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2252阅读:833来源:国知局
腿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腿套,属于穿戴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提供运动机能,越来越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爱好者在运动的过程中穿戴具有对人体肌肉产生压紧力的压缩衣服。现有的压缩衣服一般都在大腿、腹部等大块肌肉群的部分,采用大面积施加压力的结构,使得被施压的部分的肌肉群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被有效按摩,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为肌肉提供更多的氧气,减少身体的酸痛等。但是现有技术中还缺少针对小腿部分的压缩衣服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腿套,以提高人体小腿部位的肌肉运动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腿套,所述腿套由弹性线体编织而成,所述腿套的整体形状与人体小腿外形相匹配,所述腿套包括:顶部固定部、底部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顶部固定部和所述底部固定部之间的肌肉压缩部,所述肌肉压缩部包括压缩本体区域和第一收紧区域,所述第一收紧区域在水平方向绷紧度高于所述压缩本体区域,所述第一收紧区域从所述顶部固定部开始,沿着小腿两侧向斜下方延伸并收敛汇合到小腿后侧中部对应的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在对应于小腿肌肉部位的肌肉压缩部的周围加设对人体产生压力的第一收紧区域,使得穿戴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小腿肌肉能够被限位以及被支撑,从而能够提高小腿肌肉的运动机能。此外,收紧区域的设置使得小腿肌肉的周边能够被施加压力,从而能够提高小腿肌肉的紧张程度,以进一步提高小腿的运动机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腿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腿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腿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腿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腿套;11-顶部固定部;12-底部固定部;13-肌肉压缩部;131-压缩本体区域;132-第一收紧区域;133-第二收紧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腿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是将该腿套在平面上压平后的示意图。该腿套的整体形状可以与人体小腿外形匹配,大致呈锥筒形,可以穿戴于小腿以及前臂等人体部位。本实施例的腿套可以采用编织结构制成,例如采用圆编织技术制成整体上呈锥筒状结构的织物,也可以采用平面编织技术形成编织结构,然后再将其缝合制成。本实施例的腿套可以由弹性线体编织而成。

本实施例的腿套1包括顶部固定部11、底部固定部12以及位于顶部固定部11和底部固定部12之间的肌肉压缩部13,肌肉压缩部13对应人体小腿肌肉群,用于产生对人体小腿肌肉群的压力。顶部固定部11和底部固定部12用于防止腿套1与人体小腿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

肌肉压缩部13包括压缩本体区域131和第一收紧区域132,压缩本体区域131可以采用相对松弛的编织结构,从而给人体小腿部位留有充分的血液流通空间。

第一收紧区域132在水平方向绷紧度高于压缩本体区域131,如图1所示,该第一收紧区域132大致呈“U”形。第一收紧区域132可以通过提高织物的张紧度以及在第一收紧区域132中增加竖向条纹状结构的方式来产生对人体小腿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沿着图1所示的“U”形边界向“U”形内侧进行施压(主要是针对腓肠肌进行施压)从而在运动时能够有效地对小腿的后侧的肌肉进行施压,使小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以提高运动机能,此外,在运动的过程中,“U”形的第一收紧区域132能够持续对小腿后侧肌肉块从边缘向内侧进行挤压按摩,从而有助于整块小腿肌肉的乳酸分解和分散,缓解肌肉酸痛。如图1所示,可以通过编织技术将第一收紧区域132的张紧度制作成大于压缩本体区域131、顶部固定部11以及底部固定部12的张紧度,竖向条纹状结构可以均匀排列。竖向条纹的设置能够充分保障血液流通顺畅,同时使得腿套在穿戴时更加方便、舒适。

关于第一收紧区域132和顶部固定部11以及底部固定部1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为如图1所示的:第一收紧区域132从顶部固定部11开始,沿着小腿两侧向斜下方延伸并收敛汇合到小腿后侧中部对应的部分,第一收紧区域整体呈“U”形。也可以为如图2所示的:第一收紧区域132从顶部固定部11开始,沿着小腿两侧向斜下方延伸并收敛汇合到小腿后侧中部对应的部分后,竖直向下延伸达到底部固定部12,第一收紧区域整体呈“Y”形。第一收紧区域132和顶部固定部11所围成的舌形区域对应人体的腓肠肌,第一收紧区域132沿着小腿两侧向斜下方延伸并收敛汇合,使得舌形区域能够产生从上至下逐渐增大的压力,通过产生不同压力的舌形区域,能够在人体小腿的腓肠肌部位形成较为明显的压力梯度区域,从而加快腓肠肌的血液循环,减少人体小腿肌肉部位的乳酸堆积,提升小腿肌肉的运动机能。另外,第一收紧区域132沿着小腿两侧向斜下方延伸并收敛汇合到小腿后侧中部对应的部分,使得第一收紧区域132在对人体小腿肌肉群限位的同时,能够将人体小腿的腓肠肌抱紧,防止人体小腿的腓肠肌在运动时进行不必要的颤动,从而减少人体的体能消耗。

上述第一收紧区域收敛汇合到小腿后侧中部的位置,可以处于整个压缩本体区域131四分之一高的位置。第一收紧区域132收敛汇合的小腿后侧中部的位置位于压缩本体区域131四分之一的位置处,以适应人体小腿处肌肉群的分布,从而能够对人体小腿处的肌肉施加支撑力。

另外,作为锥筒状结构的腿套,将该腿套在平面上压平后会形成平面面积大致相当的上下两面,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圆编织的方式一体成型锥筒形结构,也可以将上下两个面分别采用平面编织技术进行编织,然后再通过缝合工艺形成锥筒体结构。其中,第一收紧区域132可以只位于其中的一个面上,这样能够使得加工工艺较为简单。

本发明实施例的腿套,通过采用在对应于小腿肌肉部位的肌肉压缩部的周围加设对人体产生压力的第一收紧区域,使得穿戴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小腿肌肉能够被限位以及被支撑,从而能够提高小腿肌肉的运动机能,并且能够防止人体小腿肌肉群的损伤。此外,收紧区域的设置使得小腿肌肉的周边能够被施加压力,从而能够提高小腿肌肉的紧张程度。另外,在运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对小腿肌肉进行有效按摩,从而加快乳酸分解和分散,缓解肌肉酸痛。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腿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肌肉压缩部13进一步可以包括在水平方向绷紧度高于压缩本体区域131的第二收紧区域133,第二收紧区域133设置于压缩本体区域131与小腿正面对应的部分,第二收紧区域133包括左右两部分,分别位于腿套的正面中心线的左右两侧。通过在小腿正面设有第二收紧区域133,能够在人体小腿的正面产生压力,从而使得人体小腿正面的肌肉受到压力刺激,有助于提高小腿正面肌肉的张紧程度,提升运动机能。

由于小腿正面的肌肉关于胫骨左右对称,左右两部分肌肉较为分离且呈弧形,因此,第二收紧区域133的左右两侧的弧形可以呈对称结构,第二收紧区域133可以呈弧形,弧顶可以朝向中心线。通过采用左右两侧对称的弧形结构使得第二收紧区域能够与人体小腿正面的肌肉紧密贴合,并且不会使小腿正面有不舒适的感觉,此外,对称结构设置使得运动者能够感受到胫骨两侧对称部位的肌肉受到大致均等刺激,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平衡性。此外,第二收紧区域133可以包括多条弧形,例如:第二收紧区域可以为如图3所示的一对弧形,也可以为如图4所示的两对弧形。

另外,上述弧形的中部宽度可以大于弧形尾部的宽度。中部宽度较宽的弧形有助于向胫骨两侧的肌肉施加张紧力,能够将小腿正面的肌肉由两侧向中间收紧,使得胫骨两侧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提高运动能力。此外,中部宽度较宽的弧形有助于小腿正面的肌肉在临近胫骨位置处得到缓冲。

第二收紧区域在水平方向绷紧度高于压缩本体区域。第二收紧区域可以通过提高织物的张紧度以及在第二收紧区域中增加竖向条纹状结构的方式来产生对人体小腿的压力。例如,可以通过编织技术将第二收紧区域的张紧度制作成大于压缩本体区域、顶部固定部以及底部固定部的张紧,竖向条纹状结构可以均匀排列。竖向条纹的设置能够充分保障血液流通顺畅,同时使得腿套在穿戴时更加方便、舒适。

具体地,第二收紧区域133可以位于压缩本体区域131的上半部分。使得第二收紧区域133能够与小腿正面的肌肉对应,从而为小腿正面肌肉施加压力。

此外,第一收紧区域132对应于小腿后侧肌肉,整体上向小腿后侧的中部挤压小腿后侧肌肉,而第二收紧区域133对应于小腿正面的肌肉,整体上向小腿正面的中部挤压小腿正面的肌肉,从整个小腿的结构来看,第一收紧区域和第二收紧区域在小腿的圆周方向上,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了拉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小腿整体的紧张程度,并且对小腿侧面肌肉也有一定的拉伸作用,由此,第一收紧区域和第二收紧区域的组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小腿整体的运动机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方向一致或相同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相同,而是相对意义上的相同,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原理,均在本实施例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