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立体非对称摇摆动态风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0302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筝,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三维立体非对称摇摆动态风筝。



背景技术:

风筝起源于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的玩具。传统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则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志、动物、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传统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绵纸作面料糊制而成。随着风筝制作技艺的不断创新,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以玻璃钢做骨架,防雨绸、尼龙绸做面料的各类三角形、菱形等几何体风筝,以及运动特技类、软体类的现代风筝。

然而,现有的风筝在升空后,所展现的基本上就是静态的形状和图案,目前尚未发现有升空后能借助风力展现非对称摇摆动作的动态风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立体非对称摇摆动态风筝,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维立体非对称摇摆动态风筝,包括风筝头部、风筝主体和风筝尾部;所述风筝头部连接在风筝主体的前端,主要由风筝头部骨架和固定附着在风筝头部骨架上的面料构成;所述风筝尾部连接在风筝主体的尾端,主要由风筝尾部骨架和固定附着在风筝尾部骨架上的面料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筝主体主要由若干个横杆、风筝主体面料以及连接带构成;所述横杆相互平行且等间距排列,并与风筝主体面料固定连接;所述横杆的长度由风筝主体前端至风筝主体末端递减,所述风筝主体面料的形状与横杆的排布形状相匹配;相邻两个横杆之间的风筝主体面料的宽度大于横杆的间距;所述连接带的前端固定于最前端横杆的中心,末端固定于最末端横杆的中心;所述连接带的主体位于风筝主体的中心线部位,呈波纹状的曲线结构,且从前端到末端依次与每个横杆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精巧,整体非常轻盈而又稳固;风筝升空后,依靠风力作用呈现三维立体状态,而且,连接带独特的曲线结构设计使得风筝主体呈现非对称结构,从而,在风力作用下,风筝主体在空间的三个坐标方向展示出不同形态,且能展现出连续的非对称摇摆运动的视觉效果,不仅为风筝放飞者带来更多的乐趣,也为更多形态的动态风筝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维立体非对称摇摆动态风筝,包括风筝头部1、风筝主体和风筝尾部3;所述风筝头部1连接在风筝主体的前端,主要由风筝头部骨架和附着固定在风筝头部骨架上的面料构成;所述风筝尾部3连接在风筝主体的尾端,主要由风筝尾部骨架和附着固定在风筝尾部骨架上的面料构成。

所述风筝主体主要由若干个横杆21、风筝主体面料22以及连接带23构成。所述横杆21采用碳纤维管材料制作,相互平行且等间距排列,并与风筝主体面料22固定连接;所述横杆21的长度由风筝主体前端至风筝主体末端递减,所述风筝主体面料22的形状与横杆21的排布形状相匹配;相邻两个横杆之间的风筝主体面料的宽度大于横杆的间距;所述连接带23的前端固定于最前端横杆的中心,末端固定于最末端横杆的中心;所述连接带23的主体位于风筝主体的中心线部位,呈波纹状的曲线结构,且从前端到末端依次与每个横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风筝主体的连接带具有独特的波纹状曲线结构,从而使风筝主体呈现非对称结构。众所周知,给一个连续不断运动的物体施加非反向的外力作用,不能终止该物体的运动,但能改变它的运动轨迹。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外力就是风力在风筝主体的非对称部分所产生的力,该外力能让风筝主体产生连续的非对称摇摆动作。

本实用新型是以长条状的风筝主体为例进行说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风筝主体也可以采用若干个面积递减的正方形单元或圆形单元通过波纹状曲线结构的连接带串接的方式制作,同样能达到连续的非对称摇摆动作的视觉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