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滑雪设备及3D模拟滑雪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622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模拟滑雪设备及3D模拟滑雪仪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动模拟训练器材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拟滑雪设备及3D模拟滑雪仪。



背景技术:

在中国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刺激性和强身健体的功能,滑雪运动在近几年逐渐褪去“贵族运动”的外衣,成为一项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运动。中国的滑雪产业经过数年的积累,目前正处于较快发展时期。目前全国各地有数百个滑雪场,滑雪人数突破了1250万人次。

对于越来越多的滑雪爱好者来说,学滑雪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能够成为高水平的滑雪者更是寥寥无几,原因是滑雪速度快,技术难度大,人的恐惧心理难以克服,人体难以冲破自身平衡系统的束缚。因此,要想学会滑雪,并且成为高水平的滑雪者,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训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有可能达到目的,而且成功率极低。

鉴于这种状况,滑雪爱好者急需一种陆地训练器械,能够像跳水运动训练一样,可以先在有安全保护的蹦床上完成技术动作,然后再进行实际跳水练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尚无一种全方位模拟滑雪动作的训练器械,不能够满足业余爱好者及专业运动员学习训练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拟滑雪设备及3D模拟滑雪仪,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包括:机架、导轨、承载装置、踏板装置、驱动装置、测距装置和处理器;

所述机架包括两个用以容纳导轨的空间,所述空间内分别安装导轨;

所述导轨上分别滑动安装所述承载装置;

所述踏板装置两端分别安装在位于两根导轨上的承载装置上,并且所述踏板装置可相对水平面左右翻转;

所述机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承载装置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所述测距装置安装在所述承载装置和机架上,用以实时获取所述滑雪板的位置信息;

所述处理器分别与踏板装置、测距装置和驱动装置连接;

所述处理器通过实时获取踏板装置的角度信息以控制驱动装置正/反向运转,

所述处理器通过实时获取所述测距装置的位置信息,以模拟相应的滑雪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包括外机架和内机架,所述外机架和内机架之间形成有两个用以容纳导轨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装置包括:

固定支架;

滑动轮,所述滑动轮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底部,且所述滑动轮与导轨接触;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的顶部,且所述连接杆上安装所述踏板装置;

导向轮,所述导向轮水平铰接在所述连接杆的两端,且所述导向轮与所述机架接触;

第一缠绕柱和第二缠绕柱,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两端部,用以连接驱动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第一绳索、第二绳索;

所述第一绳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并缠绕所述输出轴数圈后;另一端绕延伸至所述第一缠绕柱数圈后,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

所述第二绳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并缠绕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数圈后,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缠绕柱缠绕数圈,再绕所述第一缠绕柱缠绕数圈后,连接起缓冲作用的拉簧的端部,所述拉簧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装置包括板体、支撑架、连接机构和角度测量装置;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

所述板体的两端部分别对称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连接机构与角度测量装置的凹槽;所述板体两端部与相对应的所述支撑架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机构铰接;

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布在所述支撑架两侧的第一连接机构和第二连接机构,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卡接件、第一连杆和第一转动杆;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第二卡接件、第二连杆和第二转动杆;

所述第一卡接件与第二卡接件分别固装在所述凹槽内的一相对侧面;

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分别沿各自轴线方向可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架的相对侧面的对角位置,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通过轴与第一卡接件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通过轴与第二卡接件远离第二转动杆的一端铰接;

所述角度测量装置安装在支撑架上,用以检测任一个转动杆的旋转角度,并将角度信息传递至处理器,以控制驱动装置的正向或反向运转。

进一步的,所述测距装置包括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所述信号发射端设置在承载装置上,所述信号接收端设置在机架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且与处理器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端能够接收所述信号发射端的发射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的两端部的极限位置分别安装有用以对承载装置限位的缓冲装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校位装置,所述校位装置包括:

两个校正轮,两个所述校正轮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架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其中一个所述校正轮连接有编码器;

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并依次分别绕过两个所述校正轮后,由另一端回绕固定至所述承载装置上并固定;

所述编码器通过获取所述校正轮的正转极限和/或反转极限的位 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递至处理器,以使所述滑雪板的实际位置与处理器模拟的滑雪图像相对应。

进一步的,还包括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

所述机架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对;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中,且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的安装高度低于所述踏板装置的安装高度,以使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光束从所述滑雪踏板底部穿过;

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红外线光束,且当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不到所述红外线光束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停止运转。

一种3D模拟滑雪仪,包括显示屏幕,以及如上所述的模拟滑雪设备,所述模拟滑雪设备中的处理器能够将3D滑雪模拟图像传输至显示屏幕上。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

所述踏板装置两端分别安装在位于两根导轨上的承载装置上,并且所述踏板装置可左右翻转;所述机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承载装置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承载装置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所述处理器通过实时获取踏板装置的角度信息以控制驱动装置正/反向运转,所述测距装置安装在所述承载装置和机架上,用以实时获取所述滑雪板的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通过实时获取所述测距装置的位置信息,以模拟相应的滑雪图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3D模拟仪,具有模拟滑雪设备上述功能。模拟滑雪设备中的处理器能够将3D滑雪模拟图像传输至显示 屏幕上,供滑雪爱好者或者专业运动员进行模拟训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的驱动装置、承载装置及测距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的踏板装置的翻转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整体外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机架;2-导轨;3-承载装置;4-踏板装置;5-驱动装置;6-测距装置;7-缓冲装置;8-校位装置;11-外机架;12-内机架;13-红外线发射器;14-红外线接收器;15-防护栏;16-防护网;17-盖板;31-固定支架;32-滑动轮;33-连接杆;34-导向轮;35-第一缠绕柱;36-第二缠绕柱;41-板体;42-支撑架;43-连接机构;44-角度测量装置;45-支撑杆;46-第一踏板;431-第一连接机构;432-第二连接机构;4311-第一卡接件;4312-第一连杆;4313-第一转动杆;4321-第二卡接件;4322-第二连杆;4323-第二转动杆;4314-第一卡槽;4324-第二卡槽;51-第一驱动电机;52-第二驱动电机;53-第一绳索;54第二绳索;55-第三绳索;61-信号发射端;62-信号接收端;81-校正轮; 82-钢丝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包括:机架1、导轨2、承载装置3、踏板装置4、驱动装置5、测距装置6和处理器;

所述机架1包括两个用以容纳导轨2的空间,优选地,所述机架1包括外机架11和内机架12,内机架12设置在外机架11内部,并且所述外机架11和内机架12之间形成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用以容纳导轨2的空间。两个上述空间内分别安装导轨2;且两根导轨2相沿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导轨2上分别滑动安装所述承载装置3。

所述承载装置3包括:

固定支架31;

滑动轮32,所述滑动轮32铰接在所述固定支架31底部,且所述滑动轮32与导轨2接触;为了提高承载装置3的支撑效果,以及滑动时的稳定性,上述滑动轮32可以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多个滑动轮32优选为沿固定支架3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承载装置3中,沿固定支架3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四个滑动轮32,且四个滑动轮32分为两组、每组两个;实际装配时,两组滑动轮32分别位于固定支架31的两端。

连接杆33,所述连接杆33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31的顶部,且所述连接杆33上安装所述踏板装置4;

导向轮34,所述导向轮34水平铰接在所述连接杆33的两端,且所述导向轮34与所述机架1接触;具体是与内机架12的侧壁接触,导向轮34能够保证承载装置3紧贴机体的内机架12的侧壁移动,起导向作用,以避免承载装置3发生沿机体的宽度方向的摆动。

第一缠绕柱35和第二缠绕柱36,两个缠绕柱分别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31两端部,优选为水平布置,用以连接驱动装置5。

所述机架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驱动装置5,所述驱动装置5与承载装置3连接,用以驱动所述承载装置3在所述导轨2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具体的,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第一驱动电机51、第二驱动电机52、第一绳索53、第二绳索54。

第一驱动电机51、第二驱动电机52分别设置在机架1的两端。并且,第一驱动电机51靠近于承载装置3上的第一缠绕柱35设置, 第二驱动电机52靠近于承载装置3上的第二缠绕柱36设置。

所述第一绳索5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固定,并缠绕所述输出轴数圈后;另一端绕延伸至所述第一缠绕柱35数圈后,与所述固定支架31固定。

所述第二绳索5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机52的输出轴固定,并缠绕第二驱动电机52的输出轴数圈后,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缠绕柱36缠绕数圈,再绕所述第一缠绕柱35缠绕数圈后,连接起缓冲作用的拉簧的端部,所述拉簧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固定支架31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5,其中一根绳索采用了先缠绕后固定的方式,另一根与两个缠绕柱缠绕后再与拉簧连接。驱动电机转动从而使输出轴缠绕绳索拉动承载装置3移动时,绳索的拉力通过缠绕在第一缠绕柱35和第二缠绕柱36上的部分作用在固定支架31上。当两个电机出现问题不同步时,其中一根绳索还连接有拉簧,第二绳索54就会拉动拉簧伸长,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拉簧,在两根绳索间还起到调节作用,调整两根绳索的松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还包括第三绳索55,所述第三绳索55的一端固定在第一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上,另一端在该输出轴上缠绕数圈延伸至第二驱动电机52的输出轴,并以相同的方向缠绕数圈后固定在所述输出轴上。

通过设置第三绳索55,在两个电机之间进行调节,保持两个电机的同步性。

请参照图3;所述踏板装置4两端分别安装在位于两根导轨2上的承载装置3上,具体是安装在连接杆33上,并且所述踏板装置4可左右翻转;

进一步的,所述踏板装置4包括板体41、支撑架42、连接机构43和角度测量装置44;

所述支撑架42与所述承载装置3的连接杆33连接;

所述板体41的两端部分别对称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连接机构43与角度测量装置44的凹槽;所述板体41两端部与相对应的所述支撑架42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机构43铰接;

所述连接机构43包括分布在所述支撑架42两侧的第一连接机构431和第二连接机构432。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31包括第一卡接件4311、第一连杆4312和第一转动杆4313;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432包括第二卡接件4321、第二连杆4322和第二转动杆4323;

所述第一卡接件4311与第二卡接件4321分别固装在所述凹槽内的一相对侧面;

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和第二转动杆4323分别沿各自轴线方向可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架42的相对侧面的对角位置,所述第一连杆4312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连接,所述第一连杆4312另一端通过轴与第一卡接件4311远离第一转动杆4313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连杆4322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4323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322另一端通过轴与第二卡接件4321远离第二转动杆4323的一端铰接;

所述角度测量装置44安装在支撑架42上,用以检测任一个转动杆的旋转角度,并将角度信息传递至处理器,以控制驱动装置5的正向或反向运转。

板体41优选采用矩形管,所述板体41的两端部分别对称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连接机构43与角度测量装置44的凹槽;

支撑架42设有两个,板体41两端部的每一个凹槽底部对应一个支撑架42,所述板体41两端部与相对应的所述支撑架42之间分别通过连接机构43铰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机构43包括分布在所述支撑架42两侧的第一连接机构431和第二连接机构432。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431包括第一卡接件4311、第一连杆4312和第一转动杆4313;

所述第二连接机构432包括第二卡接件4321、第二连杆4322和第二转动杆4323;

所述第一卡接件4311与第二卡接件4321分别固装在所述凹槽内的一相对侧面。

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和第二转动杆4323分别沿各自轴线方向可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架42的相对侧面的对角位置。

优选地,在支撑架42的一相对侧面的对角位置分别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和第二转动杆4323分别通过轴承可转动地安装在通孔内。

所述第一连杆4312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连接,第一连杆4312另一端通过轴与第一卡接件4311远离第一转动杆4313的一端(即朝向第二转动杆4323的一端)铰接;

所述第二连杆4322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4323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322另一端通过轴与第二卡接件4321远离第二转动杆4323的一端(即朝向第一转动杆4313的一端)铰接。

优选地,第一连杆4312一端通过轴承套接在第一转动杆4313 上,第二连杆4322的一端同样通过轴承套装在第二转动杆4323上。

所述角度测量装置44安装在支撑架42上,用以检测任一个转动杆(即第一转动杆4313和第二转动杆4323)的旋转角度,进而得到板体41的倾斜角度,以将检测信号传递给处理器模拟出相应的动作画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接件4311靠近于第一转动杆4313的一端设有用以容纳第一转动杆4313的第一卡槽4314,板体41朝向第一转动杆4313的方向倾斜时,所述第一卡槽4314能够卡接第一转动杆4313的远离支撑架42的一端,实现第一卡槽4314伴随第一转动杆4313进行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接件4321靠近于第二转动杆4323的一端设有用以容纳第二转动杆4323的第二卡槽4324,板体41朝向第二转动杆4323的方向倾斜时,所述第二卡槽4324能够卡接第二转动杆4323的远离支撑架42的一端,实现第二卡槽4324伴随第二转动杆4323进行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角度测量装置44采用角度传感器,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和/或第二转动杆4323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以实现旋转角度的测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动杆4313和第二转动杆4323用以连接相对应的第一卡槽4314和第二卡槽4324的端部均套装有橡胶套筒,用以增大第一卡槽4314、第二卡槽4324与相应的第一转动杆4313和第二转动杆4323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同步转动。

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踏板装置4还包括支撑杆45,其安装在支撑架42中部,其一端部位于支撑架42的靠近于第一连杆4312的一侧;

并且,在第一连杆4312的中部设有用以容纳上述支撑杆45的端部的限位槽,所述板体41水平放置时,所述支撑杆45的端部对所述第一连杆4312的限位槽起支撑作用。

优选地,所述板体41上固装有长条状的第一踏板46,所述第一踏板46上安装有用以固定鞋子的鞋体紧固套。

优选地,位于板体41两端的两个支撑架42之间连接有筋杆,以提高支撑架42及板体41之间的稳固性。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提供的模拟滑雪踏板装置4的工作原理:

如图3所示;为板体41朝向第一转动杆4313方向旋转的状态参考示意图;此图中,角度传感器与第二转动杆4323相连接,用以检测第二转动杆4323旋转的角度,相当于同步测量板体41的倾斜角度。

板体41朝向第二转动杆4323的方向倾斜时,位于第二卡接件4321上的第二卡槽4324能够卡接第二转动杆4323的远离支撑架42的一端橡胶套筒上,实现第二卡槽4324伴随第二转动杆4323进行同步转动,第二转动杆4323带动角度传感器的输出轴进行同步转动,实现对第二转动杆4323的旋转角度检测。

与此同时,第一卡接件4311连同板体41同步运动,由于第一连杆4312与第一卡接件4311轴连接,第一卡接件4311保持在水平位置不动,第一连杆4312中部的限位槽卡接在支撑杆45上。

在上述状态情况下,

板体41朝向第一转动杆4313的方向运动至水平位置过程中,角度传感器同步测量第二转动杆4323反向旋转角度,直至板体41处于水平位置时,位于第二卡接件4321上的第二卡槽4324脱离第二转动杆4323的远离支撑架42的一端的橡胶套筒,此时,第二连杆4322处于水平位置。

当板体41由水平位置朝向第一转动杆4313方向转动时(也就是图3中所示的位置时),第二连杆4322保持水平位置不变,第一转动杆4313在第一卡槽4314的作用下同步转动,其运动原理同上,这里不再赘述。此外,该图中由于位于板体41一端的第一转动杆4313并未连接角度传感器,因此,可以将角度传感器设置在板体41另一端的第一转动杆4313上,用以检测第一转动杆4313的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中的第一连杆4312与第一转动杆4313之间,以及第二连杆4322与第二转动杆4323之间采用的轴承套接方式;例如,在第一连杆4312伴随第一卡接件4311运动时,第一转动杆4313不会产生旋转,只能依靠第一卡槽4314配合第一转动杆4313进行同步旋转动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滑雪踏板装置4安装在位于轨道上的承载装置3上,通过承载装置3在轨道上进行移动,当训练者身体向一端倾斜时,其脚部带动板体41倾斜,进而通过相应的角度传感器检测相应转动杆的角度,然后角度传感器将信息实时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判断旋转方向,并输出信号使第一驱动电机51和第二驱动电机52正转或反转运转。

所述测距装置6安装在所述承载装置3和机架1上,用以实时获取所述滑雪板的位置信息;

具体地,所述测距装置6包括信号发射端61和信号接收端62,所述信号发射端61设置在承载装置3上,所述信号接收端62设置在机架1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且与处理器连接,所述信号接收端62能够接收所述信号发射端61的发射信号。为了有效提高测距装置6工作时的稳定性,上述信号发射端61可以为红外线发射器,信号接收 端62可以为红外线接收器,从而通过由红外线发射器向红外线接收器发射红外线,并通过该红外线的具体长度距离以确定承载装置位于机架1的长度方向上的具体位置,经由处理器计算,进而能够在虚拟画面显示。

所述处理器分别与踏板装置4、测距装置6和驱动装置5连接;

所述处理器通过实时获取踏板装置4的角度信息以控制驱动装置5正/反向运转,

所述处理器通过实时获取所述测距装置6的位置信息,以模拟相应的滑雪图像。

所述导轨2的两端部的极限位置分别安装有用以对承载装置3限位的缓冲装置7。

所述缓冲装置7为气缸,四台所述气缸分别放置于两个所述导轨2的两端,所述气缸的伸缩端朝向所述承载装置3的设置。

通过缓冲装置7,对滑动中的承载装置3进行缓冲制动,在承载装置3碰到缓冲装置7后,电机的电流发生变化,然后通过处理器控制电机停机,从而避免了承载装置3撞到机架1边缘造成安全事故。

优选地,还包括校位装置8,所述校位装置8包括:

两个校正轮81,两个所述校正轮81分别设置在所述机架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且其中一个所述校正轮81连接有编码器;

钢丝绳82,所述钢丝绳82的一端与所述承载装置3连接,并依次分别绕过两个所述校正轮81后,由另一端回绕固定至所述承载装置3上并固定;

所述编码器通过获取所述校正轮81的正转极限和/或反转极限 的位置信息,并将所述位置信息传递至处理器,以使所述滑雪板的实际位置与处理器模拟的滑雪图像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位置校准时,可以通过测距装置6的信号发射端61向信号接收端62发送信号,并通过该信号以确定踏板装置位于机架1的长度方向上的具体位置,从而能够与处理器模拟的虚拟画面相匹配;此外,编码器能够利用钢丝绳并通过确定校正轮81的正转极限和\或反转极限以用于校准踏板装置的位置,并使踏板装置归零位。即,使踏板装置归位至机架1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理器模拟的起始场景画面相吻合的目的。

进一步的,还包括红外线发射器13、红外线接收器14;

所述机架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对;所述红外线发射器13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14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中,且所述红外线发射器13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14的安装高度低于所述踏板装置4的安装高度,以使所述红外线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光束从所述滑雪踏板底部穿过;

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红外线光束,且当所述红外线接收器接收不到所述红外线光束时,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驱动装置5停止运转。

外线发射器13和红外线接收器14的作用是在训练人员跌倒时,能够阻挡外线发射器13和红外线接收器14之间的信号传递,进而使处理器控制驱动装置停运。

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模拟滑雪设备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机架上还安装了防护栏15,防护网16等设施,以对体验人 员进行安全防护;在机架上部还安装了盖板17,以对内部各设备进行封闭。

实施例二

一种3D模拟滑雪仪,包括显示屏幕,以及如上所述的模拟滑雪设备,所述模拟滑雪设备中的处理器能够将3D滑雪模拟图像传输至显示屏幕上,以供人们进行滑雪的模拟训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