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及新型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16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及新型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羽毛球专用的人造羽毛,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由该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
背景技术
采用人工材料代替天然鹅鸭羽毛来制作羽毛球是产业界和羽毛球运动界的一个理想。因为鹅鸭毛羽毛球的耐打性太差,导致运动员频频换球,并使打球成本大大提高;同时鹅鸭毛羽毛球生产工艺繁杂、材料本身的成本也较高。但是,这种材料替换所隐藏的技术困难决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产业界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超过20年,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人工材料代替鹅鸭毛制成的羽毛球在综合性能上达到优质鹅鸭毛羽毛球的水平。现有塑料羽毛球的综合性能根本满足不了水平稍好的业余选手的技术要求,更是被专业运动员所遗弃。直到2007年,才开始出现具有实用价值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或称人造羽毛);到2009年底,才有采用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上市。但这种采用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仍然存在旋转速度不够、生产工艺复杂或者是超重的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达到优质鹅毛球的水准。羽毛球是一项对球品的技术细腻度要求非常高的产品。运动员在长期的练习和比赛中,已经培养出了非常细腻的击打体验。这种击打体验以优质的天然鹅毛球为基础,包括重量、球速、旋转、高远球飞行轨道、放小球的稳定性、搓球翻滚、击球手感、击球声音、落点准确度等等。人工材料羽毛球就是要在这些因素上尽最大可能的接近优质天然鹅毛球。影响羽毛球综合性能的,至少有以下七大要素重量、重量分布、重心位置、球体支撑强度、正面风阻力(或称轴向风阻力)、绕轴风阻力和抗击打耐力。相应地就产生三大技术难关材料关、结构关和工艺关。这七大要素和三大技术难关的任何一项不能达标,羽毛球就不能被运动员所接受,也就难以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因此在考核一种羽毛球新技术是否实用时,要从上述七大要素三大难关进行综合评判。换句话说小小的羽毛球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微小调整都会带动全系统综合性能的改变。从检索到的跨度超过20年的专利说明书来看, 绝大部分是针对某一子系统的单独改造,而且大都是基于理论假想的设计,未经实际验证。 所以几乎全部都不具有实用性、或者无法实现。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历经20余年,截止到 2007年,除了鹅鸭羽毛球和性能有缺陷的塑料羽毛球之外没有任何具实用价值的新型羽毛球出现。其中重量、重量分布和旋转是目前球体材料人工化过程中最难解决的要素。现有的塑料羽毛球和人造羽毛的球裙部分大都超重。羽毛球的重心最好落在球头和球体连接部附近。如果裙部太重,重心上移,羽毛球极易翻滚,而越靠近羽毛球裙部顶端位置,对超重的敏感度就越大,因为这个位置的力矩最大;如果裙部过轻,重心过于下移,则球头下坠,也影响性能。羽毛球对重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其敏感度达到0. 1克数量级,也就是说在一些关
3键部位,只要0. 1克的重量改变就会引起羽毛球整体性能的重大变化。而对于单片羽毛的来说,对重量的敏感度则达到了 0. 01克,也就是说,每片羽毛如果增加0. 01克,则整球裙部将至少增加0. 15克,这样的重量改变将严重破坏羽毛球的飞行性能。而羽毛对重量的敏感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区域羽片区(


图1中的A区)和羽根区(
图1中的B区),羽片区包括了羽片本体和羽梗的上半截(和羽片本体接触部分);羽根区就是羽梗的下半截。羽片区是整个羽毛球中对重量要求最为苛刻的区域。从工程技术上来讲,羽毛球裙部(一般由十几片羽片构成)的重量越轻越好,因为在保证羽毛球球体有足够支撑强度的前提下把产品做得更轻是一个高难的技术问题,而掌握了超轻的裙部制造技术后,再进行配重则是很容易解决的。要减轻羽片区的重量可以分别从羽片本体和羽梗上半截着手。有些人工材料羽毛球为了减重,就把球裙支杆(或羽梗)做得很细、球裙(或羽片)做得很薄。重量是达标了,但强度不够了。一般羽毛球用标准鹅鸭羽毛的单根重量在0.09g 0. 12g之间,其中羽片区大约在0. 05克,如果羽片区超过0. 07克,就会影响整球性能,除非采用15根羽毛制球。而即便采用15根羽毛制球,羽片区的重量也不能超过0.075克——整个球裙重量最好不超过1. 10克。羽毛球是否能稳定旋转是非常关键的。绕轴风阻力就是用来推动羽毛球绕轴旋转的。羽毛球飞行时绕轴旋转不但可以稳定其飞行过程,而且能有效消耗部分飞行动能,在羽毛球被大力扣杀时,有一定的减速作用,使其飞行速度更符合运动的要求。归结到一点人工材料羽毛球的真正核心就是球裙部分的重量问题,只要球裙的重量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具体到人造羽毛上就是解决羽片区部分的重量问题。可以说,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对羽片部分每一豪克的减重都是宝贵的。另外,影响羽毛球飞行性能还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细微的、但又很关键的因素 风阻力突变现象——如果球裙支撑杆太软,则羽毛球裙部在被大力击打瞬间会出现剧烈变形,随即又恢复正常,在这一缩一张的过程,风阻力产生剧烈变化,使羽毛球飞行速度产生瞬间突变,运动员也许不能直接感觉到这种速度的变化,但可以明显体会到羽毛球的飞行和标准羽毛球是有区别的——出球感觉会变得怪异、落点会不准确。所以说,人工材料羽毛球的开发永远面临七大要素、三大难关的互相制约,只考虑某一方面的性能是不行的。目前已经实际应用的人造羽毛的羽梗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特种尼龙制成;另一种是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棒材并包覆塑胶外包层来制作羽梗,就是所谓的皮包芯结构的羽梗,2009年9月16日公开的200810034704专利说明书对这种羽梗有详细介绍。但上述两种人造羽毛都有各自的缺陷。特种尼龙制成的羽梗存在超重问题。目前实际应用的特种尼龙羽梗单根重量达到了 0. 12克以上,再加上羽片就超过了 0. 15克,所以不得不采用15根羽毛制球(标准为16 根)。但如管降低重量,则其强度又不够了。尽管采用15根羽毛制球,但球裙部分还是略有超重量——这种羽毛球的球裙大约重1. 10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羽毛球的飞行性能——主要表现在(1)击球手感偏重;(2)羽毛球击球回头迟滞;(3)放小球时极易翻滚,或者用球拍颠小球时会翻滚。正是上述这些缺陷,使得运动员还是不大愿意采用这种羽毛球——尽管这种羽毛球的综合性能已经远远超越现有的整体球裙塑料羽毛球,并且,其使用寿命可以达到普通鹅鸭羽毛球的2倍以上。[0013]采用塑胶包覆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制成的羽梗也有其固有的缺点。由于这种极细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只能采用拉挤工艺制作,所以无法做成一定的锥度——采用磨削方式可以制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锥度形状,但会严重降低其强度——因此, 这种棒材就不能做得太粗,不然羽毛的羽片区就会超重。而正是这种重量上的限制,就导致这种羽梗相对较软,也就是刚性不够一一由这种羽梗制成的羽毛球就会出现上述所说的风阻力突变现象,导致羽毛球出球感觉怪异、落点不准确。在介绍上述皮包芯结构羽梗的200810034704专利说明书中还提到了直接采用经拉挤工艺得到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来制作羽梗,但该专利说明书指出未经塑胶外包层包覆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在强度和耐打性上达不到天然鹅鸭毛的水平。而本人的最新发现则纠正了上述偏见,并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基础在适当羽片材料的配合下,直接采用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制作羽梗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采用双片贴合发泡弹性塑料片材(也可叫做弹性发泡塑料片材)制作羽片,配合由拉挤工艺制成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来制作羽梗,这种组合所制成的人造羽毛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由这种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在综合性能上远远超越现有特种尼龙羽梗羽毛球和上述皮包芯复合材料羽梗制成的羽毛球,达到了标准天然羽毛球的同等性能,有望达到并超越优质鹅毛球的性能——在耐打性上会更好。双片贴合发泡弹性塑料片材配合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的组合所制成的人造羽毛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和其它材料配合却无法拥有相应的优异性能,原因何在?分析如下不管是人造羽毛还是天然羽毛,最容易被打坏的就是羽片区(
图1中的A区),或者是羽片本体被打坏、或者羽梗上半截被打断——当然,羽梗韧性不够时,羽根区(
图1中的B区)也很容易断裂,但相对来讲,羽根区很小被大力击中。当采用一般的硬性薄片材料制作羽片时,如果羽片区被击中,击打力基本上是直接作用在羽梗基体上的,所以和羽片相连接的羽梗就很容易被打断。但采用双片贴合式的弹性发泡塑料片材制作羽片,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本实用新型实际制作的人造羽毛,其弹性发泡层的厚度一般在1.0mm左右,如此厚的弹性发泡层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如果羽片区被击中,具有良好弹性的发泡塑料片材可以吸收掉大部分击打力,从而保护了羽片区的羽梗不会被轻易打断。当耐击打问题得以解决以后,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的其它性能指标就恰好满足了人造羽毛的其它要求。比如,采用直径为0. 80mm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拉挤棒材制作羽梗,配合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贴合制成羽片把羽梗上半截包覆在羽片基体中。这种组合制成的人造羽毛,其单片羽毛羽片区的重量可以控制在0. 065克以下,而羽梗的刚性则可以和鹅鸭羽毛梗相媲美。采用15根或16根这种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完全消除了现有各种人造羽毛球的诸多缺陷,综合性能达到了标准天然球的同等水平,而耐打性上则超越天然羽毛球。相比较而言,如果采用现有皮包芯结构的技术方案(即200810034704专利方案), 由于外包塑胶皮层的重量因素,必须把用作内芯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拉挤棒材(或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的拉挤棒材)的直径降低到0. 65mm以下,此时的羽片区重量才能满足标准要求。但这样一来,羽梗的刚性就明显不足,风阻力突变现象就出现了。综上所述,双片贴合式弹性发泡塑料片材和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的配合是一种精妙的巧合前一种材料的性能绝妙地弥补了后一种材料的缺陷,从而使后一种材料的其它优势得以恰到好处地发挥。这种组合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实际测试发现,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虽然综合性能优异,但耐冲击性较差,所以采用这种材料制作羽梗一直没有走向实用。本人采用这种材料制作过不少样球,都很快被打断。后来就放弃了这种材料来制作羽梗。最近为制作一个数据模型,手头上没有其它可用材料,就将就着采用这种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棒材又制作了一个样球,羽片恰好采用了双片贴合式弹性发泡塑料片材。试打时几下心血来潮似的抽杀,却发现并没有象往常一样被打坏,完全出乎意料。显然,弹性发泡片材的这种缓冲作用效果是很难预料的到的,因此也无法显而易见地发现这种组合的优异技术效果。下面几例公开的专例说明书也都涉及了人造羽毛球或用于羽毛球的人造羽毛,但这些都存在不足——不是羽梗强度不够就是羽毛球超重。1987年6月M日公开的专利说明书CN85108694中涉及一种人造羽毛是这样的 羽梗是一种皮包芯结构或夹层结构,含有加强纤维,特别是碳纤维,其余部分为塑料,羽片和羽梗的外包层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明书中所称的塑料部分,塑料部分通过模压工艺一次性热成型。这种夹层结构很容易分层,使其抗弯性能上有所欠缺,羽梗在承受横向打击力时,极易开裂。最重要的是,以模压工艺成型这种微小尺寸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就当前的技术水平来说,要稳定地以模压工艺成型厚度低于0. 2mm的完整塑料薄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非发泡型的薄膜厚度超过0. 2mm时,制成的羽片会超重。模压工艺在生产一些塑料材质的机械配件中经常用到,这种工艺有一定的条件 就是只适用于团块状塑胶材料,而不适用于长条形制品。同时如果有内嵌件,这种内嵌件必须在承受压力的方向上有露出的头部,以便模具可以夹持。而在专利说明书CN85108694中的情况是,将用于外包层的塑料和内芯材料事先裹覆在一起,再加热使塑料裹覆层熔化而形成外包层。问题在于在如此小的空间里如何控制塑料的流动方向?如何控制外包层或塑料夹层的厚度及其均勻性?特别是塑料被加热后,一方面希望它流动以形成羽片一方面又要保证羽梗上方的塑料不要流开而成膜包住芯部或者形成夹层的上层,如何做到?如何保证芯部材料不偏移?如何使高粘度的塑料熔体流入厚度在0. 2mm以下的缝隙而形成羽片?这些都是模压工艺根本解决不了的,这已经被塑料加工工艺理论和实际经验所证明。 这就意味着,羽梗和羽片必须做成独立的构件,以不同的工艺事先成型。2004年8月25日授权的032578210专利说明书中所涉及的人造羽毛是由羽杆和羽片组成,其中羽片又由左右两片薄片材料构成,两片薄片材料在羽杆上互相对接(不是面对面贴合)。这个技术方案的可行性非常低羽片和羽杆的连接工艺和连接强度都是没法解决的;同时,为了有足够的夹持强度,羽杆要做得较粗,而这必然会导致超重量。于2006年6月观日公开的专利说明书CN200520015738. 1中涉及的人造羽毛是这样的取天然羽毛的羽骨作羽梗,用塑料注射成型带有加强筋的羽翼单元(即羽片),两者结合成为羽毛。这种人造羽毛的问题是羽梗强度不佳;羽翼单元(羽片)会超重,羽片超重是羽毛球制作之大忌,会形成头重脚轻的毛病,严重影响飞行性能。于2007年1月17日公开的专利说明书CN200520123581. 4中涉及的人造羽毛球是这样的在球裙支杆(即羽梗)上开槽,再与整体的球裙(即球冠)热合连接,成为一个羽毛球球冠。这样处理,粘合强度会改善,但开槽位置处的羽梗强度极低,很容易折断。其球裙支杆采用注塑塑料或碳素纤维材料制成。注塑塑料制成的支杆,其刚度是不够的;而未经复合处理的纯碳素纤维太脆,其韧性是不够的,制成的人造羽毛并不实用。于1996年3月6日公开的专利说明书CN94245400. 6中涉及的人造羽毛是这样的 在毛竹或碳素纤维等材料制成的羽梗上胶贴由布纱制成的羽片,形成一支人造羽毛。这种人造羽毛存在的问题是毛竹细棒太重,制成的人造羽毛用于羽毛球时会超重,机械强度也不够;羽梗和布纱间没有胶贴的增强构件,牢固度是不够的。于2009年11月11日公开的专利说明书2008800014168中人造羽毛采用无纺布
作为羽片,置入模具,注射成型羽梗。这种人造羽毛必然超重。下面对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作一简单介绍。所述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也可叫做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是指用短切纤维或连续纤维及其织物增强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经复合而成的材料。用这种复合材料通过拉挤工艺、挤出工艺、注射工艺或喷射工艺等可以制成不同的型材。采用不同工艺所得到的复合材料型材在性能是有很大差别的。其中采用拉挤工艺制作的复合材料棒材在刚性强度上最好,最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注射工艺制作的复合材料棒材,只适用于热塑料性树脂,在刚性强度上略逊一筹, 但可以制成一头大一头小的锥度,也可以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仅仅是将纤维束和树脂进行简单层合而得到的复层材料并不在这种纤维复合材料概念的范畴内,其区别在于从理论上讲,纤维复合材料的每根纤维都被树脂所包裹,而纤维树脂复层材料则仅仅是层合接触界面上的结合,两者的强度不可同日而语,层合材料的层合面是相对脆弱的,受力时易开裂。当然,复合材料也有采用模压成型工艺的,但这种工艺一般适用于制造一定厚度的片材,具体是将玻璃纤维纱(一般是玻璃纤维毡)铺放于预先涂敷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糊的PE膜上,然后在其上覆盖另一层PE膜,经充分揉捏和必要的熟化达到不粘手为止,然后揭去PE膜,剪成要求的尺寸,放置于金属对模中加温加压成型。模压法特别适用于复合材料片材的加工,用于制造棒材时,很易开裂。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综合了纤维和树脂各自的优点而具有独特的性能,最主要的就是轻质高强,特别是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很好。但抗冲击性能一般,特别是制成薄壁件或超细杆时,抗冲击性能比较低。理论上讲,任何纤维都可以用于树脂基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的各项机械强度指标都不错,但其表观密度比天然羽梗要高得多,所以要用它制作羽梗时,这种细棒的横截面尺寸要比天然羽毛的羽梗细一些才能确保不超重。当选用直径为0. 8mm、长度为7. 5cm的拉挤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细棒制作羽梗时,其单根重量约0. 9g,配合羽片,总重量在0. 12克左右。此时其机械强度能够满足制作羽毛球的实际需要。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指标,用它制作羽梗时具有更好的性能。当选用直径为0. 8mm、长度为7. 5cm的拉挤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细棒制作羽梗时,其单根重量约0. 08g,配合羽片,总重量在0. 11克以下。这种人造羽毛可以制成性能非常优越的人造羽毛球。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比强度比玻璃纤维更高的特种纤维,单纯从技术上来讲,这两种纤维的树脂基复合料制成的羽梗强度更高.重量更轻,但造价较高。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进行混合可以得到混杂纤维,用这种混杂纤维增强树脂制成复合材料,可以达到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羽毛球专用的人造羽毛,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性能优异的人造羽毛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包括羽片和羽梗,其特征在于,所述羽片由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相对结合而成,并将所述羽梗的全部或局部包裹在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之间,同时,所述羽梗是采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成的。 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略有不同,比如不同材质、不同厚度、不同大小等。发泡聚乙烯片材是制作这种弹性发泡塑料片材最好材料。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是制作本实用新型羽梗的最佳材料,特别是经拉挤工艺得到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尤其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一般来说,选用外径在0. 7mm 1. Omm之间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为最好。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也适合于制作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的羽梗,特别是经拉挤工艺得到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尤其适合于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一般来说,选用外径在0.7mm 1.0mm之间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都是适用的。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的羽梗。为了进一步提高羽梗材料的性能或降低其成本,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混合在一起,用此混合纤维来增强树脂制成复合材料,然后再用来制作羽梗。由短切纤维或混杂短切纤维增强的尼龙棒材也可以用于本实用新型羽梗。构成羽片的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可以采用粘合、热压合或塑料焊接工艺等结合方式结合在一起。为了提升羽片的横向支撑刚性,可以在羽片中设置弹性增强丝。方法是将所述弹性增强丝嵌在构成羽片的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之间。一般情况下,人造羽毛包含 1到3条横向的或倾斜的弹性增强丝是比较合适的,既起到很好的增强作用,又不至于造成过多的重量增加。一般外径在0. 18mm至0. 26mm之间的塑料弹性丝都可作为弹性增强丝, 最优选的材料是弹性尼龙丝。采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即可制成性能优异的人造羽毛球。出于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的需要,对于由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在结构上可以作一些针对性的特别设计。由于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的羽梗比较细小,在整球装配的插毛工艺过程中会比较不好控制,为此专门设计一种球头连接件,所述球头连接件用来连接球头和人造羽毛,所述球头连接件包含数根中空的连接杆体,人造羽毛的羽梗就插植在这些中空的连接杆体中。 所述球头连接件由塑胶材料注塑而成,最好是采用尼龙塑料制作。所述球头连接件还可以包括1道或2道加固圈,所述加固圈可以用来替换羽毛球腰部的加固线圈。必要时,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球还可以在球裙位置设置1到3道定位增强线圈, 以防止羽片间的叠压顺序被打乱,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裙部的支撑强度。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从根本上解决了羽梗强度和重量之间的矛盾难题,使羽毛
8球专用人造羽毛的性能进一步接近并达到天然羽毛的性能,有望达到并超过优质鹅毛的性能水平,而在耐打性上则有所超越。相对现有人造羽毛,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在生产工艺上更为简便,因为一、省去了外包覆层的工艺过程;二、特种尼龙羽梗是采用注射工艺生产的,而注射工艺比拉挤工艺要繁杂的多。采用本实用新型人造羽制成的羽毛球在飞行性能上非常接近于传统鹅鸭毛羽毛球,完全可以应用于正规比赛。相比现有人造羽毛球,本实用新型羽毛球的生产工艺更为简便。现有两种人造羽毛球,由于羽梗较软,必须在球裙位置设置至少一道定位线圈,以防止羽片的叠压顺序被打乱,从而影响羽毛球的旋转。本实用新型羽毛球的羽梗刚性较高,特别是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制成的羽梗,刚性非常好,可以省略球裙部位的定位线圈。如果进一步采用球头连接件来连接球头和人造羽毛,则生产工艺就更加简便了。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羽毛球的球头连接件正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羽毛球的球头连接件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人造羽毛,如
图1、图2所示,其羽片11由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相对粘合而成,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将羽梗12的上半截包裹在羽片的基体内,羽梗12由拉挤碳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制成。该人造羽毛还包括两条由尼龙丝制成的的弹性增强丝110,用来提升羽片11的横向支撑刚性。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可以选用克重在10克/m2 16克/m2之间的发泡聚乙烯片材料制作,羽梗12的直径为8mm。这样的人造羽毛单片重量大约在0. 11克,其中羽片区 A的重量大约为0. 65克,羽根区B的重量大约为0. 45克。所述羽片区A包括羽片本体和羽梗被包裹的上半截。采用15根这种人造羽毛球制成的羽毛球,其综合性能非常优异,耐打性很好,可以用作比赛用球。采用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制作羽毛球可以采用和标准天然羽毛球同样的工艺方法把15根人造羽毛一一插植在球头上,羽片11构成喇叭状的球裙,并在人造羽毛腰部位置设置两道固定线圈,再在各处用专用胶水加固定型和配重,即可制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羽毛球。实施例2 由本实用新型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如图3所示,所括球头1、球头连接体2、固定线圈3和16根人造羽毛。如图4和图5所示,球头连接体2包括16根中空的连接杆体21和一道加固圈22, 人造羽毛的羽梗根部就插植在这些中空的连接杆体21中。[0061]装配时,将插有人造羽毛的球头连接体2插入球头,再在人造羽毛腰部位置再设置一道固定线圈3,并用胶水加固定型和配重,即可制成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羽毛球。球头连接体2采用尼龙塑料注射而成。
权利要求1.一种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其特征在于,所述羽片(11) 由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相对结合而成,并将由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成的羽梗(1 的局部包裹在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发泡塑料片材 (111)是采用发泡聚乙烯片材制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羽梗(12)是采用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或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棒材制成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羽梗(12)的外径在 0. 7mm 1. Omm 之间。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羽片(11)中设置有弹性增强丝(110),用来提升羽片(11)的横向支撑刚性。
6.一种羽毛球,包括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造羽毛采用的是如权利要求1、2、3 或4所述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
7.一种羽毛球,包括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所述人造羽毛采用的是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该羽毛球还包括一个球头连接件O),所述球头连接件( 用来连接球头(1)和人造羽毛,所述球头连接件( 包含数根中空的连接杆体(21),所述人造羽毛的羽梗(1 插植在这些中空的连接杆体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该羽毛球还包括一个球头连接件O),所述球头连接件( 用来连接球头(1)和人造羽毛,所述球头连接件( 包含数根中空的连接杆体(21),所述人造羽毛的羽梗(1 插植在这些中空的连接杆体中。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头连接件(2)还包括1道或 2道加固圈0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专用人造羽毛,包括羽片(11)和羽梗(12),其特征在于,所述羽片(11)由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相对结合而成,并将所述羽梗(12)的全部或局部包裹在两片弹性发泡塑料片材(111)之间,同时,所述羽梗(12)是采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成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由该人造羽毛制成的羽毛球。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可以采用标准天然羽毛球同样的工艺方法制球;本实用新型羽毛球还可以通过一个球头连接体来连接球头和人造羽毛,从而简化生产工艺,并使制成的羽毛球性能更佳。
文档编号A63B67/18GK202122809SQ20112018234
公开日2012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9日
发明者张文广 申请人:张文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