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77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羽毛球,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连接装置的羽毛球。
背景技术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非常有助于锻炼身体的的球类运动,由于没有激烈的身体对抗,所以可以适合各年龄阶层的人们。但受制于场地,配套器具,以及羽毛球的制作工艺,导致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率相对较低。另外,在传统的羽毛球中制作中,是将16根天然羽毛经过简单的加工,使得其长度形状一致,然后直接插入球头。为了使羽毛球具有良好的飞行稳定性,要求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羽毛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众所周知,羽毛包括毛梗和毛片两个部分。所谓的羽毛的一致性,是指在同一个羽毛球上所用到的羽毛,其毛梗的长度,弯曲度,弓背度,韧性,粗细要一致,其毛片的形状、毛翼的大小、毛翼的色泽要一致。一只羽毛球上毛片的形状、大小、色泽,可以通过裁剪、筛选以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但是,要使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羽毛的毛梗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却没有一点可能,原因是羽毛是天然的;要求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羽毛的毛梗的韧性,弯曲度,弓背度,粗细度,毛梗粗细的递减度一致,即便是出自同一只鹅或鸭身上的羽毛,要求所有羽毛的毛梗一致,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此一来,由于制作一只羽毛球的基本原料一天然羽毛,在制作时根本不能使所有羽毛的毛梗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导致传统的羽毛球存在一个无法客服的缺陷,飞行稳定性差。又由于鹅羽毛的毛质比鸭羽毛的毛质要好,特别是鹅羽毛的毛梗韧性较强,不易折断,而鸭羽毛的毛梗韧性较差,容易折断,所以鹅毛制成的羽毛球的耐打性比用鸭毛制成的羽毛球耐打性要好;另外,一只鸭从孵化到宰杀取毛的周期大约是90天,而鹅的这一周期大约是120天,如此一来,一只质量较好的、用鹅羽毛制成的羽毛球的成本较高。另外,在传统的羽毛球中制作中,是将16根天然羽毛经过简单的加工,使得其长度形状一致,然后直接插入球头。为了使羽毛球具有良好的飞行稳定性,要求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羽毛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所谓的羽毛的一致性,是指在同一个羽毛球上所用到的羽毛,其毛梗的长度,弯曲度,弓背度,韧性,粗细要一致,其毛片的形状、毛翼的大小、毛翼的色泽要一致。一只羽毛球上毛片的形状、大小、色泽,可以通过裁剪、筛选以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但是,要使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羽毛的毛梗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却没有一点可能,原因是羽毛是天然的;要求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羽毛的毛梗的韧性,弯曲度,弓背度,粗细度,毛梗粗细的递减度一致,即便是出自同一只鹅或鸭身上的羽毛,要求所有羽毛的毛梗一致,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此一来,由于制作一只羽毛球的基本原料——天然羽毛,在制作时根本不能使所有羽毛的毛梗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而导致传统的羽毛球存在一个无法客服的缺陷,飞行稳定性差。还有,为了使羽毛球使羽毛球能够旋转飞行,羽毛在插入球头时,采用侧身错位叠加的方式使所有羽毛形成涡流状,也就是说每一根羽毛都会有一个偏心角,并且每两只相邻羽毛的毛片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为了保证羽毛球能够稳定地飞行,所有间隙必须尽量相同。在传统的羽毛球中,由于是直接将天然羽毛的毛梗插接在球头上,球头上的插孔不易精确设置成羽毛球毛梗的形状,更不易设置插孔的偏心角,所以很难控制每只羽毛的偏心角的角度,使得偏心角差异比较大,最终导致羽毛球的飞行稳定性较差。还有,如上所述,一只羽毛球上的所用到的所有羽毛,由于其毛梗的韧性,粗细,弯曲度很难保持一致,当羽毛球在受羽毛球拍强大的打击力时,每根毛梗对力的传导不一致,不仅使得羽毛球的飞行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毛梗容易断折,毛梗一旦断折,整个羽毛球就会被废弃。还有,羽毛球生产出来以后,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测试,而测试也是通过检测仪器重击羽毛球,该重击的力度比普通使用者击打羽毛球的力度要大,由于上述毛梗很难具有一致性的原因,许多羽毛球在重击后,其羽毛的毛梗由于受力不均匀,发生断折现象,如此使
得很多羽毛球未正式投入使用前就已被废弃,这不仅使得羽毛球的产量不高,更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使得羽毛球的生产成本也很高。综上所述,由于羽毛的产量有限,再加上天然羽毛的不可替代性,导致传统羽毛球的产量有限;又由于天然羽毛的一致性较差,特别是要求一只羽毛球的所有羽毛毛梗的粗细,弯曲度,韧性等要完全一致,这一要求是传统羽毛球基本无法满足的,从而导致大多数传统羽毛球的质量较差,也导致品质好的羽毛球价格较高,如此一来,羽毛球运动的普及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理解传统羽毛球对羽毛球运动的影响,现对传统羽毛球的构造以及制作方法进行剖析。图I所示为一个传统羽毛球,其包括一个球头10,一组插在所述球头10上的羽毛30,以及一条将所述羽毛30串接并固定的连接线40,其中,所述羽毛30 —共有十六根,每一根羽毛30的长度为62-77mm,具有一个毛梗31和一个羽毛叶片32,其中,所述毛片32的长度占整只羽毛长度的35-40%,其下端311被手工植入所述球头10的外缘,并用胶粘牢,其上端312被所述连接线40串接并固定,如此可使所述羽毛30被连成一个整体,以保证可均匀的承担羽毛球拍的击打力,使羽毛球的飞行稳定性提高,但是,一旦其中的任意一只羽毛的毛梗31断折,不能将其更换,这样整个羽毛球就会被废弃传统羽毛球。又由于受限于天然羽毛毛梗的固有性质,不能在毛梗上设置凹槽或穿孔,否则毛梗在受球拍击打后,很容易断折,如此一来导致连接线40很难在一只羽毛球所有毛梗的同一位置将毛梗串接,且单凭连接线40难以牢固地与毛梗31串接,所以通常会在连接线与毛梗的结合部涂覆胶水,但涂覆胶水后,经常会导致羽毛球球身超重,不符合比赛用羽毛球的标准,且涂上胶水,虽然增强了连接线40与毛梗31串接的牢固性,但是一旦任一羽毛30坏掉,就很难用新的羽毛替换,从而导致整个羽毛球被废弃。为了保证羽毛球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所述十六根羽毛30,特别是其毛梗31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要求每一根羽毛30的毛梗31的粗细,弯曲度,以及韧性要一致,否则,羽毛球在受击打后,由于毛梗31的不一致,以致受力不均衡,致使所述毛梗31和所述羽毛叶片32被折断,导致整个羽毛球被废弃。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线40通过纯手工以交叉叠加缠绕的方式对所述16根羽毛30的毛梗31进行串接,然后再对所述连接线40和每一根毛梗31的结合部涂上胶,以增强串接的牢固性。而熟悉羽毛球制作技术领域的人都知道,通过手工方式将连接线40通过纯手工以交叉叠加缠绕的方式对所述16根羽毛30的毛梗31进行串接,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很难保证每两根毛梗31之间的夹角相同,如此一来,不仅羽毛球的飞行稳定性会受到影响,而且在羽毛球受击打后,由于毛梗31对力的传导不均衡,可能会导致部分毛梗31断折。上述传统羽毛球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挑选并裁剪出16根符合要求的羽毛30,所述羽毛30的长度为62_77mm,具有一根毛梗31和一个毛片32,其中,所述毛片31长度占整只羽毛30长度的35-40%,一只羽毛球上所用到的羽毛30,其长度相同,每一根毛梗31的长度也相同,最重要的是一只羽毛球上的16根羽毛的毛梗31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除了每根毛梗的长度相同外,每根毛梗的韧性,弯曲度,粗细也需要尽量相同;(2)将所述16根羽毛30的毛梗31逐根直接插入预设在所述球头10上的插槽11内;(3)用所述连接线40通过纯手工以交叉叠加缠绕的方式对所述16根羽毛30的毛 梗31进行串接,一般需要串接两次,也就是说,需要两条所述连接线40在羽毛毛梗31不同位置进行串接;(4)在所述毛梗31与所述球头10的接合部,以及所述毛梗31与所述连接线40的接合部涂敷胶水,以便所述毛梗31与所述球头10以及所述连接线40接合的更加牢固,使所述羽毛30,所述球头10,以及所述连接线40形成一体。在上述传统羽毛球的制作过程中,主要是手工制作,存在以下几个缺陷第一,在步骤(I)中,挑选和裁剪出符合要求的16根羽毛30,其核心目的是要保证一只羽毛球上用到的16根羽毛的毛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16根羽毛的毛梗的韧性,弯曲度,粗细要相同,而这个挑选的过程完全凭借制作人员的经验和感觉,这就很难保证所挑选出的16根羽毛的毛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无法保证每一个羽毛球的质量;第二,在步骤(3)中,用所述连接线40串接所述毛梗31时,无法控制每两根毛梗之间的夹角一致,也无法控制每根毛梗I和所述球头10之间的夹角一致,也就是说不能很好的控制羽毛球的锥度;第三,在步骤(4)中,涂覆的胶水不能量化,经常会导致羽毛球球身超重,不符合比赛用羽毛球的标准;第四,在步骤(4)中,尽管涂覆胶水于所述毛梗31与所述球头10的接合部,以及所述毛梗31与所述连接线40的接合部有助于所述毛梗31与所述球头10以及所述连接线40接合的更加牢固,但是,由于胶水的作用,毛梗在涂有胶水的结合部比没有涂胶水的部分硬度大,特别是在毛梗与连接线40的结合部,在羽毛球受球拍击打后,毛梗容易从连接线40的结合部处发生断折,而一旦任何一只羽毛的毛梗断折,整个羽毛球就会被废弃;第五,为了使相邻两只羽毛之间的夹角固定,在用所述连接线40将所述毛梗31串接起来以后,不仅在所述连接线40和每一根毛梗31的结合部涂上胶,还需将整个连接线40涂上胶水,以使所述连接线40固化并对所述毛梗31加以支撑,防止相邻两根毛梗31的夹角在整只羽毛球飞行过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羽毛球飞行不够稳定,但是,胶水涂覆的量很难控制,胶水涂覆的量偏多时,会产生羽毛球超重的问题,涂覆的量偏少,所述连接线40的固化效果又不够好,另外,还有胶水涂覆的是否均匀的问题,这些都全凭制作者的经验掌握,所以最终制作出来的羽毛球的质量也随着制作者的经验能力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传统羽毛球的手工制作方法效率低,对制作人员的经验能力要求较高,制作流程难以标准化,如此导致传统的羽毛球质量较差,且一旦出现毛梗断折,无法维修,造成极大的浪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该羽毛球可节省天然羽毛的用量,提闻羽毛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该羽毛球的飞行性稳定性比传统羽毛球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其中,该羽毛球包括一组植毛杆,供代替羽毛球羽毛下端的一段毛梗,由于所述植毛杆的韧性、弯曲度以及粗细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模具人为控制,由此可降低由于天然羽毛毛梗个体之间的差异对羽毛球飞行稳定性的影响,另外,可以选择一些韧性好的塑料材料制作植毛杆,从而使得植毛杆可以比天然羽毛毛梗承受更大的冲击力,不容易在羽毛球被击打时,发生断折,不仅提高了羽毛球的质量,还使得羽毛球的寿命得以延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当所述羽毛的毛梗断折时,可以很容易的更换一只新羽毛,从而不仅延长了一只羽毛球的寿命,而且也避免了浪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其中,通过所述植毛装置的连接件插嵌入所述球头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羽毛球中直接将羽毛插在球头上,导致球头空心化的问题,从而降低了球头被击碎的风险,延长了羽毛球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其中,在所述羽毛的叶片与传统羽毛球的叶片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所述羽毛的毛梗占整只羽毛长度的15-25%,换句话说,所述羽毛比传统羽毛球的羽毛短,具体是所述羽毛的毛梗比传统羽毛球的羽毛毛梗短,这样最大限度地降低天然羽毛毛梗个体之间的差异较大而导致羽毛球质量差的风险,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羽毛的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该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比传统羽毛球的制作方法工序简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通过该种制作方法制作的羽毛球,质量比传统羽毛球质量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通过该种制作方法制作的羽毛球,废品率比传统的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羽毛球的制作方法,在保证羽毛球质量的前提下,其对羽毛球制作者的经验能力要求比传统羽毛球制作方法的要求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羽毛球的连接装置,其包括一个植毛装置,所述植毛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连接件,一组与羽毛数量一致的植毛杆,所述植毛杆系从所述连接件向外呈环射装之延伸,以及一条将所述植毛杆串联的连接筋,其中,所述连接件,以及所述连接筋系一体制成。以下,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可选实施方式的举例,其所公开的特征仅用于说明及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I是传统羽毛球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传统羽毛球中连接线将羽毛的毛梗串接在一起。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显示了植毛杆的局部结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爆炸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7是图6中植毛装置的纵剖图。图8是图6中球头的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文所述。实施例一图3和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羽毛球,如图3所示,包括一个球头10a,一组羽毛30a,以及一个连接装置2,其将所述球头IOa以及所述羽毛30a连接成一体。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装置2进一步包括一个植毛装置20,用于连接羽毛30a和球头IOa于一体。所述植毛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组与羽毛数量一致的植毛杆21,每一根植毛杆21分别与一根羽毛30a和所述球头IOa连接,其中,由于一般羽毛球的羽毛30a的数量为十六根,与之相对应,所述植毛杆21的数量也为十六根,当然,所述植毛杆21的数量可随具体羽毛30a的数量相应的进行增减。每一根植毛杆21具有一个植毛端211和一个插接端212,其中,所述植毛端211用于植接羽毛30a,所述插接端212用于插接在所述球头IOa上。如图3所示,所述球头IOa呈球冠型,系由软木或塑料制成,其上预设有一组与植毛杆数量一致的插槽11a,用于插接所述植毛杆21。如图3所示,每一根羽毛30a具有一根毛梗31a和一片毛片32a,所述毛片32a的长度与传统羽毛球羽毛的毛片相同,所述毛梗31a占整只羽毛长度的15-25%,比传统羽毛球毛梗短,如此一来,将所述羽毛30a的毛梗31a的下端植接所述植毛杆21的植毛端211上,以形成一只和传统羽毛球所使用的天然羽毛类似的半人造羽毛,换句话说,就是用所述植毛杆21代替传统羽毛球所使用羽毛下端的一段毛梗,藉此使制作传统羽毛球所用到的一只羽毛可以裁剪成两只甚至两只以上,还有一些由于毛梗不符合传统羽毛球要求的羽毛,如毛梗较短,比较弯曲,或者比较细小的毛梗等,均可以通过植接到所述植毛杆21中以形成一只半人造羽毛,如此可提高天然羽毛的利用率,传统的一只羽毛球大概需要两只鹅的羽毛或一只鸭的羽毛来制作,而本实用新型一只羽毛球只需一只鹅或半只鸭的羽毛。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羽毛30a可以是人工制造的。由于所述植毛杆21可以模压制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即一只羽毛球所用的全部植毛杆的粗细,弯曲度,韧性可以保持一致,从而克服传统羽毛球羽毛毛梗一致性差的缺点;又由于使用所述植毛杆21,将低了对天然羽毛的要求,尤其是降低了对羽毛毛梗的要求,不再需要传统羽毛球所使用羽毛的长度,使得更多的鹅羽毛或鸭羽毛可以被使用,甚至传统一只天然羽毛可以被裁成两个羽毛30a,极大地提高了羽毛原料的利用率。图4是所述植毛杆21的局部放大图,根据图4所示,所述植毛端211进一步具有一个植毛槽2111,用于植入所述毛梗31a ;优选地,所述植毛端211的外径为3±0. 5_,所述植毛槽2111呈方形,且宽度略小于所述毛梗31a的直径,如此一来,所述羽毛30a的毛梗31a在插入所述植毛槽2111时,被所述植毛槽2111的内壁所挤压,以使所述羽毛30a的毛梗31a能够固接在所述植毛槽2111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植毛槽2111可以根据所述羽毛的毛梗31a的形状来预设成相应的形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所述毛梗31a更加牢固地插接在所述植毛槽2111中,可用胶水对所述毛梗31a和植毛槽2111的结合部加以粘接。根据图4所示,所述植毛端211进一步具有一个插接芯2112,所述插接芯2112从所述植毛槽2111中延伸出来,当所述羽毛30a的毛梗31a插入所述植毛槽2111时,所述插接芯2112同时也会插入所述毛梗31a的中心,如此一来,不仅使得所述毛梗31a更牢固地植接在所述植毛杆21的植毛端211上,同时,所述插接芯2112可以增强所述毛梗31a的韧 性,防止所述毛梗31a断折。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连接装置2进一步包括一条连接线40,其将所述植毛杆21串接于一体以形成一个中空的锥体。如图6所示,每一根植毛杆21具有一个串接部213,通过该串接部213,所述连接线40可将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植毛杆21连接成一体,从而使得当羽毛球的球头受球拍击打后,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植毛杆21可以整体均匀的传导球拍的击打力量,使整个羽毛球稳定的飞行。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串接部213可以是在所述植毛杆21上设置的凹槽,也可以是设置在所述植毛杆21上的穿孔,每一根植毛杆21上的串接部213设置的位置都完全一致,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保证连接线40能够串接在所有植毛杆21的同一位置上,而且可以在不借助胶水的情况下,牢固地将植毛杆21和所述连接线40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不会出现羽毛球球身超重问题,还使得当任一羽毛30a坏掉时,可以很容易替换一只新的羽毛对羽毛球进行修理。实施例二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羽毛球,其包括一个球头10b,一组羽毛30a,以及一个连接装置2b,所述连接装置2b将所述球头IOa以及所述羽毛30a连接成一体以形成一个羽毛球。本实施例中的羽毛球中的羽毛与实施例一中的羽毛相同,但是连接装置2b
有一些改变。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装置2b包括一个植毛装置20b,用于连接羽毛30a和所述球头10a,其中,所述植毛装置20b包括一组与羽毛30a数量一致的植毛杆21b和一条将所述植毛杆串接的连接筋22b,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连接筋22的数量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相应地增减,形状也可相应地改变。也就是说,用所述连接筋22b代替传统羽毛球和实施例一中的连接线40,所述植毛杆21b和连接筋22b可以通过模具预先设置好,然后在一体注塑成型,如此一来,两根相邻植毛杆21b之间的间距就可以保持一致,在通过所述球头IOa上预设的插槽11a,每两根相邻植毛杆21b之间的夹角就可以保持一致,从而可以很好地控制羽毛球的锥度,最终保证羽毛球具有良好的飞行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植毛杆21b和所述连接筋22b通过模具一体制成,也就是说用连接筋22b代替传统羽毛球的连接线40,在羽毛球制作时,比传统羽毛球的制作少了一道将所述连接线40缠绕串接所述植毛杆21的工序。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植毛杆21b和所述连接筋22b通过模具一体成型,所以可以通过对模具的预设,在保证每两根相邻植毛杆21b之间的夹角相同的情况下,所述连接筋22b可以串接在所述植毛杆21b的任何部位,而且每相邻植毛杆21b之间的连接筋22b长度可以不同,这样在不影响羽毛球飞行性能的前提下,增加羽毛球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植毛杆21b和所述连接筋22b通过模具一体成型,所有植毛杆21b与羽毛球中心轴线夹角相等,如此可保证羽毛球具有一个良好的锥度,从而使羽毛球能够稳定飞行。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植毛杆21b上的植毛槽2 111b可以根据所述羽毛30a的毛梗31的形状进行预设,尽管天然羽毛毛梗31a的形状各异,但是天然羽毛的毛梗31a都近似方形,据此,所述植毛槽2111b也通过模具设置成统一的方形,且口径略小于羽毛毛梗31a,当毛梗31a插入所述植毛槽2111b时,通过所述植毛槽2111b的内壁与毛梗31a相互挤压,使得所述毛梗31a固接与植毛杆21b的插接端211b上,不易脱落。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根植毛杆21b的植毛槽2111b相对于植毛装置20b的中心圆,都具有一个的偏心角,且任意两个偏心角的角度相等,据此,当每一根羽毛30a插接在所述植毛槽211 Ib中时,都具有一个偏心角,且任意两个偏心角的角度基本相同,且可使每两只相邻羽毛30a的毛片32a之间的间隙相同,使羽毛球在飞行时可以旋转,增加飞行的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用连接筋22b代替了传统羽毛球中的连接线,也无需像传统羽毛球那样用胶水涂覆在连接线与羽毛毛梗的结合部,又由于所述植毛杆21b和所述连接筋22b在通过模具一体制成时,就可以将整个植毛装置的重量加以控制,所以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之植毛装置制作的羽毛球,可以避免由于涂覆的胶水过多导致羽毛球超重。实施例三图6至图8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羽毛球,其包括一个球头10b,一组羽毛30a,以及一个连接装置2c,所述连接装置2c将所述球头IOb以及所述羽毛30a连接成一体以形成一个羽毛球。本实施是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主要是连接装置2c和球头IOb上做了一些变化。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装置2c包括一个植毛装置20c,用于连接羽毛30a和所述球头10b,其中,所述植毛装置20c包括一个连接件23c,以及一组与羽毛数量一致的植毛杆21c,其中,所述植毛杆21c系从所述连接件向外呈环射装之延伸以形成一个锥状体,且所述连接件23c和所述植毛杆21c系一体成型。图7为所述植毛装置20的纵剖图,根据图7显示,所述植毛装置20c的连接件23c具有一插接壁231c和一个由插接壁231c界定形成的插嵌腔232c,通过所述连接件23c的插接壁231c插接在球头IOb上以形成所述连接件23c和球头IOb的连接。图8为所述球头IOb的纵剖图,根据图8显示,所述球头具有一个插槽Ilb和一个位于插槽Ilb中心的插栓12b,当所述植毛装置20c和所述球头IOb相连接时,所述连接件23c的插接壁231c插接在所述球头IOb的插槽Ilb中,所述插槽Ilb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插接壁231c相适配,所述插嵌腔232c套接在位于所述插槽Ilb中间的插栓12b上,换句话说,所述球头IOb和所述连接件23c是通过相互嵌套的方式连接在一起,所述球头IOb的插栓12b插嵌在所述插嵌腔232c内,同时所述插接壁231c插嵌在所述插槽Ilb中,如此一来,所述球头IOb不存在空心化的问题,当被球拍击打时,不容易破碎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连接件23c的插接壁231c的外形可以是圆柱形,三棱形等规则地形状,优选地,所述插接壁231c的外形为圆柱形,与之相适配,所述球头IOb的插栓12b也是圆柱形,所述插槽Ilb为环形,所述插嵌腔232c的直径比所述插栓12b的直径稍大,所述插接壁231c的厚度比所述插槽12b的宽度相同或稍小,如此一来,当所述球头IOb的插栓12b插嵌在所述插嵌腔232c内,所述插接壁231c插嵌在所述插槽Ilb中时,所述连接件23c能够牢固地与所述球头IOb相互嵌套在一起,进而使得所述植毛装置能够与所述球头牢固地连接在一起。上述内容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的例举,对于其中未详尽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当理解为采取本领域已有的通用设备及通用方法来予以实施。同时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用,仅为本实用新型 技术方案的列举,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保护范围。采用等同技术手段、等同设备等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改进应当认为是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羽毛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组羽毛,每一支羽毛具有一只毛片和一根从所述毛片延伸出来的毛梗;一个球头,其具有一个插槽;以及 一个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羽毛的毛梗植接在所述连接装置上,所述连接装置插接在所述球头的插槽中。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一个植毛装置,所述植毛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组与所述羽毛数量一致的植毛杆,每一根植毛杆具有一个植毛端和插接端,其中,每一只羽毛的毛梗一端植接于每一根植毛杆的植毛端上,每一根植毛杆的插接端插入所述球头的插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端进一步具有一个植毛槽,供所述毛梗植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槽呈方形,且尺寸略小于所述毛梗的尺寸,藉此,所述羽毛的毛梗在插入所述植毛槽时,被所述植毛槽的内壁所挤压,以使所述羽毛的毛梗能够固接在所述植毛槽中。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端进一步具有一个插接芯,所述插接芯从所述植毛槽中延伸出来,当所述羽毛片的毛梗插入所述植毛槽时,所述插接芯同时也会插入所述毛梗的中心。
6.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条连接线,所述连接线将所述植毛装置的植毛杆串接成一体。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条连接线,所述连接线将所述植毛装置的植毛杆串接成一体。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植毛杆具有一个串接部,通过该串接部,所述连接线可将一只羽毛球上的所有植毛杆连接成一体。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装置进一步包括一条将所述植毛杆串接的连接筋,所述植毛杆和所述连接筋通过模具一体成型,且每两个相邻植毛杆之间的夹角相等。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植毛杆与所述羽毛球的中心轴线夹角相等。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植毛杆具有一个植毛端和插接端,其中,每一只羽毛的毛梗一端植接于每一根植毛杆的植毛端上,每一根植毛杆的插接端插入所述球头的插槽中。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每一根植毛杆具有一个植毛端和插接端,其中,每一只羽毛的毛梗一端植接于每一根植毛杆的植毛端上,每一根植毛杆的插接端插入所述球头的插槽中。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毛装置包括一个连接件,以及一组与羽毛数量一致的植毛杆,其中,所述植毛杆系从所述连接件向外呈环射状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植毛杆系通过模具一体成型。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一插接壁和一个由插接壁界定形成的插嵌腔,所述球头具有一个插槽和一个位于插槽中心的插栓,所述插槽的形状和尺寸与所述插接壁相适配,当所述连接件的插接壁插接在所述球头的插槽中,所述 插嵌腔套接在位于所述插槽中间的插栓上时,以形成所述植毛装置和所述球头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羽毛球,其包括一组羽毛,每一支羽毛具有一只毛片和一根从所述毛片延伸出来的毛梗。一个球头,该球头具有一个插槽;以及一个连接装置,其中,该羽毛的毛梗植接在该连接装置上,该连接装置插接在所述球头的插槽中。
文档编号A63B67/18GK202460025SQ20112050792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8日
发明者戴见霖 申请人:戴见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