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7518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陀螺玩具的对战游戏,例如有使陀螺玩具互相碰撞,利用其冲击力,将对方的陀螺玩具弹飞或使在陀螺玩具的主体上设置的飞出部件从陀螺玩具上飞出以决定胜败的对战游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该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陀螺玩具,具有通过弹性部件使飞出部件和陀螺玩具(陀螺玩具本体)卡合的结构,在利用陀螺玩具互相碰撞时的冲击力解除该卡合时,飞出部件由于弹性部件的施加力而飞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83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091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陀螺玩具中,由于根据其重量和/或外周的形状来决定胜败的性能是固定的,因此近年来,还存在通过在陀螺玩具上设置可更换的部件使得能够对其进行改造,从而能够改变性能的陀螺玩具。

但是,这样的陀螺玩具也存在因安装的部件而性能固定、若不进行部件的更换操作则无法改变性能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而研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性能随时间变化的陀螺玩具。

解决问题的手段

方案1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具备主体和轴部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轴部的旋转轴的下端部设置有向下方伸出的多个突起。

方案2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1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起沿着以上述轴部的轴线为中心的多个同心圆排列而形成。

方案3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2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沿着上述多个同心圆排列的上述多个突起,越位于内侧越向下方伸出。

方案4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

方案5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

方案6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圆形。

方案7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椭圆形。

方案8所记载的实用新型为方案1~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突起由树脂制成。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陀螺玩具,由于轴部的旋转轴的下端部包括多个向下方伸出的突起,因此是以被各个细小突起支撑的状态来进行旋转,在开始旋转时的着地时或旋转中,由于摩擦或冲击等,在各个突起上容易产生磨损或倒下、折损等。

因此,通过以一部分突起缺损的状态来进行旋转,产生不稳定或不规则的旋转,不用进行改造操作就能够使陀螺玩具的性能随时间变化。因此,在陀螺玩具彼此进行对抗时,能够增加胜败结果的预测困难性,能够获得较高的趣味性。

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陀螺玩具,由于多个突起沿着以轴部的轴线为中心的多个同心圆排列而形成,因此若一部分突起产生倒下或缺损,则能够容易地产生不稳定或不规则的旋转。

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陀螺玩具,由于沿着多个同心圆排列的多个突起越位于内侧越向下方伸出,因此最初以沿着小直径的同心圆排列的突起为中心进行旋转,在它们倒下或缺损时,接下来以沿着更大直径的同心圆的突起为中心进行旋转,随着长久使用能够在旋转上增加变化。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趣味性的提高。

另外,在陀螺玩具彼此进行对抗时,一般是在凹面上的盘面上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内侧的突起缺损,外周的突起接地来进行旋转时,陀螺玩具活跃且高速地进行移动动作,能够展开激烈的对决。

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状,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

由此,各突起具有角部,能够积极地产生磨损以在旋转上增加变化。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趣味性的提高。另外,还能够增加由于倒下、折损等导致的旋转变化。

根据方案6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圆形,根据方案7所记载的陀螺玩具,多个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从下方看去时的剖面形状为椭圆形。

由此,各突起难以产生磨损,而专门地能增加由于倒下或折损等导致的旋转变化。另外,通过像这样使难以产生磨损的结构的突起和容易产生磨损的结构的突起混在一起,则寿命较长的突起和寿命较短的突起会混在一起,使在旋转上产生的变化进一步难以预测,能够实现进一步趣味性的提高。

根据方案8所记载的陀螺玩具,由于多个突起由树脂制成,因此能够更加积极地产生磨损、倒下或折损等,能够在较短周期内在旋转状态上增加变化,能够实现进一步趣味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游戏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剖面立体图。

图4是陀螺玩具的轴部的旋转轴的仰视图。

图5是陀螺玩具的轴部的旋转轴的侧视图。

图6是陀螺玩具的轴部的旋转轴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陀螺本体、主体及飞轮的卡合状态的动作图。

图8是表示旋转驱动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发射器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陀螺玩具;10:轴部;17:爪(第二爪);21:凸条(凸部);30:性能可变环;34:舌片;40:主体:46:弧形狭缝;50:发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表示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陀螺玩具。

<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游戏方法的说明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分解剖面立体图。在本说明书中,上下、左右及前后是指图2及图3所示的方向。

实施方式中的陀螺玩具1,是能够在所谓的陀螺对战游戏中使用的陀螺玩具。具体而言,该陀螺玩具1能使用在通过互相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如图1右侧那样发生分解从而取得胜利的对战游戏中。

如图2及图3所示,该陀螺玩具1包括:构成下部结构的轴部10和构成上部结构的性能可变环30及主体40。

<细节结构>

1.关于轴部10

轴部10,其下部具备旋转轴11,其中间部具备凸缘12,其上部具备圆筒部13。该旋转轴11、凸缘12及圆筒部13由合成树脂形成。但是,材料并不限定于合成树脂,任意一个或两个也可以由金属制成。另外,关于旋转轴11,与其他部件相比,优选采用容易产生折断、倒下、断裂或磨损等的软性的合成树脂、金属等的材料。

凸缘12的下侧部分从该凸缘12起朝向旋转轴11的外周呈阶梯状地变窄形状,作为整体形成为大致的倒圆锥形。

如图2所示,在凸缘12及圆筒部13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孔14。另外,在圆筒部13和凸缘12的下侧部分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突出部15。该突出部15的外表面和凸缘12的外周面成为一个面。

另外,如图3所示,在圆筒部13的内侧竖立设置有圆柱体16。该圆柱体16的上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设置在比圆筒部13的上端更高的位置。在该圆柱体16的上端部,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第二爪)17。

图4~图6分别表示轴部10的旋转轴11的仰视图、侧视图、立体图。如它们所示,旋转轴11的下端部包括向下方伸出的多个突起111、112,由突起的集合构成。而且,这些多个突起111、112沿着以轴10的轴线为中心的两个同心圆排列而形成。

在内侧的同心圆上,以均匀的间隔排列形成有八个在仰视上呈等腰三角形的突起111。各突起111成为作为锐角的顶角一侧朝向同心圆的中心的形状。

另外,在外侧的同心圆上,以均匀的间隔排列形成有十五个在仰视上呈楔形的四边形的突起112。各突起112为楔形的四边形,成为同心圆的中心一侧的宽度变窄的形状。

另外,沿着内侧的同心圆排列的八个突起111比沿着外侧的同心圆排列的十五个突起112更加向下方伸出。因此,在陀螺玩具10以不倾斜的状态进行旋转时,成为主要是内侧的各个突起111的下端部的下表面接地的状态。

再有,突起的个数为示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另外,突起的配置也是优选的示例,可以适当变更为其他配置。

另外,轴部10具备在圆筒部13的内侧设置的、包围上述圆柱体16的上部外周的圆筒状的可动部件18。在该可动部件18的下端部外周面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突出片19。如图3所示,各突出片19插入在上述孔14中。该可动部件18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但是通过孔14的上缘限制了可动部件18向上方移动。另外,可动部件18通过卷绕在圆柱体16的周围的螺旋弹簧20向上方施力,在常态下,突出片19与孔14的上缘抵接,可动部件18的上端和圆筒部13的上端处于同一高度位置。

在该可动部件18的上表面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在半径方向上延伸的凸条21。

2.关于性能可变环3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飞轮作为性能可变环30。该性能可变环30形成为板状。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底表面上,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12的环形阶梯部31。另外,在该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2。在各突出部32的下侧部分上,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5的凹部33。另外,在性能可变环30的上表面上,紧靠各突出部32的外侧上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舌片34。舌片34比突出部32更向上方突出。再者,作为该性能可变环30,可以是代替飞轮或者与飞轮一体的、在外周面上有突出部并易于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部件,或在外周面上有凹部并难以受到来自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攻击的部件。

3.关于主体40

主体40形成为圆盘状。如图2所示,该主体40具备基体400和在俯视上形状与基体400大致相同的覆盖在基体400上的透明盖体401。

在主体40的外周上形成有凹凸40a。另外,在基体400的中央形成有圆孔41。该圆孔41的上端开口被上述透明盖体401封堵。进一步,在主体4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性能可变环30的突出部32的环形凹部42。划分形成该环形凹部42的内周壁43a的内周面下端,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突出设置有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第一爪)44。另外,在内周壁43a的下端面上,夹持旋转轴11的轴线在左右方向上对峙的两处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多个在半径方向上延伸且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配置的凹条45。

另外,在划分形成主体40的环形凹部42的顶壁43b上,形成有能够从下方插入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的弧形狭缝46。该弧形狭缝46的长度为能够使舌片34充分移动的长度。

<组装方法>

接着,对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将轴部10的突出部15从下方对准性能可变环30的凹部33,将轴部10和性能可变环30组装成嵌合状态。接着,使该组装体从下方接近主体40。这时,使上述组装体的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对准主体40的弧形狭缝46的规定端(图7(A))。该状态为轴部10的爪17与主体40的爪44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状态。该状态为可解除结合状态。之后,向主体40一侧按压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于是,首先性能可变环30被按压在主体40的下表面上。若进一步向主体40一侧按压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则轴部10的突出片19抵抗螺旋弹簧20的施加力被性能可变环30的下表面按压向下方。在这种状态下,轴部10的爪17被推到较之主体40的爪44更靠上方。然后,使轴部10与性能可变环30一体地相对于主体40旋转直到舌片34移动到与上述规定端的相反侧一端(图7(B))。这种情况的旋转,是主体40及性能可变环30与轴部10的相对旋转,图7(B)表示使主体40一侧相对于主体40及性能可变环30旋转的状态。于是,成为轴部10的爪17与主体40的爪44上下重叠的状态。该状态为可结合状态。然后,在将手从轴部10上放开时,利用螺旋弹簧20的施加力,轴10的爪17的下表面与主体40的爪44的上表面抵接,使轴10和性能可变环30及主体40结合,从而组装成陀螺玩具1。

<游戏方法>

接着,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该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使陀螺玩具1旋转,进行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的对战。

在这种情况下,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由图8所示的发射器50来进行施加。该发射器50构成为,在其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若在用未图示的盘簧对该圆板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的同时,用手柄51拉动卷绕在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子,则使圆板旋转,并使陀螺保持件53旋转。该陀螺保持件53的旋转,通过突出设置于下方的叉54传递给陀螺玩具1,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若将叉54插入到主体40的弧形狭缝46中,则在其内面侧设置的小的突起将弧形狭缝46的下缘部卡止,保持陀螺玩具1不会掉下来。然后,若扯掉发射器50的手柄51,则圆板以及陀螺保持件53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由于陀螺玩具1因惯性力还会进行旋转,因此性能可变环30的舌片34的上端部的倾斜部分与叉54的倾斜面54a抵接,促使陀螺玩具1向从陀螺保持件53上脱离的方向移动,因此陀螺玩具1在保持旋转力的同时,从发射器50上脱落。再者,在图8中,符号52是相对于陀螺保持件53能够进出的杆。在陀螺玩具1安装在陀螺保持件53上时,该杆52被陀螺玩具1的上表面按压,没入至陀螺保持件53内。该杆52例如可使用在检测陀螺玩具1的装卸上。

这样发射出去的陀螺玩具1在规定的场地旋转,在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碰撞时,通过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和摩擦等,如图7(B)所示,在主体40上,在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反作用力,由此,主体40相对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的旋转方向,向相反方向相对地旋转。

于是,主体40的凹条45逐段地与轴部10的凸条21啮合,并且每次都被定位于此。然后,在达到图7(A)所示的位置时,由于主体40的爪44从轴部10的爪17上脱离,因此由于螺旋弹簧20的施加力主体40从轴部10分离。于是,如图1的右侧所示,陀螺玩具1被分解。

另外,陀螺玩具1的轴部10的旋转轴11的下端部包括多个突起111、112,旋转轴11由与其他部件相比容易产生折断、倒下、断裂或磨损等的软性材料形成。

因此,由于因旋转产生的摩擦、从发射器50上脱落而着地时的冲击等,各个突起111、112由于磨损、倒下或折损等而消失,或成为不接地的状态。另外,陀螺玩具1有时会在其旋转中发生各突起111、112的磨损、倒下或折损等。

由此,通过以一部分的突起111、112缺损,仅剩余的突起111、112接地的状态来进行旋转,产生不稳定或不规则的旋转,能够在反复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使陀螺玩具1的性能随时间变化。由此,在陀螺玩具1彼此进行对抗时,能够增加胜败结果的预测困难性,能够获得较高的趣味性。

<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轴部10和主体40的旋转阻力,在轴部10上形成有凸条21,并在主体40上形成有凹条45,但是也可以形成其他形状的凸部和凹部。另外,其数量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旋转阻力还可以是在轴部10与主体40的相对面上形成的橡胶等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来自外部的冲击力等,轴部10和主体40逐渐向解除结合的方向相对地旋转。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俯视上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陀螺玩具1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可以适用于在俯视上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陀螺玩具1。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使用共同的部件,仅变更主体40,就能够简单地实现在陀螺玩具1的组装时使主体40相对于轴部10及性能可变环30在俯视上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结构的陀螺玩具1。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俯视上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陀螺玩具1、1彼此进行对战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在俯视上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陀螺玩具1、1彼此进行对战。

进一步,也可以使在俯视上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陀螺玩具1与在俯视上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陀螺玩具1进行对战。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陀螺玩具1、1彼此的碰撞及摩擦,相对于轴部10主体部40从可解除结合状态向可结合状态的方向相对地旋转。换言之,向拧紧轴部10和主体40的方向旋转。因此,陀螺玩具1将会由于碰撞及摩擦而难以分解,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享受将对方的陀螺玩具1弹飞来决定胜败等形态的对战乐趣。当然,也可以用三个以上的陀螺玩具1来进行对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的是将图4~图6所示的旋转轴11的结构适用于主体40和轴部10能够分离并通过使它们分离来决定胜败的陀螺玩具1中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

例如,还可以将图4~图6所示的旋转轴11的结构适用于通过使旋转的陀螺玩具彼此接触而从固定的场地内弹出来决定胜败的情况和通过继续进行更长时间的旋转来决定胜败的以往的陀螺玩具的旋转轴中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旋转轴11的各突起111、112,示例的是在仰视上形状为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角更多的多边形和圆形或椭圆形的突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