾部,将水滴向便器的盆表面进行喷雾; 及控制部,在使用所述便器前控制所述喷雾部所喷雾的所述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 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30 5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30 5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区域位于从所述便器的侧面观察时比所述盆上形成的积水面的中心线靠后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的区域位于从所述便器的侧面观察时比所述盆上形成的积水面的中心线靠后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盆表面具有亲水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滴的平均粒径为100 300 μ m0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滴的平均粒径为100 300 μ m0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喷雾部喷雾所述水滴的时间来控制所述占有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喷雾部喷雾所述水滴的时间来控制所述占有率。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可以生成杀菌水的杀菌水生成部,所述喷雾部,向所述盆表面将所述杀菌水进行喷雾。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可以生成杀菌水的杀菌水生成部,所述喷雾部,向所述盆表面将所述杀菌水进行喷雾。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便器,具有盆;喷雾部,将水滴向所述盆表面进行喷雾;及控制部,在使用所述便器前控制所述喷雾部所喷雾的所述水滴的喷雾量,且将附着在所述盆表面上的所述水滴的占有率控制在所述盆表面的规定区域中的10~50%。
文档编号A47K13/24GK103225336SQ20131002988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30日
发明者滨北明希, 松下康一郎, 诸富洋, 永嶌秀一, 山本政宏, 森井勇次 申请人:Toto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