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723阅读:6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运动器材领域,涉及到一种结构改进的篮球架系统,具体说 是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篮球架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液压式篮球架、立柱式篮球架、壁挂式篮 球架。这些篮球架在结构上主要由篮圈、篮板、篮框、篮板支架、主立架、固定底座组成,在 使用及功能上均能达到一定的比赛要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液压式篮球架,其调 节方式有手动液压式和电动液压式,这类结构一般体积比较庞大,制作成本较高,对使用电 动的结构而言,还需要专用的电力线路,无疑为使用上造成一定的不便;对于壁挂式架构而 言,这类结构适用于场地面积较小,无法安装常规篮球架的地方而设计的,但是,由于其固 定在一定高度的墙面上,其高度不能调节,不能适应任意人群的各种需求,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对于立柱式篮球架而言,有的篮板高度可以调节,有的篮板高度不能调节,对这类可调 节高度的篮球架而言,其调节结构设计较复杂,安装繁琐,使用的工具较多,制作成本也较 尚ο如何设计一种篮球架,其结构简单、安全可靠,篮板高度调节方便,不需要专用的 工具,制作及运输成本较低,这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结 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篮板高度调节简单、方便,不需要专用的工具,制作及运输成本较 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包括篮 板、篮圈、立柱、立柱上的篮板高度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篮板高度调节支架包括与 立柱和篮板铰接的两根长拉杆和两根短拉杆,两根长拉杆和两根短拉杆相互平行对称设 置,且与立柱和篮板形成两组四连杆机构,所述的长拉杆一端与篮板铰接,中部与立柱铰 接,所述的两长拉杆的另一端用一连杆连接,所述连杆中部连接一外管、所述外管内插入一 内管,所述内管下端与支柱下部铰接,内管下半部均勻设置一排单面通孔,在外管的下端设 置一通孔,有一插销插入外管下端的通孔和内管下半部的一单面通孔,将内管与外管连接 固定。对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篮板背面设置支架,支架上设置U形组合件;所述长 拉杆通过螺栓与所述U形组合件连接,可以转动,长拉杆中部通过螺栓与立柱相连接,可以 转动;所述短拉杆通过螺栓与所述U形组合件连接,可以转动,短拉杆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立 柱相连接,可以转动。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短拉杆中部通过一螺栓连接,有一拉簧的 一端固定在U性组合件的连接长拉杆的螺栓上,另一端固定在两短拉杆中间连接的螺栓
3上。形成拉簧的助力结构。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中部后侧固定一 U形件,U形件上相对的 两个面上设置通孔,有一短圆管中部与所述内管下端焊接,有一螺栓穿过U形件两个面的 通孔及U形件两个面中间的短圆管,使内管与立柱形成铰接。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管上的通孔外焊接插销固定管,插销插入 固定管内固定连接内管与外管。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立柱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并通过支撑杆 斜拉连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篮球架,相对于传统篮球架而言,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的特 点,篮板高度调节简单、方便,不需要专用的工具,制作及运输成本较低。可适应不同的人群 的需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内管与外管连接示意图;图3是内管与外管插接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的篮球架调高篮板状态图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度可调的篮球架调低篮板状态图的局部示意图。图中序号分别为1、底座;2、支撑杆;2-1、支撑杆;3、立柱;4、U形件;5、螺栓;6、 短圆管;7、插销;7-1、插销固定管;8、内管;9、外管;10、长拉杆;11、短拉杆;12、L型板; 13、拉簧;14、篮板支架;15、篮框;16、篮板;17、篮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参见图1-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的的实施例。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包括底座系统、立柱系统、调节系统和篮板系统,底座1 用于固定整个篮球架,支撑杆2、2-1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上,另一段通过螺栓固定在立柱3 上,对立柱3起支撑固定的作用。立柱3由一根或多根圆管或方管组成,用于支撑整个篮板 系统。篮板16周边有篮框14,篮板16前面设置篮圈17,篮板16背面设置篮板支架15。调节系统通过螺栓固定在立柱3上,包括插销7、内管8、外管9、长拉杆10、短拉杆 11、L型板12和拉簧13。在内管8的一端均勻设置单面通孔,孔的大小与插销7的丝杆相 一致,内管8的下端焊接在圆套管6上,圆套管6通过螺栓5固定在U形件4上,U形件4再 通过螺栓固定在立柱3上,形成可转动的构架。图2为内管与外管连接示意图,在立柱3的适当位置使用螺栓固定U形件4,在U 形件相对的两个侧面各设置一个通孔,在两个通孔之间焊接一圆管6,把内管8焊接在圆 管6的中间部位,内管8靠近短圆管6的一端均勻设置一排单面通孔;在外管9的下端设置 一通孔,通孔外焊接插销固定管7-1,插销7固定于插销固定管7-1内。需要调节篮板的高 度时,只需把插销7拔出,把外管9移动到内管8的相应的孔的位置,然后将插销7旋紧即
4可。图3为内管8、外管9插接剖面结构图,内管8的下端加工成弧形,与短圆管6的外 径圆度保持一致,将内管8下端焊接在短圆管6的中间位置,在内管8的下部均勻设置单面 通孔,单面通孔的大小与插销7的螺栓部分相一致,内管8的外面套有外管9,在外管9的 下端设置一个通孔,在通孔处焊接插销固定管7-1,用于固定插销7,内管8的外观可以是圆 管、方管或平椭管。当需要将篮板16的位置调高时,只需要将插销7从内管8的孔中拔除, 将外管9向下移动,然后将插销7插入内管8较低位置的单面通孔内,然后将插销7旋紧即 可,当需要将篮板16的位置调低时,需要将外管9朝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可,并将插销7进行 旋紧固定。图4、图5为插销7调节高度原理示意图,当需要把篮板16的高度调高时,需要把 插销7拔出,把外管9向下移动,在拉簧13助力的作用下,蓝板16的高速上升,达到要求的 高度后将插销7旋紧固定即可。如果要把篮板16的高度降低,只需要把外管9朝相反的方 向移动即可。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 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 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包括篮板、篮圈、立柱、立柱上的篮板高度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篮板高度调节支架包括与立柱和篮板铰接的两根长拉杆和两根短拉杆,两根长拉杆和两根短拉杆相互平行对称设置,且与立柱和篮板形成两组四连杆机构,所述的长拉杆一端与篮板铰接,中部与立柱铰接,所述的两长拉杆的另一端用一连杆连接,所述连杆中部连接一外管、所述外管内插入一内管,所述内管下端与支柱下部铰接,内管下半部均匀设置一排单面通孔,在外管的下端设置一通孔,有一插销插入外管下端的通孔和内管下半部的一单面通孔,将内管与外管连接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篮板背面设置支架, 支架上设置U形组合件;所述长拉杆通过螺栓与所述U形组合件连接,可以转动,长拉杆中 部通过螺栓与立柱相连接,可以转动;所述短拉杆通过螺栓与所述U形组合件连接,可以转 动,短拉杆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立柱相连接,可以转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短拉杆中部通过 一螺栓连接,有一拉簧的一端固定在U性组合件的连接长拉杆的螺栓上,另一端固定在两 短拉杆中间连接的螺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中部后侧固 定一 U形件,U形件上相对的两个面上设置通孔,有一短圆管中部与所述内管下端焊接,有 一螺栓穿过U形件两个面的通孔及U形件两个面中间的短圆管,使内管与立柱形成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中部后侧固定 一 U形件,U形件上相对的两个面上设置通孔,有一短圆管中部与所述内管下端焊接,有一 螺栓穿过U形件两个面的通孔及U形件两个面中间的短圆管,使内管与立柱形成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上的通孔外 焊接插销固定管,插销插入固定管内固定连接内管与外管。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上的通孔外焊 接插销固定管,插销插入固定管内固定连接内管与外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通过螺栓固 定在底座上,并通过支撑杆斜拉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通过螺栓固定 在底座上,并通过支撑杆斜拉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度可调的篮球架,包括篮板、篮圈、立柱、立柱上的篮板高度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篮板高度调节支架包括与立柱和篮板铰接的两根长拉杆和两根短拉杆,两根长拉杆和两根短拉杆相互平行对称设置,且与立柱和篮板形成两组四连杆机构,所述的长拉杆一端与篮板铰接,中部与立柱铰接,所述的两长拉杆的另一端用一连杆连接,所述连杆中部连接一外管、所述外管内插入一内管,所述内管下端与支柱下部铰接,内管下半部均匀设置一排单面通孔,在外管的下端设置一通孔,有一插销插入外管下端的通孔和内管下半部的一单面通孔,将内管与外管连接固定。其结构简单、使用安全可靠,篮板高度调节简单、方便,制作及运输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A63B63/08GK201658802SQ20102015844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14日
发明者习少锋, 朱希龙, 马小平 申请人:朱希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