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膜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3242阅读:594来源:国知局
气膜蹦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膜构筑的蹦床,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气膜蹦床。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使用特殊的膜材料作为外壳,在其内部充气,依靠气膜内外压差支撑起来整个建筑。常用的气膜建筑如公布号为CN201507032U的专利所示,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大跨度充气膜结构,该充气膜由多片膜片经过热熔焊接拼接构成,充气膜通过锚固或者其他方式直接固定在地面上。在搭建气膜建筑之间需要先选择好气膜建筑的固定位置,固定充气膜。充气膜在固定过程中,需要采用合适的锚固装置既要保证气膜建筑的封闭性,又要保证其可靠固定。气膜建筑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也可以作为蹦床供人休息娱乐。对于这种小型的气膜建筑,仍然将气膜建筑直接固定在地面,移动组装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膜蹦床,气膜蹦床通过密封结构封闭成独立个体,该密封结构可拆卸固定在地面,方便整体移动小型气膜建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膜蹦床,包括顶膜和底膜,顶膜和底膜通过圈梁固定,圈梁包括与顶膜固定的顶膜固定槽,与底膜固定的底膜固定槽,顶膜固定槽和底膜固定槽之间设有充气槽,充气槽包括充气结构和放气结构,充气槽上还设有与地面可拆卸连接的固定板。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整个气膜蹦床包括顶膜和底膜,在顶膜和底膜之间使用圈梁密封固定。圈梁密封顶膜和底膜,并且可以通过圈梁上的充气结构对气膜蹦床进行充气。气膜蹦床本身比较柔软,人可以在气膜蹦床上休息或者娱乐,通过调整充气量进而调节气膜蹦床的柔软度。气膜本身质量比较轻,可以随时挪动气膜蹦床,气膜蹦床移动到指定位置之后,固定在地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顶膜的边缘设置卷边,顶膜固定槽内部设置固定卷边的密封件;底膜的边缘设置卷边,底膜固定槽内部设置固定卷边的密封件。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对顶膜和底膜的边缘做同样的卷边处理,将顶膜的卷边放在顶膜固定槽内,并通过密封件固定。底膜的卷边放在底膜固定槽内,并通过密封件固定。对气膜蹦床内进行充气时,减少漏气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充气结构包括相连的进气头和进气管,进气头和进气管内开设气流通道,进气头和进气管之间还设有允许气体充入的单向阀。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充气结构设置为单向阀形式,在对气膜蹦床内部充气时,气流只能单向充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放气结构包括开设在充气槽上的放气孔,在放气孔上盖合有放气阀,放气阀和放气孔之间使用两级旋转结构连接。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放气阀和放气孔之间使用两级旋转结构连接,放气阀旋转至第一级旋转结构处,放气阀和放气孔之间留有气流间隙,气流可以从气流间隙部分泄露。放气阀继续旋转至第二级旋转结构处,实现完全密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放气阀和放气孔之间还设有密封圈。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为了进一步增加放气阀和放气孔的密封性,在单向阀和进气头之间固定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板设于圈梁的外侧,并在其上开设用于固定螺栓的透孔。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圈梁外侧设置固定板,螺栓穿过固定板上的透孔规定在地面。需要移动位置时,拆除螺栓移动气膜蹦床至指定位置,之后再使用螺栓将气膜蹦床固定在地面。

有益效果:气膜蹦床的顶膜和底膜通过圈梁密封,减少气膜蹦床的漏气点。圈梁上还设有充气结构和放气结构,通过充气结构对气膜蹦床内部进行充气,通过调整充气量调节气膜蹦床的柔软度。气膜蹦床通过螺栓穿过固定板固定在地面,气膜本身质量比较轻,需要移动位置时,拆掉螺栓挪动气膜蹦床。

附图说明

图1为气膜蹦床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气膜蹦床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气膜蹦床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气膜蹦床的局部图;

图8为图7中D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顶膜;11、卷边;111、绳索;2、底膜;3、圈梁;31、顶膜固定槽;311、卡槽;312、卡块;313、过膜狭缝;32、充气槽;321、充气结构;3211、进气头;3212、单向阀;3213、进气管;3214、固定位;3215、压缩弹簧;3216、球型塞;3217、弹性件;3218、支撑件;322、放气结构;3221、放气孔;3222、放气阀;3223、环状凸缘;3224、密封圈;3225、凸块;323、滑轨;3231、第一滑槽;3232、第一卡台;3233、第二滑槽;3234、斜槽;3235、第二卡台;33、底膜固定槽;34、固定板;35、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气膜蹦床,如图1所示,包括顶膜1和底膜2,顶膜1和底膜2通过圈梁3固定。顶膜1可以依据实际使用将多片气膜片通过热压焊接连接成高低错落的休息区,供人休息或者娱乐。底膜2与地面贴合,作为整个气膜蹦床的基础。为了保证顶膜1和底膜2的密封性,顶膜1和底膜2通过圈梁3固定。

结合图2和图3,顶膜1的边缘向内收卷形成卷边11,卷边11内呈空腔,在空腔内放置绳索111,将卷边11支撑饱满。卷边11将绳索111包裹在内并收紧,其收口处通过热压焊接方法与顶膜1封口。底膜2的边缘与顶膜1做同样的处理。

圈梁3围绕顶膜1和底膜2的边缘环绕一圈,圈梁3的截面为U型槽,U型槽的开口朝向顶膜1和底膜2的一侧。U型槽内部增加两块与U型槽侧壁平行的分隔板35,将圈梁3分为顶膜固定槽31、充气槽32和底膜固定槽33,U型槽背离开口的一侧焊接有固定板34,固定板34上开设螺栓孔。

顶膜固定槽31内部靠近槽底的位置用于放置顶膜1的卷边11,顶膜固定槽31的分隔板35上靠近槽口的位置开设有卡槽311,在卡槽311内部固定卡块312,卡块312从卡槽311位置起向远离分隔板35的方向延伸,卡块312和顶膜固定槽31远离分隔板35的侧壁之间留有过膜狭缝313。卡块312远离顶膜固定槽31槽底的一侧和分隔板35之间还设有加强筋(图中未示出)。

底膜固定槽33和顶膜固定槽31内部做相同处理,用于固定底膜2的卷边11。顶膜固定槽31、充气槽32和底膜固定槽33的侧壁端部均设置倒圆角。

结合图3和图4,充气槽32的槽底位置设有若干充气结构321和若干放气结构322。充气结构321包括进气头3211、单向阀3212和进气管3213。进气头3211和进气管3213黏结固定,进气头3211内部开设气流通道,气流通道朝向进气管3213方向逐渐增大。进气管3213内也开设气流通道,进气管3213和进气头3211的连接位置处留有单向阀3212的固定位3214。单向阀3212包括从固定位3214向进气头3211方向延伸的压缩弹簧3215,压缩弹簧3215远离固定位3214的端部连接球型塞3216,球型塞3216在压缩弹簧3215的作用下堵在进气头3211的气流通道处。球型塞3216上在与进气头3211内壁的贴合处还设有密封橡胶(图中未示出)。

结合图5,单向阀3212也可以为伞型弹性件3217,伞型弹性件3217包括盖合在进气口的弹性垫,以及与弹性垫相连抵设在固定位3214的支撑件3218。充气时,气流从弹性垫的边缘进入充气通道,内部的气流则无法流出。

结合图6、图7和图8,充气槽32槽底开设放气孔3221,放气孔3221靠近气膜蹦床内部的底边向内弯曲形成环状凸缘3223,在放气孔3221上盖合有放气阀3222,放气阀3222和环状凸缘3223之间设有密封圈3224。放气阀3222的侧面设置若干凸块3225,相应的在放气孔3221的内壁设置有与凸块3225滑动连接的滑轨323,滑轨323呈两级阶梯状设置。滑轨323包括与凸块3225匹配的第一滑槽3231,与第一滑槽3231槽底相连设置第一卡台3232,与第一卡台3232相连设有第二滑槽3233,与第二滑槽3233槽底相连设有朝向气膜蹦床内部倾斜的斜槽3234,斜槽3234的下端连接第二卡台3235。在放气孔3221上接放气阀3222时,放气阀3222上的凸块3225从第一滑槽3231进入,旋转放气阀3222,放气阀3222卡在第一卡台3232处。这一过程实现放气阀3222盖合在放气孔3221上,但是放气阀3222和放气孔3221之间仍然留有间隙,少部分气流可以通过。继续转动放气阀3222使其进入第二滑槽3233,在第二滑槽3233中滑动经过斜槽3234卡接在第二卡台3235处,并且压紧密封环。放气阀3222紧密盖合在放气孔3221上,避免漏气。

使用时,气膜蹦床的顶膜1、底膜2分别和圈梁3固定,将气膜蹦床搬运至指定的位置,使用螺栓将固定板34固定在地面上。检查气膜蹦床的出气口的密封性,确保整个气膜蹦床密封。通过进气头3211向气膜蹦床内部充气,气流从进气头3211进入,向里推动球型塞3216,球型塞3216推动压缩弹簧3215继续压缩,进气头3211的气流通道和球型塞3216之间形成过流间隙,气流从该过流间隙内进入进气管3213,充入气膜蹦床内。停止充气时,球型塞3216在压缩弹簧3215的推动下复位,气体只能单向进入。气体进入气膜蹦床之后,顶膜1和底膜2逐渐被撑开,顶膜1的卷边11卡在顶膜固定槽31远离分隔板35的侧壁和卡块312之间,实现顶膜1和圈梁3的密封。底膜2以同样的方式与圈梁3密封。

气体充满气膜蹦床之后,人可以在顶膜1上休息或者娱乐。如果气膜蹦床的柔性不适,还可以通过放气阀3222调节。将放气阀3222旋转至第一卡台3232处,气膜蹦床缓慢放气,气膜蹦床柔性适中时,将放气阀3222卡在第二卡台3235处,实现完全密封。

气膜重量很轻,气膜蹦床的重量集中在圈梁3上。如果所选地方不合适,可以拆掉固定在地面的螺栓,几个人合力抬起挪至其它地方,再进行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