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乒乓球拾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0969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乒乓球拾球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乒乓球拾球器,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便捷快速地捡拾乒乓球的工具。该装置中球盒与手柄通过螺纹连接,手柄内有一拉杆,拉杆上端与拉环相连,拉杆中部套有一弹簧,拉杆下部开有螺纹,螺纹末端有方形槽,左吊框上轴穿过方形槽并由限位螺母限位,右吊框上端有左右两个耳环勾连在左吊框上轴上,左吊框和右吊框下横梁上分别对应装有一定数量等间隔的橡皮筋;拾球器工作时,乒乓球挤压橡皮筋,两根橡皮筋之间的间隙会因乒乓球挤压而变大,乒乓球就会通过两根橡皮筋之间的间隙而进入到球盒中。当球盒被向上提起离开地面时,由于橡皮筋绷紧张力,乒乓球在自重作用下不能从橡皮筋之间的间隙中落出,从而完成对乒乓球的一次捡拾工作。
【专利说明】一种乒乓球拾球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乒乓球拾球器。

【背景技术】
[0002]在乒乓球训练场地经常会散落很多乒乓球,要把这些乒乓球收集起来通常需要人俯身弯腰用手一个一个捡起来。如果乒乓球数量较少或是分布很集中,这种方法还能承受;但是对于乒乓球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分散的训练场馆,这种人工捡拾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0003]对于这一看似简单但又很头疼的问题,现已有机构开发出捡拾乒乓球的工具。该工具为移动的小车式,在小车的底盘上安装有一铲斗,当推动小车时,就能将小车前面的乒乓球铲到铲斗里去。该工具不足是:当小车在铲乒乓球时,乒乓球会四处滚动,收集效率较低;铲斗铲起乒乓球过程中,容易碰撞损坏乒乓球;工具体积较大,狭小空间难以进入,场馆角落部位拾球困难。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工具缺陷,提供一种能便捷快速地捡拾乒乓球的工具,以方便高效的完成捡拾大量乒乓球的任务。本实用新型工具包括:
[0005]橡皮筋I,橡皮筋I两端固定在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横梁对应的通孔中,每两根橡皮筋之间的距离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操作员手持拾球器,将球盒4下端开口罩向需捡拾的乒乓球,在人力作用下,乒乓球可从相邻两根绷紧的橡皮筋I的间隙中间被挤进球盒,提起拾球器时,乒乓球重量不足以使绷紧的橡皮筋I间隙变大而落出;
[0006]左吊框2,与右吊框12配合使用可使橡皮筋I绷紧或松弛;
[0007]导向槽3,为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上下滑动起导向作用;
[0008]球盒4,拾球器过程中,可以暂时存放乒乓球;
[0009]限位螺母5,用于限定和调节左吊框2上横轴的位置;
[0010]拉杆6,推动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上下移动,从而可以实现橡皮筋I的松弛和绷紧;
[0011 ] 固定螺母7,用来固定挡板8的位置,调节弹簧9的预压缩量,从而实现橡皮筋I绷紧度调节;
[0012]挡板8,拉动拉杆6时,挡板8可以进一步压缩弹簧9 ;
[0013]弹簧9,释放拉环11时,弹簧9的预压力可使拉杆6复位;
[0014]手柄10,整个装置的手持部分;
[0015]拉环11,拉动拉杆6的施力部分;
[0016]右吊框12,与左吊框2配合使用可使橡皮筋I绷紧或松弛。
[0017]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工具与现有工具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
[0018]1.本工具简单轻便,可适用于大范围场地乒乓球的捡拾工作;
[0019]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易破坏被捡拾乒乓球。
[0020]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工作效率高。
[0021]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23]图2为图1的左剖视图。
[0024]图3为图1的仰视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形槽结构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左吊框的结构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右吊框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以乒乓球拾球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0029]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手柄、球盒、拉环、橡皮筋等构成。
[0030]图1、2是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包括:
[0031]橡皮筋1,橡皮筋I两端固定在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横梁对应圆形通孔中,拉杆6在弹簧9的作用下,顺着手柄10中间的孔道,退到最下端极限位置,左吊框2与右吊框12沿着两边导向槽3滑到外极限位置,此时左吊框2与右吊框12处于下极限位置,左吊框2与右吊框12的夹角最大,固定在左吊框2与右吊框12上的橡皮筋I被拉伸绷紧,每两根橡皮筋I之间的距离取25mm到35mm之间,小于乒乓球的直径,可以拾球;拾球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乒乓球可从每两根橡皮筋I之间间隙处挤进球盒4。要从球盒4中取出已经捡拾满的乒乓球时,只须向上拉拉环11,使弹簧9进一步压缩,拉杆6顺着手柄10中间的孔道,上升到最上端极限位置,此时左吊框2与右吊框12移动到上极限位置,左吊框2与右吊框12的夹角最小,固定在左吊框2与右吊框12上的橡皮筋I松弛,乒乓球可从松弛的橡皮筋I间隙中靠自身重量落出,收集在指定容器中;
[0032]左吊框2,与右吊框12配合使用可使橡皮筋I绷紧或松弛;
[0033]导向槽3,为左吊框2和右吊框12起导向作用;
[0034]球盒4,拾球器工作时,可以暂时存放乒乓球;
[0035]限位螺母5,用于限定和调节左吊框2上横轴的位置;
[0036]拉杆6,控制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上下运动进而可以控制橡皮筋I的松弛和绷紧;
[0037]固定螺母7,用来固定挡板8的位置;
[0038]挡板8,拉动拉杆6时,挡板8可以压缩弹簧9 ;
[0039]弹簧9,释放拉环11时,可使拉杆6复位;
[0040]手柄10,整个装置的手持部分;
[0041 ] 拉环11,拉动拉杆6的施力部分;
[0042]右吊框12,与左吊框2配合使用可使橡皮筋I绷紧或松弛。
[0043]球盒4与手柄10通过螺纹连接,手柄10内有一拉杆6,拉杆6上端与拉环11相连,拉杆6中部套有一弹簧9,弹簧9上端被手柄10隔板限位,下端被挡板8限位,挡板8与球盒4之间有固定螺母7,拉杆6下部开有螺纹,螺纹末段有方形槽,左吊框2上轴穿过方形槽并由限位螺母5限位,右吊框12上端有左右两个耳环勾连在左吊框2上轴上,两吊框下端均可在导向槽3内滑动,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端分别对应装有一定数量等间隔的橡皮筋I。
[0044]具体的工作过程:开始工作之前,操作人员左手手持乒乓球拾球器手柄10,右手向上拉动拉环11,拉杆6带动固定螺母7和挡板8上移,弹簧9进一步压缩,同时拉杆6下端带动左吊框2与右吊框12沿着导向槽3上移,左吊框2与右吊框12下横梁间距变小,橡皮筋I处于松弛状态,每两根橡皮筋I之间的间隙变大,球盒4内的乒乓球在自重作用下可从橡皮筋I之间的间隙中落出,被收集在指定容器中;松开拉环11时,拉杆6在弹簧9预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拉杆6向下推动左吊框2,使左吊框2和右吊框12沿导向槽3下移,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横梁间距变大,安装在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横梁的橡皮筋I重新处于绷紧状态。当开始拾球时,左手持乒乓球拾球器手柄10,球盒4开口向下轻轻扣向有乒乓球的位置,在球盒4的下端布置有一定数量等间距的橡皮筋1,当橡皮筋I碰到乒乓球时,两根橡皮筋之间的距离会被乒乓球挤压而变大,当该距离大于乒乓球的直径时,乒乓球就会穿过两根橡皮筋之间的间隙而进入到球盒4中。当向上提起球盒4,离开地面时,由于乒乓球的重力不足以使绷紧的橡皮筋间隙变大,不会从球盒4中落出,从而完成对乒乓球的一次捡拾工作,重复操作即可捡拾大量的乒乓球。当球盒4内捡拾的乒乓球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又可以拉动拉环11将乒乓球倒出到指定的存放位置,该乒乓球拾球器又可以继续工作。
【权利要求】
1.一种乒乓球拾球器,其特征在于球盒(4)为方形,球盒(4)的前后侧面各开有2条导向槽(3),球盒(4)与手柄(10)通过螺纹连接,手柄(10)中间有通孔,通孔内设置有拉杆(6),拉杆(6)上端开有径向孔,拉环(11)穿过拉杆(6)上端的径向孔,拉杆(6)中部套有弹簧(9),弹簧(9)上端被手柄(10)隔板限位,下端被挡板⑶限位,挡板⑶与球盒⑷之间有固定螺母(7),拉杆(6)下部加工有螺纹,拉杆(6)最下端开有方形槽,左吊框(2)上轴穿过方形槽并由限位螺母(5)限位,右吊框(12)上端有左右两个耳环勾连在左吊框(2)上轴两端,左吊框(2)和右吊框(12)的下部横梁两端有耳轴,穿在导向槽(3)内,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部横梁上分别加工有等间距圆形通孔,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部横梁对应的圆形通孔中分别穿有绷紧的橡皮筋(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拾球器,其特征在于拉杆(6)中部套有弹簧(9),弹簧(9)有预压缩量,在弹簧(9)的预压力作用下,拉杆(6)处于最下极限位置,拉杆(6)通过最下端方形槽将左吊框⑵和右吊框(12)推到最下位置,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部横梁对应的圆形通孔中所穿的橡皮筋(I)绷紧,向上拉拉环(11),弹簧(9)被进一步压缩,拉杆(6)上移,拉杆(6)通过最下端方形槽将左吊框(2)和右吊框(12)拉到最上位置,左吊框(2)和右吊框(12)下部横梁对应的圆形通孔中所穿的橡皮筋(I)松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乒乓球拾球器,其特征在于左吊框(2)成封闭方形,下部横梁两端分别有耳轴,可在导向槽⑶内滑动,右吊框(12)成上端开口半封闭形,下部横梁两端分别有耳轴,可在导向槽(3)内滑动,右吊框(12)左右两侧竖杆上端分别有耳环,右吊框(12)的左右两侧竖杆距离略小于左吊框(2)的左右两侧竖杆距离,右吊框(12)耳环勾接在左吊框(2)上轴上,当拉杆(6)上下移动时,两吊框下端沿导向槽(3)上下滑动。
【文档编号】A63B47/02GK203915970SQ201420378559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7日
【发明者】陈茁文 申请人:陈茁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