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机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74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跑步机折叠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跑步机折叠机构,尤指可利用松配合组装公差要求不高,并透过手扶机构的第二滑动单元位于脚踏平台相对的第一滑动单元内作伸长或缩短,使整体折叠收纳后高度有效降低,以此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
背景技术
随着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现代人普遍存在有运动量不足的现象,导致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及体能欠佳等文明病机会大增,但是只有经常运动,强 化心肺功能才可保持最佳的体适能状况,加上现代人对于日常健康休闲与运动相对的重视,使得健身 器材已由健身中心逐渐普及到一般的家庭中使用。再者,健身器材中又以电动跑步机最为普遍,并藉由电动跑步机可调式的跑步带速度与斜坡仰角度,可以进行心肺耐力训练,近年来更为医界所广泛运用于对患者的体适能测试与复健功能,而跑步机斜坡仰角度调整以驱动源判断可分为手动式与电动式,并依机构配置方式可分为前仰角与后仰角的调整,其中前仰角调整可分为线性调整、绞接角调整与悬臂绞接调整,此种仰角控制的功能,目的是在让使用者在跑步时能够模拟出上下坡的情境。然而,现今跑步机的前仰角调整动作原理是于跑步机前端加上一个仰角控制马达,并藉由马达转动时带动轴心伸长或变短来改变跑板的仰角,或是可利用扶手机构两侧处的内、外滑套作相对伸长或变短的线性调整,不过此种结构设计上必需透过紧配合组装的方式,才可精确控制跑板的仰角来达到模拟出上下坡的情境,且因构件的公差要求高,不仅构件较为复杂、成本也无法有效降低,加上组装对位上需要非常精准而较为不便与困难,造成整体成本变得相当高昂,并非所有使用者都有购买的意愿与必要性;此外,跑步机各构件的体积皆为固定且不易折叠收纳,以致多台跑步机运送时,需要先进行拆卸分开运送后再另外进行组立,不仅造成多台跑步机搬运上的困难度增加,也相对提高了装箱货运及组装上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则有待从事于此行业者重新设计来加以有效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实用新型人有鉴于上述习用跑步机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跑步机折叠机构新型诞生。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脚踏平台所具有的基座两侧处的第一轴座上皆枢接有可供手扶机构上的第二滑动单元相互套接的第一滑动单元,而第一滑动单元上所具有的穿孔外侧处的第一轴部及第二轴部则分别枢接有制动杆体与支撑架体,并于制动杆体的卡制部上设有可由穿孔处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的定位柱,且卡制部的另侧处设有可供扳动使定位柱脱离卡持部上的拨杆,此种利用松配合的组装结合,构件公差要求不高、组装对位上也不需非常精准,且可透过第二滑动单元位于第一滑动单元内作伸长或缩短,使手扶机构与脚踏平台折叠收纳后的高度有效降低,以此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乃在于可利用脚踏的方式扳动于支撑架体上的支架,使脚踏平台位于基座两侧处的第一滑动单元呈一角度旋动,再扳动于制动杆体上的拨杆,并使卡制部上的定位柱脱离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即可将基座予以提起至预定高度或放下,同时使第二滑动单元位于第一滑动单元内作伸长或缩短的动作,便可藉由基座随着第二滑动单元上相互套接的第一滑动单元作不同仰角的调整来达到模拟出使用者跑步时斜坡的情境,并具有操作简易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乃在于可利用支撑架体的支架两侧处分别撑抵于脚踏平台的基座与第一滑动单元,并使支架一侧处的顶推部由第一滑动单元上的透孔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挡止定位,同时藉由制动杆体抵持于基座上的止挡体具有适当的弹性阻力,使手扶机构受外力影响时不易产生偏移或任意晃动的情况发生,以确保整体结构上的稳定性,且可透过止挡体上的缓冲垫具有良好的吸震、缓冲的效果,也可有效降低作动时产生的异音。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乃在于可利用扳动于支撑架体,便可将脚踏平台的第一滑动单元朝内侧旋动,同时使手扶机构的第二滑动单元能够随着第一滑动单元活动折收靠合于脚踏平台的基座上呈一平整状,使手扶机构与脚踏平台折叠收纳后整体高度有效降低,并在有限空间内可置放更多台跑步机,不需先进行拆卸分开运送后再另外组立,藉此可节省运费、组装作业上所耗费的工时与成本。综上,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跑步机折叠机构,其包括脚踏平台、手扶机构、制动杆体及支撑架体,其中,该脚踏平台所具有的基座上设有跑步带及能够带动跑步带位移的驱动装置,并于基座两侧处的第一轴座上皆枢接有具有穿孔的第一滑动单元,且第一滑动单元位于穿孔外侧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轴部及第二轴部;该手扶机构两侧处具有能够与第一滑动单元相互套接的第二滑动单元,并于第二滑动单元上具有能够与第一滑动单元上的穿孔形成对正的多个卡持部,且各第二滑动单元上方处分别设有扶手握把;该制动杆体具有至少一个能够枢接于第一滑动单元的第一轴部上的卡制部,并于卡制部上设有能够由穿孔处穿入且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呈一定位的定位柱,且卡制部远离第一轴部的另侧处设有能够供扳动使定位柱脱离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的拨杆;该支撑架体枢设于第一滑动单元的第二轴部上,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够相互枢接的支架。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调整前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调整中的局部侧视剖面图。[0019]图6是本实用新型调整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前的侧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折叠后的侧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分解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手扶机构折收前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手扶机构折收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支撑架体释放前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支撑架体释放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_脚踏平台;11-基座;I Ia-跑步板;I Ib-滚筒组;111-第一轴座;112_第二轴座;1121_轴柱;12_跑步带;13_驱动装置;131_马达;132-传动机构;14-第一滑动单元;140_通道;141-穿孔;142_第一轴部;1421_轴柱;143_第二轴部;1431-轨槽;144_透孔;15_止挡体;151_固定座;152_螺杆;153_缓冲垫;154_螺帽;2-手扶机构;21_第二滑动单兀;211_卡持部;212_滚轮组;22_扶手握把;23_架板;24_调整模组;241_第一滑轨部;2411_第一滑轨槽;2412_第一导杆;242_第二滑轨部;2421_第二导杆;2422_第二滑轨槽;2423_第三滑槽;243_第三轴部3-制动杆体;31_卡制部;311_定位柱;312-轴孔;32_拔杆;4_支撑架体;41_支架;411_顶推部;4111_凸柱;412_轴孔;42-释放板;421_推移部;422_压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其构造与功能。请参阅图1-3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及另一视角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脚踏平台I、手扶机构2、制动杆体3及支撑架体4,其中该脚踏平台I具有呈框架型式的基座11,并于基座11上设有跑步带12及可带动跑步带12呈一循环位移的驱动装置13,且基座11底部两侧处分别设有第一轴座111及第二轴座112,而二第一轴座111上皆枢接有位于基座11两侧处的第一滑动单元14,此第一滑动单元14内部形成有中空通道140,且各第一滑动单元14上具有至少一个贯通至通道140内部的穿孔141,并于其中一第一滑动单元14上位于穿孔141外侧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轴部142及第二轴部143,另于基座11上位于第一轴座111上方处则设有至少一个止挡体15。再者,上述基座11内部设有跑步板Ila及跑步板Ila前、后两侧处的滚筒组11b,且跑步板I Ia与滚筒组Ilb上套接有跑步带12,而驱动装置13包括有马达131及传动机构132,并由马达131驱动传动机构132的皮带与皮带轮(图中未示出)来带动滚筒组Ilb上的跑步带121呈一循环位移;此外,基座11的止挡体15所具的固定座151上穿设有具缓冲垫153的螺杆152,并于螺杆152上螺接有一可调整其锁接于固定座151内的深度的螺帽154。该手扶机构2两侧处具有相对的第二滑动单元21,并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上皆具有可为挡块或衔接套管的纵向间隔排列多个卡持部211,且各第二滑动单元21底侧处设有滚轮组212,而手扶机构2位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上方处分别设有扶手握把22,且二扶手握把22之间设有可供操作面板(图中未示出)结合定位的架板23。该制动杆体3两侧处具有至少一个卡制部31,并于卡制部31上设有定位柱311,且定位柱311 —侧处设有轴孔312,而卡制部31远离定位柱311的另侧处则设有一呈π (门字)形状的拨杆32。该支撑架体4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可相互枢接的支架41,并于支架41 一侧处枢设有顶推部411,且顶推部411两侧处具有凸柱4111,而支架41远离顶推部411的另侧处则设有轴孔412。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是先将手扶机构2两侧处的第二滑动单元21与脚踏平台I的基座11上对应的第一滑动单元14相互套接,并使制动杆体3两侧处的卡制部31分别 枢接于第一滑动单元14的第一轴部142上,而第一轴部142利用轴柱1421来枢接于卡制部31上的轴孔312内呈一定位,再将卡制部31的定位柱311由第一滑动单元14的穿孔141处横向穿入且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上对应的卡持部211呈一定位。接着,将支撑架体4于支架41 一侧处的顶推部411枢设于第一滑动单元14后侧处的第二轴部143上,即可使顶推部411两侧处的凸柱4111位于第二轴部143上所设的相对轨槽1431内滑动位移,并将基座11的第二轴座112利用轴柱1121枢接于支架41另侧处的轴孔412内呈一定位,此种利用制动杆体3、支撑架体4配合脚踏平台I与手扶机构2上的第一滑动单元14、第二滑动单元21进行松配合的组装结合,整体结构不仅相当简单,且因构件公差要求不高、组装对位上亦不需非常精准,以此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如图4-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调整前的侧视图、调整中局部的侧视剖面图及调整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实用新型于调整时,可利用脚踏或手动的方式扳动于支撑架体4上的支架41,使脚踏平台I位于基座11两侧处的第一滑动单元14可以第一轴座111作为轴心朝内侧呈一角度旋动,再直接扳动于制动杆体3上的拨杆32可以第一滑动单元14前侧处的第一轴部142作为轴心朝外侧扇形位移,并使卡制部31上的定位柱311依序脱离于第二滑动单元21的卡持部211与第一滑动单元14的穿孔141处,即可将基座11前侧处予以提起至预定高度或放下后,同时亦使手扶机构2两侧处的第二滑动单元21位于第一滑动单元14的通道140内作伸长或缩短的动作,再将卡制部31上的定位柱311由第一滑动单元14的穿孔141处横向穿入且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上对应的卡持部211呈一定位,便可藉由第二滑动单元21底侧处的滚轮组212在地面上自由滑动,进而使基座11前侧处能够随着第二滑动单元21上相互套接的第一滑动单元14作不同仰角的调整,让使用者在脚踏平台I上跑步时可依个人需求作不同仰角变化来达到模拟出斜坡的情境,并具有操作简易的效果。而脚踏平台I调整的过程中,可利用支撑架体4的支架41两侧处分别撑抵于基座11的第二轴座112与第一滑动单元14的第二轴部143上,使支架41的顶推部411由第一滑动单元14上位于第二轴部143处所设的透孔144伸入于通道140内,并顶住于手扶机构2位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上的卡持部211外缘处来达到第二滑动单元21伸长或缩短的挡止定位,同时藉由制动杆体3抵持于基座11上的止挡体15具有适当的弹性阻力,使手扶机构2受外力影响时不易产生有偏移或任意晃动的情况发生,以确保整体结构上的稳定性,且可透过止挡体15上的缓冲垫153而具有良好的吸震、缓冲的效果,也可有效降低作动时所产生的异音。另请同时参阅图2、5、7及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调整中的局部侧视剖面图、折叠前的侧视图及折叠后的侧视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当本实用新型于折叠时,可利用脚踏或手动的方式扳动于支撑架体4上的支架41,并使支架41的顶推部411以凸柱4111沿着第二轴部143的轨槽1431内滑动位移,而顶推部411退出于第二轴部143处的透孔144后,便可将基座11两侧处的第一滑动单元14可以第一轴座111作为轴心朝内侧呈一角度旋动,同时使手扶机构2的第二滑动单元21能够随着第一滑动单元14来活动折收靠合于脚踏平台I的基座11上呈一平整状,且第二滑动单元21上方处的扶手握把22、架板23及支撑架体4的支架41予以折收靠合后,则可透过第二滑动单元21位于第一滑动单元14内作伸长或缩短的动作,使手扶机构2与脚踏平台I折叠收纳后整体高度有效降低且更为薄型化,并在有限空间内可置放更多台的跑步机,以有效减少占用空间,且多台跑步机运送时亦不需先进行拆卸分开运送后再另外组立,藉此可节省运费、组装所耗费的 工时与成本。请继续参阅图9-12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侧视分解图、手扶机构折收前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及折收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手扶机构2的各第二滑动单元21、扶手握把22及架板23上设有调整模组24,而调整模组24位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与扶手握把22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滑轨部241呈相对应滑动位移的第一滑槽2411及位于第一滑槽2411中的第一导杆2412,并于第二滑动单元21、扶手握把22及架板23上分别设有第二滑轨部242呈相对应滑动位移的第二导杆2421、第二滑槽2422及第三滑槽2423,且第二滑动单元21的第二导杆2421位于扶手握把22的第二滑槽2422与架板23的第三滑槽2423中,再于扶手握把22上设有可供架板23枢接的第三轴部243。当手扶机构2的扶手握把22及架板23折收时,先向上扳动于扶手握把22为以调整模组24的第一滑轨部241位于第二滑动单元21上呈一角度旋动,并利用第二滑轨部242同时使扶手握把22及架板23能够相对于扶手握把22呈一角度旋动,再由第三轴部243使架板23相对于扶手握把22呈一角度旋动,便可将手握把22及架板23折收靠合至第二滑动单元21上呈一平整状,此种调整模组24利用滑槽与导杆的导引与限位作用,可确保扶手握把22及架板23旋动位移的行程更位确实,不会造成额外的偏移量,使整体结构更为稳定。请搭配参阅图13、1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支撑架体释放前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及释放后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其中该支撑架体4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为具有两个内外相互枢接的门字形状支架41,并于其中一支架41上枢设有释放板42,且释放板42 一侧处为具有可伸入且位于另一支架41内侧处的推移部421,而另侧处则设有可供扳动后连动推移部421顶推于另一支架41上作相对旋动的压动部422。当使用者利用脚踏的方式扳动于释放板42的压动部422朝支架41向下位移时,可使压动部422以支架41为支点连动另侧的推移部421顶推于另一支架41上作相对旋动而呈现释放状态,且支架41 一侧处的顶推部411退出于第二轴部143处的透孔144后,便可将基座11两侧处的第一滑动单元14可以第一轴座111作为轴心朝内侧呈一角度旋动,同时使手扶机构2的第二滑动单元21能够随着第一滑动单元14来活动折收靠合于脚踏平台I的基座11上呈一平整状,使手扶机构2与脚踏平台I折叠收纳后整体高度有效降低,更具有操作简易的效果。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然而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跑步机折叠机构,包括脚踏平台、手扶机构、制动杆体及支撑架体,其特征在于: 该脚踏平台所具有的基座上设有跑步带及能够带动跑步带位移的驱动装置,并于基座两侧处的第一轴座上皆枢接有具有穿孔的第一滑动单元,且第一滑动单元位于穿孔外侧处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轴部及第二轴部; 该手扶机构两侧处具有能够与第一滑动单元相互套接的第二滑动单元,并于第二滑动单元上具有能够与第一滑动单元上的穿孔形成对正的多个卡持部,且各第二滑动单元上方处分别设有扶手握把; 该制动杆体具有至少一个能够枢接于第一滑动单元的第一轴部上的卡制部,并于卡制部上设有能够由穿孔处穿入且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呈一定位的定位柱,且卡制部远离第一轴部的另侧处设有能够供扳动使定位柱脱离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的拨杆; 该支撑架体枢设于第一滑动单元的第二轴部上,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能够相互枢接的支架。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脚踏平台的基座底部两侧处分别设有第一轴座及第二轴座,且基座上位于第一轴座上方处设有至少一个能够供制动杆体抵持于其上的止挡体,而支撑架体的支架一侧处枢设于第一滑动单元的第二轴部上,并使支架的另侧处枢接于基座的第二轴座上呈一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第二轴座利用轴柱枢接于支架另侧处所设的轴孔内呈一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基座的止挡体所具有的固定座上穿设有具有缓冲垫的螺杆,并于螺杆上螺接有能够调整其锁接于固定座内的深度的螺帽。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脚踏平台的第一滑动单元内部形成有能够供手扶机构的第二滑动单元作伸长或缩短动作的中空通道,并于第一滑动单元上具有至少一个贯通至通道内部的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脚踏平台的第一滑动单元上位于第二轴部处设有透孔,并于第二轴部上设有相对的轨槽,而支撑架体的支架一侧处则枢设有能够由透孔处顶住位于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的顶推部,且顶推部两侧处具有位于轨槽内并能够滑动位移的凸柱。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手扶机构的第二滑动单元上的多个卡持部为纵向间隔排列的挡块或衔接套管。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手扶机构的两扶手握把间设有架板,且各第二滑动单元、扶手握把及架板上设有调整模组,而调整模组位于第二滑动单元与扶手握把上则分别设有使第一滑轨部能够相对滑动的第一滑槽及位于第一滑槽中的第一导杆,并于第二滑动单元、扶手握把及架板上分别设有使第二滑轨部能够相对滑动的第二导杆、第二滑槽及第三滑槽,且第二滑动单元的第二导杆位于扶手握把的第二滑槽与架板的第三滑槽中,并且在扶手握把上设有供架板枢接的第三轴部。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制动杆体两侧处所具有的至少一个卡制部上设有定位柱,并于定位柱一侧处设有轴孔,且卡制部远离定位柱的另侧处设有一呈门字形状的拨杆,而脚踏平台位于第一滑动单元上的第一轴部利用轴柱枢接于卡制部上的轴孔内呈一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跑步机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架体具有两支架,并于其中一支架上枢设有释放板,且释放板一侧处具有能够伸入且位于另一支架内侧处的推移部,而另侧处则设有供扳动后连动推移部顶推于另一支架上作相对旋动的压动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跑步机折叠机构,其是于脚踏平台所具的基座上设有跑步带及驱动装置,并于基座两侧处的第一轴座上皆枢接有可供手扶机构上的第二滑动单元相互套接的第一滑动单元,而第一滑动单元上所具穿孔外侧处的第一轴部及第二轴部则分别枢接有制动杆体与支撑架体,并于制动杆体的卡制部上设有可由穿孔处顶住于第二滑动单元的卡持部上的定位柱,且卡制部的另侧处设有可供扳动使定位柱脱离卡持部上的拨杆,此种利用松配合的组装结合,构件公差要求不高,且可透过第二滑动单元位于第一滑动单元内作伸长或缩短,使手扶机构与脚踏平台折叠收纳高度有效降低,以此达到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成本低廉的效用。
文档编号A63B22/02GK202654593SQ20122015165
公开日2013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1日
发明者叶正成 申请人:涵永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