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行游动器具及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866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行游动器具及翼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在雪地、草皮上滑行用的滑行游动器具。 背景4支术
借助滑行者的自重在斜坡上滑行的滑行游动器具,例如有在雪地上滑行用的滑 雪板。以往采用的滑雪板,从平面上看由形成了大致呈长圆形的一块板构成,板的 下面是滑行面,板的上面是供滑行者搭乘的搭乘面。滑行者将重心的移动传递到该
板,可进行左右的拐弯动作(见日本专利特开2004-160095号公报)。
但是,几乎所有的滑雪板都由一块板构成,由于从平面上看大致呈长圆形,所 以,滑行者从雪地受到的感触、滑行感觉等没有显著差别。另外,由于雪面与滑行 者的脚之间只夹着一块^反,所以,滑行者的脚受到来自雪地的冲击非常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不限于在雪地 上滑行,也能在草皮、砂面等的斜坡上滑行。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减轻滑行 者的身体负担、并且能得到与以往的滑行游艺用具不同滑行感觉的滑行游动器具以 及能緩和冲击的合适翼板。
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由滑行板、上方板、头板、和尾板构成, 大致呈筒状,该滑行板在斜坡上滑行,在其外側端部有第l刀刃;该上方板位于该 滑行4反的上方;该头板连接滑行板的一端与上方板的一端;该尾板连接滑行板的另 一端与上方板的另一端。
根据该发明,由于形成为大致略筒状,并且用头板和尾板连接滑行板和位于该 滑行板上方的上方板,所以,头板和尾板起到緩冲作用,可以緩和滑行者的脚受到 的冲击。由于滑行者的脚受到的冲击被緩和,所以,可得到与以往不同的滑行感觉、 感触。
另外,本发明中,在外侧端部也可以有第1侧弯曲部。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滑行板的外側端部形成了第1側弯曲部,所以,配设在外 侧端部并具有弯曲部的第1刀刃咬住滑行面,可以平稳地进行拐弯动作。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使具有突出部、第2侧弯曲部、和第2刀刃的翼板与 滑行板的上面相接。上述突出部比滑行板的外侧端部朝外侧突出;上述第2侧弯曲 部形成在该突出部的外侧端部,曲率比第1侧弯曲部的曲率大;上述第2刀刃配设 在突出部的外侧端部。
才艮据该发明,翼板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具有比设在滑行板外侧端部的第1刀 刃还要位于外侧的第2刀刃。由于翼板与滑行板的上面相接,所以,当滑行者进行 重心移动时,滑行板及翼板倾斜,配设在突出部的第2刀刃咬住滑行面。由于在突 出部的外侧端部,配设了曲率比滑行板的第1侧弯曲部大的第2侧弯曲部,所以, 可进行更小角度的拐弯动作。通过调节滑行者的重心移动的调节,可以分开地使用 第1刀刃或第2刀刃,所以,可进行富于变化的拐弯动作。
另外,本发明中的翼板,是指夹设在滑行板与上方板之间,起到吸收冲击的緩 冲作用并且与滑行面接触、导引拐弯的板。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具有从平面上看大致略呈X形状地与滑行板的长度方向轴 斜交地配置着的2条翼板,翼板也可以具有与滑行板的上面接触的接触部、设在头 板侧及尾板侧的弯曲部、和固定在上述上方板下面的固定部。
在本发明的说明中,设定左脚位于行进方向侧。
根据该发明,在头板侧及尾板侧具有弯曲部的2条翼板,从平面上看呈X形状
地与滑行板长度方向轴斜交地配置着。即, 一个翼板从左脚脚尖侧一直到右脚脚跟 侧。另一个翼板从左脚脚跟侧一直到右脚脚尖侧。这样,例如当使重心移动到左脚 脚尖侧时,左脚脚尖侧的固定部与接触部之间被压缩,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右脚 脚跟侧的固定部与接触部之间开放。也就是说,可借助翼4反的弹性,平稳地进行滑 行者的重心移动。
另外,由于翼板的弯曲部起到緩冲作用,所以,可以更加緩和滑行者的脚受到 的冲击。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滑行板与翼板、以及翼板相互间交叉的部位,设置
使滑行板与翼板以及翼板之间的摩擦减轻的支承部。
根据该发明,由于可减轻滑行板与翼板、以及翼板相互间接触时产生的摩擦,
所以,能使翼板顺畅地滑动。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滑行板与上方板之间夹设弹性体。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滑行板与上方板之间夹设弹性体,提高了滑行板与上方板
的緩冲性,所以,可以相应柔和滑行板和上方板受到的垂直荷载。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使滑行面的宽度比搭乘面的宽度窄。 根据该发明,与滑行面的摩擦阻力减小,可提高滑行速度,并且传递体重的范
围减小,可容易地进行拐弯动作。
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上方板上形成朝滑行4反凹入的凹部。 根据该发明,可以降低滑行者的脚的高度位置,所以,可容易地乘降滑行游动
器具。另外,由于从滑行者的脚到滑行板的距离缩短,所以,能容易地把滑行者的
重心移动传递到滑行板,可更加顺畅地滑行。
另外,本发明的翼板,是在滑行板与位于其上方的上方板之间、从平面上看大
致呈X形状地与滑行板的长度方向轴斜交地配设着的2条翼板,其特征在于,该翼 板具有与滑行板的上面接触的接触部、设在该接触部两端的弯曲部、和将翼^L的两 端固定在上方板的下面的固定部,设有比滑行板的外侧端部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 部。
根据该发明,由于翼板具有弯曲部并夹设在滑行板与上方板之间,所以,能緩 和作用在滑行板和上方板上的冲击力。
根据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不限于在雪地上滑行,也能在草皮、砂面等上滑 行,能緩和作用在滑行者脚上的负担,并且能得到与以往的滑行游动器具不同的滑 行感觉。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之滑行游动器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之滑行游动器具的侧面图,(a)是滑行游动器具的侧 面图,(b)是本体部的侧面图,(c)是其图(b)中的F-F剖面图,(d)是其图(c) 中的G部分放大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背面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图,是从头板侧看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翼板的图,(a)是立体图,(b)是图(a)中的 H-H剖面图,(c)是图(b)中的I部分放大图。
图7是图2的D-D剖面图。
图8是图2的E-E剖面图。
图9是图4的A-A剖面图。
图IO是图4的B-B剖面图。 图ll是图4的C-C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静止状态的图,是表示滑行者的 体重垂直地作用状态的正面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动作状态图,表示滑行者沿着行 进方向将重心移动到左脚的状态。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动作状态图,(a)是表示滑行者将 重心移动到左脚前侧(脚尖侧)状态的正面图,(b)是表示滑行者将重心移动到左 脚后侧(脚跟侧)时的正面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动作状态图,是在擦蹭部La中朝 向中央部C方向时的剖面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的动作状况的图,是进行拐弯动作 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a)是表示滑行游动器具的立体图,(b)是其 图(a)中的J-J剖面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a)是图17中的K-K剖面图,(b)是图17 中的L-L剖面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图,(a)是表示滑行游动器具的立体图,(b)是图 (a)中的V-V剖面图,(c)是表示本体部的側剖面图。
图2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的图,(a)是立体图,(b)是侧面图。 图2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中的接合部的放大侧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同一部件注 以相同标号,省略其重复说明。另外,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如无特别i兌明, 是按照图1中的箭头所示方向。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1,由大致长圆筒状的本体 部2、上层翼板3a及下层翼板3b构成的翼板3、夹在本体部2的上方板6与滑行板 7之间的弹簧4、配设在上层翼板3a与下层翼板3b交叉部分(中央部C)的支承部 5、 5 (见图2)构成。
本体部2,如图l和图2所示,由供滑行者搭乘的上方板6、与滑行面相接的 滑行板7、连接上方板6的左侧端与滑行板7的左侧端的头板8、连接上方板6的 右侧端与滑行板7的右侧端的尾板9构成。如图2的(a)和(b)所示,本体部2 从侧面看大致呈长圆形,相对于垂直轴Z左右大致对称。
如图3所示,上方板6从平面上看大致呈长圆形,在中央具有缩颈部K,相对 于长度方向轴X及宽度方向轴Y对称。
上方板6的上面,具有供滑行者搭乘的平坦搭乘部11、 11。上方板6的下面, 固定着后述的翼板3。为了固定滑行者的脚,在搭乘部11的上面设置了脚固定器T (见图l)。脚固定器T的位置,可以根据滑行者P的身长、滑行姿势等适当调节。 脚固定器T可以采用公知技术的皮带(或扣卡)等。另外,也可以不i殳置缩颈部K。
如图2的(c)、 (d)及图4所示,滑行板7是平坦的板,在其两外侧端部13、 13,配设着由碳钢构成的第1刀刃14a、 14b。滑行板7的上面与后述的翼板3接触。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两外侧端部13、 13,设有第1侧弯曲部R (例如,侧弯曲半 径8.8m)。如图5所示,滑行板7的宽度比上方板6的宽度窄。另外,第1实施方
式中,在外侧端部13设置了第1侧弯曲部R,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外侧端部
13做成为直线形。
如图1和图2所示,头板8连接上方板6的左侧端和滑行板7的左侧端。尾板 9连接上方板6的右侧端和滑行板7的右侧端。头板8和尾板9形成为分别朝两外 侧突出的弯曲形。
另外,第l实施方式中,滑行板7是平板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弯 拱(图未示),使得滑行板7的中央部隆起。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本体部2是相对于长度方向轴X、宽度方向轴Y及垂 直轴Z大致呈略对称的形状,这样,相对于行进方向,左右任一只脚在前都是均衡 的。第1实施方式中,本体部2如上述地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体部2 也可以做成为非对称的形状。
另外,第l实施方式中,头板8和尾板9如上述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 如,也可以做成为垂直于滑行板7。另外,头板8、尾板9也可以做成为流线形。
如图6所示,翼板3从平面上看是大致X形状,由位于上侧的上层翼板3a和 位于下侧的下层翼板3b构成。上层翼板3a和下层翼板3b是大致相同的形状,从侧 面上看,呈上方开》文的大致C字形。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l所示,滑行者的左脚站在左侧。
上层翼板3a,如图1和图6所示,在左脚前侧(脚尖侧)部分,具有固定在上 方板6的下面的左脚前侧固定部31、位于左脚前侧固定部31的下方并与滑刊-板7 的上面接触的左脚前侧接触部32、和连接左脚前侧固定部31与左脚前侧接触部32 的左脚前侧弯曲部33;在右脚后侧(脚跟侧)部分,具有固定在上方板6的下面的 右脚后侧固定部34、位于右脚后侧固定部34的下方并与滑行^反7的上面"l妻触的右 脚后侧接触部35、和连4妻右脚后侧固定部34与右脚后侧接触部35的右脚后侧弯曲
部36。
下层翼板3b,如图1和图6所示,在左脚后側(脚跟侧)部分,具有固定在上 方板6的下面的左脚后侧固定部37、位于左脚后侧固定部37的下方并与滑行板7 的上面接触的左脚后側接触部38、和连接左脚后侧固定部37与左脚后侧4妻触部38 的左脚后侧弯曲部39;在右脚前侧(脚尖側)部分,具有固定在上方板6的下面的 右脚前側固定部40、位于右脚前側固定部40的下方并与滑行板7的上面"J妾触的右 脚前侧接触部41、和连"l矣右脚前侧固定部40与右脚前侧接触部41的右脚前侧弯曲 部42。
另外,也把左脚前侧固定部31、右脚后侧固定部34、左脚后侧固定部37及右 脚前侧固定部40只称为固定部。另外,也把左脚前侧接触部32、右脚后侧接触部 35、左脚后侧接触部38及右脚前侧接触部41只称为4妻触部。另外,也把左脚前侧 弯曲部33、右脚后侧弯曲部36、左脚后侧弯曲部39及右脚前侧弯曲部42只称为 弯曲部。
如图4和图7所示,翼板3具有比滑行板7的外侧端部13、 13更朝外侧突出 的突出部43 (43a-43b)。如图6的(b)、 (c)所示,在突出部43b的外侧端部44b, 配设了由碳钢构成的第2刀刃45b。在突出部43a、 43c、 43d也同样地配设了第2 刀刃45a、 45c、 45d。如图7所示,形成在突出部43的外侧端部44 (44a 44d)的 第2侧弯曲部r,其半径比形成在滑行板7的外侧端部13、 13的第1侧弯曲部R小 (曲率大)。翼板3如图7所示,从滑行板7的中央部C起,在左脚前侧接触部32、 右脚后侧接触部35、左脚后侧接触部38及右脚前侧接触部41的各长度方向,具有 带扭转的擦蹭部L (La ~ Ld )。
另外,翼板3和滑行板7的上面,如图1及图6的(a)所示,在左脚前侧接触
部32、右脚后侧接触部35、左脚后側接触部38及右脚前侧接触部41中4妄触。由
于翼板3只与滑行板7的上面接触,所以,可以在滑行板7的上面滑动。
如图8所示,左脚前侧固定部31、右脚后侧固定部34、左脚后侧固定部37、
右脚前侧固定部40,固定在上方板6的下面。
在翼板3的交叉部分,如图9所示,大致平行地层叠着上层翼板3a、下层翼板
3b、上方板6和滑行板7。上层翼板3a及下层翼板3b的剖面,稍稍朝下方弯曲。
这是为了使翼板3容易咬入滑行面,并非是必需的。
如图IO所示,上层翼板3a及下层翼板3b,在擦蹭部Ld及Lb (见图7),具有
扭转角a、 p而大致呈山字形。即,上层翼板3a,从上层翼4反3a中心处的水平轴h,
朝反时针方向扭转了规定的角度。另一方面,下层翼板3b,从下层板3b中心处的
水平轴f,朝顺时针方向扭转了规定的角度。另外,在擦蹭部La、 Lc也同样地具有
扭转角。
如图9所示,在中央部C,扭转角是O。。如图ll所示,在接触部35、 41,扭 转角是O。(在接触部32、 38也同样)。即,擦蹭部La-Ld (见图7),从中央部C 到接触部32、 35、 38及41的大致中间,使扭转角a、 )3成为最大地净皮擦蹭。另夕卜, 上层翼板3a的扭转角a,比下层翼板3b的扭转角(3大。这是因为与下层翼板3b相 比,上层翼板3a位于上方,擦蹭的距离加长而引起的。扭转角a、 p最好是0°<a<45°, 0o<|3<45。。
如图11所示,在接触部35、 41中,突出部43b、 43d的外侧端部44b和44d 的高度位置相同(接触部32、 38的外側端部44a和44c也同样)。即,从外侧端部 44b的第2刀刃45b到滑行面的距离与从外侧端部44d的第2刀刃45d到滑行面的 距离是相等的。这样,滑行者P在左右拐弯时可以进行没有偏差的拐弯。
另外,第l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地配置了翼板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也可以不设置擦蹭部L。另外,例如也可以在接触部(32、 35、 38、 41)的位置,
在翼板3上设置扭转角(图未示)。
弹簧4如图9所示,在本体部的中央部C处,夹设在上方板6的下面与上层翼 板3a的上面之间。在弹簧4的上端及下端安装着橡胶M,使弹簧4、上方板6及上 层翼板3a紧贴。第1实施方式中的弹簧4的直径约为8cm。另夕卜,也可以不使用橡 胶M。把弹簧4夹设在上方板6与滑行板7之间,可以提高上方板6和滑行板7的 緩冲性,所以,可以相应柔和上方板6和滑行板7受到的垂直荷载。
另外,第l实施方式中,采用弹簧4作为夹设在上方板6与滑行板7之间的弹 性体,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橡胶等(图未示)公知的弹性体。弹性 体的大小、种类等,可考虑到本体部2的大小、材料及滑行者的体重、滑行姿势等 加以适当选择。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是使用l根弹簧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 可以使用若干根。并且,弹簧4的位置也不限定。
支承部5如图9所示,是内装有球体的球式移位装置,用于使翼板3顺畅地滑 动。第1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5,例如是使用7卩-《73-水I^-、〉 3 7社制的产品 (自由轴承C陽8S)。
支承部5如图2及图9所示,在中央部C中,夹设在上层翼板3a的下面与下 层翼板3b的上面之间、以及下层翼板3b的下面与滑行板7的上面之间这样二个部 位。 一个支承部5,在支承部5内装的球体与上层翼板3a的下面接触。另一个支承 部,其内装在支承部5内的球体与滑行板7的上面接触。
如后所述,翼^反3随着滑行者P的重心移动而滑动。因此,通过在上层翼^反3a 与下层翼板3b的交叉部分以及在下层翼板3b与滑行板7的交叉部分夹设的支承部 5,可以使翼板3顺畅地滑动。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在支承部5的球体接触的位置,在上层翼板3a的下面 及滑行+反7的上面,为了更加顺畅地滑动,设置了4失;仗(图未示)。第1实施方式
中,支承部5内采用球式移位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使相互接触的板顺畅滑动的公知装置。
另外,第l实施方式中,第1刀刃14及第2刀刃45采用了碳钢材料,但并不 限定于此,也可以釆用其它材料。 <制造方法>
下面,说明滑行游动器具1的制造方法。
本体部2由富有弹性的、高强度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构成,整体地成形。 如图2的(c)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本体部2 (碳纤维强化塑料板51),是将市 售的预成形料一边改变纤维的取向方向一边层叠在筒状的模具内后,使其硬化而制 成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预成形料,例如是采用东邦r大'7夕义制的Besfight (注 册商标)[含有原丝HTA-12K、 37%质量的环氧树脂]。
如图2的(c)及(d)所示,滑行板7,是将聚乙烯板52用环氧树脂类粘接剂 粘接在碳素纤维强化塑料板51的下面而形成的。在聚乙烯板52的两端,嵌入了由 形成为人字形的碳钢构成的第1刀刃14a、 14b,将第1刀刃14a、 14b压接在碳纤 维强化塑料板51及聚乙烯板52上。
本体部2的材料,并不限定于碳素纤维强化塑料,例如,也可以是玻璃纤维强 化塑料(GFRP)、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橡胶(ABS)等。另外,不限定于树脂制, 也可以是木制、金属制等。最好是重量轻,耐久性、弹性及强度好的材料。
另外,在第l实施方式中,本体部2是整体成形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也可以将上方板6、滑行板7、头板8和尾板9分别地形成后,再将各板接合起来。
另外,本体部2,也可采用2块碳纤维强化塑料板51、 51,将木板、发泡聚氨 脂等夹设在碳纤维强化塑料板51、 51之间,制成为所谓夹心构造。
翼板3,如图6的(a)、 (b)及(c)所示,是把形成有固定部(31、 34、 37、
40)及突出部43的细长形碳纤维强化塑料板51的两端弯曲,用环氧树脂类粘接剂 固定在上方板6的下面。具体地说,使上层翼板3a和下层翼板3b的大致中央交叉, 在上方板6的下面,固定左脚前侧固定部31及右脚后侧固定部34、左脚后侧固定 部37及右脚前侧固定部40固定住(见图8 )。在外侧端部44 ( 44a ~ 44d),配设第 2刀刃45 (45a~45d)。另外,上层翼板3a及下层翼板3b的中心,最好与本体部2 的中央部C重合(见图7)。
在第l实施方式中,翼板3是采用碳纤维强化塑料,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 也可以采用玻璃纤维强化塑料(GFRP)、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橡胶(ABS)等。另 外,不限定于树脂制,也可以是木制、金属制等。翼板3最好是重量轻,耐久性、 弹性及强度好的原材料。另夕卜,本体部2与翼板3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
在上层翼板3a与下层翼板3b之间、以及下层翼板3b与滑行板7的上面之间, 夹设支承部5、 5(见图2)。另外,在支承部5的球体所接触的上层翼板3a的下面 及滑行板7的上面,埋设铁板。另外,弹簧4及支承部5的中心,最好与本体部2 的中央部C重合。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是使支承部5的球体与上层翼板3a的 下面及滑行板7的上面相接(见图9 ),但并不限定于此。
在上方板6与上层翼板3a之间,夹设弹簧4。第l实施方式中,弹簧4的上端 与上方板的下面、以及弹簧4的下端与上层翼板3a的上面,都是用环氧树脂类粘接 剂固定。另外,弹簧4不一定要固定住,也可以利用弹簧4的弹性,仅与上方板6 的下面及上层翼板3a的上面相接。
另外,第l实施方式中,翼板3与上方板6的下面的固定方法,是采用环氧树 脂类粘接剂,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其它的粘接剂,也可以用螺丝等的紧固具 (图未示)将两者固定一起。也可以同时使用紧固具和粘接剂进行固定。
如图1~图4所示,第1实施方式之滑行游动器具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约为
150cm。从滑行板7的下面到上方板6的上面的长度约为20cm。本体部2的厚度约 为1.5cm。上方板6的宽度最大约为35cm,缩颈部K的部分约为25cm。滑行板7 的宽度为22cm。如图4所示,滑行板7的第1侧弯曲部R的半径约为8.8m (见图 4)。翼板3的第2侧弯曲部r的半径约为8.2m。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侧弯 曲部R、第2侧弯曲部r是由圆弧形成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二次曲线等 形成。
另外,本发明不受上述尺寸限定。
另外,上述制造方法《又作为举例,而并不是限定本发明。 <动作状况>
下面,说明滑行游动器具l的动作状况。第l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是说明在雪 地(滑雪斜坡)上滑行的情形。
滑行游动器具l,如图1所示,在上方板6上固定着脚固定器T,把滑行者P 的脚固定在该脚固定器T上,借助滑行者P的自重,朝着斜坡(滑行面)在滑行面 上滑行。第l实施方式中,左脚朝向滑行面的行进方向。
把滑行者P的体重垂直作用在滑行板7上时的状态作为静止状态时,第1实施 方式的说明中所说的"压缩",是指由于滑行者P移动身体重心,上方板6与滑行板 7的距离(固定部与接触部的距离)比静止状态缩短。另外,所说的"开放",是指 上方板6与滑行板7的距离(固定部与接触部的距离)比静止状态增长。 (笔直滑行时)
如图12所示,滑行者P的体重垂直作用在滑行4反7上,可以笔直地滑行。即, 当滑行者P的体重垂直地作用在滑行板7上时,由于配设在翼板3上的第2刀刃45a、 45c不接触滑行面S,所以,大体上滑行板7的整个下面与滑行面接触,可以笔直 地滑行。
另外,如图13所示,当滑行者P沿着行进方向把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时,左 脚侧的上方板6与滑行板7之间被压缩(箭头55),同时由于翼板3的反作用,右 脚側的上方板6与滑行板7之间开放(箭头56 ),可以平稳地进行重心移动。 (进行拐弯动作时)
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1,如图14所示,随着滑行者P移动身体重心, 使第1刀刃14或第2刀刃45与滑行面S接触(咬入滑行面),就可以进行拐弯动 作。
这里,说明滑行者P相对于行进方向朝右拐弯时的情形(图16中的箭头62方向)。
滑行者P使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前侧(脚尖侧)时,如图14的(a)所示,左 脚前側(脚尖侧)处的上方板6及滑行板7之间被压缩(箭头57 ),同时,上方板 6与滑行板7的后侧(脚跟侧)开放(箭头58 ),滑行游动器具1整体地倾斜角度y, 第1刀刃14a咬住滑行面S。
这时,由于上层翼板3a的突出部43a被朝着重心移动方向推出,所以,第2 刀刃45a咬入滑行面S,可进行更急速的拐弯。
即,滑行者P使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前侧(脚尖侧)时,左脚前侧固定部31 与左脚前侧接触部32之间被压缩,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右脚后侧固定部34与右 脚后侧接触部35之间开放(见图6 )。这时,虽然上层翼板3a的左脚前侧固定部31 和右脚后侧固定部34固定在上方板6的下面,但是,由于左脚前侧4妻触部32和右 脚后侧接触部35只与滑行板7的上面接触,所以,突出部43a随着滑行者P的重 心移动而滑动。
如图15所示,上层翼板3a的左脚前侧固定部31和左脚前侧接触部32(见图6 ) 之间被压缩时,上层翼板3a,借助设在擦蹭部La上的扭力而朝箭头60方向旋转。
上层翼板3a,由于用左脚前侧固定部31和右脚后侧固定部34将两端固定着,所以, 在滑行板7的上面滑动,使突出部43a被朝着重心移动方向推出(箭头61)。这样, 如图14的(a)所示,突出部43a上具有第2刀刃45a咬入滑行面S。
这时,中央部C处的上层翼板3a、下层翼板3b及支承部5、 5,朝后侧(脚跟 侧)滑动。即,在静止状态,如图9所示,上层翼板3a、下层翼板3b及支承部5、 5的各中心,与中央部C大致重合。但是,当滑行者P将身体重心移动朝左脚前侧 (脚尖侧)移动时,上层翼板3a、下层翼板3b及支承部5、 5被朝脚跟侧推出地滑 动。
如图16所示,将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前侧(脚尖侧)时,由于负荷也作用到 右脚的脚尖侧,所以,右脚前側固定部40和右脚前侧接触部41之间净皮压缩(箭头 59)。由于滑行者P的体重终究作用在左脚前侧,所以,左脚前侧固定部31与左脚 前侧4妄触部32之间比右脚前侧固定部40与右脚前侧4妻触部41之间更加^皮压缩。 突出部43d借助与上述43a大致同样的作用,随着滑行者P的移动而滑动,同时, 被朝着滑行面S推出,所以,第2刀刃45d咬入滑行面S (箭头63 )。
如上所述,配设在突出部43a的第2刀刃45a、配设在滑行板7上的第1刀刃 14a、以及配设在突出部43d的第2刀刃45d,咬住滑行面。另外,在具有第2刀刃 45a、 45d的突出部43a、 43d上,由于具有半径比滑行4反7的第1侧弯曲部R小的 第2侧弯曲部r (见图7),所以,滑行者P可进行更小半径的拐弯。
由于突出部43a、 43d随着滑行者P的重心移动被朝着滑行面S方向推出,所 以,在进行拐弯期间,第2刀刃45a、 45d不被滑行面S的沖击弹开,可继续与滑 行面S接触。
另外,滑行者P朝着箭头62的方向一边进行拐弯一边使身体重心移动(施加 大的负荷)到右脚的前侧(脚尖侧)时,配设在突出部43d的刀刃45d更加咬入滑
行面S,所以,可以进行急遽转弯,并且能制动。
要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拐弯时,如图14的(b)所示,将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后 侧(左脚跟侧),可以拐弯。
另外,将身体重心移动到右脚前侧(脚尖侧)及右脚后侧(脚跟側),也可进 行同样的动作。
另夕卜,滑行者P通过调节身体重心的移动,可以分开地使用第1刀刃14或第2 刀刃45,所以,可进行富于变化的拐弯动作。
另外,滑行者P将身体重心移动到左脚前侧(左脚的脚尖侧)时,如图14的 (a)所示,前侧的上方6与滑行板7之间4皮压缩(箭头57 ),同时,后侧(脚跟侧) 的上方板6和滑行板7开放(箭头58 )。这时,如图6所示,由于翼板3配设成从 平面上看的大致X形状,所以,左脚前侧固定部31与左脚前侧4妻触部32之间被压 缩,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右脚后侧固定部34与右脚后侧接触部35之间开放,可 以相对于长度方向轴的斜方向平稳地进行重心移动。
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1,把本体部2形成为大致筒状,用头板8 及尾板9连接滑行板7和位于该滑行板7上方的上方板6,这样,头板8和尾板9 起到了緩冲作用,所以,能緩和滑行者P的脚受到的冲击,可得到与以往不同的滑 4亍感觉和感触。
另外,滑行游动器具1中,由于在滑行板7的外側部部13形成了第1侧弯曲 部R,所以,第1刀刃14沿该第1侧弯曲部R咬住滑行面S,可顺畅地进行拐弯动 作。
另外,翼板3具有突出部43,该突出部43具有比设在滑4亍板7的外侧端部13 的第1刀刃14更位于外側的第2刀刃45。当滑行者P进行身体重心移动时,翼板 3朝着重心移动方向滑动,配设在突出部43的第2刀刃45咬住滑行面S。在突出部43的外侧端部44,由于配设着曲率比滑行板7的第1侧弯曲部R大的第2侧弯 曲部r,所以,可进行更加急速的拐弯动作。
另外,滑行游动器具l中,设有从平面上看呈X形状的、与滑行板7的长度方 向轴X斜交地配置着的2条上层翼板3a、下层翼板3b,所以,例如将身体重心作 用在左脚前侧(脚尖侧)时,左脚前侧固定部31与左脚前側接触部32之间被压缩, 同时,作为其反作用,右脚后侧固定部34与右脚后侧接触部35之间开放,可平稳 地进行滑行者P的重心移动。另外,由于翼板3也有弯曲部,所以,可更加提高緩 冲性。
另外,滑行游动器具l中,由于有支承部5,所以,可以减轻相互接触的滑行 板7和翼板3上产生的摩擦,可使翼板3顺畅地滑动。
另外,滑行游动器具l中,由于在上方板6与滑行板7之间夹设着弹簧4,上 方板6和滑行板7的緩冲性提高,所以,可以相应緩和上方板6和滑行板7受到的 垂直荷载。
另外,由于滑行板7的宽度比上方板6的宽度窄,所以,与滑行板7的摩擦阻 力小,滑行速度增加,同时身体重心的可移动范围减小,所以,可容易地进行拐弯 动作。
上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 定,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第2实施方式>
例如,如图17所示,滑行游动器具71由大致形成了筒状的本体部72、翼板 73、夹设在中央的弹簧74、夹设在翼板73与滑行板82之间的支承部(图未示)构 成。
第1实施方式中的翼板3,是将2条板组合形成的,而第2实施方式中的翼板
73,如图17的(a)及(b)所示,由中央部W和脚部76 (76a 76d)构成,该脚 部76从平面上看大致呈X形状地从中央部W伸出。
翼板73,具有将脚部76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78 (78a~78d),脚部76的前端 部77 (77a-77d)固定在上方板79的下面。翼板73上,如图17的(b)所示,具 有比滑行板82的外侧端部83 (虚线部分)更朝外側突出的突出部85 ( 85a-85d)。 另外,在突出部85的外侧端部86 (86a 86d)具有第2側弯曲部r,该第2侧弯曲 部r的半径比设在滑行板82的外侧端部83的第1侧弯曲部R的半径小。另外,在 突出部85的外側端部86 ( 86a 86d),设有第2刀刃84 ( 84a-84d)。
如图18的(a)所示,图17 (b)的K-K剖面中的翼板73的脚部76b ^部 76d,形成为大致人字形。另外,如图18的(b)所示,在脚部76b及76d与滑行 板82的上面接触的部分,脚部76b及脚部76d是水平的。
关于制造方法及动作,与第l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说明从略。
根据第2实施方式,翼板73,从中央部W呈平面上看呈X形状地伸出脚部76。 即,翼板73由一块板形成,所以,不像第1实施方式的上层翼板3a、下层翼板3b 那样在翼板间形成高度。因此,可以容易地对翼板73的脚部76a-76d进行均等的 擦蹭作业。
<第3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是将滑行者P的脚,与滑行游动器具1、 71的 长度方向大致垂直地固定,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9所示,把滑行 者P的两只脚分别地固定在滑行游动器具90、 90上。这时,滑行者P的脚,与滑 行游动器具90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固定着。
第3实施方式中,滑行游动器具90,由具有上方板91及滑行板92的本体部 93、翼板94、弹簧95、和支承部(图未示)构成。上方板91及滑行板92的宽度,
比滑行者P的脚的宽度稍稍大一些。滑行游动器具9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上述 滑行游动器具1短,约为100cm。滑行者P的脚固定在弹簧95的大致上方。 关于制造方法及动作,与第l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说明从略。 另外,第3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地形成滑行游动器具90,但并不限定于此, 可根据滑行者P的身高、滑行姿势适当决定滑行游动器具90的长度、宽度等。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110,如图20所示,在上方板116的构造及支承 部130的构造方面,与其它实施方式不同。
在滑行游动器具110的上方板116上,如图20的(a)及(c)所示,形成了距 离中央部C大致等间隔的凹部120、 120。如图20的(c)所示,凹部120是将上方 板116的一部分朝着滑行板117側凹入而形成的。凹部120的底面形成为平坦面, 通过脚固定器T固定着滑行者P的脚。
这样,在上方板116上设置凹部120,可以降低滑行者P的脚的位置高度,所 以,便于乘降滑行游动器具110。另外,由于从滑行者P的脚到滑行板117的距离 变短,所以,能容易地把滑行者P的重心移动传递到滑行板117,可以更加平稳地 滑行。另外,在上方板116的中央部C,如图20的(b)所示,上方板116的两端 也可以朝下方弯曲。
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20的(c)所示,中央部C处的上方板116的位置高度, 比凹部120的底面位置高,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一个凹部120,使 中央部C和凹部120的底面的位置等同。另外,凹部120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第4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130,如图20的(b)及图21的(a)所示,贯穿形 成在下层翼板113b上的贯通孔131,同时,设置在滑行板117与上层翼板113a之 间。
支承部130,具有上下接触的旋转体132、穿过旋转体132的旋转轴133、被旋 转轴133穿过的T型金属件134、将T型金属件134与下层翼板113b接合的接合部 135。
旋转体132由位于下方的第1旋转体132a和位于上方的第2旋转体132b构成, 分别是同一直径的硬质橡胶制球体。第l旋转体132a,其下端与滑行板117接触, 其上端与第2旋转体132b接触。第2旋转体132b,其下端与第1旋转体132a接触, 其上端与上层翼板113a接触。
旋转轴133,由分别穿过第1旋转体132a和第2旋转体132b的中心的第1旋 转轴133a和第2旋转轴133b构成。第1旋转轴133a和第2旋转轴133b的轴方向, 与滑行游动器具110的长度方向平行,并且形成为水平。旋转轴133的两端形成有 螺纟丈槽,可供螺母133c螺合。
T型金属件134由一对第一 T型金属件134a和第二 T型金属件134b构成,轴 支着旋转体132,同时通过接合部135与下层翼板113b接合。T型金属件134,如 图22所示,具有穿设了长孔136的基板部137、和从基板部137垂直形成的伸出部 138。长孔136是上下延伸的、从剖面上看呈长圆形,穿设在^^反部137上的二个 部位。长孔136被旋转轴133穿过,旋转轴133可在长孔136内上下移动。即,旋 转轴133的轴径比长孔136的孔宽小,并且,设置在旋转轴133两端的螺母133c, 在离开基板部137的位置螺合着。伸出部138平行于滑行游动器具110长度方向伸 出,借助接合部135与下层翼板113b接合。
接合部135,如图22所示,是将T型金属件134与下层翼板113b接合的部分。 接合部135中,吸收材140穿过与伸出部138及下层翼板113b连通的连通孔,通过 垫圈141用螺栓142和螺母143紧固。吸收材140是圆筒形状,具有被螺栓142穿 过的中空部,并且,形成为中央部分朝内侧缩颈的形状。即,吸收材140的两端侧
比中央部分厚。吸收材140例如可使用公知的橡胶套筒。采用吸收材140,可以吸 收作用在支承部130上的荷载,同时允许长度方向的移动。另外,由于吸收材140 的两端侧比中央部分厚,所以相应緩和作用的荷载。
根据该支承部130,当滑行者P朝前后方向(脚尖侧或脚跟侧)进行身体重心移动 时,第1旋转体132a和第2旋转体132b —边接触, 一边以旋转轴133为轴旋转, 所以,上层翼板113a和下层翼板113b在宽度方向平稳地滑动。另外,由于穿设了 吸收材140,所以,可吸收作用在支承部130上的荷载,并且允许上层翼板113a和 下层翼板113b朝长度方向的移动。这样,与第1实施方式的滑行游动器具1同样, 借助滑行者P的重心移动,可以使上层翼板113a和下层翼板113b的第2刀刃咬入 滑行面,可以急速地拐弯。
如果旋转轴133固定在T型金属件134上,则第1旋转体132a和第2旋转体 132b磨耗后,在两者间产生间隙,可能会空转。但是,第4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 了长孔136,所以,旋转轴133在长孔136内上下移动。这样,滑行者P的荷载作 用到上方板116上时,由于第1旋转体132a和第2旋转体132b经常地接触,所以 可防止空转。
另外,第4实施方式中,是采上述的支承部130,但也可以是其它方式。例如, 旋转体132是球体,但也可以是椭圆球形状。另外,T型金属件134是采用一对金 属件,但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另外,吸收材140的形状、材料,可才艮据滑行者P的 滑行姿势适当设定。另外,为了防止长孔136与旋转轴133的磨耗,也可以沿长孔 136的内部形状设置緩冲材。
上面,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主 旨的范围内,可作适当变更。另夕卜,其使用用途不仅限于遊艺,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是以与滑雪板大致同样的方式来使用滑行游
动器具l,但是,例如也可以在滑行游动器具1的上方板6上,设置适合于载物或 载人用的箱状体,以与滑橇同样的方式来使用该滑行游动器具1。下面用图16说明 这种情形。滑行者搭乘设置在上方板6上的箱状体(图未示)内,通过移动身体重 心,用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动作,可4栗作滑行游动器具1。
另外,也可以将物体(也包括人)载置在箱状体内,从头板8侧(见图1)牵 引。例如,从图16的箭头62侧牵引时,载置在箱状体内的物体的荷载,根据牵引 方向或滑行面S的变化,作用在翼板3上。这样,翼板3滑动,牵引方向的第2刀 刃45a咬住滑行面S,所以,滑行游动器具1可平稳地追随牵引方向。另外,滑行 游动器具1由于具有突出部43,所以,可防止急速操作引起翻倒。
另外,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例如也可以不使用翼板3、弹簧4及支承部5, 而只用本体部2构成(见图2的(b))。这样,极力减少构成滑行游动器具的部件, 滑行游动器具重量减轻,即使对空气助力类的遊艺也能适用。
另外,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在第l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是说明在雪地上滑 行的情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草皮、砂面或水面等上滑行。
另外,在第l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翼板3是用于滑行游动器具1,但并不限定 于此,也可以设在其它构造体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由滑行板、上方板、头板、和尾板构成,大致呈筒状,上述滑行板在斜坡上滑行,在其外侧端部有第1刀刃;上述上方板位于该滑行板的上方;上述头板连接上述滑行板的一端与上述上方板的一端;上述尾板连接上述滑行板的另一端与上述上方板的另一端。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侧端部具有第1 侧弯曲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使具有突出部、第2侧 弯曲部、和第2刀刃的翼板与上述滑行板的上面相接,上述突出部比上述滑行板的 外侧端部朝外侧突出;上述第2侧弯曲部形成在该突出部的外侧端部,其曲率比上 述第l侧弯曲部的曲率大;上述第2刀刃配置在上述突出部的外侧端部。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从平面上看大致呈X 形状地与上述滑行板的长度方向轴斜交配置着的2条翼板,上述翼板具有,与上述 滑行板的上面接触的接触部、设在上述头板侧和上述尾板侧的弯曲部、和固定在上 述上方;f反的下面的固定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行板与上述翼 板、以及上述翼板相互交叉的部位,设有使滑行板与上述翼板以及上述翼板相互摩 擦减轻的支承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滑行板与上述上 方板之间夹设着弹性体。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滑行板的宽度比上 述上方板的宽度窄.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行游动器具,其特征在于,上述上方板具有朝上述 滑行板凹入的凹部。
9、 一种翼板,该翼板是在滑行板与位于其上方的上方板之间,从平面上看大 致呈X形状地与滑行板的长度方向轴斜交地配设着的2条翼板,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滑行板的上面接触的接触部、 设在该接触部两端的弯曲部、和将翼板的两端固定在上述上方板的下面的固定部;设有比滑行板的外侧端部还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滑行游动器具,不仅能在雪地上滑行,也能在草皮、砂面上等滑行。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能缓和从滑行面作用于滑行者的冲击,而且可得到与以往的滑行游动器具不同的滑行感觉。根据本发明的滑行游动器具1,将本体部2形成为大致筒状,由于用头板8和尾板9连接滑行板7和位于该滑行板7上方的上方板6,所以,头板8和尾板9起到缓冲作用,可缓和滑行者P的脚所受到的冲击。另外,由于滑行者P的脚所受到的冲击被缓和,所以,可得到与以往不同的滑行感觉、感触。
文档编号A63C5/00GK101389382SQ20078000624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0日
发明者太田顺三 申请人:太田顺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