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行走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1888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轮行走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电池作为驱动源的两轮行走体。
模仿摩托车外形制作的摩托车玩具是公知技术。然而,该玩具摩托车终究不过是大体完全地模仿人乘用的两轮车加以制作的。摩托车玩具与以人乘坐为前提的两轮车不同,行走时人不乘坐,所以,为了维持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搭载陀螺仪等方面进行了种种设计。
然而,摩托车玩具原本是以乘用摩托车为原型进行设计的,所以不能对乘用摩托车的设计作大的变更,因此,在追求玩具的行走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限度。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样的背景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去没有的类型的两轮行走体,该两轮行走体从过去的摩托车玩具的设计概念脱出,追求玩具的行走性和稳定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的特征在于具有前轮和后轮、马达、及电池,该马达为上述前轮和后轮的驱动源,该电池用于驱动上述马达并且其重心位于低于上述前轮与后轮的车轴连线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由上述马达通过后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后轮,通过驱动传递皮带从上述后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前轮。
另外,也可以由上述马达通过后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后轮,通过驱动传递轴从上述后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前轮。
另外,也可以由上述马达通过前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前轮,通过驱动传递皮带从上述前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后轮。
另外,也可以由上述马达通过前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前轮,通过驱动传递轴从上述前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后轮。
另外,也可进一步设置从上述两轮行走体经撑条朝侧方延伸的辅助轮。
另外,也可进一步设置从上述两轮行走体经撑条朝侧面斜下方延伸的辅助轮。
对附图简单说明如下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的一实施形式的透视上面图。
图2为图1的实施形式的透视左侧面图。
图3为图1的实施形式的透视右侧面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两轮行走体的另一实施形式的透视上面图。
图5为图4的实施形式的透视左侧面图。
图6为示出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在两侧具有侧壁的跑道进行直线行走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在两侧具有侧壁的跑道进行曲线行走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为示出当从横向对两轮行走体作用外部扰乱时两轮驱动和单轮驱动的各行走体的行走路线不同点的说明图。
图9为示出当从横向对两轮行走体作用外部扰乱时在轮胎作用驱动力的场合与不作用驱动力的场合的不同点的说明图。
图10为示出当两轮行走体与侧壁相撞时两轮驱动和单轮驱动的各行走体的行走路线不同点的说明图。
图11为示出两轮行走体在断面为圆弧状的跑道内的行走状态和离心力的影响的说明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在不平坦行走面上的行走状态的说明图。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图1示出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1的一实施形式。如图1所示,两轮行走体1在车身3的前侧(图1的右侧)设置前轮5,在后侧设置后轮7。在车身3的中央靠后的上方位置搭载马达9,如图2所示那样在车身中央下方搭载用于驱动马达9的2个电池11。电池11的重心位于前轮5和后轮7的各车轴13、15的连线的下方。电池11的重量在两轮行走体的整个重量中占有大的比例,且电池11的重心位于两轮行走体1的下方,由此降低两轮行走体1的重心,从而可实现稳定的行走性。
另外,后轮7通过从马达9延伸到后轮7的后轮驱动系传递马达的驱动力。即,后轮驱动系由第1齿轮19、第2齿轮21及第3齿轮23构成,该第1齿轮19与安装于马达9输出轴的小齿轮17啮合,该第2齿轮21接在该第1齿轮19后进行啮合,该第3齿轮23安装于后轮7的车轴15。
在前轮5,通过从后轮7的车轴15延伸到前轮5的前轮驱动系传递驱动力。即,前轮驱动系由安装于后轮7的车轴15的驱动皮带轮25、安装于前轮5的车轴13的从动皮带轮27、及卷挂于驱动皮带轮25与从动皮带轮27之间的驱动传递皮带29构成。驱动皮带轮25和从动皮带轮27具有相同尺寸的直径,所以,当驱动马达9时,后轮7与前轮5以相同转速回转。
在车身3的前方两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前侧撑条31,在该前侧撑条31的前端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前侧辅助轮33。在车身3的后方两侧朝斜下方延伸后侧撑条35,在该后侧撑条35的前端也分别可回转地安装后侧辅助轮37。
如图6所示,当两轮行走体1在具有垂直侧壁39的跑道中行走时,前侧辅助轮33回转着接触在垂直侧壁39,起到使两轮行走体1稳定行走的功能。另外,如图7所示,当两轮行走体1以倾斜状态在具有垂直侧壁39的跑道中进行曲线行走时,一侧的后侧辅助轮37回转着接触在垂直的侧壁39,另一侧的后侧辅助轮37回转着接触行走面41,起到使两轮行走体1稳定地进行曲线行走的功能。另外,两方的辅助轮33、37也起到防止两轮行走体1倒下的功能。
在图1的实施形式中,可相互改变前侧辅助轮33和后侧辅助轮37的位置,也可朝车身3侧方伸出地在车身3的前后方向某一位置设置辅助轮。另外,也可相应于行走面的变化改变辅助轮的倾斜、位置或数量,或改变撑条的长度和安装角度。
下面,参照图4、图5说明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的另一实施形式。图4、图5中所示两轮行走体50与图1所示两轮行走体1基本上为相同构成,仅前轮驱动系不同。因此,在图4、图5所示两轮行走体50中,具有与图1的两轮行走体1相同构造和功能的构件由相同符号标记,仅对构造不同的构件改变符号。
如图4所示,马达9的驱动力与图1实施形式一样地传递到后轮7。作为前轮驱动系,在后轮7的车轴15安装冕状齿轮53,在该冕状齿轮53啮合后齿轮57,该后齿轮57安装在从后轮7延伸到前轮5的轴55的后端。另外,安装于轴55前端的前齿轮59与安装于前轮5的车轴13的冕状齿轮61啮合。这样,当后轮7的车轴15回转时,通过冕状齿轮53、后齿轮57、轴55、前齿轮59及冕状齿轮61驱动前轮5。
在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中,如图1和图4的实施形式说明的那样,驱动2个车轮5、7。下面说明这样的两轮驱动的两轮行走体的作用。
在图8中,符号A为仅驱动后轮的两轮行走体,符号B为两个轮都驱动的两轮行走体。,当两轮行走体如图9(a)所示那样在横向受到外部扰乱时,在如图9(b)所示那样不作用驱动力的轮胎的场合,轮胎的夹持力为Fa,在如图9(c)所示那样作用驱动力的轮胎的场合,相当于力Fa在横向的分力的Fb(Fb<Fa)为轮胎的夹持力。
因此,当如图8所示那样仅驱动后轮的两轮行走体1A从横向受到外部扰乱时,作为驱动轮的后轮的横向滑动量比前轮大,车身剧烈摆动,进入不稳定状态,从预定路线偏离较大。另一方面,当两个轮都驱动的两轮行走体1B从横向受到外部扰乱时,前后轮的夹持力接近,前后轮的横向滑动量差别小,所以在前进路线方向上的变化(车身相对前进方向的角度)小。
图10(a)、(b)示出两个轮都驱动的两轮行走体1B行走的场合和仅驱动后轮的两轮行走体1A行走的场合,行走的跑道在左右具有侧壁39。
如图10(a)所示,两个轮都驱动的两轮行走体1B即使一旦与侧壁39相撞,前进方向的变化(车身相对前进方向的角度变化)也小,这使得直线行走线较容易保持。另外,由于绘出直线行走线,所以行走距离变短,在跑道内的转圈比赛中时间变得更短,而且与壁面冲击的次数减少,车身速度的减少程度也小。
与此不同,当仅驱动后轮的两轮行走体1A如图10(b)所示那样一旦与侧壁39冲击时,前进路线产生大的变化,所以易于反复再次与相反侧的侧壁冲击。这样,转圈比赛时的车身速度变慢,在时间上也落后。
图11(a)、(b)、(c)示出两轮行走体1在断面为圆弧状的跑道上行走时的样子。在两轮行走体1进入曲线段之前的直线段中,如图11(a)所示那样,两轮行走体1在跑道最下部行走,另外,当以高速在曲线段内行走时,如图11(c)所示,在离心力作用于车身的力F与车身的重力G平衡的状态下,在车身角度大体为90度的位置稳定行走。然而,如图11(b)所示,当在车速慢的状态下进入曲线段的场合,在离心力的影响下相对车身产生横向力,所以,与图8中车身受到横向外部扰乱时的情况相同。在图11(b)的状态下,仅驱动后轮的两轮行走体的行走不稳定,而两轮都驱动的两轮行走体可获得更为稳定的行走状态。
在图12中,示出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1在不平坦路面63行走的样子。由图12可看出,在两轮行走体行走于不平坦路面和易于跳跃的路面的场合,前轮5或后轮7的任一方接触地面即可向路面传递驱动力,所以具有易于保持车身速度的效果。
下面,说明可让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1行走的跑道。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1除可在草席、地板、混凝土、沥青路面等上行走外,还可在路面不平坦的跑道、如图6、7所示那样在两侧具有壁的跑道、或如图11所示那样断面为圆、椭圆、圆弧状等的跑道上行走。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两轮行走体的前后两轮受到驱动,所以当在横向受到外部扰乱时,与单侧轮驱动的两轮行走体相比,前进路线受到大的扰乱的情形较少。
另外,在存在跑道的接缝和小台阶的场合,两轮中的任一个接地即可将驱动力传递到行走面,所以,在跑道上可获得良好的时间性。
另外,在两轮车行走体的整体重量中占较大重量比例的电池的重心处于连接前轮和后轮的车轴的线下方,重心在较低位置,所以车身的重心低,在行走中不易倒下。
另外,为了驱动两轮,在后轮驱动系与前轮驱动系之间通过驱动传递皮带或驱动传递轴传递驱动力,所以,构造较简单,组装也容易进行。
另外,通过设置从两轮行走体经撑条朝侧方水平延伸的辅助轮,当两轮行走体在具有垂直侧壁的跑道作直线行走时,辅助轮可回转着接触垂直的侧壁,稳定地行走。
另外,通过设置从两轮行走体经撑条朝侧面斜下方延伸的辅助轮,当例如两轮行走体1以倾斜状态在具有垂直侧壁39的跑道进行曲线行走时,该辅助轮可回转着接触在行走面上,实现在曲线段的稳定行走。另外,这些辅助轮还起到防止两轮行走体倒下的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前轮和后轮、马达、及电池,该马达为上述前轮和后轮的驱动源,该电池用于驱动上述马达并且其重心位于低于上述前轮与后轮的车轴连线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由上述马达通过后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后轮,通过驱动传递皮带从上述后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前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由上述马达通过后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后轮,通过驱动传递轴从上述后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前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由上述马达通过前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前轮,通过驱动传递皮带从上述前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后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由上述马达通过前轮驱动系驱动上述前轮,通过驱动传递轴从上述前轮接受驱动力驱动上述后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置从上述两轮行走体经撑条朝侧方延伸的辅助轮。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两轮行走体,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置从上述两轮行走体经撑条朝侧面斜下方延伸的辅助轮。
全文摘要
一种两轮行走体1具有前轮5和后轮7、马达9、及电池11,该马达9用于驱动前轮和后轮两者,该电池11用于驱动马达并且其重心位于低于上述前轮与后轮的车轴连线的位置。由马达通过后轮驱动系驱动后轮,通过驱动传递皮带或驱动传递轴从后轮接受驱动力驱动前轮。也可进一步设置从上述两轮行走体1经撑条朝水平方向或斜下方延伸的辅助轮33、37。
文档编号A63H17/21GK1264605SQ00101189
公开日2000年8月30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1999年1月28日
发明者朝枝浩司 申请人:田宫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